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缺点有什么成语?

2.梗是什么意思

3.博弈论 论文

4.我需要些将经典古籍解释的面目全非的例子,要有原文言文和解释,急~~分高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实际例子

6.到底有无UFO

一般缺点有什么成语?

以讹传讹的例子素材-以讹传讹的例子

A. 形容缺点很多的成语

展开全部

好吃懒做

不劳而获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以讹传讹

拈轻怕重

墨守陈规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自私自利

唯利是图

忘恩负义

粗心大意

半途而废

B. 形容每个人都会有缺点用有什么成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缺点很多的成语

漏洞百出

lòudòngbǎichū

[释义]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

[正音] 百;不能读作“bái”。

[辨形] 百;不能写作“摆”。

[近义] 破绽百出 自相矛盾

[反义] 滴水不漏 天衣无缝

[用法] 含贬义。形容写文章、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一般作谓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D. 什么的缺点成语是什么

形容缺点的成语

好吃懒做

不劳而获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以讹传讹

拈轻怕重

墨守陈规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E. 关于很很多的缺点的成语有多少是什么

自知之明:基本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拼音读法:zì

zhī

zhī

míng

使用举例: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使用方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F. 形容缺点的词语有哪些

尖嘴猴腮、囚首垢面、獐头鼠目、面目可憎、其貌不扬。

一、尖嘴猴腮

白话释专义:形容人面部瘦削属,相貌丑陋。

朝代:清

作者:吴敬梓

出处:《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二、囚首垢面

白话释义:形容久未梳头、洗脸,像囚犯一样,容貌乍一看很丑。囚:囚犯。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乱首垢面。”

翻译:久未梳头、洗脸,像囚犯一样。

三、獐头鼠目

白话释义: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圆。形容坏人面目丑陋,神情狡猾。

朝代:宋

作者:欧阳修

出处:《旧唐书·李揆传》:“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翻译:面目丑陋,神情狡猾的人倒能让他得到官位。

四、面目可憎

白话释义:相貌丑陋,神情卑劣,使人感到厌恶。

朝代:唐

作者:韩愈

出处:《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

翻译:但凡都是使我感到厌恶的人。

五、其貌不扬

白话释义:指某人外貌不好看。

朝代:唐

作者:裴度

出处:《自题 *** 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

翻译:你又没才华,外貌有不好看,怎么做将士,怎么做丞相?

G. 两个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成语是什么

表示“两个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的成语有:

各有千秋(gè

yǒu

qiān

qiū):各有各的存在的内价值。比喻各容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各有所长(gè

yǒu

suǒ

zhǎng):

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旗鼓相当(qí

xiàng

dāng):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半斤八两(bàn

jīn

liǎng):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势均力敌

(shì

jun1

dí):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造句:

沪剧和越剧这两个地方剧种,在表演和乐曲方面是各有千秋的。

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你有本事就去找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不要只会欺负弱小。

你们两的本事也就是半斤八两了,都需加油才行!

这两个拳击手,来回打好几个回合,龙争虎斗,势均力敌。

H.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人的缺点

好吃懒做

不劳而获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以讹传讹

拈轻怕重

墨守陈规

顽固不化

固执己见

自私自利

唯利是图

忘恩负义

粗心大意

半途而废

I. 形容缺点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缺点的词语:

贪得无厌、好吃懒做、奴颜 、惹草拈花、俗不可耐 、傲慢 、教条、 虚伪、 自卑、 怯懦、 吝啬、 下流、 挑剔、 聒噪、 幼稚、 可笑、 苛刻 、沉闷、 懒散、 懒惰、 多疑、 顽固 、固执

部分词语解释如下:

贪得无厌

解释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忿类无期。”

2. 好吃懒做

解释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 *** ,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

3.奴颜

解释:谄媚的性格。奴才相,。形容卑鄙 *** 地奉承别人。

出处 *** 《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4.惹草拈花

解释惹:招引,挑逗。比喻男女调情。多指调戏妇女。

出处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镜台儿边惹草拈花。”

5.俗不可耐

解释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9)一般缺点有什么成语扩展阅读:

