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2.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是什么级别的警告

3.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XX方承担. 这样的话语中外交部用过几次,都是在什么时候。

4.怎么看待人民日报发送“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勿谓言之不预也出现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国用了几次

翻译: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

原文:“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但凡属于这里的官吏,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故意违心趋奉迎合,试图这样做的人。一旦发现,不要怪弹劾的奏章无情。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扩展资料: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差,“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百度百科—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是什么级别的警告

没有划分很精确的级别,不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以算作是终极警告。

由人民日报发表以“钟声”为署名的评论文章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据我所知应该是这30多年来第一次。“勿谓言之不预”是终极警告,但其他媒体和机构说这句话,并不算终极警告。

只有人民日报发表在头版署名为“钟声”的社论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才算是终极警告。这句话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1962年和1978年,人民日报都曾经发表过社论文章,里面使用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人民日报“勿谓言之不预”

1962年9月22日的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针对印度,末尾提到“勿谓言之不预”,一个月后对印反击战打响。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是针对越南,末尾也提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两个月后对越反击战打响。

正因为有过这样两次先例,所以由人民日报发表的头版社论,并且署名“钟声”,才会被人们视为“终极警告”。所以,这两年,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评论文章里提到过“勿谓言之不预”,但因为署名不是钟声,所以基本没有被视为“终极警告”,但也属于相当严厉的警告。

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XX方承担. 这样的话语中外交部用过几次,都是在什么时候。

似乎”悬崖勒马“是第二级,再升级就是”勿谓言之不预“。

在天涯看到过黑话大全。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悬崖勒马——想被XX么?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怎么看待人民日报发送“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意思就是“不要说事先没警告过你”,表达本方最后态度,提醒对方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最早可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上谕《训饬士子文》:“……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聼之哉。”

“勿谓言之不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涉辞令,通常用于最严重的警告,一般在“关键时刻”由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发出,可视为“最后通牒”。

报纸因为具有“白纸黑字”特征,其传递的文化意义和分量往往高于其他传播手段。不用则已,用则不寻常。在一些关键时刻,“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曾多次出现。

扩展资料

据统计,每当中国要出手教训一些屡劝不止、屡教不改、侵犯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国家时,《人民日报》都会送给对方这六个字,以做最后的警告。

第一次是在1962年9月22日,当时印度频繁入侵我边境地区、屠杀我边区军民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随后,解放军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第二次是在1978年12月25日,在对有着苏联支持的越南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严正警告越南。在次年的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

而这一次《人民日报》再度用上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六个字,就说明情况已经到了非办不可的程度。

与前两次不同,此次《人民日报》提起警告的对象是充当台当局党同伐异、铲除异己、推动分裂路线的工具的台情治部门。

结合近期央视公开的“迅雷—2020”专项行动纪录片公布数据,在“2018—雷霆行动”对台间谍活动严厉打击之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竟然破获了数百起台间谍窃密案。

由此可见,为台分裂势力服务的台情治部门不仅没有收手,对大陆的情报窃密活动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显然,大陆对台情治部门的愤怒之情,已经溢于言表。“勿谓言之不预”,就已经给它们判了刑。

这实际上是冲着岛内去的。民进党当局之所以在岛内如此猖狂,台情治部门就是它的重要帮凶。凡是支持国家统一的岛内政治人物,无不遭到台情治部门的监视、调查;凡是致力于两岸友好沟通往来的岛内人士,无不遭到台情治部门的迫害;

凡是被它们怀疑的大陆赴台人士,无不被它们以各种非法搜查甚至监禁……在台情治部门的白色恐怖手段之下,岛内统派力量生存空间被极限压缩,两岸民间正常沟通往来渠道被掐断,分裂思想已经占据了岛内社会主流,台岛俨然重回“戒严时代”。

仅如此,台情治部门在大陆以及国外疯狂开展的情报活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捷克参议院议长访台,背后就有台情报人员的鬼影;土澳政客疯狂攻击、抹黑中国,也与台情报人员与土澳政客勾结有关。为了抹黑中国大陆,台当局甚至与土澳勾结炮制了一出假间谍事件。

种种事实表明,再不对台情治部门采取行动,将给中国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严厉打击消灭掉台间谍情报人员,就是剪掉当局的爪牙。

这就好比打一场攻坚战,第一步的作战目标是拔掉敌人城堡外的所有据点,将敌人彻底孤立,迫使它只能龟缩在城堡内。如此一来,留给它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打开城门投降,二是在困守中被彻底消灭。

《人民日报》对台情治部门发出“勿谓言之不预”的严正警告,就宣告了中国大陆按下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快进键。台民众如果还沉浸在当局的谎言中不能自拔,听不懂大陆的良言苦劝,那只能换隆隆炮声唤醒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