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台词-小时代顾源舌战群儒台词
1.《批三国》 台词
2.关于三国的台词“不忠不孝之徒”
3.诸葛亮之的台词
4.《三国》诸葛亮骂王朗的台词是什么?
5.影视剧中有哪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台词
《批三国》 台词
一。皇叔真伪:三国演义一书中,经常将刘备称为刘皇叔。这个称谓的本身,就有狗尾续貂之嫌疑。因为从古至今,不论是在文献的记载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皇叔本来就天生是皇叔,从来没有也没有任何必要,再在皇叔的称谓前面加上姓氏。暂且不论刘备的祖上是否真的,与汉室宗亲存在牵强附会的关系。而刘备原先就是一介依靠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儒,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所以出身贫贱的刘备,为了伪装成为真命天子,欺骗他人 为其卖命。自然要拼命抓紧所谓皇叔的救命稻草。而由于当时的汉室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需要彼此相互利用的情形下。当时真正的汉室宗亲,称呼刘备为刘皇叔,实在是一件既滑稽又无奈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姓刘的刘备只是沾了姓氏的余荫。处心积虑、老谋深算地刘备幸运地把握住,与当朝皇室同姓的机会。也因此构成了,后来所有投机的资本 。历经多年惨淡经营笼络人心,以至于摔孩子挤眼泪,终于成就龟缩一隅的所谓基业。虽然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英雄,但是能够作为厚黑界的著名代表,倒也不可不算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二。荆州故事:通读《三国演义》全篇,感觉围绕荆州所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此书中的文眼所在。所以我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非壮观激烈的赤壁大战,也不是周喻诸葛之间斗智斗勇地潇洒。而是吴蜀之间,围绕荆州所发生的勾心斗角的较量。本来在曹魏大军压境的时候,吴蜀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并肩作战共同抗曹。可是一旦曹操战败,吴蜀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蜀国便以借用为名抢先占据,事先约定划归东吴的荆州。关于这一点其实是密谋已久的,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可以看得明白。可是既然称借就必然是有借有还,约定归还的期限到了,又以种种借口赖不还。在种种丑恶表演之后,掩饰不住的是卑鄙地用心。对此所谓的皇叔以及骗取智慧化身称谓的诸葛亮之流自鸣得意。却不知已经危机四伏而祸之将至。甚至所谓关公单刀赴会的豪气,也因此成为不折不扣的闹剧。结果忠义无敌的关羽因此而身首异处,万夫不挡的张飞醉中糊里糊涂地就命丧黄泉。还有那个装腔作势要为兄弟报仇的刘备,未能如愿便一命呜呼。究其原委贪心作粜,可知贪图一时小利者,实际上在自掘坟墓而不知。自作聪明之辈在强占荆州之时,自以为战术上大大的成功,却不知在战略上已经是全面的失败。吴蜀二国也因此而两败俱伤,同时失去了联盟存在的基础。结果被晋所并,从荆州故事可知前因后果令人深思。
三。草船借箭:草船借箭作为诸葛孔明得意之笔,被三国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乍读自此以为确是奇思妙想的好计,可是细审之下便会发现,其中存在明显地漏洞。首先不论诸葛孔明如何能预见长江之上雾的出现,又如何从容不迫的面对周喻的妒忌等等等等。只需想见如何肯定曹魏将士,在雾气迷茫敌情不明的夜里,面对 敌船从始至终不发射一支火箭。要知道绝顶聪明的孔明,用于借箭的船只都是易燃的草船。曹魏将士不但面对孔明的草船,在莫明其妙地射出十万支箭之中,不知道射出火箭能够正中敌之要害。竟然最后又被火烧战船而丢盔弃甲,甚至曹操本人也险些因此丧命。似乎曹魏百万将士都是不知火为何物的原始人类。而在三国一书的其它章节里,魏将用火攻击敌军取得胜利的例子举不胜举。要知道只需要一支火箭,就会让那个自以为是的诸葛亮,变成烤全羊。只是连累垫背的鲁肃,得有一点不明不白。由此可见三国作者为了美化蜀国上下,不惜歪曲捏造事实。所谓草船借箭的高明,还不如说只是一出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