形容缺点的四字词语:

公事私办 卑鄙 *** 寡廉鲜耻 厚颜 *** 恬不知耻 以怨报德 *辞秽语 荒* *** 水性杨花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无事生非 巧取豪夺 无恶不作 同流合污 挑拨离间 为虎作伥 助纣为虐 恩将仇报 过河拆桥 六亲不认 趋炎附势 老奸巨猾 笑里藏刀

心怀叵测 心术不正 造谣生事 狼心狗肺 丧尽天良 丧心病狂 狗仗人势 穷凶极恶 包藏祸心 诡计多端 借刀 居心叵测 出尔反尔 尔虞我诈 口蜜腹剑 自欺欺人 言而无信 横行无忌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强词夺理 专横跋扈 狐假虎威 仗势欺人 见利忘义

久假不归 好吃懒做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厚此薄彼 绵里藏针 冥顽不灵 不学无术 有眼无珠 不识时务 不识大体 自私自利 缺乏自信 感情用事 心胸狭窄 多嘴多舌 嚣张跋扈 令人厌恶

J. 形容缺点很多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缺点很多的成语有:一无是处、漏洞百出、一无所能、一无所长、好吃懒做、不劳而获、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以讹传讹、拈轻怕重、墨守陈规、顽固不化、固执己见、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粗心大意、半途而废

具体解释几个:

好吃懒做(hào chī lǎn zuò)

解释: 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七回:“为女妇人家,好吃懒做,嘴大舌长,招是惹非,不打他,打狗不成!”

例子: 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不劳而获(bù láo ér huò)

解释: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例子: 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鲁迅《两地书》三十)

信口开河(xìn kǒu kāi hé)

解释: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例子: 村老老是~,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胡说八道(hú shuō bā dào)

解释: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 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手指东画西,口中乱说乱道。”

例子: 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以讹传讹(yǐ é chuán é)

解释: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

例子: 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梗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网络用语梗是什么意思 在综艺节目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  但是其实“梗”这个意向是台湾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误传出来的。台湾相声瓦舍的著名演员冯翊纲先生就曾指出过这个问题:“我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口舌,折了许多秃笔,好不容易将‘行头’二字拉回轨道,现在又来了,甚么是‘梗’?

如同‘行头’一样,‘梗’是从既有的名词误念,误写的结果.‘哏’哪!ㄍㄣ@,笑话,或形容好笑的人或事.甚么是梗?谁开始的?想学人用专有名词,却念错也写错,没水平的东西!” 当代优秀的华语小说家、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大春先生也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指出了这个问题:“以传播媒体的现况推之,我可以更大胆地估计:就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我们如今才会经常将该写成「哏」的字,写成了「梗」字。无知、懒惰且望文生义的不o是这些听写字幕人员,还有上节目以及看节目的演艺人员、名嘴和传媒受众。大家不需要通过考试或学力认证,非但将「哏」误认并错写成「梗」字,还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义。” 因此,梗这个字就是讹字,正字应为哏,这是很明白的了。

问题二:什么叫一个梗啊=_= 一个故事的骨架,也是支撑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而使用某梗便是在约定俗成的,可以明确表达中心意思的,或是有搞笑吐槽等其他意思的骨架里填充你自己故事的外衣。用梗是更加形象表达

问题三:这是一个梗。是什么意思 哥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留给亲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2006年,哥因精神分裂症而休学在家。

也就在这年,我升入了高一。那时的我第一次离开村庄一个人到县城求学,总是不习惯于县城的繁华与喧嚣,老是怀念家乡的清幽与宁静。在思想的交叉路口,我无比的无助。

就这样。我在这似漫长而又紧张;似期待而又烦恼;似向往而又无助中度过了漫长的第一周。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终于可以回家去了。心情欢畅得像只刚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来时的路程很漫长,可返回的心却是急切的。我走到沿河大桥中间时,却撞见了爸爸。原一位爸爸是来接我的,可他却像逃债似的避开我。“爸,你没看见我吗?”我不满意地嚷到。他这才下意识地转过头来,神情恍惚地说:“你回去。”

“已经不早了,你不回家吗?”

