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

2.<祖逖北伐>翻译?急用

3.关于历史人物祖逖相关的所有资料!

4.搜集两至三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及品质

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

中流击楫出自古代哪一个人物-中流击楫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初二的课文里面有,范阳祖逖少有大志那篇文章。 有中流击楫那段是这样的: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北伐>翻译?急用

名 师 点 播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卿(qīng) 即更刮目相待(gēng) 遂(suì) 祖逖(tì) 刘琨(kūn)

蹴(cù) 左丞相睿(ruì) 军谘(zī) 骁健(xiāo) 戎狄(róng dí)

廪(lǐn) 铠仗(kǎi) 击楫(jí) 起冶(yě) 募得(mù)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下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保守,他竭力反对王安石行新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追封温国公。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历史巨著《资治通鉴》,遗著有《温国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

三、吕蒙其人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后来周瑜为讨荆州“赔了妇人又折兵”,终于三气而呜呼。鲁肃接替周瑜后,常年往来奔波于荆州,但对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先见之明无可奈何。吕蒙起初为部将、中将,不习文,后听孙权劝告,广读史书、兵书。鲁肃后,吕蒙统领吴军,“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扮商人乘商船,关公措手不及,败走麦城,蜀国自此由盛而衰。

(摘自语文天地:《孙权之善劝——孙权劝学》 湖北 肖炎方)

四、祖逖北伐

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他说:“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他估计,只要南方的晋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响应,中原可以收复。可是司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统治,对北伐并无兴趣。因之给了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他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誓要收复失地。祖逖相继北伐,也收复了一些地方。但321年(大兴四年)病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北伐停止。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

五、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了学习对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要作用。

《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六、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七、文章结构

《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第一层,孙权劝学。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在写孙权劝学时,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第二层,鲁肃“与蒙论议”,直接写出劝学的结果。略去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简洁而生动地表现出吕蒙才略有了很大的增长。

《祖逖北伐》:本文通过两件事塑造了祖逖素有大志,敢于进言,胸怀收复失地的壮志的形象。可分为两层:先写“闻鸡起舞”;后写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第一层,“闻鸡起舞”,突出祖逖“少有大志”。第二层,时间发生了变化“及渡江”,晋王朝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也矢志不渝,自行招募人马,为北伐做准备。在江心,祖逖的一番话,更表明他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题目和主要内容虽是“祖逖北伐”,但祖逖在此表现出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多年来自觉的培养和锻炼才造就了日后立志收复失地的名将。

八、写作特点

1.注重用对话表现人物

《孙权劝学》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仅有两次对话,寥寥几句,却形成了层层深入的三部曲。(1)陈述现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2)循循善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对一个初学且又拒学的人来说,如果要求太高目标太远,那会使其望而生畏,以至却步。“但当涉猎”,只不过是浏览群书罢了,并不要作深入研究,让对方感到学习的可能性。(3)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用对比方法,用反问语气,使吕蒙无可推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再次说明学习的好处。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其惊奇的神态,以这句评价来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详略明晰,突出人物

《孙权劝学》,全文仅区区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全文一共写了两个片断: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的交谈。前者交待了吕蒙学的起因,后者交待了吕蒙学的结果。至于,吕蒙如何学,他的学问、才略如何长进都被略去不谈。以“劝学”,表现了孙权的善劝,他对吕蒙的期望、爱护。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突出吕蒙学识的增长。

《祖逖北伐》,略写“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详写祖逖为北伐,向司马睿进言,以及击楫中流,矢志北伐。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铺垫。正是因为祖逖少有大志,才能在晋王朝大多数人都“素无北伐之志”时,坚持自己的志向,自己招募人马,立志北伐。略写部分,以“闻鸡起舞”突出了祖逖的“少有大志”。详写部分,则通过他“纠合骁健”、“言于睿”、“中流,击楫而誓”表现了祖逖的胆识、志向和大将风度。

3.侧面烘托人物

吕蒙在接受了孙权劝学之后,到底学得怎么样?没有直接说,而是让足智多谋的鲁肃来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在结尾又写到了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这一行为,也说明鲁肃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典型事件突出人物