四:红脸白脸:在被誉为国粹的京戏之中,有关三国故事有许多经典的唱段。一般在戏中作为大奸代表的曹操总是被化成白脸,并且肆意地污辱和丑化。究其原故无非是祸从口出,皆因曹公曾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实话,谁知从此引祸上身。其实古往今来,所有当权者从无一人能够作到不负天下人。大抵都是口蜜腹剑之类,信奉的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厚黑学科不及格的之辈,恐怕混个小官都已属不易,更别说封候拜将,成就一番事业了。曹公不过是古往今来之中,能够正视自已的卑劣的第一人。所以鲁迅先生称赞曹操最起码是一个英雄,实在是恰如其分地论断。而一成不变的被当作正人君子的刘备,从开始一个卖草鞋为生的穷酸,到后来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土地、城池、军队、女人等等财富,难道说都是作好人好事地正当所得。这其中同样也饱含血与泪,情与仇。只不过刘备之流更善于伪装,说明白一点就是面善心恶既得便宜又会卖乖。自古是哄人不偿命,反正天底下喜欢被骗的人,从来就是多的骗不过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新批三国
甲:我这个人呐,就喜欢看书
乙:哦,您喜欢看书。
甲:对了,尤其是古典文学,特别喜欢看。
乙:哟,这可厉害了啊,您都看过什么古典文学呐?
甲:这么说吧,您知道北京大学那图书馆吗?
乙:哦,那儿的书您都看过?
甲:我打那儿走过。
乙:咳,打那儿走过呀,我比您强,我还进去过呢。我是问您看过什么书。
甲:哦,是问我看过什么书。那可就太多了,数不过来呀。
乙:哟,您这架子还端起来了。
甲:我告诉您啊,不是吹牛,我三岁就熟读水浒,四岁钻研红楼,五岁翻西游,六岁读聊斋,七岁那年就能倒着默写三国演义。
乙:这吹的都没边了。您说您是专家,请问您有什么研究成果吗
甲:那可就多了,比如说吧,前几天我批了一遍三国。
乙:您还批过三国?
甲:正是在下,我跟您说,我这一批,可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想前人之所未想,惊天动地,震古烁今。就算是金圣叹再世,毛宗岗复生,他们也得甘拜下风!我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研究三国的专家。
乙:嚯,好大口气,我倒要听听了,您这三国是怎么批的。
甲:我研究出哇,这三国里有这么三痴三怪。
乙:怎么叫三痴三怪呢?
甲:这三痴,就是路痴,数痴,白痴。这三怪就是水淹七军之怪,败走麦城之怪,诸葛亮谥号之怪。
乙:您这研究的我从来就没听过。
甲:哎,此乃是本人最新研究成果,您如今有幸成为首位聆听这一重大发现的幸运儿,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呀。
乙:这么说我还挺幸运。请问这何谓路痴?
甲:路痴,就是不认识路,老找不找道儿。
乙:哦,就是没什么方向感。
甲:对啦,这三国里头哇,就有这么一位。
乙:这三国里还有一位路痴?
甲:对,关羽。
乙:关羽?
甲:对,关羽他就是个典型的路痴。
乙:何以见得呢?
甲:有书为据呀。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乙:对,是有这么一回。
甲:话说那刘备兵败徐州,连夜投奔袁绍去了。关羽走投无路,与曹操在土山约定三事: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好好侍奉两位嫂嫂,三是只要听到大哥消息,纵然千里之远,亦要辞去。曹操一一应允。后来袁曹大战,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解了曹操白马之围。这时忽接到刘备书信,说自己在袁绍军中。于是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去投旧主。是这么回事吧?
