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属事离辞连类的铺叙方法-比物属事离辞连累
1.文言文基本用法
2.吐槽亲情淡薄心寒的文案收藏五十八句
3.何逊 咏早梅
4.东周官制的战国官制
5.狄仁杰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基本用法
1. 文言文中,之有几种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 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 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 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 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 .[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 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 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 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 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 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 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 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 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 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之 1.做代词: 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 ②特殊: (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 2.做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虽我之/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提宾句的标志: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 3.做动词:到、往。子将安之。
2.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4.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
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不顾汝也。
(《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秦军状。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所以。
5. 文言文中 “及”的用法及 jí动词义:1、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本义:追赶上;抓住。及,逮也。
——《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2、至;达到。及,至也。
——《广雅》及期。——《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
——《韩非子·喻老》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及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清姚鼐《登泰山记》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
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事如此,此必及我。
——《汉书·李广苏建传》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介词义: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连词义:1、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洄曲及四境。
——《资治通鉴·唐纪》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副词义: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名词义:1、姓。
6.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7.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关”之“这个词的古文言文用法详解如下: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
《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
吐槽亲情淡薄心寒的文案收藏五十八句
吐槽亲情淡薄心寒的文案(篇一)
1.像失望和委屈这种东西藏在心里就好,懂你的不必解释,不懂的何必解释。
2.就算失意,别让时间化为荒芜之地。人总要经历一些孱弱,就会有丰富和坚定的内心,这样,你就是一个“狠角色”。
3.记忆会淡忘,人就会离去。所以最后是失望成就了你,成就了分离,不,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错。
4.看不得你穷:怕你连累他。可以拿你来取笑,,做笑料。
5.亲情固然比爱情更可贵,但往往令我更失望。
6.在外漂泊久了,感觉昔日的很多人都己陌生,有些旧人面目狰狞,甚为可憎,说话也很刺耳。或许是自己的失败,看透了一些以前没看透的人和事。血缘关系其实并不是代表着一定存在亲情。亲情,友情是不分有没有血缘关系的。
7.看人挑担不吃力:别人养父母,如何养都是不孝;都做的没自己好。
8.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9.钱真是个好东西,看透人心,买断感情,友情,亲情,无所不能
10.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过着过着就淡了,太多人成了点赞之交,甚至换几回昵称和头像,彼此就相忘于江湖了。
11.刚开始对别人,听他的话,相信他的行为;而现在,不仅要听他所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12.钱真是个好东西看透人心,买断感情、友情、亲情,无所不能
13.其实我很爱你们,并没有有了爱情就淡薄亲情。可能是我现在对爱情保持着新鲜感,所以比重有点偏,才会让你们觉得要失去我这个女儿一样,其实没有,我会找准点然后踩在中间!保持平衡有他也有你们!
14.有人说平行线最可怕,但我以为最可怕的是相交线--明明他们有过交集,却会在以后某个时刻相互远离,而且越走越远…
15.有时候人不能太善良,要懂得适可而止,你太善良了,只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可欺。
16.当所有的热情都被冷水浇灭,都不会再热情,所谓的亲情也不是只一味地付出,既然不觉得怎么样就那样吧,看透了就寒心了,再付出也没有意义了。不联系就不联系吧
17.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8.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
19.一切情感的本质,都是人的社会属性。亲情友情爱情,互相独立。那为什么我们就越来越疏远了呢。
吐槽亲情淡薄心寒的文案(篇二)20.好比较,远方的是朋友,身边的是仇敌:陈天桥有几百亿不借你没话说,你哥哥有十万不借你一万就是。
21.除了亲情,其他的感情都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还是得保护好自己。
22.通过一些事,才能让你看透人心,看到每个人的贪婪,为了利益完全没有人顾及亲情,最近烧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精疲力尽到失眠多梦,糟心事越来越多。真的好烦,当别人有事我是人到钱到问候到,而我有问题需要帮忙,还不是有事,只是帮我问问,别人就推三阻四,真搞不懂现在的人怎么会这样绝情
23.再多的心跳也抵不过个性的流产和不断的消耗。
24.曾经有一分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25.后来越来越容易为一些事物着迷,却再难一下喜欢好多年。
26.继后就是太重亲情了,本来她是看透自己命运的人,偏不甘心,又是何苦。她想起容音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殊途同归。
27.一切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越长大越孤单,这句话说的很对,小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长大了,经历的事多了,看透了好多人,好多事情,好可怕的亲情,好可怕长大,哎,有个人懂自己好难,撒个娇也好难,一切都那么难
28.以前总以为,是自己的永远不会离开,后来回头看你离去时才知道,路遥失马力,日久人心凉!
29.虽然我心有不甘可是我也明白,这辈子就只能陪你到这了。
30.看透了太多的东西,亲情你们是那么的无情,世上只有自己对自己好才是。
31.看人挑担不吃力:别人养父母,如何养都是不孝;都做的没自己好。(适用于大姑子,小叔子,大伯子,小姑子,一系列老亲,等等。
32.心寒若孤城,容不进笑声。
33.亲情的冷漠,让人觉得心寒!不要让别人留给廉价的同情!一切都要自己承受,别人无法代替!
34.钱,是感情的照妖镜,也是人品的试金石。钱是个好东西,它能帮你轻松撕开一个人面具,看透他。 亲情也不过如此!!!!在钱面前,什么都不是!!!
35.心已,泪也干,不堪回首魂亦牵。梦惊醒,不了情,往事如烟挥不去。亦虚亦实,亦爱亦恨,叶落无声花自残。只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6.十我不羡慕大雄的小叮当有异次元口袋,我不也羡慕夏尔的塞巴斯是万能的。我羡慕的是他们不会孤身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我姓张我心葬,我姓王我心亡,我姓梁我心凉,我姓陈我心沉,我姓心寒韩我,不管我姓什么你都不会爱我。
37.孤独是种情调起码比浪漫可靠
38.您儿子和我吵架,是我们之间的事。希望您不要插手进来,让事情变得更加麻烦。
吐槽亲情淡薄心寒的文案(篇三)39.我们都没错,你还是你,只是见证了多次的任性而迷失;我还是我,只是经历了数个失望而心寒。只盼、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40.希望,盼望,奢望,失望,爱情,亲情,友情,是与非,黑与白,我和你,一起,等。
41.借钱给你是支持,不催是信任,还钱是诚信,请不要拿别人的支持与信任而毁坏了自己的诚信。
42.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43.失望是慢慢积累的吧,一次又一次失望,越来越疏远,无论亲情友情,最终也会离开的。
44.所谓亲人就是在你有钱的时候向你要钱,在你没钱的时候向你讨债。
45.人啊简单最好,别谈钱,谈钱就闹心,别当好人,好人受欺,再热的脸,到后来都是冷屁股,人间冷暖,看透人心的冷漠。
46.说了那么多的誓言你就会长出翅膀飞翔留下我无尽的仰望。
47.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48.原来人生就是一边看透一边丢弃。爱情、亲情,有时候薄地像一张纸,轻轻一戳就破了。成长不过就是一次次看透和打碎曾经的世界观价值观。
49.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50.为什么你总是让我心寒。
51.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52.你是不是也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习惯性崩溃又习惯性自愈,好像在为生活制造悬念和波澜。
54.自己不帮,觉得人家有钱,人家不帮是罪恶。
55.你在泥泞的岁月里艰难跋涉所有的观众只是站在终点线看你浸满血液的笑容
56.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57.人最痛苦的不是梦想还在远方而是眼前的平庸越来越理所当然.
