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纨鲁缟的历史故事-齐纨鲁缟典故起源
1.鲁组词语
2.带鲁的四字成语
3.开元盛世到底有多繁华.?
4.唐玄宗统治前期政绩卓著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组词语
鲁组词语如下:朴鲁、鲁拙、鲁菜、鲁册、鲁薄、鲁道、鲁卮、鲁笨、鲁班、鲁顿、鲁堂、鲁连、鲁达、鲁城、鲁史等。
鲁儒、鲁戆、鲁籍、鲁人、鲁男、鲁戈、鲁鸡、鲁夫、鲁禽、鲁语、鲁夯、鲁壶、鲁鱼、鲁经、鲁酒、粗鲁、宋斤鲁削、鲁鱼亥豕、鲁卫之政、鲁敦周彝、鲁殿灵光、鲁文在手、漆鲁
一、相关释义
鲁字的含义:(形)迟钝;笨:愚鲁、鲁钝。(形)莽撞;粗野:粗鲁、鲁莽。
1、齐纨鲁缟[qí wán lǔ gǎo]: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2、鲁人执竿[lǔ rén zhí gān]:自作聪明的人经常是愚蠢的,做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主张,要自己多动脑筋。
3、鲁莽大胆[lǔ mǎng dà dǎn]:形容说话做事轻率,不考虑后果。
4、鲁格洛[lǔ gé luò]:赛尔号暗影系精灵之一,在罗格星系的陨石地带捕捉。
5、明代鲁绣[míng dài lǔ xiù]:中国山东地区明代名绣。
6、鲁人好钓[lǔ rén hǎo diào]:寓言故事。说鲁国有个人喜欢钓鱼。
二、造句
1、我们正在学习《鲁迅全集》,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和杂文。
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鲁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3、她生性鲁莽,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4、这张画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山东大泽山鲁神庙的轮廓,富有艺术感和神秘感。
5、他是我认识的一位鲁迪,总是带着阳光般的笑容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6、你太鲁莽,从来不知道深思熟虑后做事。
带鲁的四字成语
1. 带有鲁的四字词语
约鲁巴人、
宋斤鲁削、
鲁鱼亥豕、
鲁卫之政、
鲁敦周彝、
鲁殿灵光、
鲁文在手、
漆鲁、
黜周王鲁、
鲁鲁冒冒、
登山小鲁、
椎鲁敦朴、
鲁鱼豕亥、
鲁连蹈海、
鲁姑弃子、
椎鲁朴钝、
剔留秃鲁、
鲁鱼帝虎、
阿鲁巴岛、
鲁斤燕削、
鲁葵、
鲁鱼陶阴、
齐纨鲁缟、
酒评鲁赵、
鲁酒旁围、
2. 好听的词语.求一个带鲁字的四字词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指传写或刻印中的文字错误登山小鲁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鲁莽灭裂形容行动粗鲁莽撞,做事草率,不负责任。
鲁鱼帝虎指文字传抄错误。鲁殿灵光灵光:汉代殿名。
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 庆父不,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鲁戈回日同“鲁阳挥戈”。
鲁戈挥日同“鲁阳挥戈”。鲁斤燕削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
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鲁连蹈海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
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鲁灵光殿①汉代著名宫殿名。
在曲阜(今山东曲阜)。②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鲁人回日同“鲁阳挥戈”。鲁卫之政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鲁阳挥戈《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回日”谓力挽危局。
鲁阳麾戈同“鲁阳挥戈”。 鲁阳回日见“鲁阳挥戈”。
鲁阳挥日同“鲁阳挥戈”。鲁阳指日同“鲁阳挥戈”。
鲁鱼陶阴“鲁”和“鱼”、“陶”和“阴”字形相近易混。指传抄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齐纨鲁缟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宋斤鲁削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
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鱼鲁帝虎谓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
泛指文字错讹。
3. 用鲁四字成语组词鲁阳回日、
鲁卫之政、
宋斤鲁削、
豕亥鱼鲁、
鲁鱼亥豕、
鲁殿灵光、
漆鲁、
鲁戈挥日、
鲁敦周彝、
登山小鲁、
鲁阳挥戈、
鲁连蹈海、
鲁灵光殿、
鱼鲁帝虎、
黜周王鲁、
鲁阳指日、
鲁莽灭裂、
鲁葵、
鲁斤燕削、
鲁鱼帝虎、
鲁鱼陶阴、
鲁人回日、