“喔,你先回去吧,我还有些东西忘了买,买好了我就回去。”

从他言语和眼神中,我看得出来,他在撒谎。但我没有讲,试问有哪一个作为女儿的忍心去伤害父亲的自尊。于是,我继续往回走着。

可走到乡村田间小道上时又碰见了妈妈,她焦急地朝我的方向走来。

问题四:这是一个梗什么意思 “梗” 就是 笑点 在综艺节目中 总是出现这个词

问题五:"超有梗"是什么意思? 超级搞笑的意思

问题六:动漫里“梗”什么意思? 梗,一般指动漫中借用或者模仿之前其他影视动漫作品的地方,包括一些固定剧情、名句、独特的分镜画面,甚至是社会事件。一般是刻意使用而且必要性地突出模仿的痕迹,通过将读者的联想导向原本的出处,来达到某种喜剧效果。

常见的剧情梗包括,和主角打了一架反派变成朋友了、最后果然是要合体之类,名句梗包括**台词或者名人名言,画面梗比如我的XX不可能这么可爱之类,时间梗则更广泛,比如把奶粉当成毒药使用……

至于声工梗是一种宅得更深入的东西了,具体表现为该动漫配音的声优此前在其他作品中的表现,被用作来在这次的作品中当做可以调侃的笑料……甚至是两名合作的声优,先后同时出演两部作品,两人在前作所配音的角色关系,被当做后作角色关系的参考。极端的例子甚至会出现直接模仿前作口癖的情况。

举个例子,比如当某看似年幼的人物说出:“敌人是你最好的老师。”(语出《教父1》)这种名句梗的时候,读者就会联想到这部影片的年代,同时产生“这家伙究竟几岁了啊”的联想,进而产生反差的笑点。

但是一般来说要看懂梗,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使用太多反而导致表达效果下降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但这种时候并不是作者的错啊……

问题七:梗人是什么意思? 梗人:说话不注意,常得罪别人.说明她很讨厌你.

问题八:只是个梗啦是什么意思 一个难点

博弈论 论文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2.在经济学中,“智*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圈里有两头*,一头大*,一头小*。*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踩动踏板时,大*会在小*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而言,无论大*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已明知小*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躺着大*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躺着大*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不去踩踏板了。小*去踩,大*将会把食物吃完;大*去踩,小*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和大*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和大*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未能参与竞争,小*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3.背景知识: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2002年03月21日17:44 北京晚报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谢谢采纳

我需要些将经典古籍解释的面目全非的例子,要有原文言文和解释,急~~分高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且听如月影说两句话,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月影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臣不得不!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八卦一下,庄子此人,实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别对我胃口,什么大家不爱听这些?那算了,本来想抖点猛料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这个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别扔鸡蛋,我说正事还不行吗?好,先来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自己滴~~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可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劝解读书人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的话却被一些叫嚷着“人定胜天”的人当成了激励年轻人拼命读书的名言来供着,科举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应试教育,于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质却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后整黄了吧?你看现在大学文凭都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了,这帮人还不醒悟,还是继续读,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出来一看,嘿,好象我已经老了捏,很多知识也用不着捏,这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最后再说一句私人的牢骚话,最近我去图书馆,总看见一帮老头老太太天天在那侯着,一见有啥免费的学习班就往里钻,也根本不管别人老师是教着什么,各位老爷爷老奶奶们,听我这个后辈说句话,您们这不瞎捣蛋么?赶时髦啊?摆个性哪?想让我们称赞下您啊?还是真打算活到老学到老啊?自个儿细细思量一下有什么意义么?能不能腾些地方给些真正需要的人进去?M的连“量子力学基础浅谈”都有街道的老大妈在里边占着位置,我真是无语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江湖”就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做下小广告哈,欢迎观看点评在下拙作:小说《书江湖》,不是什么特别牛B的书,主角比佐罗牛B一点而已,现正联系出版或许不日上市,先搜索来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来,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个大学的同学,是个陕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学时找了个陕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当然包括了身体,可是那个懒惰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常打她骂她象佣人一样地指使她,却又根本离不开她,我们惊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来,一忍就是四年,我们忍不住问她,你们过得这么辛苦这么难受,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她却这样回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在一起不是很快乐,但这不就是相濡以沫吗?”