乙:对。
甲:就这过五关,斩六将,就有问题啦。
乙:什么问题呢。
甲:我问你,这五关是哪五关?
乙: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
甲:你看看啊。这第一关东岭关,到底在哪咱谁也不知道,不去管他。这二关是洛阳,这就出了奇了
乙:怎么呢?
甲:你想啊,刘备是在袁绍军中,袁绍在哪儿啊,河北,许都北边。洛阳在哪儿啊,在许都西北几百里地呢。这关羽从许都出来,不直接奔河北找刘备,他往西北走上洛阳干嘛去了?
乙:这……
甲:难道说是走到半道儿,关羽饿了,说两位嫂嫂,咱有些日子没吃洛阳水席了,要不咱先去吃一顿?
乙:这哪儿能啊。
甲:还是的啊,咱河北驴肉火烧哪点比水席差,他怎么就非先去西北呢
乙:这都什么跟什么。
甲:接着数,第三关是汜水关。
乙:这地方在哪儿?
甲:在洛阳东南。
乙:洛阳东南……哎?他刚刚不是往西北走吗,这他又回来了!
甲:就是呀。就算你吃完了洛阳水席,吃饱喝足该上路了,那去河北那也是东北方向呐。他可好,朝着东南走,这不回许都了吗?
乙: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
甲:我估计呀,可能关羽吃水席的时候喝酒喝多了,一上了马他就转向。这赤兔马是曹操赏给他的,俗话说这个老马识途,赤兔马一看主人醉了,心想得了,咱自己找回去吧,驮着关羽糊里糊涂就朝许都跑,结果就到了汜水关了。
乙:得,前面全白忙活了。
甲:汜水关过去,就是荣阳,就在汜水北边。一直到这时候,关羽这千里走单骑才算是走对了地方儿。
乙:好嘛,可真不容易。
甲:最后一站是滑州的黄河渡口,就是在他斩颜良的白马附近,再往前过了黄河就是河北。
乙:这就快到了,那他就走吧。
甲:是啊,关羽在黄河边儿上洗了把脸,酒也醒了,人也精神了,抬头一看地图,哎哟,您看我走这路线,先跑大西北溜达了一圈,再稀里糊涂回河南,我这不是路痴一个吗?知道的,当我是去投奔故主,不知道的还寻思我这儿吃饱了河南五日游呐。结果这关老爷闹的是满脸通红,从此就落下个红脸的毛病。
乙:原来这红脸是打这来的。
甲:正是,这毛病后来还传染给了他四弟赵云赵子龙。
乙:怎见得呐?
甲:要不那赵云在长阪坡怎么七进七出呢,那就是找不着道儿,迷路了。
乙:嗨,这什么呀。哎呀,听您这么一说,还真长学问。
甲:那是,要不怎么是专家呢。
乙:那我问问您,这二一个数痴是怎么回事?
甲:数痴啊,就是不识数儿,不会算帐,五毛一个鸡蛋,他买三个给人二块半,就这种人。
乙:三国里还有这样的人吗?
甲:有哇。
乙:是哪位?
甲:要说这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诸葛孔明。
乙:这……要说别人我也就信了,这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八卦是样样精通,他怎么会不识数呢?
甲:有书为据呀。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乙:怎么说的?
甲:话说这曹操八十二万大军南下伐吴。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孙刘两家联兵抗曹。孙权手下水军大都督周瑜见孔明智谋惊人,就生了嫉妒之意,让孔明十日之内拿出十万支箭来。孔明说那有何难,休说十日,三日之内就拿的出。周瑜大喜,与孔明定下军令状,又派鲁肃前去打探。这孔明前两天不见动静,第三日与鲁肃私调快船二十条,上盖布幔,竖起草束,趁着夜里大雾弥散直去江北。曹操不知虚实,只令射箭,这二十条船扎满箭支,凌晨回到江东,恰有十万支箭。
乙:对,是这么回事。
甲:这就有问题了!