58.做人,有道德,如水,厚德载物,离不开人生的每一个脚步,躲不开生命的每一个句点。一生做人,世代流水,恩情别忘了,亲情别丢了,失去别耽误,错过别糊涂。
雨夜听雨声的emo文案五十八句雨夜听雨声的emo文案(篇一)
1.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2.后来突然明白,那朵花有没有开、那场雪有没有落、那首歌有没有被唱出声,其实都没有关系的
3.“他像是siri.有问必答.却从不主动发起谈话.”
4.“我的人设可太多了 白天扮演暂未减肥成功人士和偷吃小能手 晚上我化身emo大王变成深情种。”
5.睡不着想去买瓶可乐,发现号称你说的天花乱坠确实很动听,但自始自终你都没敢看一眼我的眼睛。
6.看过那么多悲伤的故事,我希望我们能有所不同
7.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一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8.没有回应的主动尴尬难堪又自厌
9.试问谁不曾在每个心碎的夜尝试做匪帮说唱。
10.你不在,我也过得很好,可是这不代表你不重要。
11.你的忽冷忽热令我着迷 ,但你高估了我的耐心, 忘了我最烦别人拿我的真心当筹码。
12.抑郁不分早晚,我要emo整个世界。
13.没有人不会走,也没有人会一直在
14.所以呢你说的话都是过家家吗
15.“我想你这件事每天会发生无数次”
16.山上哪有什么风景 站高了看到的都是人心
17.心情不好打王者,打完发现刚刚心情挺好
18.漂亮不是被爱的前提 但漂亮会更容易被爱
19.我也有在经常偷看一个不属于我的人
雨夜听雨声的emo文案(篇二)20.到底是年轻啊不知这人世间本就是寒来暑往日出日落人聚了人又散,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 总是会被偶尔的情绪失控全部推翻
21.如果可以重来,有些人我真的不想认识。
22.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23.要活的人间清醒,别被世俗蒙蔽
24.根本忘不掉 就像血液贯穿我的身体
25.也许你某个瞬间也有想起我吧
26.如果我说得太多,我怕你会感到厌烦,但如果我说得太少,你就会不明白,我想说的话就卡在喉咙里
27.故事不长,也不难讲,相识一场,爱而不得。
28.你的心情好吗?借我一天,我的坏了
29.从山到水,都化成你的眉眼
30.每当想到你,眼泪都是我内心无法诉说的言辞
31.我只是不懂表达但你不能说我不爱你.
32.“满大街的人格残疾以恋爱之名寻求心理救赎 误把求救当成爱情 误把索取当成成长 其实你从未见过爱情.”
33.那怎么办 没有感情才是我的必杀技.
34.人无论怎么被爱都会挂念那些没得到的爱
35.曾经太多话想讲,缺始终缺乏勇气,没开得了口。
36.其实女生呢,你越懂她她越温柔你越宠她她越离不开你,你跟她倔讲道理,最后赢了道理却会输了她
37.我也讨厌自己的患得患失,非要拿你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来证明你不爱了
38.“随你咯 你不跟我牵手 那我就自己揣兜里.”
雨夜听雨声的emo文案(篇三)39.我不是神明 既救不了众生 也渡不了你
40.山前山后各有哀愁,有风无风都不自由。
41.我没向他要过衣服口红 也没要求他带我去哪里玩 我们傍晚在街边走走散散步我都能高兴好久 最后他连一束花都没送给我
42.你的忽冷忽热确实让我着迷 但你高估了我的耐心 忘了我最烦别人拿我的真心当筹码
43.有些人没有刻意的见面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44.我每天都在扮演着, 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很痛苦。
45.思想带着枷锁 看什么都是牢笼
46.我总是在想 你失去我会不会难过 会不会后悔 但是我现在明白 自始至终都是我沉浸在爱里 是我自己不放过自己
47.明知不可为而之是我最大的诚意
48.旧城里的街看不见阳光 你和我的一个梦长得好像
49.好像从来没有被人坚定的选择过
50.随你咯,你不跟我签收,那我就自己揣兜里。
51.还以为你不一样呢
52.你只记得我犯过的错,却忘了我对你的好,你只记得我让你有多伤心。
53.“都是和芝麻一样的小事 可满地的芝麻足矣让人捡到崩溃”
54.有一种坚持是心痛,有一种放弃是孤独,生命里剩下的只有等待与思念,说过不爱了,说过不想了,说过忘记了,说过放弃了;有时,人的记忆总是那么的脆弱。
55.敬这破碎又缝补过的生命
56.酒杯太浅,敬不了来日方长;巷子太短,走不到白发苍苍。
57.我的心事比星星多,渴望世界温暖拥抱。
58.我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 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
描写亲戚之间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的文案描写亲戚之间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的文案篇一
1.以为有的感情可以冲破身份的桎梏,亲情可以高于一切,最后不亚于狠狠的一巴掌抽在自己脸上。最重要的,应当是那种深深的失望感。
2.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
3.无事不烧香,有事上门还不烧香。无事不烧香,那是觉得自己人不要客气;有事上门不烧香,那是觉得他倒霉,你不帮他?你敢不帮他?
4.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5.长大了,亲情,友情慢慢就疏远了,越来越不想和别人交流,越来越想一个人独处,哪怕一个人无聊到发狂。
6.岁月流转,终握不住红妆到苍颜的无情。即使,历经沧海也难以到达桑田。止水的心无言,被雨水覆了凉。一场无尘的邂逅,潇潇了我漫天的思念。
7.我大概明白为什么总说异地恋煎熬了,亲情友情都一样,实际上的距离会让感情上的距离越来越远。
8.如果时间能够在此刻停留,那定是一副美轮美奂的山水画。面对浓浓云雾,环绕山间,潺潺流水从水雾里来,又从水雾里去。几只早起的鸟儿,零零散散的鸣叫声散落在薄雾中响彻山谷,或许它就是那清晨最美妙的第一首歌谣。
9.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10.在关爱中让友情更深,在牵挂中让亲情更暖,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在简单中让生活更美,在问候中让祝福更好,在祝福中让元宵节更快乐!
