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里面贾诩与诸葛亮谁聪明?

2.一个皇帝有7个玉玺吗?

3.年羹尧为什么宁愿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呢?

4.求应宁、王玥波相声《讲四书》台词

5.孤家寡人啥意思

三国里面贾诩与诸葛亮谁聪明?

称孤道寡啥意思-什么人称孤道寡

周瑜像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高大英俊,“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 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演义中为了抬高二乔身份,把她们的父亲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也有说法,流离做光彩焕发貌讲。)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周郎顾曲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新·周瑜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战!” 那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书给孙权,书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享年三十六岁。 《江表传》载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 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不朽矣。 ” 虽短短篇幅,却足以写尽对东吴一生的忠诚。透过这篇遗言,我们不难看出其智虑筹谋之深远,以及文采之出类拔萃。 周瑜一,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 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强啊!!!!!!!!!

一个皇帝有7个玉玺吗?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差。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北宋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由此可见历朝宝玺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体积也越来越大,从秦汉的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方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宝命宝”“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天皇”的“定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宝”印面却是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

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储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二十五方玉玺作用,材制多样以玉制交龙纽为多,其它有金银还有一方木制玉玺。

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其实清朝早期印玺的运用很是混乱,一般不管什么文件上都乱苓印,没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荐于此,于是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上等的印玺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宝。

秦、汉、魏、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各朝沿用秦始皇之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和氏璧制造,其中在王莽篡汉时,曾向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非常愤怒,便将玉玺取出摔砸于地,为此传国玺还碎了一角,虽然日后以黄金补上缺角,却仍看的出摔碎的痕迹。传国玉玺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失踪。

在宋朝时,有农民在田地中掘出传国玉玺,被宋廷认为是秦始皇所制的那个,但时人有认为其为伪造。后金国夺去此传国玉玺,传至元朝。元亡时被携往北方,明成祖北伐时蒙古曾献国玺,但明成祖发还蒙古汗准其使用,照此判断应为伪物或新造之物,满,清,征,伐,蒙,古亦得此玺,因而称帝,但后来亦被乾隆皇判为伪物。明、清两朝即大量制作玉玺以减轻传国玉玺的重要性,清至共制玺二十五方,称清二十五宝。

太,平,天,国,起,义,时,天王亦造了一个新的玉玺,天王玉玺是用青玉制成,正方形,边长20.4厘米,高2.7厘米,纽高7.4厘米,纽背刻有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刻双凤朝阳纹,左右刻龙纹,下刻立水纹。玺文用宋体正书阳刻,共44字。玺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正中为“天父上帝”四个大字,竖读;两旁为“玉”“玺”两个大字,又“太”“平”两个小字;小字“太”的外面,有“恩和”两个大字,竖读;小字“平”的外面,有“辑睦”两个大字,竖读。下部为四言八句,自右至左,依次为“永定乾坤”“八位万岁”“救世幼主”“天王洪日”“天兄基,督”“主王舆笃”“真王贵福”“永锡天禄”。太,平,天,国这枚玉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3月,隋炀帝被反贼弑于江都,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现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物,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发现,大小为6.8X6.8cm。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年羹尧为什么宁愿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呢?

年羹尧并非宁都不愿认错,而是雍正没有给他认错的机会。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无从认起。当雍正要杀他时,他想认错也来不及了。

年羹尧节制抚远大将军胤禵,避免他造反,紧接着平定罗卜藏丹津再次立功,这对雍正坐稳皇位可谓功劳不小。雍正对年羹尧也不薄,奖励一加再加,不光加官进爵奖励钱财,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和年羹尧的感情也拉得很近,说出了很是肉麻的话,原话是这么说的,?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用现代白话说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决不负年羹尧,要是负了就断子绝孙;第二层意思是要和年羹尧做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楷模。

皇帝是个特殊职业,历来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所以才称孤道寡。雍正要拉年羹尧作伴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年羹尧没有意识到,竟然接受了,于是君臣之间应有的距离被打破,从此年羹尧的灾难也就来了。