乙:这有什么问题?
甲:诸葛亮是拿什么东西骗曹操的箭的?
乙:布幔草束啊,那东西软,箭一插上就陷进去了。
甲:那咱们就来算算,那草束扎的怎么也得有一人多高吧?
乙:差不多,太高就飘,太低就接不到箭。
甲:比如说吧,现在您好比就是那草束。
乙:哦,我现在就是那草束了。
甲:对。咱们数数啊,曹军箭射过来,扎到您身上去,这脸上能扎几箭?
乙:唔,这一眼睛一个,算上鼻子,嘴,脸蛋子,来回来去能有六、七支。
甲:再往您这身上看,这胳膊上扎两支,肘子上扎两支,手腕上还扎一支
乙:这就五支了。
甲:两边都算
乙:那就十支……好,我成那海胆了。
甲:咱接着往下数,胸口这还扎五支
乙:对
甲:小腹扎三支
乙:对
甲:还有您这大椎下方两寸处再扎一支……
乙:……好嘛,改针灸了。
甲: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满打满算,一支草束也就扎三十支箭,一条船就算三十个草束,这才三三得九九百支,十条船才就是九千支,二十条船就是一万八千支。把布幔什么的算上,撑也就四万支。
乙:是啊,还短六万支箭呢。
甲:六万支箭,他就算孔明自己站到船上,也凑不够数哇。
乙:那到也是。
甲:再说啦,一支箭多大分量?
乙:怎么也得四两重吧,太轻就吃不住劲。
甲:一支四两,那十支就是四斤,一百支就是四十斤,一千支是四百斤,十万支箭就是四万斤,合现在的度量两万公斤,二十吨重。
乙:您这算的倒真溜。
甲:诸葛亮开的什么船,轻快小船儿,你想想,每条船砸上去一吨多的飞箭……
乙:那就……
甲:那就算不成筛子,它也得沉底儿了。
乙:好嘛,成泰坦尼克了。
甲:你说这孔明是不是不识数儿?
乙:还真有点……
甲:还有哇,这孔明不光是不识数,他还缺心眼儿,这就是三痴中的白痴。
乙:这又怎么说的?
甲:您想,孔明他们船队出来是什么时候?
乙:深夜啊,还大雾天气。
甲:黑里古东的什么都看不着对不对?
乙:对啊,要不曹军怎么只敢放箭不敢出门呢
甲:人家曹军就闭着眼睛,哪黑就冲哪瞎射?
乙:哦,那也不能。
甲:还是的呀,人家也得就着亮儿来呀。三国时候又没手电筒也没探照灯,你说怎么办呢
乙:你说怎么办呐?
甲:放火箭照明呗。
乙:好办法。
甲:这一放火箭可好了,您往那边儿看,可全是草船呐……
乙:……得,甭借箭了,直接在船里洗桑拿吧。”
甲:到时候回去,周瑜一看,“哟,孔明先生,您这满脑门子烟熏火燎的,是怎么了?”你说孔明怎么答?难道让他这么答:周都督,我昨天晚上去江北借箭,结果忘了有火箭这码事儿,结果让人家把船烧了,我在长江里游了大半夜的泳,这才游上来。
乙:哎哟,也真难为他了。
甲:你说这诸葛亮够不够一白痴?
乙:唔,那您说说这三怪是怎么回事。先说说这水淹七军怎么成怪了?
甲:您说这水淹七军的七军是什么意思?
乙:这,这不就是说七支军队吗
甲:不对!
乙:怎么不对?
甲:既然他带那么些人来,干嘛非得劈成七瓣儿,他怎么不一起说带多少人呢?
乙:这……这也许是人家正好有七支军队。
甲:胡说,三国里除了这一处儿,别的就再没这么说过。曹操下江南,多咱说我带着八十二支军队了?刘备七十三万人伐吴,多咱听过带着七十三支军队了?