我无言,这能算是相濡以沫吗?为什么明明外边有更大的江湖,更宽广的天地,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却要把双方都绑在一起,不开心地继续过下去呢?我们都身处一个传统思维占据非常强势地位的社会,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让多少爱情做了这种传统思维的牺牲品。其实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开心,别人的称赞又能怎么样?如果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天地,别人的指责又能怎么样?唉,说大了,有点没边没际,父母也教育过我劝合不劝分的道理,这话题也到此为止吧,劝合不劝分,相濡以沫啊,原来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孩子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象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更牛B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吊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但就算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青春年少,我还是有必要得跟这些后辈们说一句,你们这句话,其实恰好用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你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实际例子

纸上谈兵的赵括,害人害己:《晋书》是从三国时期的司马仲达写起的,司马仲达咱们都知道,复姓司马名懿字仲达,曾经跟诸葛孔明在祁山斗智斗勇数十年。尽管他生前并没有取魏而代之,但是还是被他的孙子司马炎封为晋宣帝,就像篡了汉的曹丕封他爹曹孟德为魏武帝一样。在《晋书。高祖宣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这段是说魏武帝曹操觉察出司马懿有野心,又听说他回头看人的样子像狼一样,就想验证一下。有一次召见司马懿,让他向前走几步,突然叫他一声,使他扭头,就见司马懿脸是扭过来了,可身子却不动,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有一次曹操做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食,就想到三个司马氏同吃一曹,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就对太子曹丕说:”你可得注意了,司马懿那人可不是久居人下之辈,要防止他抢班夺权。’但是曹丕与司马懿私交太好了,没把他爹的话放在心上,结果到底还是让人家司马氏把曹家的江山夺了去。这自然是后话。

《晋书。中宗元帝》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嗑,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中宗元帝乃是东晋的开国皇帝,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王朝已是气息奄奄,司马睿能力挽狂澜,雄据江东,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也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这段记载是说当初的时候,玄石图(一种占卜用的工具)上有“牛继马后”的字样,司马懿就怀疑是姓牛的要夺他们司马氏的大权,对姓牛的就特别他仇视。当时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作牛金,那也是为他出了不少力的。司马懿准备了一个特制的酒壶,中间用机关隔开,一边放的是好酒,一边放的是毒酒,从一个口往外倒。自己喝的时候,他就暗暗扣动机关,喝好酒,牛金喝的时候,他就扣动机关,让牛金喝毒酒。就这样把牛金给毒了。谁知道事隔多年,这句话应在了晋元帝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晋元帝是他娘夏侯氏和小吏牛氏私通而生下来的。这两段记载既出自正史,显然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味道,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太合情理,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或许某方面有一些像,但说他头转过来而身子不动,就太不合乎情理了,除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再说梦见三马同槽在古代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硬要说是司马氏要同曹家争天下,有些牵强,很显然是后人的附会。晋元帝是他娘与牛氏小吏私通生下来的也许是事实,这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连孔圣人也是私生子呢。硬要往上边好几代身上找原因,这是不是想为皇帝遮遮丑呢?

正史中的闲笔往往是很有趣味的,但切不可当真。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除了有为帝王粉饰和开脱等原因之外,也有一些是古人对一些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的穿凿附会和故弄玄虚。这些东西在封建社会的典籍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因而如果食古不化,全盘接受,只能是以讹传讹。相比较而言,太史公的笔法还是属于比较客观公正的,其中就很少这样的糟粕,既使是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也能很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评价基本中允。而这一点,正是后代史家身上越来越缺少的一种品质。到后来,干脆都变成红太阳式的颂歌了,哪还敢写出一点点的不足呵。这就完全走向了一个正直史家的反面。

到底有无UFO

分类: 娱乐休闲

问题描述:

我觉的有UFO 宇宙这么大 难道只有地球才有生物存在吗? 太阳系都不只一个 外星人我相信有 能飞到我们地球来也不奇怪 不过还不认定有外星人来到地球 有的人看到的UFO 说不定是飞机火箭之类的 但有的人可能见到的UFO是真的 现在谁也不敢确定有无UFO 和外星人 但我相信有

你们觉得有外星人存在吗? 请说出理由谢谢!