年羹尧第二进京面见雍正好不威风,王公以下官员都出城跪迎,王公大臣下马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于是京城便有传言,雍正事事都听年羹尧的,成了年羹尧的傀儡,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虽然年羹尧还是以前的年羹尧,但雍正的感觉变了,他开始找年羹尧的茬,年羹尧从此再也没有好日子过。

年羹尧不知进退,受到雍正宠信做些过格的事是少不了的,雍正要找他的毛病很容易。

雍正先是下点毛毛雨,年羹尧离开北京到西北任上,很快接到了雍正的来信,信中对年羹尧表示了不满,?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接着有意找茬,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五星连珠的祥瑞,众大臣都上表祝贺,年羹尧也上了表,其中用了?朝乾夕惕?一词,年羹尧把它写成了?夕惕朝乾?,本来也没啥,雍正吹毛求疵,说年羹尧是要他思过改过。

年羹尧对雍正态度的突然改变不知所以然,原来对自己那么好,现在变了,改变得毫无征兆,年羹尧不知道错在哪儿,认错不知从何说起。况且,年羹尧对雍正那么大功劳,雍正说了永远不负年羹尧,说的话还热乎着呢,就翻脸了,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是那个重感情讲义气的雍正吗?年羹尧不相信这就是原来的雍正,更不相信雍正会要他的命。

当雍正拿出九十二款罪行,其中有三十款当立斩时,年羹尧懵了,痛哭流涕向雍正认错,希望雍正饶他不。雍正赐年羹尧自尽算是格外开恩了。估计这时年羹尧肠子都悔青了,他不该相信雍正永不负他的话。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求应宁、王玥波相声《讲四书》台词

甲 您这相声演员都得有学问吧?2 v3 K: \! p5 O5 k9 ?) K

乙 念过几天儿书。; p* {7 E3 R8 F

甲 在什么学校?

乙 没有,我小的时候念过经书。+ J1 u8 E' u2 I2 B; h

甲 噢,《五经》,《四书》,《十三经》?

乙 对。

甲 一开始先念蒙经,三不文儿百家经儿……

乙 什么呀?

甲 不是,三眼井儿。

乙 还三里河儿哪。

甲 哎,三进河儿!

乙 什么三里河儿,三本小书是:三百经儿、百千姓儿……我也乱了!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

甲 对,《六言杂字》、《弟子规》、《名贤集》。

乙 哎,念完这个就该念《四书》啦。

甲 念完四叔念二大爷,六姨儿、三婶儿、二大妈。$ O2 Z% j0 u1 o7 `0 v# W

乙 好嘛,满是亲戚!什么呀?《四书》——“学、庸、论、孟”,先念《大学》……

甲 嗯,大雪,念完大雪念小雪,小寒、大寒、雨水、惊蛰,到清明就暖和了。0 ~7 [ V+ [# Q P* b6 D0 A/ x" P

乙 干吗?你这儿念皇历(历书)哪?) Z; t0 l! p( _9 z) V) a

甲 我连月份牌都念过!' y/ I& t; K: }7 @* K* g

乙 念那干吗?《大学》。3 d# @& j9 x1 F

甲 《大学》十章半理财。7 P% u! @, a2 j

乙 念完《大学》念《中庸》。

甲 念完中用你再念不中用,废物点心半吊子。

乙 那我就更没用啦!《中庸》。& f3 A( p' P. n1 D0 y

甲 程子曰:“不偏不谓中,不易之谓庸。”此所谓中庸之道。

乙 念完《中庸》念《论语》:“上论”、“下论”……. {' S* i, c Z$ Z* u. i( \

甲 火轮、军舰。

乙 嘿,跑船上去了。: F9 p6 x. Q/ e3 `+ F m5 S

甲 “上论语”,“下论语”。

乙 对,念完《论语》念《孟子》,“上孟”、“下孟”……- x/ i: r1 k8 T

甲 做梦!' `, t# g e5 E/ j

乙 做……+ c( `" e. D7 V$ ?8 p3 Y, j& ~% q

甲 咬牙放屁吧唧嘴。3 ?$ k. F2 [# v% Y% G. }

乙 少吃点儿好不好!