鲁阳麾戈、
鲁酒旁围、
齐纨鲁缟、
鲁戈回日、
鲁阳挥日、
鲁连辞赏、
庆父不,鲁难未已
4. 鲁怎么组四字词语豕亥鱼鲁
鲁殿灵光
鲁鱼帝虎
鲁连蹈海
鲁戈挥日
鲁阳指日
鲁莽灭裂
鲁人回日
鲁灵光殿
鲁鱼陶阴
鲁斤燕削
鲁卫之政
宋斤鲁削
登山小鲁
鲁阳麾戈
鱼鲁帝虎
鲁阳挥戈
齐纨鲁缟
5. 带有牛和虎字的四字成语帮虎吃食 暴虎冯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春冰虎尾 藏龙卧虎
鸱目虎吻 初生牛犊不怕虎 调虎离山 打马虎眼 大人虎变
大贤虎变 恶虎不食子 饿虎饥鹰 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饿虎之蹊 风从虎,云从龙 放虎归山 风虎云龙
放虎自卫 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虎不食儿
虎背熊腰 虎斗龙争 画虎成狗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类狗
狐虎之威 狐假虎威 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落平川 虎狼之势 虎珀拾芥 虎入羊群
虎视眈眈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头虎脑 虎头蛇尾 虎体熊腰
虎头燕颔 虎尾春冰 虎卧龙跳 虎啸风生 虎穴龙潭
将门虎子 九牛二虎之力 饥鹰饿虎 开柙出虎 苛政猛于虎
老虎头上搔痒 老虎头上扑苍蝇 两虎相斗 龙蟠虎踞 龙盘虎踞
龙潭虎窟 狼贪虎视 龙跳虎卧 龙潭虎穴 狼吞虎咽
龙腾虎跃 龙行虎步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鲁鱼帝虎
龙吟虎啸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龙争虎斗 骑虎难下 乔龙画虎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驱羊攻虎 乳犊不怕虎 如虎添翼
如狼似虎 为虎添翼 为虎作伥 势成骑虎 生龙活虎
三人成虎 投畀豺虎 谈虎色变 畏敌如虎 卧虎藏龙
为虎傅翼 委肉虎蹊 握蛇骑虎 降龙伏虎 养虎遗患
引虎自卫 羊入虎群 笑面虎 舄乌虎帝 燕颔虎颈 与虎谋皮 与虎添翼 云龙风虎 鹰扬虎视 羊质虎皮
开元盛世到底有多繁华.?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文化泰斗高尔基视察一个监狱,每个与家属都笑容满面,告诉高尔基他们无比幸福,他很满意。就在高尔基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个小孩告诉他这一切都是谎言,他们活得很悲苦。故事结尾是高尔基特别撰文热情赞美生活在新时代的无比幸福,而那个小孩却被莫名其妙地处了。当然,高尔基没有看到那座华丽的大厦在20世纪末叶轰然倒塌。人类社会对高尔基式的幸福也要有足够警惕。那些整天高唱“自汉唐所未有的盛世”的中国或国外的高尔基,也应该醒醒了。
经过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以及女皇武则天数代人的精心开拓,伴随着一系列骨肉相残,被晚明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先生不齿为“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的宫廷阴谋与斗争,武则天的乖孙子李隆基坐上了大唐王朝的第一把交椅,开创了所谓“开元盛世”。为了这把交椅,李隆基杀了婶婶、姑姑、妹妹、逼退了自己的亲爸爸。李隆基登基之初,基本上延续了先辈们的执政风格,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宋璟和姚崇被老百姓称作“有脚阳春”、“救时宰相”。大唐君臣历精图治,财富不断累积使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全国户口从贞观时380万增至760多万,人数超过5290万人。更有人认为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7000万。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850万顷,约合今天的6.6亿亩。同期的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才200多万。大唐首都长安占地8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开元年间,大唐王朝四海升平,到处莺歌燕舞。诗人杜甫有点夸张地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在举国皆唱“太平盛世”歌的气氛中,杜工部不会想到转眼间会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的悲剧。表面繁荣的帝国其实危机四伏,看似坚如磐石的王朝脆弱无比,经不起多大的风雨。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整个社会弥漫着消极的奢靡气氛。皇亲国戚与文武大臣们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史书中爆光的大多是李林甫等所谓奸臣的奢靡,其实帝国的官员基本上是一丘之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公众人物李太白以此为荣,大概是时尚使然。李隆基的二哥申王李成义在外边醉酒,就让宫妓用锦缎结成一个兜子抬回来,美其名曰“醉舆”,冬天让宫妓们围在周围为其取暖,所谓“妓围”。商人王元宝家用金银砌墙,为了防止路滑,就把铜钱铺在地上。最能反映全民同乐的,怕是要算斗鸡了。李隆基不但成立了“乐坊”,养一堆歌妓供其取乐,以装点所谓太平盛世,还成立了所谓“鸡坊”,养了几千只从全国挑选的斗鸡。民间的斗鸡就更为疯狂,为斗鸡不惜一掷千金,甚至为斗鸡倾家荡产。这种奢靡之风挥霍了不断累积的社会财富和社会前进的勃勃生气,全社会完全缺乏危机意识,自然也丧失了危机处理的能力。所谓“生于忧患,于安乐”,表面上气象万千,其实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开始烂透了。
