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出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1.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四字成语
2.豁达大度的意思
3.形容“宽容”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4.豁达大度怎么解释?豁达大度的拼音是什么
5.读书汉高祖刘邦的智慧
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四字成语
1. 形容“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的成语有哪些
1、从谏如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cóng jiàn rú liú,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也有少数聪明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2、从善如流,读音为cóng shàn rú liú,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译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3、纳谏如流( nà jiàn rú liú)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豁达大度,纳谏如流,为宗而罢刑肉。”
4、博采众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ó cǎi zhòng yì,意思是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
5、虚若怀谷(xū ruò huái gǔ),谷:山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2. 能够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接受的成语都有什么成语:周听不蔽、谏鼓谤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纳谏如流、拭面容言
1、周听不蔽
读音是zhōu tīng bù bì,汉语词语,释义为广泛听取意见就不会被蒙蔽。蔽:蒙蔽。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出处〗汉·贾谊《新书·道术》:“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
2、谏鼓谤木
拼音:jiàn gǔ bàng mù
解释: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谤木,相传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让百姓在上面写谏言。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出处:《淮南子》卷九《主术训》:“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翻译:尧设置供进谏者敲击的鼓,舜树立了供人们书写意见的木柱,汤设立了监察官员,武王备用了警戒自己谨慎的摇鼓,哪怕出现细微的过失,他们都已做好了防备的措施。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中国成语。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现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翻译:皇帝之所以贤明是因为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4、纳谏如流
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豁达大度,纳谏如流,为宗而罢刑肉。
翻译:豁达大度,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为宗室而罢免了刑肉之罚。
5、拭面容言
拭面容言是汉语词汇,是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意思,出自《东周列国志》。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
3. 形容一个人懂的吸取别人的意见的成语反听内视: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
广谋从众:谋:商量。多与他人商量,听取众人的意见。
惠施之谋:比喻兼听则聪,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明察善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谏鼓谤木: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谤木:相传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让百姓在上面写谏言。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敬守良箴:箴:规劝,劝告。认真听取、遵守有益的规戒。
纳谏如流: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内视反听: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裒如充耳:像聋子一样塞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同“褎如充耳”。
谦恭虚己:虚己:谦虚,虚心。谦虚恭敬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拭面容言: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小决使导:决:开通水道。开小口子,引导水流通。比喻经常听取批评意见,改正缺点,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
悬鞀建铎:指听取臣民意见。
悬鞀设铎:悬:吊挂;鞀:鼗鼓,拨浪鼓;铎:大铃。吊起鼗鼓,设置铃铎。指听取臣民的意见。
悬鼗建铎:鼗,俗称“拨浪鼓”。指听取臣民意见。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厌闻饫听:指充分听取。
尧鼓舜木: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鼓:谏鼓;木:箴木。尧门旁设谏鼓,舜门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贤明,能随时接受意见,听取忠告。
周听不蔽:蔽:蒙蔽。广泛听取意见就不会被蒙蔽。
豁达大度的意思
意思是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近义词:宽大为怀 恢宏大度 宽宏大量
反义词:褊狭小器 斗筲之器 鼠肚鸡肠 偏狭小器 心胸狭窄
造句:
1、这人豁达大度,很容易相处。
2、他是个豁达大度,心胸开阔,从谏如流的人。
3、张先生豁达大度,对我们的过失全不计较。
4、他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
5、他豁达大度,能接受批评而不怀恨在心.
6、希望您是豁达大度,有事业心的朋友!
7、我是医院财务人员,愿结交豁达大度,有事业心的朋友!
8、他还没有学会怎样豁达大度地面对失败。
9、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真该豁达大度地靠边站,把人类应该怎样在地球上生活这一工作交给更为称职的去做。如果我们不主动文让位的话,也许超级电脑就会径自介入进来,把我们推到一边去。
10、对这样的事,我尽量做到比以前更加豁达大度.
11、对于各种失败和不幸,我们要豁达大度,勇敢地面对,并想办法解决.