11.婆婆就算再好,也是婆婆,关注点都是围绕她儿子和她孙子。
12.思念一个人的味道,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13.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让你保持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14.与其到处找借口,不如直接说一句我不爱了。
15.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描。
16.心已,泪也干,不堪回首魂亦牵。梦惊醒,不了情,往事如烟挥不去。亦虚亦实,亦爱亦恨,叶落无声花自残。只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7.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
18.越来越沉默。因为看透世态炎凉。看见人性自私贪婪。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过如此。人始终是孤独的。所以不用在意存在感。
19.看清一些人,看透一些事,谁都不是傻的,最好的感情是彼此成就,无论亲情还是友情!
20.钱的用处真挺多,看透人心还是钱最可靠,每次都是理解下理解下,罢了,朋友,还是再见吧!!
描写亲戚之间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的文案篇二21.当别人落难时,你拼了命的帮,自己落难时,别人拼了命的笑,这些都是现实,得意时,朋友们认识了你,落难时,你重新认识了朋友。
22.各自有各自忙碌的事情 ,交集就越来越少, 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 ,不管亲情友情都是一样。
23.人最痛苦的不是梦想还在远方而是眼前的平庸越来越理所当然.
24.这世上没有谁比谁活的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喊地,有人在静默坚守。
25.为什么你总是让我心寒。
26.亲情固然比爱情更可贵,但往往令我更失望。
27.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说好了不分手就不分手,一直谈到地老天荒,那该多好啊!可是,有些爱情,终究败给了时间,无所依归。
28.现在我很清楚,爱护当初是如许的幸福。
29.学会转移心情,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从悲伤挣扎出来,才会让自己快乐起来。
30.我也失望难过舍不得可是我什么都没有说
3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心凉。
32.我懂这世间人心凉薄,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却偏偏固执地想要寻求温暖。
33.生活中,你总是缺少悟性,有些事过去就追不回!人心从来隔肚皮!亲情爱情能看透!友情难道还能不一样?到都看不透!该你伤心!
34.我懂这世间人心凉薄,却偏偏固执地想要寻求温暖。
35.我明明给他发了那么多的消息他却在个性签名改为什么没人理我,呵呵我笑了
36.有酒有肉朋友多。事到临头没人问,富在深山有人寻,穷在闹市没人问。
37.有一个人,教会你怎样去爱了,但是,他却不爱你了。
38.和别人比起来我在亲情方面真的很淡薄,当初高考时毫不犹豫地填了离家很远的外地学校就是为了可以不用经常回家。呆在家里让我觉得很压抑,所以我经常整月整月出去工作不回家。有时候在外地演出一个多月都不会联系家里人,他们自然也不会联系我。现在越来越不知道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什么,感觉生活好难。
39.越来越少的年味,越来越疏远的亲人,越来越现实的亲情今年我算是看透了。
40.越来越少的年味,越来越疏远的亲人,越来越现实的亲情。
描写亲戚之间亲情淡薄的让人心寒的文案篇三41.半生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
42.十岁月悠悠,衰老仅及肌肤;抛却热忱,颓废必至灵魂。忧虑慌恐,丧失自信,定使人气如灰,心寒于铁。
43.就算失意,别让时间化为荒芜之地。人总要经历一些孱弱,就会有丰富和坚定的内心,这样,你就是一个“狠角色”。
44.人都是自私的,以前说我亲情淡薄的人,我偶尔还会觉得是自己太冷血。现在,我觉得我一切都是对的!越长大就有一点敏感就想哭。
45.当你真正想去忘记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已经刻在心里。
46.时间最是无情,会改变每一个人;时间也最是公正,让你看透人心。
47.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48.没有对与错,只有值与不值。爱情是一种遇见,有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里遇见,只能擦肩而过,成为一种遗憾。
49.真的是个好东西,能探出人性,看透人心。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因为钱,我们能认清身边很多的人。
50.明明太在乎一个人,为何还要选择伤害?用攻击来试探底线,用伤害来索要关爱!回不去的曾经,无奈的任性,一份心碎,两人体会!
51.我算是看透了,不给你们扛鼎不给你们吸血就是没有亲情,呵呵哒,还说是我算的太清楚,好啊,那以后我就给你们算的清清楚楚。
52.人自相残,人心惟危,人心莫测,人心薄凉,人走茶凉,人心思变。
53.爱情常常让人满怀希望却又彻底失望,可有时候,亲情不也如是吗?只要爱着一个人就有希望和幻想,也就难免会有失望和伤痛。苦乐相随,爱有多深,就有多苦。
54.用得着你的时候,好话说尽;不再用你的时候,立马转身。喜欢你时,你就是最亮的星;厌恶你时,你就是最差的景。
55.年纪相仿、经历相似、血脉相连、心意相通,都是一双冷眼看透世间事——唯念亲情,一颗冷心不信任何人。
56.在忘记与记住里孤零零的徘徊,彷徨在夜寂的深渊。黑夜,总是最安静的角落。我再不会觉得孤单,用一首歌拾起光年里的回忆,聆听那些被风吹走的日子。
57.没有什么是割舍不掉的,亲情也好什么也罢,攒够了失望和伤心自然想要抽离,只是往往现实无奈,只能不断伤害自我不断挣扎痛苦的内心。
58.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她。
59.以前总以为,是自己的永远不会离开,后来回头看你离去时才知道,路遥失马力,日久人心凉!