其次,自秦汉以来,中国是以松散的小农经济社会为基础,实行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模式。要维系社会的稳定性和进取性,就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即以儒学为主体的宗法道德伦理体系。在近代社会以前,它对中国社会具有类似宪法的作用,对皇帝、官员、布衣百姓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从而为帝国的基本秩序提供保证。但在所谓的大唐盛世里,这种思想制约被急速弱化,自由开放的同时也是道德精神的堕落。杜甫曾热情赞颂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李白式的洒脱实际上是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公然挑衅。作为帝国官员却无视皇帝命令,至少应该是渎职,但这种行为在当时却被目为洒脱。即便在今天,谁受得了李白这种水准的公务员?作为帝国未来的青年才俊,新科进士接受的第一课并不是“安邦治国”之术,而是所谓“雁塔题名,曲江流饮”,青年才俊们带着平康坊的在曲江池醉生梦,太平天子竟然是这场嘉年华会的主持。在这种气候中成长的士大夫阶层,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水准和责任心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作为国家最高道德模范的皇帝,大唐的天子们把对现实社会具有类宪法效力的宗法道德伦理体系撕成粉碎。李隆基公然霸占自己的儿媳妇,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李瑁戴上天下第一号绿帽子,等等。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开元盛世表面繁荣底下是人心的混乱与道德的严重缺位。当自由超越了历史与社会所能承载的极限,必然会引发严重的道德与政治危机,时髦一点可以甚至说是宪法危机。开元盛世就是这样的典型。但这一点却往往被历史家所忽略,甚至把这高标为自由和开放。这种肚皮上的自由并不是真的自由,而是更大的不自由,大家早被贪欲专制了,何谈自由。
中国历史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政治现象,在下称之为“政治黑洞效应”。所谓政治黑洞效应就是国家在通过政治官僚体系落实公共政策时,政治官僚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把这些公共政策和资源改变了方向,不是应用到普通民众的身上,而是导向了围绕着官僚体系形成的食权阶层。经过政治黑洞的处理,同一个政策暗自分流,食权阶层获得权利和利益,民众承担了成本与风险,所得甚少或者以此为借口被掠夺。包括官僚在内的食权阶层占有了原本属于民众的公共资源,变成了暴发户。他们为了维护特定政治集团的利益,或骄横跋扈,或横行不法,挑战中央政府或朝廷的权威和控制力。维持政治黑洞效应的核心力量是灰色法则,就是所谓利益和恐怖平衡。时至开元,大唐已走过了不短的历史阶段,在太平盛世的气氛中,形成了行行色色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表面上是为国驱驰,实则为谋求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是这样的人,朝中的正人君子又何尝不是。书呆子司马光之流总把王朝兴衰归结为奸臣与贤良的消长,其实皇帝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笨。他知道所谓贤良与奸臣都可能属于各色利益集团,对此他束手无策,最保险的就是维持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在书呆子们看来,朝廷就应该是正人君子的舞台,可任何政治力量在权力结构中一支独秀都会危及到皇权。除了正人君子、道德模范,帝王也需要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不够道德标准的干练人才。李林甫、和珅就是这样的人。只有抽象的道德说教不能带来天下太平,政治也是个技术问题。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有的,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等福气。大唐衰落并非李林甫之过,他跟各种政治集团周旋16年,怕不是后人所谓的马屁精那么简单,给他贴上奸佞的标签也有失公道。问题是在所谓太平盛世的表面下,政治黑洞效应这个毒瘤已经转为恶性,除非通过激烈的暴力革命进行洗牌,很难通过自身力量得到缓解。李隆基的大舅子杨国忠权倾一时,他曾无数次提醒妹夫要除掉安禄山这个祸根,但妹夫迟迟没有动手。不见得李隆基真是老眼昏花、什么都不明白,因为朝廷中为安禄山叫好的大有人在。如果举朝皆欲杀,即便是干儿子,李隆基怕也是不会手软。与其说李隆基是笨,倒不如说他是投鼠忌器而已。