写祖逖北伐,集中笔墨写“言于睿”、“中流,击楫而誓”,略写少有大志,略去了北伐之后的战果。但通过这篇短文,祖逖立志收复中原,忧国忧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这是因为文章虽短,但选取了可以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祖逖“言于睿”的话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中流击楫时的誓言豪气冲天。人物形象在典型事件中得到了突现。

九、一词多义

1.以 因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

表目的,来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任命 以逖为奋威将军

2.见 了解,知道 见往事耳

看见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而不恨矣(恨:遗憾)

3.更 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gèng更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于 向、对 言于睿

在 能谤讥于市朝

5.诚 假如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的确、实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之 的 晋室之乱 元北伐之志

代词,他们,指愿意收复中原的人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7.将 将领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统帅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十、古今异义

1.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诚 古义:假如 今义:真诚的心意

例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十一、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军中多务”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例句: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省略宾语“之”(祖逖)

译文: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

(2)省略主语

例句:击楫而誓曰 省略主语祖逖

译文: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

十二、文中涉及的人称

1.卿: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亲切的第二人称。

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长兄,是对同辈中年长者的尊称。

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语及典故

1.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将表传》:“士别: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与人离开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3.鱼肉:《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宰割的器具;鱼肉,受宰割者)后来比喻用暴力欺凌。

4.击楫中流:语出《资治通鉴》,表下决心要做之意。

十四、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说,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为一名精通谋略的儒将,才受到了谋土鲁肃的敬重,愿意与他结为朋友。

(二)祖逖生活的时代,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受重用,也能矢志不渝,身体力行,倾其所有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当船到江中时,击楫发誓一定要收复中原,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三)参见“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语及典故”

(四)1.务:事务 2,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觉:醒 4.将:统帅、率领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及更刮目相待 A.gēng B.gèng

2.肃遂拜蒙母 A.suì B.zú

3.祖逖北伐 A.dì B.tì

4.俱为司州主簿 A.báo B.bù

5.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A.zī B.zǐ

6.遂使戎狄乘隙 A.róng B.jiè

二、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B.非复吴下阿蒙:再

C.蹴琨觉:踢、蹬

D.大王诚能命将出师:确实

三、联系上下文,翻译“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是(因为)百姓怨恨反叛

B.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反叛

C.晋王朝的叛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而产生的

D.晋王朝的叛乱,不是因为皇上昏庸无道(而产生的),就是因为百姓怨恨而产生了反叛

四、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是 ( )

A.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D.天子为动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因起舞:

(2)纠合骁健

(3)自相鱼肉

(4)遂屯淮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大志:shǎo:年少 此非恶声也:讨厌的声音

B.蹴琨觉:cù 遂使戎狄乘隙:于是,就

C.千人廪:lǐng 睿素无北伐之志:平素、向来

D.不给铠仗:kuǐ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让

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

A.因起舞:于是起来跳舞

B.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C.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派像我祖逖这样的人出使中原,以恢复中原的统一。

D.起冶铸兵:起炉炼铁,招募兵马。

4.文段中包含了不少的成语,至少找出两个,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的主要内容是“祖逖北伐”,但开篇却写的是“少有大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渡江”,司马睿让祖逖做军谘祭酒,这是军事顾问一类的官,但祖逖却“纠合骁健”,向司马睿直言要收复中原。面对祖逖义正词严的请求,司马睿是怎么做的?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的哪种心态是吻合的(原文)?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祖逖采取了什么行动?从中,你认为祖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越王苦会稽之耻(指兵败降吴),欲深得民心,以致必于吴(意谓与吴决一战),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美色),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双重衣),色(女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必身自食之。于足属(会集)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孤与吴王接勘交臂而偾(僵),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结盟)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君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辱),孤之志必将出(显示出来)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霜,此先顺民心也。

1.与“下养百姓,以来其心”中的“以”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C.皆以美于徐公 D.蒙辞以军中多务

2.与“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中加点词的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宫妇左右 D.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