60.看透了太多的东西,亲情你们是那么的无情,世上只有自己对自己好才是。
何逊 咏早梅
《咏早梅》
作者: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释:
1、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林园。标:标志。物序:时序,时节变换。这两句是说,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2、拟:比,对着。这两句是说,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3、却月观、凌风台:可能都是扬州的台观名。这两句是说,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
4、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这两句是说,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5、上春:即孟春正月。这两句是说,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赏析:
公元507年(梁武帝天监六年)旧历四月,抚军将军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何逊迁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不离左右。这首诗即写于第二年早春,诗题一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因杜甫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此诗遂引人注目,广为流传。并由此引起许多纠葛。因有些研究者疏于地理,错把诗中的扬州当作今天的扬州,就断言《梁书何逊传》不见扬州事。(《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二十四引旧注)甚至附会出何逊在扬州为广陵记室(广陵即今扬州市)的说法(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二十五)。其实,诗中的扬州,治所即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对这一点,宋人张邦基说得很清楚:余后见别本逊文集,乃有此诗,而集首有梁王僧儒所作序,乃云:时南平王殿下(即萧伟)为中权将军、扬州刺史,望高右戚,实曰贤主。拥彗分庭,爱客接士,东阁一开,竞收扬马,左席暂起,争趋邹枚。君以词艺早闻,故深亲礼,引为水部行参军事,仍掌文记室,云云。乃知逊尝在扬州也。然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建业为扬州,则逊之所在扬州,乃建业耳,非今之广陵也。隋以后始以广陵名州。(《墨庄漫录》卷一)建业即今南京。东阁一开,竞收扬马云云,正是杜诗东阁官梅动诗兴的注脚。
兔园,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所建,亦称梁苑、梁园,《史记》称东苑,在今河南商丘市东。逊时在扬州,为何诗一开头就标出兔园呢?这是因为建安王萧伟与梁孝王刘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史记粱孝王世家》云: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而建安王萧伟呢?《梁书》本传云: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建安王萧伟的芳林苑,恰似梁孝王刘武的兔园。诗中的兔园,意即指芳林苑。园中百卉,为何独咏梅花呢?这是因为梅花自有它独特的标格。正当冰封大地、万木萧疏之时,梅花已预报了春天的来临,所以说惊时最是梅。惊字用拟人笔法,突出梅花对节令转换的特殊敏感,尤为醒目。接着衔霜当路发四句,则具体地描绘梅花的高标逸韵。它不畏严寒,凌霜傲雪,嫣然开放。正因梅花盛开,霜落其上,故曰衔。正因梅花盛开,千娇百媚,与白雪相映成趣,故曰映。却月观,凌风台,想必是园中的主要景点,自然梅花更盛。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其一)一个横字,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的高贵品格;一个绕字,写尽了梅花俏丽报春的妩媚情态。从语法上讲,衔霜、映雪是动宾结构,枝横、花绕是主谓结构,这样就错落有致地写出了满园梅花盛开、光彩照眼的动人情景。
满园梅花动诗兴。诗人不禁由花事联想到人事,想起了人世间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汉武帝的陈皇后,擅宠骄贵,终因骄妒失宠,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遂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中云: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纵横。舒息悒而增欷兮,屣履起而彷徨。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故诗曰:朝洒长门泣。《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孙开始反对两人的婚事,后经劝说,不得已而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后汉武帝命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和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故诗曰:夕驻临邛杯。朝洒二句,一悲一喜,一离一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两事都与司马相如有关。写兔园之梅,为何联想到司马相如呢?因为司马相如和梁孝王还有一段因缘。梁孝王到首都长安,带来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士,相如见而悦之,遂借口有病而辞官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一住几年,乃着《子虚赋》(见《史记司马相如传》)。诗人是将建安王比作梁孝王,将芳林苑比作兔园,而将自己比作司马相如。有人说:长门借喻闺妇,临邛借喻游子,意谓闺妇方见梅伤春时,而游子亦罢饮思家也。(何融《何水部诗注》)这种理解似失之于浅俗,与整首诗的基调亦不尽吻合。建安王萧伟爱客接士,何逊以卓越的才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遂引为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日与游宴,深被恩礼。何逊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似不应有消极悲愁之叹。最后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二句,寓有人生有限,应当及早建功立业的思想。整首诗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作者是以司马相如自喻,借咏梅来表现自己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陆时雍所说:何逊好梅,梅诗绝未见佳,其所好在形骸之外。(《古诗镜》卷二十二)尚属皮相之见。
早梅柳宗元 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早梅发高树
柳宗元 早梅早梅发高树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的诗意
早梅的诗意
《早梅》
作者:张谓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1、迥:远。
2、傍:靠近。
3、发: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意: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象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溪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象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东周官制的战国官制
春秋后期,中原各国由于经济发展,许多力量较小的卿大夫陆续被强大的卿大夫所兼并;原来的国君因宗族内讧、连年战争和国人(国都中的士和工、商)叛变、农民反抗,逐渐衰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因其推行的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国君(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并立的局面。七国中小者地方千里,大者数千里。七国之外,还有宋、卫、中山等小国,也都地方500里,远远超过了从前的大国。春秋战国之际,战争愈演愈烈,规模越来越大。春秋前期的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一般不到千人;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是十万、甚至几十万人。
为了应付大规模且频繁的战争,各国不但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而且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于是,官分文武、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就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官分文武、君之二术”(《尉缭子·原官》),在中央设置由国君直接任免的相和将军,由他们负责统帅文武百官;在地方设郡县,由国君亲自任免守土治民的官员;是战国以来新职官制产生和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国君才能有效地集中全国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一切政令才能直达各部门和地方。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由于推行了以下四种制度(杨宽《战国史》):