乙:要说这还真是奇怪。
甲:据我这么一琢磨呀,
乙:哦,您琢磨上了
甲:据我这么一琢磨呀,这个七军,其实就是个数目词。你想想,曹操八十二万大军,多少人?
乙:八十二万呐?
甲:对了,一样,八十二万,大军是八十二万,那七,军,不就是七个人嘛。
乙:七……七个人?
甲:对啦
乙:没听说过这么解释的,敢情于禁带着七个人哥儿几就跟关羽开掐了?这不瞎说嘛
甲:谁说的?我这七个人可都是有书可据的。
乙:哪来的凭据?
甲: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说的清楚呀。于禁手下都有哪几员将?
乙:庞德呀。
甲:还有那两个打算投降的不算了?
乙:哦,对,董衡董超。
甲:这几个了?
乙:三个。
甲:庞德上战场前说要与关羽决一战对不对
乙:对啊,还带着棺材去呢。
甲:一个棺材几个人抬?
乙:四个。
甲:你看,四个抬棺材的小校,算上庞德董衡董超,这不正好七个嘛。
乙:嘿,你还真凑出来了。
甲:要不怎么说专家呢。
乙:你就别提这茬儿了。那第二怪,败走麦城怎么怪了?
甲:败走麦城的是谁?
乙:关羽关二爷。
甲:你说关二爷英雄盖世,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围攻樊城吓的曹仁满宠不敢露面,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唬的曹操几欲迁都。这样的英雄好汉,他怎么就败走麦城,让马忠这样的无名小辈给逮了去呢?
乙:这……这不是因为人困马乏,走不动路,才被绊马索拿下的嘛。
甲:又错了,关公坐骑那是什么马?赤兔。俗话说的好啊,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关羽骑的就是马中的吕布,加上手中青龙偃月刀,他怎么就能让人抓去呢?这还不怪?
乙:也是……那您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甲:我一琢磨呀,这还得怪那匹赤兔马。
乙:这赤兔马怎么了?
甲:这赤兔马当初乃是董卓手中一匹宝马,后来董卓听了李儒之劝,将此马送与吕布。吕布大喜,遂杀了丁原,认董卓为义父。后来又因王司徒连环之计,吕布又将董卓杀,不料却败给了李决郭汜,被迫离了长安,从此先投张杨,再夺兖州,大战濮阳,密取徐州、辕门射戟,困守下邳,最后被曹操杀在了白门楼,这赤兔马一直跟着吕布。
乙:真是好马。
甲:后来曹操收了关羽,为了笼络人心,便将此马赏给关公。不料关公一心忠义,只道有了此马,若知我兄消息便可速去。后来关公回归故主,骑着这匹宝马历经古城相会、博望破曹、赤壁大战、直至败走麦城,关公归神。这马被马忠所获,结果不吃草料,最后也是殉难而。
乙:人有气节,马也有气节。
甲:这回你听出来了吧?
乙:听出什么来了?
甲:你算算,董卓收吕布,那是什么时候?
乙:那是汉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
甲:关公败走麦城是什么时候?
乙:我想想,那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甲:就是说,就算董卓把这赤兔送给吕布时候那马才一岁,到关羽的时候,也已经三十一。
乙:哦,而立之年。
甲:什么呀!人,三十那是而立之年。养过牲口的都知道,马过十五,就开始老了,到了三十,那就是风烛残年。
乙:老马啦。
甲:岂止老马,那都快了。你想关公骑着这么一匹年老体衰跑三步喘两步的老马,他能不让人逮住吗?
乙:他怎么就不换呢
甲:是呀,他哪怕去诸葛亮他岳父那儿抢头驴过来,那也比这七老八十的牲口跑的快呐。
乙:好嘛,关公骑驴。
甲:我估计他是舍不得换,骑出感情来了。你看咱们说相声搭档这么久,感情深厚,你说我们愿意分开吗。
乙:不愿意啊。
甲:等你老了,背也驼了,牙也掉光了,说话也不利索了,你说我想把你一脚踢开换新搭档吗
乙:不想啊。
甲:你说我骑着你这么多年,能一点情份不讲吗?