12、当她以前如此豁达大度的时候,她没有完全体验到为她准备着的种种考验。
13、再怎么豁达大度的姑娘,被人家误解为女朋友以后,还是会感觉到有点羞赧,有点不好意思的。
14、郭子仪以豁达大度和深谋远虑,得以保全自己。
15、宋支队长倒也豁达大度,并不把这事看得过重。
16、随心而动?还真没想到张氏竟是如此豁达大度啊!以后就当她是亲奶奶啦,哈哈。
17、你这人外表看上去豁达大度,怎么这么贪财?我亲自请你去参加我的节目,那是看得起你,你倒好,顺杆子就爬上来了。
18、豁达大度这种玩意,是不可能出现在高文身上的。
19、加上他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谅解。
20、这也是他性格豁达大度,对小节却不拘泥。
21、卢员外却豁达大度地把那剩下的犀牛角让大家看,最传到王四手里。
22、张斯原是豁达大度的性格,花钱不知爱惜。
形容“宽容”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宽容”的四字词语有豁达大度、既往不咎、宽大为怀、宽宏大量、网开一面。
1、豁达大度huò dá dà dù: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造句:他是个豁达大度,心胸开阔,从谏如流的人。
2、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造句: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就可以既往不咎了。
3、宽大为怀kuān dà wéi huái:对人抱着宽大的胸怀。
造句:老厂长一向是宽大为怀,即使是对那些说过他坏话的人也如此。
4、宽宏大量kuān hóng dà liàng: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造句:他待人一向宽宏大量,因此对于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并不介意,总是一笑置之。
5、网开一面wǎng kāi yī miàn: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造句:人民政府的坦白从宽政策,网开一面,给投案自首者指出一条出路。
豁达大度怎么解释?豁达大度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
豁达大度
读音
huòdádàdù
释义
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出处
暂无豁达大度的出处
举例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读书汉高祖刘邦的智慧
汉高祖刘邦的智慧,纵观那些成大事者,皆为具备!
秦朝末年,起义不断,而作为楚国大将项梁之侄的项羽,起初是锋芒毕露,率先推翻秦王暴政,似乎成了天下民心所向。与此同时,还有一支起义军崭露头角,这就是刘邦领导的一帮兄弟,不过跟项羽的军队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按理来说,如此发展,最终又实现大一统王朝的应该是项羽才对,为什么会是刘邦呢?个人认为原因在于“总结”二字。刘邦起义过程中,不管是失败还是最终的胜利,他都会总结自己,他称说过:“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能取天下也。”而项羽失败后说什么呢?他说:“非战之罪,天之亡我!”由此可见,毫无检讨,到都不能领悟。
那么刘邦,这位曾经的“小人物”,他除了会自我总结,身上还有哪些优点呢?
1.刘邦不会独断专行,能听得进去他人意见。
刘邦自己没文化,所以也不重视儒士。曾有位叫陆贾的儒士,他劝告刘邦要多读书,刘邦很不耐烦地说:“老子骑马打天下,哪用得着诗书?”陆贾气愤不已地说:“马上能得天下,难道要在马上治国吗?当年周武王以武力打下天下,之后文武并用,这才是治国之道。假如秦国平定天下后,以任治国,你还有机会拥有天下吗?”