1.各国对官吏一般都采用俸禄制
当时各国俸禄的计量单位不同:如卫国用“盆”,有“千盆”、“五百盆”等等级(《墨子·贵义篇》);齐、魏用“钟”,如魏文侯时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史记·魏世家》);秦、燕用“石、斗”,秦国有50石、100石以至500石、600石以上俸禄的官,大体上以50石为一级(《韩非子·定法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12年),最小的官吏也有“斗食”(《战国策·秦策三》、《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11年);燕国也有300石以上俸禄的官(《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战国策·燕策一》);楚国用“担”。
俸禄制的普遍推行,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当时社会上已出现了雇佣劳动者,有佣客、佣夫、市佣、佣保等,因而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也采用了雇佣制和俸禄制。《荀子·议兵篇》称这种办法为“佣徒鬻卖之道”,《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田鲔教其子田章则更为直白地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从此国君可以随时任免、选拔各级官吏。
2.已开始用黄金货币赏赐功臣
这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广泛流通,黄金已具备货币性质。于是,国君可以用黄金货币而不必用分封土地的办法来赏赐功臣,赏赐黄金百镒、千镒、百斤、千斤或百金、千金的事,在战国时代是常见的。俸禄制和以黄金作为赏赐,对于废除封建领主制度来说,都起着推动作用。
3.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
春秋后期已有用玺来封的文书,即“玺书”。到战国时,玺是权力的凭证,无论下达命令或来往公文,都须用玺来封泥(在封简牍时盖上玺印的方块泥记,其作用和后来的火漆印差不多)作为凭信,否则不能生效。秦国长信君嫪毒作乱(前238年),想征发县卒和卫卒,就伪造了秦王御玺和太后玺来行文征发(《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玺玉质,丞相玺金质,一般官吏的玺为铜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对御者所说的“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揖让于人主之前”,就说明丞相是金印紫绶。凡丞相、郡守、县令等官,任命时由国君发给玺,免职时收回,官吏辞职也必先交回玺。如《吕氏春秋·执一篇》载吴起对商文说:“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战国策·秦策三》也说:“应侯因谢病归相印。”这些记载都证明了战国时代凡官必有玺。
符用作调发军队,形如卧虎,故称虎符,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爿由国王保管,左半爿发给将军。征发军队,必须合符。所以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救赵时,想夺取将军晋鄙率领的军队前去救赵,必先窃取魏王保管的半爿虎符。秦国曾明确规定:凡用兵50人以上,必须合符才能行动;但如果是突遇外敌入侵,不合符也可行动。
这两种制度的推行,使得国君掌控了军政大权。任免官吏以玺为凭,任免将帅以符为凭。
4.在行政管理上创立了年终考核制度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篇》),即“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政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周礼·太宰》)。这种考核制度叫“上计”,如魏文侯时“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淮南子·人间篇》)。按规定,当时中央重要官吏和地方首长,都必须把一年赋税收入的预算数字写于木券上交国君。国君把券剖为两半,自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时,国君操右券来责成臣下,臣下必须向国君报核。这个报核就是“上计”。
上计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如考绩不佳,便可当场收玺免官。高级官吏考核下级官吏,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田婴相齐,人有说王者曰:‘终岁之计,王不一以数日之间自听之,则无以知吏之奸邪得失也。’王曰:‘善。’田婴闻之,即遽请于王而听之计……田婴令官具押券,斗石之计……田婴复谓曰:‘群臣所终岁日夜不敢偷怠之事也,王以一夕听之,则群臣为勉矣。’王曰:‘诺’。俄而王已睡矣,吏尽揄刀削其押券升石(当是斗石)之计”。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上计”的情况。
当时官吏“上计”,采用合券计数的方法,为了明确标准和防止舞弊,就必须统一度量衡制度。所以商鞅变法把统一斗、桶(斛)、权衡、丈、尺也作为重要政策之一。秦孝公18年(前344年)曾颁布标准量器,即存世的“商鞅方升”。田齐的子禾子和陈犹为防止“左关”的官吏舞弊,决定“左关之釜”以“仓廪之釜”为标准,铸造了标准量器。度量衡器和符节契券都是当时政府考核官吏和防止官吏舞弊的工具,所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荀子·君道篇》)。
由于这四种新制度的创立,使得整套官僚机构能够层层控制,权力集于国君,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秦汉以后,各朝官僚制度便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春秋战国时,各国经过政治改革,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建立了以相、将为首的一整套官僚组织。
1.相
相是“百官之长”,多由文人充任,中原六国均有设置。在出土的兵器中,有的兵器上有“相邦义戈”、“相邦吕不韦戈”等字样,即秦相张仪、吕不韦督制的兵器。“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意为公家督造的兵器要刻上督造者的官名,可见战国时期相的法定名称叫相邦。
“相”有辅佐之意,春秋时就已经有了这一官称,当时只是一种地位不高的礼宾官。“邦”即国,相邦即辅佐国君办理军政大事的官员。汉代避刘邦讳,改相邦为相国。先秦时如《庄子·盗跖》称宰相,《战国策·赵策三》则称丞相,都指同一官职。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作为官名的“宰”,春秋时某些国家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也有助卿;总管大夫一家一邑事务的家宰和邑宰。这些冢宰、太宰或相,还是某些强大卿大夫的世袭官职。
作为一国最高行政长官的相,其设置当萌芽于春秋时齐景公(前547-前490)设左、右相。相的职权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篇》)。
战国最早设相是魏,继后是韩、赵,秦国置相较晚。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是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所以秦孝公时商鞅由魏入秦,始为左庶长,后升大良造,并未称相,但其地位相当于三晋的相邦,所以史称“商鞅相秦”。秦继三晋之后设相邦,有明显的承袭痕迹。最早记载的秦相是秦惠文王10年(前328年)以张仪为相。秦武王2年(前309年)初置左、右丞相,樗里疾、甘茂就是秦最早的左、右丞相。此后也有只设丞相,不分左、右相。战国中期以后,秦居相邦或丞相位者多为六国客卿,如魏人商鞅、张仪、范睢,乐池初为中山相,楼缓曾为赵武灵王臣,甘茂、魏冉、芈戎、李斯为楚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赵人;有的如张仪、魏冉且数度任他国相邦。这些人来自关东,对六国官制必甚熟悉,能结合秦国实际吸收其长处,健全秦国官制。
赵国也曾用过丞相之称,《战国策·赵策三》载建信君言“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赵国除丞相之称外,还有假相、假相国和守相等,如“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战国策·秦策五》)。假为兼理之意,守是指试用或代行官职,假相应为兼任相职,守相则是试用性质的相。此外宋、卫、中山、东周等小国也都设有相。
2.将和尉
相之外又设擅长兵法的人统兵打仗、镇守边邑,称将或将军。从《秦简》看,“将”是简称,法定官名应叫“将军”。将军原是春秋时晋国六卿的称号,不过晋国六卿军政皆管,不单是统兵官。春秋时的卿大夫不仅有统治权,而且亲自统率宗族和私属军队。战国时,因统治范围扩大、官僚机构庞大复杂、建立常备军、推行征兵制及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改变,在官僚机构中不得不文武分家,产生文官的首长“相”,以及武官的统领“将”。
将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相。如魏文侯曾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而另有乐羊、吴起、翟角为将;齐威王曾先后以邹忌、田婴为相,而另有田忌、申缚为将。燕国乐毅(赵人)、赵国廉颇、魏国吴起、齐国田忌都是战国时著名的将军。
秦国初设相位时,文武尚未严格分家,秦相张仪、樗里疾、甘茂等也是统军作战的将军。后来,丞相专事文职,而大良造专为武职,如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还是大良造。秦设将军始于昭王,昭王初立时以魏冉为将军,保卫首都咸阳。但秦国的将军不是固定专职,往往是在出征时由国君临时委任。