乙:不能……等会!谁让你骑了这么多年呐!
甲:这不顺口一说嘛。
乙:你这不是哪我开心吗?哦,这关公是因为赤兔太老,这才输的。那还有一怪呢?诸葛亮的谥号怎么怪了?
甲:我先考考你,你知道谥号是怎么回事吗?
乙:知道,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大臣了以后,都会给谥一个或者两个字做为一生的评价,以示褒贬。
甲:对,比如说关羽,就谥了个壮谬;赵云,那是顺平;张飞张三爷是谥了个翼,黄忠黄汉升,是一个刚字。
乙:是啊。
甲:可这诸葛亮,你知道谥的是什么?
乙:他得了个什么谥?
甲: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里说的清楚。诸葛亮禳星不成,病在五丈原。诸葛吓走活仲达,西蜀大军撤回汉中。半路魏延谋反,被马岱一刀斩下马来。后众将士扶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主见了放声大哭,亲自送至定军山入土安葬,降旨封谥,谥号忠武。
乙:哦。
甲:你看后主刘禅给诸葛亮这谥号,忠武。
乙:这两个字很贴切啊。
甲:这忠字好解释,忠心嘛。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忠心那是没得说。这武字就奇怪了。
乙:怎么怪?
甲:诸葛亮跟别人打过架没有?
乙:没有
甲:跟人家在两军阵前抡圆了武器单挑没有?
乙:没有……
甲:诸葛亮裸衣斗过马超,虎牢关前战过吕布?跟张飞挑灯夜战两百回合不分胜负过?
乙:那哪儿打的过啊。
甲:还是的呀,诸葛亮是军师,谋士,是专门管出谋划策的,不是武将。
乙:一直就在后方。
甲:你看诸葛亮从来都是一袭奇门八卦袍,手中阴阳鹅毛扇,坐的是四轮椅……
乙:等会,这诸葛亮是两腿残废了还是怎么的,还坐轮椅呐。
甲:他不一上阵就坐着那四轮椅吗,后面还有个人推着。
乙:嗨,那叫四轮木车。
甲:哦,我还当他在四川呆久了,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走不动道儿呢。
乙:就这还专家呐。
甲:甭管怎么说吧,诸葛亮是没打过仗,没穿过军装。
乙:是啊。
甲:那你说他为什么就谥了个武侯呢?
乙:这……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呀。
甲:嘿嘿,这就得靠专家了不是?据我琢磨呀。
乙:您又琢磨上了。
甲:这诸葛亮后半生一直致力于复兴汉室,还于旧都。
乙:对
甲:所以他一心就打算率领西蜀大军北伐中原。
乙:唉,也算是劳苦功高。
甲:他打了几次?
乙:这还用问吗?六出祁山啊。
甲:嘿嘿,不对!
乙:这又怎么不对了?
甲:这你就不懂了。按三国演义呀,是伐了六次。
乙:是啊。
甲:可是按正史陈寿的《三国志》里呐,人家诸葛亮就伐了五次。
乙:是吗?
甲:对,后来小说家为了增添诸葛亮的事迹,这才给他多添了一次北伐中原,其实真正就伐了五次。
乙:原来是这么回事。
甲:所以要不诸葛亮为什么谥了一个“五”呢,就是打这里头来的。
乙:咳,五伐中原,就谥了个五哇?
甲:后来罗贯中写到这儿,也是着实为难。
乙:他为难什么?
甲:你想啊,他把诸葛亮北伐多编出来一次,可这谥号却不能动。
乙:为什么这谥号就不能改呢?
甲:诸葛亮五伐中原,谥号是“五侯”;那他要是六出祁山呢,那不就得封个“六侯”吗?