解析:

我相信,因为有大量事实证明

去年9月的新疆UFO尚疑云笼罩,新的UFO又来了,这一次它出现在吉林南湖,发现者是当地的一名摄影师,他用自己的镜头抓拍到了一个在空中闪光的亮点,认为可能是不明飞行物再现,再次掀起一场有关UFO真相的争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曾对新疆出现的类似现象发表看法:“新疆UFO不排除是与地外智慧生命有关的飞行器的可能性。”这一认定,使得原本就神秘的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但王的说法随即遭到了普遍的质疑,相关人士认为,作为职业天文学家,王思潮频频发表中国某地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的惊人说法,研究态度极不严谨。

这一系列的UFO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否真与外星文明有关?长期关注UFO的原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学者陈跃向记者解开事件真相———目前这些引起争论的不明飞行物现象多是因为光学效应形成的视觉假象。

[新疆UFO事件] 游客拍到飞行物爆炸

引发热议的新疆UFO现象发生在2005年9月。当时,昆明的刘明仪夫妇去新疆旅游时,无意中用DV拍到了不明飞行物。

刘明仪女士事后向记者描述,去年9月19日傍晚7时左右,他们乘坐的大客车正行驶在克拉玛依到布尔津星城的途中。当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车窗外的景色很美,于是她拿出DV拍摄。

当客车到达布尔津后,大家吃完饭,稍事休息,刘明仪与同行的游客聚集在一起观看她沿途拍摄的DV。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录像中拍到了一个明亮的球形发光物!

该物体在屏幕上只有豆粒那么大,却特别明亮,十分显眼,豆粒大的亮斑在屏幕上显示出它好像在追着汽车跑,因为车子在抖动,它也在上下抖动,忽隐忽现,一会大一会小,到后来突然速度加快。

录像的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刻,飞行的发光物突然像闪电一样爆炸然后消失。看到画面中不明发光物体瞬间突然爆炸,一行人惊诧不已,并一再重复观看了几遍。

2005年12月初,新华社南京分社、金陵晚报等媒体差不多同时发出报道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认为,在新疆上空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基本上可以确定不是人类的杰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

[吉林UFO事件] 摄影师拍到神秘光点

今年1月20日,吉林长春市婚庆摄影师东北去医院探望病中的父亲。透过病房16楼窗口,可以看到南湖的全景,酷爱摄影的他决定拍一张南湖冬日全景。为了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他架好数码照相机,在14时29分58秒时摁下快门。由于当时雾气较大,照片成像效果不好,他没有继续拍摄。

1月31日,东北整理照片时惊奇地发现,这张雾中拍摄的照片上部有一个很亮的光点,像是个飞行物,位置正好在南湖上空,有很清晰的移动轨迹。

世界UFO大会执行主席、世界华人UFO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UFO研究高级专家金帆看到这张不明飞行物照片后表示,发现者不清楚当时不明飞行物运动速度的快慢,也没有关于不明飞行物的形状和对周边影响的具体数据,所以不好轻易下结论。同时因为发光物太小,看不出真实形状,又缺少其他目击证人,所以只能暂定为不明飞行物。

新疆UFO———只是车窗玻璃的反射

今年1月2日,“新疆9·19UFO”研讨会和联谊交流会在北京天文馆新馆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北京UFO研究会和云南 UFO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拍摄“新疆9·19U鄄FO”录像的刘明仪、周继鸿夫妇也与会。

会上,北京UFO协会秘书长周小强等人得出结论,这次拍摄到的UFO现象,其实是车内照相机的闪光指示灯和闪光瞬间在车窗玻璃上的反射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在刘明仪夫妇拍摄风景的同时,有人在其背后用照相机也在拍摄风景,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闪光灯,就这样,灯光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射作用,被记录到了刘明仪夫妇的摄像机里。

