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诽谤之木
1.诽谤木的词语诽谤木的词语是什么
2.诽讪的成语诽讪的成语是什么
3.谤伤的成语谤伤的成语是什么
4.谤毁的成语谤毁的成语是什么
5.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诽谤木的词语诽谤木的词语是什么
诽谤木的词语有:薏苡蒙谤,腹非心谤,分损谤议。
诽谤木的词语有:谏鼓谤木,薏苡蒙谤,分损谤议。2:结构是、诽(左右结构)谤(左右结构)木(独体结构)。3:拼音是、fěibàngmù。
诽谤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诽谤木,又称“华表”。尧初设立诽谤木,是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出声,让他出宫当面听取意见,以便改进政务。发展到后代,成为宫殿门前的装饰物。
关于诽谤木的诗句
黟然双立诽谤木
关于诽谤木的成语
诽谤之木面谩腹诽腹诽心谤面从腹诽腹非心谤抱柱含谤诽誉在俗飞谋荐谤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诽谤木的详细信息
诽讪的成语诽讪的成语是什么
诽讪的成语有:伯道无儿,诽谤之木,讪皮讪脸。
诽讪的成语有:腹诽心谤,不期然而然,诽谤之木。2:结构是、诽(左右结构)讪(左右结构)。3:拼音是、fěishàn。4:注音是、ㄈㄟˇㄕㄢ_。
诽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诽谤非议。
二、引证解释
⒈诽谤非议。引《后汉书·党锢传序》:“成弟子牢_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_朝廷。”李贤注:“《_文》曰:‘诽,谤也。’《苍_篇》曰:‘_,非也。’”《北史·裴佗传》:“卫尉杜弼被其家客诬云‘有怨言,诽_时政’。”明方孝孺《读<荀子>》:“彼处士者,生於其后,务怀诽_之心,以求异於前人。”
三、网络解释
诽讪中文:诽讪繁体字:诽讪发音:fěishàn释义:诽谤非议。《后汉书·党锢传序》:“成弟子牢_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李贤注:“《说文》曰:‘诽,谤也。’《苍颉篇》曰:‘讪,非也。’”《北史·裴佗传》:“卫尉杜弼被其家客诬云‘有怨言,诽讪时政’。”明方孝孺《读》:“彼处士者,生於其后,务怀诽讪之心,以求异於前人。”
关于诽讪的词语
面谩腹诽不为已甚不期而然腹诽心谤面从腹诽不名一钱伯道无儿居下讪上诽谤之木不齿于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诽讪的详细信息
谤伤的成语谤伤的成语是什么
谤伤的成语有:抱柱含谤,诽谤之木,腹诽心谤。
谤伤的成语有:抱柱含谤,诽谤之木,心谤腹非。2:拼音是、bàngshāng。3:注音是、ㄅㄤ_ㄕㄤ。4:结构是、谤(左右结构)伤(左右结构)。
谤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诽谤中伤。
二、引证解释
⒈诽谤中伤。引唐韩愈《调张籍》诗:“不知_儿愚,那用故谤伤?”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公诗虽涉浅易,要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而狂吠之徒,仅能动笔,类敢谤伤。”清张尚瑗《谒韩文公祠》诗:“谤伤与夸_,两者均蠓蠛。”
三、网络解释
谤伤谤伤,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诽谤中伤。
关于谤伤的诗词
《饮中示子·不作群儿浪谤伤》
关于谤伤的诗句
政坐群儿相谤伤疑似多谤伤犹虑重谤伤
关于谤伤的词语
薏苡之谤飞谋钓谤诽谤之木谏尸谤屠谏鼓谤木薏苡蒙谤腹诽心谤飞谋荐谤使性谤气腹非心谤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谤伤的详细信息
谤毁的成语谤毁的成语是什么
谤毁的成语有:抱柱含谤,腹非心谤,诽谤之木。
谤毁的成语有:腹非心谤,诽谤之木,飞谋荐谤。2:结构是、谤(左右结构)毁(左右结构)。3:注音是、ㄅㄤ_ㄏㄨㄟˇ。4:拼音是、bànghuǐ。
谤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书〉毁谤。以夸大不实的言论进行诋毁、中伤。
二、引证解释
⒈毁谤。引《孔丛子·诘墨》:“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唐元稹《谢准朱书撰田弘正碑文状》:“自去年九月已后,横遭谤毁,无因再睹天颜。”胡适《费经虞与费密》:“何为至南宋遂敢杜撰私议,而悉谤毁黜削之?”
三、国语词典
以夸大不实的言论进行诋毁、中伤。《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唐主探问得二将交怨,却密地将蜡书招诱重进反叛,无非是谤毁反间的言语。」也作「毁谤」。
四、网络解释
谤毁谤毁,读音bànghuǐ,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毁谤。
关于谤毁的诗词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关于谤毁的诗句
名高多谤毁不能无谤毁勿生谤毁
关于谤毁的词语
诽谤之木飞谋荐谤腹诽心谤薏苡蒙谤谏尸谤屠造谤生事薏苡之谤腹非心谤使性谤气心谤腹非
关于谤毁的造句
1、随便谤毁别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
2、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3、谤毁圣众为诸圣贤之所嗤笑。
4、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
5、我罗琨行为端正,作事光明磊落,不为暗室欺心,顶天立地,何惧之有;你阎罗王自不公正,反怪他人谤毁,是何道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谤毁的详细信息
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人走失了。
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回“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以方便识别“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
于是,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唐侯非常谦虚,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便被人们叫作帝尧。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有首《尧戒》歌收录在《古诗源》中,诗曰: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就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他更加重视民意,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