陆贾的话虽然很刺耳,但是刘邦却虚心接受,并向陆贾求教。而陆贾也是很上心,为刘邦分析秦亡之因,讲述治国理念,每讲到精彩之处,刘邦便大声喝彩。后来,刘邦采用了陆贾的治国理念,并使西汉初期的经济迅速增长。
2.刘邦能抓住小人物所需,并懂得给予。
刘邦很会满足“小人物”所求,在刘邦眼里,天下百姓皆为“小人物”,小人物所需的就是安居乐业,刘邦只要做到让百姓安康,就没人会造反。
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军队。后来他拥有了天下,但此时面临的是裁军,这件事一旦做得不好,有可能这些被遣散的士兵会造乱。而刘邦的做法却很明智,他遣返士兵的时候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各诸侯国的士兵如果在关中安家,将免除他们徭役12年;如果回到故乡,将免除他们徭役6年;并且由国家来供养他们一年,可谓是衣食无忧。
这些被遣散的士兵,得到了如此厚重的待遇,他们哪还有闲工夫去造反。刘邦的这种做法,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又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3.刘邦为人谦虚,认可比自己强的人。
韩信曾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其实这是给刘邦留着面子呢。刘邦平民出身,虽当过泗水亭长,但他的实际水平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治理国家,比刘邦强的人太多,比如像萧何、陆贾、陈平等;征战天下,比刘邦强的人更多,比如项羽、韩信、英布等。从这一点而言,刘邦曾谈论“三杰”时说的话,全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他能意识到当自己技不如人时,就得虚心向有能力的人请教。因此他在任人唯亲的同时,也能够重用贤才,并且愿意相信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哪怕他自己非常讨厌那个人。
4.刘邦为人大度,不会小心眼。
刘邦有个老乡叫周昌,刘邦称帝后,有一回在宫里搂着戚姬作乐,恰好周昌去找刘邦奏事,周昌见到后扭头就走,刘邦追上去抓住周昌便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也不胆怯,说到:“你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这要是换了别的皇帝,周昌早被杀头了。但是刘邦不同,不仅没杀周昌,还让他担任御史大夫。
再比如雍齿,曾经背叛过刘邦,也曾经要杀刘邦,而刘邦也是非常恨雍齿,欲杀之而后快。但凡换了任何皇帝,一旦抓住了雍齿这样的背叛者,肯定是快意恩仇。后来雍齿被刘邦抓获,但他非但没啥,还给雍齿封了个什邡侯,最后什邡侯得以善终。对于曾经的敌人季布,也是如此。
5.刘邦能输得起,放得下。
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不过在此期间,刘邦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窝囊。尤其是彭城之战,汉军的五六十万人,被项羽区区三万人给击溃,刘邦仅仅带着几十人出逃,连刘邦的父母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还有固陵之战,因为韩信和彭越只是观战,导致刘邦被楚军困得不敢出营垒。
但是,刘邦的心态实在是难得可贵,他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后,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最终成为楚汉之战的胜利者。而项羽则不同,他是贵族出身,他自认为拥有高贵的血统,就得做到“士可杀而不可辱”。失败之后,明明可以渡江逃跑,然后卷土重来,但他却选择了在乌江自刎。说白了,就是在了面子上。
如果拿刘邦跟项羽对比,刘邦胜就胜在了性格上,胜在了自己的心态上。汉高祖刘邦的这些优点,纵观那些成大事者,皆为具备!
6、刘邦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敢做敢当。
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的绳子统统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
7、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做什么都很到位,一点也不粘糊。刘邦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计谋,但判断力极强,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这种资质,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至以弱到强,步步走向胜利。究其所以,就在于刘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赌一把。
8、刘邦是个流氓,然而却是流氓中的英雄。说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养,并不是指他的资质。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称号,他简直就天生是当领袖的材料。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根本不用别人教,况且也教不了。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是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但这些主意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的还是具体操作问题,是谋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性的建议也有,而刘邦也往往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并不完全是恭维,当然也不是讽刺。
9、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说的知人,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什么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我想,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
怎样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满足。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说明刘邦已得他心,也说明刘邦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赏。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作派,在中国最是大得人心。
10、不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其实对自己也缺乏体验;而能够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刘邦确实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这样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樊哙有勇,张良有谋,韩信会将兵,萧何会治国,简直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结果他这个老板当得非常潇洒,也非常成功。项羽不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么都自己来,反倒吃力不讨好,变成光棍一条。
11、刘邦也犯错误,而且犯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但他肯认错,也肯改。公元前200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作出错误判断(实则中匈奴诱兵之计),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亲自带兵挺进;深入敌方腹地,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个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幸亏用陈平密计(其计不详)才能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立即释放关押在那里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12、刘邦不但大度,也细心。刘邦这个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其实心细如发。鸿门宴前一天晚上,他听说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立即就决定和项伯拉关系,套近乎。但他并不马上急不可耐地去见项伯,而是先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听张良说项伯年长,便立即表态“吾得兄视之”。这就等于说自己和张良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与张良平等,张良有面子;尊项伯为兄,项伯有面子。两边都讨了好,刘邦实在聪明。
《史记》中,刘邦自己的解释是:“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任用,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这八个字就是刘邦最大的优点,以及他能够成就帝业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说,读史明智,对于每个人来说,谦虚是一种战略高度的美德,我们要多戒骄戒躁,多向汉高祖刘邦学习,学习他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因为这八个字就是刘邦最大的优点,以及他成功的秘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