甲 对,《孟子》、“告子”。

乙 念完这个念《札记》。

甲 嗯,里脊,好哇,嫩;念完里脊念腰窝儿、磨裆儿、三岔儿、尾巴油。(里脊、腰窝儿、磨裆儿、尾巴油、均为羊肉的不同部位的名称)。

乙 嘿,又吃上啦。念完这个念《易经》。

甲 对,念完一更念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乙 天亮了,一宿没睡!5 }! x$ e5 m: h4 y6 W

甲 念完《易经》还有什么?4 d4 _" u8 e& u. k

乙 《诗经》。

甲 对、湿经、干净、不干净、脏骨头。9 b" T* F; h# }, V& d. I

乙 什么呀?念完《诗经》念《左传》。5 F5 M; s$ e# M' H. O- B

甲 左转、右转,(高喊)向后转!, S) e9 G/ k* r3 f/ A4 Y+ o

乙 (高喊)开步走。……练操哪?1 R% C% q+ W) N, W, U% z

甲 《五经》、《四书》、《十三经》、《史记》、《纲鉴》。! ]- ]/ X2 V/ o B- a

乙 这书都得念。 甲这书光念不行,得讲;光念不讲,不能开笔做文章。" ^# I5 m$ J$ s2 K K, k& j9 E6 S

乙 您看我这点儿就差,念得不少,讲得不多。1 ~" P3 A- C/ Y2 c) m3 J3 v

甲 我就是这点儿好,是我念过的书都能讲。1 u+ u0 r+ }3 n& [2 ^

乙 我连《二字经》都讲不好。

甲 那没什么,哪点儿不明白,我给你讲讲。

乙 那敢情好,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您给讲讲。

甲 哪一句?

乙 您就起头儿讲吧。3 g9 }) {) _' Y2 w1 u

甲 起头儿讲?“人之初”?

乙 怎么叫“人之初”?

甲 “人之初”哇,他就是人之初。/ A6 O' B1 a+ s( F$ x

乙 这跟没讲一样。

甲 “人之初”哇?人之初他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直着就出来啦!所以叫“人直出”。, g: k5 p" Q9 ?$ e, d7 H$ G+ Q6 T

乙 这就叫人之初?那么“性本善”呢?8 C+ B! y- G$ f

甲 “性本善”,(思索)出来之人他姓什么呢?姓善!哎,这就是姓本善。

乙 不,书上是“性本善”。

甲 是呀,那时候印书不是活版活字,都是刻版,把俩字刻颠倒了, 一块版很多钱,得啦,凑合着用吧,就“姓本善”啦。

乙 (讽刺地)你看,这要是不讲,我哪知道当初还有刻版问题呢。“性相近,习相远”呢? h; g. x t8 g4 M& g7 X: c$ V

甲 他住的那地方离“杏乡”较近。

乙 “习相远”?

甲 离“席乡”比较远啦,席乡在杏乡的那边儿。! s. Z3 p# V2 T* L

乙 这地方我都没去过!“苟不教”哪?

甲 他养活一条狗,不会叫唤。

乙 嗯,哑巴狗?这路狗咱们还没见过,“性乃迁”?/ K) z! p6 V& i8 T* S! K

甲 狗不叫有什么用呢?不要啦,让一位姓乃的给牵去了。

乙 (觉得甲这个人物很可笑)“教之道”?

甲 在善家它不叫,到乃家它叫了,让善先生知道了。

乙 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呢?- `8 P: V) H/ G' y$ y/ N

甲 什么?