吉林UFO———由大气透镜形成

对于吉林南湖又发现UFO的最新说法,原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上海学者陈跃认为,吉林南湖出现的光点其实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大气透镜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属于相差造成。其实,最近一系列UFO现象都是这种情况,但因为我们的科学普及不高,因此一出现类似情况,就容易在社会上造成轰动。

陈跃认为本来UFO为何物尚需认真判断,假新闻“以讹传讹”无疑会误导公众,造成对UFO的误读。发现不明飞行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王思潮频频发表中国某地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可能是外星人飞行器的惊人说法,完全不能够代表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对话王思潮] 坚持认定为地外文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UFO研究专家王思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持认为,几个月前的新疆不明飞行物是一个由智慧生命控制的空间飞行器,不可能是自然天象;并说,人类的飞行器(包括飞机、火箭等)所喷射物质的张角较小,不会向80度以上的不同方向喷射物质,否则会造成推力的损失,因此可基本排除人类飞行器的可能性。

“那你有没有亲眼看到过不明飞行物呢?”记者问王思潮。 他坦陈,没看过,因为不明飞行物不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那样可以计算出来,不明飞行物有很大的突发性,不方便观测。 在没有观察到的情况下王思潮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他的解释是,通过观测报告研究得出结论,而这种报告的可信度在于这些报告来自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佐证。同时他还强调,现在科学界认为外星人距离太远不可能来地球,但这只是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去想像的外星人的科技水平,就像6000年前的半坡人来想像现在的人类科技水平一样,外星人的科技水平比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也许高很多。

[对话陈跃] “视觉假象”提法更合理

记者:最后的研讨会表明,所谓的新疆U鄄FO,实际上是后面相机闪光灯在玻璃上的反光?

陈跃:是的。当时参加会议的除举办方外,还有天文学专家、生物专家、摄影专家、考古专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用实验进行了验证。为了保证事件的统一连贯性和说服力,还使用拍摄者当天所使用的摄像机,保持当天拍摄时与玻璃的距离,拍摄窗外较暗的背景,与此同时,背后一人持相机,开启闪光灯,之后大家在玻璃上看到了一个小光球……

实验拍摄到的影像被反复播放了几遍后,大家发现现场实验所拍摄的现象与录像中拍摄到的现象基本吻合,尤其是最后的“闪光爆炸”,亮度、形状几乎完全相同。

记者:你作为长期研究UFO问题的人士,怎么看待王思潮对新疆UFO事件的解释?

陈跃:我在得到资料后,经过研究觉得,新疆UFO现象怎么看都是光学效应,王思潮的解释令人费解。这些年,经过对大量UFO事件的分析,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不明飞行物是光学错觉造成的视觉假象。这次新疆UFO事例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光线反射形成的,因此我觉得用“不能够排除是光学错觉造成的视觉假象”这样的提法比较合理。

记者:其实,我们注意到王思潮已经不止一次地依据各地UFO的发现而提出外星文明的观点。王思潮的观点为何招来强烈质疑? 陈跃:这与王思潮一旦听说或看见一个不明飞行的亮点或亮斑就经常对媒体发表观点———不排除外星智慧飞行器可能的不严谨态度有关。这次也是一样,王思潮在观看了录像后便草率地认为,不排除与地外智慧生命飞行器有关的可能性,还说基本上可以确定该飞行物不是人类的杰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

他的推论很难有说服力,他不但没有看到过UFO,而且从未到发现地进行过调查,对于他提出的所谓外星文明很多专家都有异议。

记者:你怎样看待UFO与外星文明?人类有没有证据证明外星人存在?

陈跃:就目前科学发现来说,人类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外星人的存在,或者说他们来到过地球。我们不能把UFO和地外文明联系起来,因为最近的一个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4.2光年,即便如果有外星人,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他们不可能通过星际旅行来到地球,因为根据相对论,有静止质量的物体运行速度不可能达到或者超过光速。“光速不可超越”原理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并且这一原理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

我也相信,很多人否认这以观点。其实这是错误的,也是愚昧无知的,科学家预言:如果真的有地外生命,它们的科学技术至少比我们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