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越王自兵败降吴之后,就一直想获得民心,因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十分在意,有好的食物,但不够分的时候,自己也不敢独自享用。

B.从文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越王对兵败降吴这件事深以为耻,立志要洗刷这一耻辱。

C.由于吴王获得了民心,所以他可以让越王“执箕帚而臣事之”。

D.越王的卧薪尝胆,顺应民心,最终使他抓住了夫差,杀了吴相,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A 2.A 3.B 4.B 5.A 6.A 二、D(假如) 三、B 四、B 五、1.(1)于是,就此 (2)集合 (3)比喻残杀、残害 (4)军队驻扎 2.B(A.少有大志:shào;C.千人廪:lǐn;D.不给铠仗:kǎi,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率领) 3.B(A.于是起来舞剑;C.派像我这样的人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D.起炉炼铁、铸造兵器) 4.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自相鱼肉:自己人之间相互残害。 望风响应:听到消息就立刻起来响应。 击楫中流:在水流的中间击桨发誓。 5.“少有大志”“闻鸡起舞”是后文的一个铺垫,它说明祖逖在晋王朝偏安一隅时,所表现的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6.司马睿给他名号、军饷,但不提供铠甲兵器和人马,让他自行招募。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素无北伐之志”的心理是吻合的。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祖逖率领自己的部下渡江,而且在江中击桨发誓要收复失地。从祖逖的种种行为,可见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遇事果断,能身体力行的人。 六、1.A(A.表目的,来;B.任用/以……为:让……做;C.认为;D.因为) 2.D(例句和ABC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D项中的“豪杰”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 3.C(本文以越王为主人公,重点叙述了越王为了洗刷自己被吴所服的耻辱,立志获得民心,他的种种言行,最终使他“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霜”,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结尾一句,再次点明作者所想重点说明的——对于君王来说,得天下一定要“先顺民心也”。C项和选段的内容不符。)

关于历史人物祖逖相关的所有资料!

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是范阳遒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涞水县,是当地的世家大族。祖逖少年时性格爽朗豁达、不太注重仪表细节,也不喜欢读书。他的几位兄长都担忧他成不了才。祖逖在家乡常常做一些仗义疏财的事,为人豪侠而有操守,所以乡亲们倒十分看重他。

祖逖成年后开始立志读书、发愤学习。后来他来到京城洛阳,与祖逖交往的人都说他有治国之才。他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小官职时,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琨是同事,祖逖和刘琨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有时一直谈到深夜,互相勉励说:如果一旦周边、群雄并起,我们应当离开中原去平定天下。二人谈得投机,便同床共寝。《晋书》中记载说:“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夜阑之时,听见野外鸡鸣,祖逖踢醒身边的刘琨说:这个声音不难听。便起身舞起剑来。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朝政黑暗,王后专权,分封在各地掌握实权的王子先后叛乱,争夺政权,史称“八王之乱”。由于中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进入内地角逐混战,西晋王朝随之崩溃。

祖逖生逢乱世,应召参加内战,但不久便不愿参与这种不义的混战,回到家乡。京城洛阳沦陷后,他带领数百户乡亲,经过艰难跋涉迁往江南避难。祖逖目睹中原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决心收复国土、洗雪国耻,他招募集结了一批勇猛的壮士,并上书皇帝慷慨呈词说:“晋朝遭此劫难,是由于藩王们争权夺利、自相攻伐,使得异族趁虚而入,大王如果让我率众北伐,沦陷区的豪杰之士必然闻风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晋元帝终于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发给一些粮饷,但不配给兵员武器,让他自行筹集。祖逖受命后,带领原来一起南迁的乡亲数百人北渡长江,船到江心时,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誓言将一去不返,有如这滔滔长江!

祖逖后来虽然未能收复国土,但他在国家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豪情壮志,却为后人所传颂。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常以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勉励自己,及时奋发、报效祖国。

搜集两至三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及品质

1、祖逖——爱国

祖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

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

2、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4、顾炎武——爱学习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5、匡衡—努力好学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

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