乙 “贵以专”。

甲 这个字到那儿得念“X(左卒右瓦)(cei),X(左卒右瓦)狗一砖头。1 h2 U, K3 V4 E: Z2 j2 ]

乙 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这是跟你开玩笑。这有什么好讲的呢?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你教他好他就好,你教他坏他就坏。对不对?你提点儿深的。4 F3 y0 x$ f8 F5 C! u/ A

乙 好,《诗经》怎么样?- T% D# k$ l# A& W b- B

甲 行啊。- Z8 _2 `7 M/ o& Q' M' B. e. n

乙 有这么几句我讲不通。

甲 哪点儿?/ t+ F s3 [$ o

乙 这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逮。”

甲 这要是问别人他还说不上来。

乙 怎么?

甲 这是我们街坊的事。东屋里住的那个姓关的那天喝酒,喝醉了,跟南屋那街坊吵起来啦。5 p+ p3 T. Z1 X! R2 q5 m

乙 你等会儿说,这跟“关关雎鸠”有什么关系?

甲 我听着呀。东屋那位姓关,南屋那位也姓关,俩人吵得难解难分,谁也劝不了,非上公安局不可,揪着就去了。这就叫“关节局揪”。

乙 噢,这就叫“关关雎鸠”。6 Y7 F' A. H$ u% N

甲 哎。

乙 那么“在河之洲”呢?6 ?, ^0 o& R5 p* `: ] n: f

甲 大关、小关俩人的公安局拘留了两天,酒也醒了。都承认了错误,不再打架了,和解了。大关说请小关吃饭,小关也把胃喝坏了,什么也吃不下去,结果吃了点粥,“再和吃粥”!) _0 j+ a% r4 o9 d& n9 q$ q. m

乙 吃粥哇?“窈窕淑女”哪?% ?6 p6 D, t' D7 b5 N: V

甲 小关有个女朋友,姓姚叫姚条,是姚大叔的女儿,“姚条叔女”。% O! T3 j) I3 C# ^! l \

乙 那么“君子好逑”又怎么讲呢?

甲 姚条给了事呀,“你俩人若是再打架就是小人,不打架就是君子,我请你们俩人看赛球儿的。”结果看了一场足球赛。这就是“关关局揪,再和吃粥,姚条叔女,君子好球”。3 Q) c0 q& c: o

乙 什么呀?, A/ S0 W) B! h% R" p, m* O

甲 你还有什么书不明白就问我。, M3 S+ u5 ] c4 S. l" g

乙 (对观众)这个讲法倒有意思。(对甲)您讲得有意思。《论语》还有几句我讲不好,您给讲讲。

甲 行啊,哪点儿?7 j4 F8 W9 {. { j+ M0 x3 j+ E

乙 就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景公说那几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9 c3 m( Y$ p& j0 v" P

甲 这几句主题是:“君不君,沉不沉,富不富,紫不紫”,对不对?$ V) l" P* D# R/ B! i

乙 《论语》上可没有这个“对不对”。1 r. T1 H: C% y# ^% j

甲 这是我问你,对不对?4 f, ~5 S8 p- @

乙 噢。

甲 这得一句一句讲。4 V3 z' U$ l; _% ^1 D+ r

乙 您先讲这个“君不君”。5 `' H# }# e0 v/ q/ `. m

甲 这句你不懂啊?

乙 哎。

甲 君不君,程咬金。

乙 程咬金?就是瓦岗寨上那个混世魔王?/ i: h1 M, F, g5 m* [

甲 啊。& J9 {% b# |6 \9 E I

乙 后来保了唐王李渊,封为鲁国公?3 ]9 D! R& J5 w

甲 对呀。

乙 他怎么是“君不君”呢?

