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一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一成语答案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四字成语
2.“不识庐山真面目” 打一成语?
3.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四字成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四字成语: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学过的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传诵甚广,和李白的《静夜思》有的一拼。元丰七年,朝廷下诏让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苏轼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顺便去探望弟弟苏辙,一路又与参寥子结伴到庐山,《题西林壁》即作于此时。
这是一首即景说理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观赏庐山的千姿万态的风景,得出一个结论:我之所以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视野所局限。这首小诗,以简短的诗句,激起了人们的思考,也带给了人们启迪:人们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片面性;只有认识到事物的全貌,超越传统的固定思维,跳出框架,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识庐山真面目” 打一成语?
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
拼音:shēn lín qí jìng?
解释: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出处: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近义词:身当其境
褒义词:隔岸观火
示例: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这篇报道写得具体生动,使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
当局者迷。( dāng jú zhě mí )
全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 处: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用 法: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 。
示 例: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反义词:旁观者清。
灯 谜: 棋散不知人世换。
意思: 迷:糊涂,迷惑。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典故
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 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 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 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 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 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 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 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 竟哪个好?” 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 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 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 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