乙:溜猴儿呀,去你的吧!。
关于三国的台词“不忠不孝之徒”
话说,魏延杀韩玄遂开城门迎关羽。关羽开开心心地带着魏延去刘备处领赏,结果话还没说完,就听见诸葛亮大吓一声“左右,将魏延与我拿下!”理由很是荒谬。他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我们来看他的前段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显然,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战乱时代不可能对一个降将说这种话的,因为这话要是传了出去,以后还有谁来降你。这岂不是自断后路?第二,前有巩志杀金旋开城归降,不但没有受到责怪反而受到重用,代太守之职。相比一下就出来了,为何不杀巩志偏杀魏延?第三,那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杀之乃民心所向,何来不忠不义之说!们再来看看他的后一段话“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就更好笑了,首先我们不谈迷信不迷信的事,因为在那个时代迷信是要被认可的。但是各位看官!那魏延是随着关羽正面走来的啊!那诸葛亮怎么可能看得到魏延的后脑哇,这岂不是太信口开河了!所以呢,我就按照这个事实来分析了一下,诸葛亮说这后一段话的原因是为杀魏延找个正当的合法的理由。
诸葛亮之的台词
诸葛亮静静地躺在榻上。虽然只有五十四岁,他的脸上已经起了不少皱纹。蓬乱的须发,大半已经灰白,连同那急促而飘忽的呼吸,显出衰老和疲惫。他再不是当年那个舌战群儒的少年才俊,也没有谈笑间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的意气了。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二十七年的殚精竭虑,已经耗干了他的心血。
只是双眼依旧炯炯有神,在红烛映照下闪着倔强的光。他在盯着床前悬挂的壁图。眼光聚焦在五丈原上。
蜀汉的倾国兵力就在这里。九万人,这是全部的力量。
这其中,将近三分之一是新近招募的。至于刘备时代留下来的那些部队,时间和战斗已经把他们磨练得无坚不摧,然而时间和战斗也已经把他们消耗得所剩无几。
诸葛亮重重地眨了一下干涩得发痛的眼睛。要是能再多给他五万,不,哪怕三万精兵,那多好啊!可是没有,精兵都在十二年前的彝陵之战中覆灭了。现在他只能用这样一支拼凑的力量,去对抗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
“来人,有请征西将军!”
“是!”小校答应着出去了。
蜀汉征西将军姜维正焦急地等待在外帐。丞相已经卧床两天了。他吩咐不要打搅,但究竟怎么样呢?他知道丞相的身体一向很差,而这种事无巨细悉数操心的态度却更加吞噬着他的健康。多少次,他想劝丞相休息一下,话到嘴边又咽下了。他实在不忍打断这位老人最后坚持的努力。
“将军,丞相请您进帐。”
“啊,是!”
姜维大步迈进帐去。烛光下面,诸葛亮静卧病榻,脸色蜡黄。
“老师……”姜维抢前一步,跪在榻前,想说什么,鼻子忽然一酸,他急忙强忍住,不让泪水滚下来。
“伯约,”诸葛亮吃力地笑了笑,伸出一只手握住姜维的手:“最近魏军的动向如何?”
姜维尽量不去看诸葛亮那瘦骨嶙峋的手,一边回答:“司马懿还是没有动静,只派夏侯霸和夏侯惠轮番骚扰我们两翼。郭淮自从三天前被魏文长杀败,也不再出头。”
诸葛亮微微点头:“敌人坚守不战,我军欲进不能,这一次北伐,看来又要无功而返了。”
姜维强忍道:“那么,不如先返回汉中,休整士卒,丞相也可以静心养病。待明年开春,再出师北伐。”
诸葛亮惨然笑道:“伯约,你以为我就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么?”
姜维大惊道:“老师……丞相……不会的!”
