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出自哪首古诗词?

2.重阳节温岭有什么风俗?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出自哪首古诗词?

顶礼膜拜的古诗-顶礼膜拜的故事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赏析: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重阳节温岭有什么风俗?

有一本《温岭明间习俗》,事由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写,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上面介绍的很详细。详情可登录:d查看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敬老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而在台州温岭一带,过重阳节一度与北方有异。据《史记·封禅书》载:“昔东瓯(故都在温岭)王敬鬼”。又据《淮南子》、《晋书》载,其有“断发文身”,“火耕水耨,渔猎山樵”,“信鬼神,好*祠”之习俗。

今天的台州重阳节,其主要庆祝活动有敬老、祭祖、插茱萸(渐渐消逝)、赏菊、喝酒、吃糕和登高。敬老,它的来源是与“九”相关的。“九”在个数位中资格最老。另说是重阳节与霜降前后来到或撞日。在古代人们心中,霜降的出现意味着秋残与冬始,对照在人,恍若一生到了头。所以,敬老习俗渐渐成形。其主要活动有请家中长者坐北朝南,子嗣顶礼膜拜,祝贺长寿。对先人的,则在家中庙堂中上香、烧千张、念祷文,祈求平安。后者后来演变成了祭祖。活动与清明扫墓大同小异。

赏菊是最值得称道的了。菊花,别号“延寿客”,属重阳节节花,古诗“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形容它的。品种有万龄、桃花、木香、金龄、喜容。(见宋《东京楚华录》)“菊”在古与“九”基本谐音。戴复古《洞仙歌》中就写到了赏菊的场景。“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著重阳怎虚过。”而如临海一带,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老者还存留重阳节当天头戴花的习俗(民间也有头戴茱萸之风)。这也为喝酒和登高、吃糕奠定了基础。

而喝酒和登高、吃糕几乎同步操作的。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赏菊、饮酒、看远景和吃重阳糕。有话可证:“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葛洪《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未知其由。”关乎菊花酒的酿造,葛洪也有详谈。他说,菊花酒是采集去岁的含苞即开的菊花和茎叶,并和黍米、酒粬,与一般发酵酿酒工艺差不多,到了重九时熟饮。

至于重阳糕,则又是值得一提的节物了。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边登高处,饮酒,边以糕点下肚,以寓“高途”。清代著名画家蒲华,在温岭时作诗:“岂堪吹帽无诗作,几欲题糕下笔难。”

重阳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进入重阳节,是取“糕”谐“高”音,祝福前途节节拔高。其做法是在糯米粉中嵌入红糖,周遭嵌板栗,做成九层,有如今天的“糕煎胚”,寓意“九重高上达天庭”。但这种做法今天基本上不存在了。其不存的主要是板栗,取而代之的是红枣等。为了丰富口感,台州重阳糕还有做成各种味道的,如荤的、素的、咸的、甜的,样样都有、样样不缺。有些地方,则干脆不放任何佐物,单色味道,在糕顶嵌个字样,如“福”等即可。

除外,台州有些地方,如临海、黄岩、三门等地还存在重阳节捣麻糍的习俗。据温岭王伯敏《回忆少时学剪纸》描述:当地旧时还有在重阳糕上插三角旗(红黄居多)的。这笔者在孩童时候见过。其出现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庙观等宗教场所里。在温岭石桥头等乡镇,至今还存留一些旧风俗,那就是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会在重阳节当天回到娘家省亲。故今天很多温岭老人还把“重阳节”叫作“囡节”、“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