春秋时晋国的上、中、下三军还设有尉,因中军地位最尊,中军的尉又称元尉(“元”意为大)。战国时各国仍有中尉一官。《史记·赵世家》载“赵烈侯使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这和《礼记·月令》所说太尉的职责“赞桀(杰)俊,遂贤良,举长大”是相同的。后来赵国在将军之下又设国尉、都尉。秦国在昭王时,也在大良造下增设国尉一级,如白起初为左庶长,继升为左更,再升为国尉,最后升为大良造。秦国设丞相后,大良造便成了高于国尉的武官。后来秦国不设大良造,国尉便成为中央最高军事长官。秦统一六国后以太尉掌管全国军事,便是沿袭国尉一职而来的。
3.御史
御史在商周时已有设置,在战国时本是充任国君秘书之类的差事,别国使臣来献国书,往往由御史接受;国君临朝接待外宾,御史常立身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鼓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国君宴会群臣,御史也常陪同在旁。《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淳于)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秦律》规定廷尉每年要到御史处核对刑律。这些都说明战国时的御史是保管文书档案、负责记录、侍从国君的官员。秦统一后,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还是秘书兼监察性质的官,当是沿袭战国官制。
4.司寇
战国时各国均设司寇(掌管司法),但名称不一。三晋沿用司寇之名,赵国李牧曾任此职。秦国虽然也有这个官称,但却是指一种刑徒(《秦律·司空》)。秦国掌司法的官称廷尉。廷尉之名,可能与东周的“讨奸之官”尉氏有关,是一种殿中的执法官。齐国掌司法的官称士师,《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谓蚔□(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又云:“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从孟子谈话的语气看,士师应是齐国殿中的执法官。士师一名是沿袭周朝的官称,周的士师就是司寇官属。
5.其他
赵、韩、秦、楚设郎中(职同后世郎中令);魏、韩、齐、秦设仆(职同后世太仆);赵、秦设内史(掌财政,职同后世治粟内史);韩、秦设少府(职同后世少府);齐设主客(职同后世典客)。 战国时期各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已有系统地控制着整个国家,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官僚体制。除了郡守、县令,各国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专职官吏,如在关津要道设关吏、津吏,在贸易中心设市令、市掾,在重要河道水利处设河丞等。
(1)县
县最初都设在边地,目的是为了防卫外敌、保护边疆。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春秋中期楚国新设的县已逐渐多起来,有九县(九指多数)。春秋后期,晋国又把县制推行到内地,在卿大夫的领地里也分别设县。战国初期,秦国还不断在东部边疆设县,公元前456年开始在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设县,公元前398年在陕(今河南陕县)设县,公元前374年又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设县。
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县内有一套集中的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制度,其中包括征发军实和军役,以加强国防力量。如(楚围宋之役)“子重请取申、吕(二县)以为赏田”,申公巫臣说:“不可,此申、吕所以为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楚王听了申公巫臣的话才没有答应子重的请求(《左传·成公7年》)。
战国初期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还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也就成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战国时县的官僚机构和中央官僚机构差不多。商鞅变法时,每县设有令(也称大啬夫)和丞,丞在县中的地位相当于国君的相。韩、魏等国在县令之下还有御史(《韩非子》、《战国策》),县御史在县中的地位相当于国君的御史大夫。从新郑出土的韩兵器铭可知,韩国还设有县司寇,主管县的刑法和兵器制造。
县的行政组织主要有:
1.县令(县啬夫)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属官有令史(掌文书、调查案件、率卒捉拿人犯等,属官有令史掾)。县令出缺,令史可以代理。
2.县丞分管经济和司法,包括征收粮草和审案;地位仅次于县令,其属官有丞史。
3.县尉分管县内军务,有权征发一县役卒,监督役卒服役和督造文书等;其属官有尉官吏或尉史、士吏。
4.县司马属官有司马令史和司马令史掾。《秦律》规定若马匹不好使用,司马要受处罚,可见县司马与一县的马政有关,或许是专司一县马匹的征调和使用。
5.县司空主管县内工程建筑(以军事性质为主),因建筑工程多用刑徒,所以又分管刑徒。其属官有司空佐史、司空啬夫、士吏等。
(2)郡
郡在春秋末年才开始在晋国设置,是在内地推行县制后设立的。郡本设在新取得的边地,因边地荒陋、地广人稀,其面积虽比县大,但地位要比县低。《左传·哀公2年》载,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垢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预注引《周书·作雒篇》载“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可证春秋时县大于郡。
战国时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多,因为郡的地盘太大不易管理,便在郡下划分为若干小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地方组织。这一制度也是三晋最先推行,如魏国上郡有15个县(为防御秦国而设),赵国代郡有36个县(云中、雁门、代郡为防御林胡、楼烦而设),韩国上党郡有17个县。后来,秦、楚、燕也效法三晋的郡县制度。
战国时的郡都设在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所以一郡的行政长官称守或郡守、太守。《战国策·赵策一》载,(韩王)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候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可见太守是由武官充任、由国君直接任免的官职,有权征发本郡役卒。
代行或试用期的郡守称假守。郡的署衙称府,郡守以下设有都尉(主管军务)及御史(负责监察)。
(3)其他
齐国设都(类似郡)。战国时只有齐国始终未设郡,但设有都。齐桓公时,管仲整理政治军事,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为五属来统洽。战国时齐共设有五都(临淄、平陆、阿、即墨、莒),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但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所以不同于五属。五都均设有选练的常备军(称技击或持戟之士),因而有“五都之兵”,也称五家之兵。《战国策·齐策一》载,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威王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又《战国策·燕策一》载,齐宣公令“子章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平陆是齐的五都之一,可见都的长官称大夫。
秦国设道和都(均相当于县)。道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有道官(又称道啬夫)。都设在有王室私产和宫室的地方,有都官。不属县令管辖的地方直属中央内史,有独立的机构,属官有佐、史、啬夫等。
(4)乡、里、聚、亭
乡(县之下)在春秋时已出现,齐、宋、郑、楚等国已经设乡。乡的官吏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和税收)、游徼(掌捕盗)。
里(乡之下)在春秋战国之交也已出现。当时的行政系统有天下、国、乡、里(《墨子·尚同》)或国、邑、乡、里(《吕氏春秋·怀宠篇》)。邑有大有小,大邑相当于县,小邑则隶属于乡、里。里有里正(或称里典),秦国充任里典的多是乡间豪强有勇力之人,即“率敖”。里的居民统称里人,以家为单位,按什伍编组,并设有伍老。编入伍的居民统称伍人或四邻,编入伍的各家男丁称士伍。
聚是民众聚居的地方,实际相当于村落。商鞅变法时,曾合并乡、邑、聚为县(《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时各国在边境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魏国吴起为河东守时,秦在其边境设亭,“起攻亭,一朝而拔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最高级的食封贵族称君或侯,多为王室宗亲、嬖幸和功臣。他们从国君那里得到大片封地(封邑),其特点有:
1.封君只享有封邑租税,不占有土地及其人口。如孟常君袭父封,封万户于薛,只能派人去收租税,以供养自己及门客的生活;吕不韦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2.封君要接受国君统一号令,或由国君直接委派相去监督。如魏国的成侯受封时“手受大府之宪”,受制于国君的统一法令;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于代,号安阳君,同时又派田不礼为相。
3.封邑内只有少量用于自卫的军队。
4.由于各国大多有针对世卿世禄的变法和激烈的权力之争,封君绝大多数难以做到世代相袭。
5.封君特权较一般贵族更多,经济实力较雄厚。如楚怀王授予鄂君启错金铜节,其铭文规定:鄂君启的舟车所载商品过关时,大多免征关税;孟常君在薛放高利贷,一次就“得息钱十万”。