甲 在瓦岗寨上他做了混世魔王。已经称孤道寡成为一君,后来又投唐称臣,先是君后又不是君。所以说:君不君,程咬金。

乙 “臣不臣”呢?8 }& p* S, b0 [1 \

甲 沉不沉,(思索)大火轮!* k8 B. r3 o2 K) D

乙 大火轮!怎么讲哪?" E3 y3 O. d5 ?3 e

甲 一个轮船几千、万吨,你说它那份量沉不沉?( ^, h% `( _% }5 A

乙 几万吨还不沉?沉。

甲 沉的东西能在水上漂着吗?1 ^# e8 D m, ]$ a* s" y

乙 那么说不沉。(怀疑)

甲 不沉?你把它背起来!! g9 | H4 t6 r2 f+ H2 @

乙 不!背不起来。+ _, H; M4 m! b: N

甲 哎,沉不沉,大火轮。1 K2 h+ b$ Q8 s( I

乙 “父不父”哪?

甲 冥衣铺。9 _) L# a5 S( o! K

乙 冥衣铺?

甲 就是专做人用具的,给人烧的东西。金山,银山,尺头,元宝,要多少有多少,你说富不富?) I8 x f4 H) A7 K, [3 f. M' @

乙 若照那么多元宝看可真富裕。

甲 它那元宝哪儿兑换去?

乙 纸的,没人要。7 K3 r9 L; ], a1 K# \! J9 w

甲 不富。富不富,冥衣铺。

乙 嗯,(笑)“子不子”?

甲 大茄子。

乙 大茄子怎么讲啊?

甲 茄子皮儿是不是紫的?

乙 紫的。

甲 切开看里边儿呢?

乙 里边儿不紫,白的。+ w. E$ e& p; k) k3 w5 `/ y7 ]( T

甲 哎,这就叫“君不君,程咬金;沉不沉,大火轮;富不富,冥衣铺;紫不紫,大茄子”。0 ~, ]( h& n' Q; `. X% e

乙 哎呀,我这知道可丰富多啦。; [6 ?) L3 y$ J

甲 常听听这个有好处。

乙 是喽,《大学》能讲吗?

甲 行啊,哪点儿不明白?+ l3 B( D4 r' ]% `. _6 j, `, g" g

乙 现在我什么都不明白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甲 那好讲,拿你就讲啦。" x- {1 |3 h4 o7 \5 w) k

乙 拿我讲这句书?

甲 恰如其分。" D8 d6 Q2 E* M* ~

乙 不懂。

甲 你这相声是从小儿学的,还是长大了学的?

乙 小时候没学,长大了才学的。

甲 嗯,里边儿的意思知道了吗?( E. _9 \) [6 U C

乙 知道了。

甲 “大学知道”。

乙 嗯,这就是“大学之道”。! J7 p2 e+ W' c

甲 大啦,学啦,知道啦,“大学知道”。; o* C$ ~# Y2 a6 o2 q8 O, C

乙 (意味深长地)嗯。“在明明德”哪?' A; f; j( Q3 ~ U" V( y

甲 你在这儿哪吗?+ Y$ S( w7 x% W( n! J* r

乙 在这儿哪。

甲 明白没有?% b+ Q6 U8 Z2 q2 x. j g1 @

乙 明白啦。

甲 得了吗!

乙 我明白什么啦?

(侯宝林述)

孤家寡人啥意思

古代帝王的 自称 。后指 脱离 群众 , 孤立 无助的人。

成语出处: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 之于国也, 尽心 焉耳矣。”

成语例句: 到了今日, 云岫 竟变了个 孤家寡人 了。

注音: ㄍㄨ ㄐㄧㄚ ㄍㄨㄚˇ ㄖㄣˊ

孤家寡人的近义词: 称孤道寡 指居于帝王之位,比喻妄以首脑自居古代君主自称孤或寡人&r

孤家寡人的反义词: 左右逢源 ∶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 ∶比喻办事圆滑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宾语;指孤立无助的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英语翻译: a person in solitary splendour <the odd man out>

俄语翻译: одинóкий человéк

日语翻译: ひとりぼっちになって大众(たいしゅう)から浮き上がる。孤立无援

成语谜语: 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