所谓开元年间的太平盛世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次华丽的演出而已。当这场演出在血雨腥风中落下帷幕,大唐实际上已经彻底失去了原先的气象,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旅途。尽管其间有人希望通过社会改革改变大唐衰落的命运,但都无济于事,大唐王朝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气。开元以后,原本统一的帝国事实上走向了政治分裂,开始了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数百年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如果没有那场自欺欺人的太平盛世的闹剧,后来的故事将应该是另一种结局。如果李隆基玩得没那么邪乎,他的子孙就不会受那么多屈辱。历史是公正的,不管当时多热闹,最终人们会给出公道的评价,大唐之亡实亡于玄宗,就像明王朝实亡于神宗一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绩卓著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宫廷斗争中,唐玄宗深知宰相的重要,所以对宰相的选拔极其谨慎。开元之初,踌躇满志的唐玄宗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他迫切需要的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宰相作为得力助手,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启用姚崇。姚崇其人,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通晓军事,史称其“吏道敏捷”、“善应变成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他曾在武则天和睿宗时期,先后两度出任宰相,政绩卓著。当唐玄宗提出要姚崇出任宰相时,姚崇针对中宗朝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姚崇提出的十件事,大致的意思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仁义治国,改变“以刑法理天下”之弊,结束酷吏政治;二是要稳定政局,整顿吏治。不许国亲、外戚、幸臣、宦官干预朝政,败坏朝纲;三是要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四是要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减少军费开支,不求边功。禁止滥建寺观宫殿,劳民伤财。唐玄宗对姚崇提出的十件事,都深表赞同。于是,历史上便有了圣君贤相的伟大合作,而这一合作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姚崇赢得了“救时之相”的美誉。姚崇的继任者宋璟,为官刚直,守法持正,在位期间继续执行姚崇制定的各项政策,继往开来,“萧规曹随”传为一时佳话。史称:“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力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把姚崇、宋璟和唐太宗时期的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评价是颇高的。
唐玄宗选拔宰相谨慎小心,但使用起来却大胆放手,很少干涉具体事务。他和姚崇之间有个常被人征引的有趣故事,正好说明了他对宰相的充分信任。说是姚崇有一次就郎吏一职的升迁奏请皇上,唐玄宗“仰视殿屋”,任凭姚崇反复说,就是不吭气。姚崇有点害怕,悻悻退下。罢朝以后,高力士就向皇上进谏说,皇上虽然日理万机,但宰相奏事,皇上应当面加可否,怎么能够不予理睬呢?唐玄宗说,我既然任用他当宰相,就是让他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和我商议,郎吏这么小的官职,难道也值得来烦我?后来,高力士把皇上的话告诉了姚崇,姚崇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为了让宰相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唐玄宗在宰相的搭配上也颇费心思。既然用了能力很强的姚崇,就搭配一位能力不强,但却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卢怀慎同时为相。唐玄宗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卢怀慎说,我把天下大事交给姚崇办理,用你不过是借重你的人品和声望罢了。言外之意是,并没指望你有什么作为。同样,既然用了宋璟,就搭配一位能力稍弱,但配合意识很强的苏頲同时为相。但总的来说,唐玄宗选用的宰相,都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像他先后还使用过的宰相如张说、杜暹、裴光庭、韩休、宇文融、张九龄等等,都无不如是。正是在这些各有所长的宰相辅佐之下,唐玄宗把唐王朝的繁荣和昌盛推向顶峰。他用姚崇、宋璟、宇文融这些长于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强大军事、发展经济;用张说、张九龄这些长于文学的人,大兴文治、繁荣文化。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姚崇、宋璟除了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文才也是非常出众的。张说、张九龄不仅文采飞扬,同时具有经世治国的卓越才能。