诸葛亮的笑容消失了。他用一只手指着壁上的挂图,慢慢说道:“我诸葛亮承蒙先帝信赖,尽心竭力,二十七年戎马匆忽,只为重振汉室,还复帝都。可恨天道不佑,天道不佑……”他猛烈地咳嗽了一阵,声调提高了许多:“若不是当初关云长骄横自大,葬送荆州,我汉室基业焉有今日之尴尬!若是先帝当初肯听从群臣劝诫,不去为那伐吴的荒唐举动,国力又何至今日之微薄!”嗓音沙哑,但在这内帐之中,却别有一番震撼。
姜维默不做声。他知道,荆州之失和琥亭之败,这是丞相一直以来心中的两件绝痛之事。只因与先帝关系重大,不便公开说话。今日谈起,已是万分愤慨了。
诸葛亮继续说道:“五次北伐,徒劳无功,耗损国力,伤亡民众,我知道朝野上下,非议的一定不少。可是魏贼已窃居中原,论势敌强我弱,若不主动北伐,牵制敌人,岂不是坐以待毙……”
姜维眼前一片模糊,他哽咽着道:“丞相的苦心,众人都是知道的……”
诸葛亮语调黯然道:“今日看来,我是不行了。伯约,我之后,蒋公琰、费文伟治国才略有余,但要讨贼出师,兴复汉室,却只有看你了……”
姜维已经泣不成声:“老师……”
诸葛亮笑笑:“半生征战,疾于阵前,有何遗憾?”沉默片刻,他忽然眼睛一亮:“伯约,我去之后,军中诸将,可能和谐一心,共创大业?”
姜维略一沉吟,决然道:“不能。”
诸葛亮点点头,又长叹一声:“魏文长智勇双全,多年亲临战前,坚韧果毅,军中多有以为将继我者。可惜他失于偏急,轻举冒进,又恃才倨傲,脾性暴躁,不易与众人共事。”
姜维接着道:“杨威公为人谦和,处事谨然,机略过人。但实则心胸阻塞,亦难以容人。”
诸葛亮又点点头:“我北伐曹魏,正是用人之际,要倚仗他二人之力,因此居中斡旋,使其各安其位,各尽其才。只是我身亡之后,两人势如水火,必然要相互倾轧。若因此而贻误军机,被魏军乘虚而入,则国家基业,难免倾覆。”
姜维道:“那依丞相的意思?”
诸葛亮道:“杨仪惯守成规,倒还能依令而行。魏文长却有些过于自大。他的子午谷之计,为的是避敌锋芒,直捣要害,我又如何不知其中利害?只是敌强我弱时行此险策,万一有失,我便在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去见先帝。当年关云长孤军冒进中原,致使荆州沦丧;先帝也是因一怒不忍,令十万将士血洒彝陵,如今,贼势浩大,汉家国运多戾,我们再也承受不起这种冒失了……”
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姜维忙递上水杯。
诸葛亮轻轻推开,喘息一会,继续道:“以他的秉性,一旦我,必然要孤注一掷,倾力冒进。凭他的才略功力, 恃武逞勇,国内无人能稍加制约。若因此挑起内乱,损伤国家基业,则我君臣数十年的辛苦,将毁于一旦……”
姜维道:“是。”
诸葛亮:“你明白了最好。现在,令人去请中军诸将吧。”
《三国》诸葛亮骂王朗的台词是什么?
《三国》诸葛亮骂王朗的台词是: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影视剧中有哪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台词
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台词,以下是一些例子:
“别看我现在穷,我以后一定会更穷!”——**《大笑江湖》
“我不是独孤求败,我叫独孤九剑!”——**《笑傲江湖》
“我出生在1999年,我就是99年的人!”——**《解救吾先生》
“他现在在医院里,了。”——**《杀破狼2》
“老板,来一碗面,别放面!”——**《拆局专家》
“既然无法阻止命运,那就跟命运赛跑。”——**《千与千寻》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有梦想的人。”——**《小时代》
这些台词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有很多逻辑上的漏洞和不合常理之处,可能是为了突出某种效果或者为了烘托某个角色的形象而编造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