三晋、齐、燕大致沿袭春秋爵制,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亚卿之分,如魏国翟璜“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赵国蔺相如、虞卿都曾“拜为上卿”;孟子曾在齐国做过卿;乐毅曾在燕国为亚卿,荆轲曾被尊为上卿。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如魏国吴起做西河守时,曾以长大夫奖励军功;后来须贾曾为中大夫;赵国蔺相如做过上大夫;齐国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都做过上大夫。
秦国爵制较特殊,商鞅曾分为20级,级高位尊,依次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相当于士)、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相当于大夫;五大夫以上有食邑)、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或称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相当于卿)、伦侯、彻侯(相当于诸侯)。同时,秦国的官、爵不分,自大良造以下既是爵称又是官称。此外还有客卿,凡六国人士入秦得到卿位则称客卿。
秦军中,地位最低的兵叫“小夫”,无爵。步卒起爵于公士,上造可乘兵车,簪袅可驾御驷马,不更可“主一车四马”,但仍属兵卒性质。大夫以上才是军官。爵至五大夫,便可享有食邑。 从官吏的来源看,主要可分为两种:依靠才能或靠各种关系。前者是用人唯贤,后者则用人唯亲。对于将领,依据胜败进行赏罚:立有战功者,一般按军功晋升爵级;战败受罚,不仅罪及本身,还要连累家属。赵国赵括被任为将军时,其母知其不能胜任,怕战败受连累,当即向赵王声明同赵括脱离关系。
选官途径有:
1.立功仕进。如商鞅定20等军功爵,只要不断立功就可逐级晋升;韩非曾主张“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起于卒任”(《韩非子·显学》),即从有实际政治或军事经验的人中逐级选拔文武官吏。
2.对策或献策。楚悼王、秦孝公、燕昭王等的求贤令,便是发出策问、征询对策的一种方式;吴起、商鞅等人就是由于对策言中,一跃而居要职。另一些人为博取功名主动向君主献策,当时这种风气极盛,《战国策》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记载这方面的情况。这些献策者一旦被赏识便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由于策问、对策和献策的盛行,各种政治主张层出不穷,气氛十分活跃。
3.亲亲入官。这是依靠亲属、裙带、宠幸等关系作官。这种情况相当普遍,齐、楚尤为突出,齐国执政或将领多出于田氏,楚国重要官位多出于屈、景、昭三大家族。秦国由于改革较彻底,这种陋习较少些。
4.推荐任能。魏文侯时,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都是翟璜所荐,另外象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则是魏成子所荐(《史记·魏世家》);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经齐将田忌推荐而被威王用为军师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召聘应征。战国后期,孔子七世孙孔顺就被魏王遣使者奉金帛聘以为相(《孔丛子·陈士义》)。
6.卖官鬻爵。在商品交易的影响下,官爵也被当作特殊商品由贵家豪族花钱买官(《管子·八观》)。
狄仁杰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高中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狄仁杰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
士庶坐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 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犹生也。”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
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没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B。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D。
哀荣备于三朝 哀荣;后得到的荣誉1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5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6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④⑤ D。
②③⑥1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刑。
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 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满分8分) (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4分)译文:(2)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4 分)译文:参考答案:13、B;毁:撕毁,毁掉。
14、C;②是向武则天表示自己的忠诚,③是侧面表现,⑥是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怀念。 15、D;A项被判刑的是士人、百姓,并非都是狄仁杰的属下官员。
B项刺配丰州的是免的囚徒,不是狄仁杰。C项这是“既平之后”的事。
16、①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 (“逆人”1分,“论理”1分,“乖”1分,“存恤”1分,共4分)②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
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为……所”1分,“谮”1 分,“左授”1分“寻”1分。)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 有同僚郑崇质。
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
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2. 望云思亲文言阅读 狄仁杰字怀英,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狄仁杰,字怀英,井州太原人氏。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族中有人被了,官吏就此事前来盘问,众门人争辩、回答。
狄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哪有空闲与你这一般小吏说话呢?”后来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考取了举人,被任命做汴州参军。受到官吏的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惊异于他的才华,道歉说:“圣人孔子说查看一个人所犯下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先生是被埋没的人才啊!”便极力推荐他,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
狄仁杰的父母亲住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回头远望,看见一朵白云飘飞,对左右随从说:“我的父母亲就住在它的下面。”望了很久、很久,直到白云移了位置,他才离开。
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家里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又恰好该他出使偏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你可以留下母亲远在万里而忧愁吗?”于是,向长史蔺仁基建议代替郑前去,蔺仁基嗟叹赞美狄、郑的情谊。
这时,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相互告诫说:“咱们应当觉得有点惭愧了。”于是,蔺、李二人相处得如当初那样好了。
每一事,就说:“狄公的贤德,在北斗以南的地方.就他一个人而已。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 让:谦让 B.宥其同类 宥:饶恕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D.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让,责怪。思路点拨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根据上下文知道是“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如果解释为“谦让”句子就不通了。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 )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③止司刑使,停斩决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①高宗赞扬仁杰识大体,②表现狄仁杰同情受连累的人, ⑥写百姓对仁杰的爱戴,所以选B。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B.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连累的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C.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百姓闻讯,都抱头痛哭,伤心至极。
D.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狄仁杰毫不畏惧,据理抗争,斥责其纵容手下贪功滥杀。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非狄仁杰。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1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B.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
3. 有没有关于狄仁杰的文言文狄 仁 杰,字 怀 英,并 州 太 原 人 也。
仁 杰 儿 童 时,门 人 有 被 害 者,县 吏 就 诘 之,众 皆 接 对,唯 仁 杰 坚 坐 读 书。吏 责 之,仁 杰 曰:“ 黄 卷 (1)云 中,圣 贤 备 在,犹 不 能 接 对,何 眼 偶 俗 吏,而 见 责 耶!” 后 以 明 经(2) 举,授 汴 州 判 佐。
仁 杰 孝 友 绝 人,在 并 州 有 同 府 法 曹 郑 崇 质,母 老 且 病,当 充 使 绝 域,仁 杰 谓 曰:“ 太 夫 人 有 危 疾 ,而 公 远 使,岂 可 贻 亲 万 里 之 忧!” 乃 诣 长 史 蔺 仁 基,请 代 崇 质 而 行。 仁 杰 仪 凤 中 为 大 理 丞,周 岁 断 滞 狱 一 万 七 千 人,无 冤 诉 者。
时 武 卫 大 将 军 善 才 坐 误 斫 昭 陵 柏 树,仁 杰 奏 罪 当 免 职,高 宗 即 令 诛 之,仁 杰 又 奏 罪 不 当 。 帝 作 色 曰:“ 善 才 斫 陵 上 树,是 使 我 不 孝,必 须 杀 之。”
左 右 瞩 仁 杰 令 出,仁 杰 曰:“…… 陛 下 作 法,悬 之 象 魏(3),徙、流、 罪,俱 有 等 差,岂 有 犯 非 极 刑,即 令 赐 法 既 无 常,则 万 姓 何 所 措 其 手 …… 今 陛 下 以 昭 陵 一 株 柏 杀 一 将 军 ,千 载 之 后,以 陛 下 为 何 此 臣所 以 不 敢 奉 刺 杀 善 才,陷 陛 下 于 不 道!” 帝 意 稍 解,善 才 因 而 免 。 左 司 郎 中 王 本 立 恃 宠 用 事,朝 廷 慑 惧,仁 杰 奏 之,请 付 法 寺。
高 宗 特 原 之,仁 杰 曰:“ 国 家 虽 乏 英 才,岂 少本 立 之 类,陛 下 何 惜 罪 人 而 亏 王 必 欲 曲 赦 本 立,请 弃 臣 于 无 人 之 境,为 忠 贞 将 来 之 诫。 ” 本 立 竟 得 罪,繇(4) 是 朝 廷 肃 然。
高 宗 将 幸 汾 阳 宫,以 仁 杰 为 知 顿 使。并 州 长 史 李 冲 玄 以 道 出 妒 女 洞,俗 云 盛 服 过 者 必 遭 风 雷 之 灾,乃 发 数 万 人 别 开 御 道。
仁 杰 曰:“ 天 子 之 行,千 乘 万 骑,风 伯 清 尘,雨 师 洒 道,何 妒 女 之 害 ” 遂 令 罢 之。越 王 贞(5) 称 兵 汝 南 事 败,缘 坐 者 六 七 百 人,藉 没 者 五 千 口。
司 刑 使 逼 促 行 刑,仁 杰 哀 其 诖(6) 误,缓 其 狱,密 表 奏 曰:“ 臣 欲 显 奏,似 为 逆 人 申 理,知 而 不 言,恐 乖 陛 下 存 恤 之 旨,表 成 复 毁,意 不 能 定。 此 辈 咸非 本 心 ,复 望 哀 其 诖 误。”
特 赦 原 之,配 流 丰 州。豫 囚 次 于 宁 州,父 老 迎 而 劳 之 曰:“ 我 狄 使 君 活 吾 辈 ” 相 携 哭 于 碑 下,斋 三 日 而 后 行。
豫 囚 至流 所,复 相 与 立 碑 颂 狄 公 之 德。 初,越 王 之 乱,宰 相 张 光 辅 率 师 讨 平 之。
将 士 恃 功,多 所 求取,人 杰 不 知 应。光 辅 怒 曰:“州 将 轻 元 帅 ”仁 杰 曰:“乱 河南 者,一 越 王 贞 耳。
今 一 贞 二 万 贞 生。 ”光 辅 责 其 辞 ,仁 杰 曰:“明 公 董 戎 三 十 万 ,平 一 乱 臣,不 哉 戢 兵 锋 ,纵 其 暴 横 ,无 罪 之 人,肝 脑 涂 地,此 非 万 贞 何 耶 ”光 辅 不 能 诘 ,心 甚 衔 之。
还 都,奏 仁 杰 不 逊,左 迁 复 州 刺 史。
4. 求狄仁杰执法文言文全文及解释······原文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
翻译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做大理丞,清理大量疑难积案,一年中判处有罪或无罪释放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有个武卫大将军叫权善才的,因为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仁杰上奏罪该免职,高宗认为太轻了,叫马上把他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不当,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此人斫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掉!”旁边的人示意仁杰赶快走开,仁杰不理睬,说:“我听说违背圣意、做出背叛皇上事情的人,自古以来都要蒙受灾难。但是我不以为是这样。如果处在桀纣时期,那就要蒙难了,但处在尧舜时期,就不会。臣等现在正处在尧舜时期,不怕还有像比干被杀那样的事情。当年汉文帝时期,有盗窃皇宫玉环的,但张释之只不过将他逐出法庭,恢复自由。魏文帝要发配某个人,辛毗极力向魏文帝引荐,也得到任用。英明的帝王可以用道理来争取他要得到的东西,忠臣就不要惧怕自己是否遭到威胁。现在陛下您不接纳我的谏言,等我了之后,真没脸面去见张释之和辛毗。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罪,就叫判处刑的?”刑法既无常规,教万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一定要变通法律,就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假如偷了长陵的一把土就把那人杀了,这怎么能是一个好皇帝?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将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这就是臣之所以不敢听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以陷陛下于无道啊!”高宗的态度缓和一些了,权善才因之得以免。过了几天,高宗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
5.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A小题1(1)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2)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你们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
答案解析小题1应为“终于”。?小题1②写狄仁杰升职。
③写狄仁杰代人任职。⑥写密奏内容。
?小题1原文内容非“几天后”。?小题1(1)罪人,罪人的生命(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亏,亏损;曲,曲意;忠贞,忠贞的人。
(2)迎,迎接;劳,慰问;活,使动用法,使之活或救活;于德政碑,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初七),大理寺奏报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所犯的罪应当除去做官的身份,高宗特别下令要处他们。
大理丞太原狄仁杰上奏说:“两人犯的罪不应当处。”高宗说:“善才等人砍伐昭陵的柏树,我如果不杀他们就是不孝。
”狄仁杰仍然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狄仁杰说:“冒犯皇上的威颜,正直极谏,自古以来都认为很困难。臣却认为遇到桀、纣当然困难,但遇到尧、舜却很容易。
现在按法令所规定的,并不至于判处刑,而陛下却特意要杀了他们,这使得法令不为人所信任,人们要怎么办才好呢?况且张释之说过:‘假设有人盗窃长陵的一抔土,陛下要怎样处理?’现在以一株柏树之故就杀了两位将军,后代人要说陛下是怎样的人物呢?臣不敢接受皇上诏令的原因,是害怕把陛下置于丧失仁义道德的境地,而且无脸见张释之于九泉之下的缘故。 ”唐高宗的怒气这才消解,权善才、范怀义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几天以后,朝廷提升狄仁杰为侍御史。?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
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他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 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春季(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二十八日),唐高宗来到东都洛阳。?司农卿韦弘机营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制作的规格雄壮华丽。
上阳宫临近洛水,修造长廊连绵一里长,宫殿落成后,高宗迁宫前往居住。 侍御史狄仁杰上书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奢侈无度,弘机因而被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但高宗特别地宽恕了他,狄仁杰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会缺少王本立这类人吗?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王本立终于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公元688年)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查知越王李贞的同党,因此犯罪的有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催促要行刑。
狄仁杰暗中奏报说:“这些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臣想公开地上奏,似乎在为叛逆者申诉,但是知道真情却不报,又担心乖违了陛下仁慈怜恤的旨意。 ”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这些人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你们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