颇为有趣的是,唐玄宗选拔宰相,还很看重人的气质风度。唐玄宗任命宋璟为相后,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往迎接。《旧唐书》对杨思勖迎接宋璟的经过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途竟不与思勖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宋璟的这种“凝远”、“莫测其际”的“风度”无疑是这位先朝元老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人格的外化。宋璟之后,另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宰相走进唐玄宗的视野,他便是进士出身、以文学著名的张九龄。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才,常当着群臣的面夸奖不已。不惟文章,玄宗更欣赏的是张九龄的“风度”。每当他看到张九龄早朝时,雄姿英发、风威秀整,大异于文武百官,便心生敬慕,常对左右侍臣说:“我只要看见九龄,便感觉神情朗然,精神倍增。”以后有人要推荐人才,玄宗总要问:“风度和张九龄相比如何?”史书记载唐玄宗“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所以他对气质、风度的看重,大约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吧。
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局面,在天宝二年(743年)举办的广运潭盛会上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这年三月二十六日,长安城东的广运潭烟波浩渺,春意盎然。唐玄宗登上望春楼,检阅了满载全国各地珍宝特产的二三百艘船只。从广运潭盛会的物资大展示和史书对开元年间国家财政状况的详细记载,我们看到的确实是“海晏河清、物阜民丰”的盛世景象。政府仓库的粮食、钱帛不断增加,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杜甫《忆昔》一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盛世不仅仅表现在财政经济方面,同样表现在文化方面。由于唐玄宗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而且深知文化建设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不仅倡导整理图书、编纂典籍,而且能够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写诗作文。至今唐玄宗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六十多首。他和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和大诗人李白的交往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中国古代诗歌到盛唐出现了所谓的“盛唐之音”,与唐玄宗的爱好和助推是分不开的。而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酷爱,则直接促进了唐代乐舞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艺术。他大力倡导燕乐(俗乐),亲自指导宫中的梨园子弟,亲自作曲、亲自指挥、亲自导演,成为宫中梨园名副其实的“歌舞团团长”。由玄宗主持改编的乐舞有《破阵乐》《上元乐》《圣寿乐》等。由他新创作的乐舞有《光圣乐》《龙池乐》和《霓裳羽衣曲》等,其中以《霓裳羽衣曲》最为有名。杨贵妃在宫中常常表演这个乐舞,深得玄宗喜爱。
然而,繁华日久,早已潜伏着封建专制时代无法规避的危机。“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发动叛乱,一派繁华的盛唐气象,在叛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转瞬间变成了历史。时过境迁,人们在讨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时,出现了多种说法,从制度层面批评封建专制导致的绝对权力,固然正确,一针见血,但却不免太过笼统,不切实际。因为那个时代的土壤,没有也不可能长出“民主”的“苗”。也有人认为是唐玄宗晚年荒于朝政,用人不当,使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为相,且权力过分集中,致使腐败丛生;重用安禄山、史思明,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客观地说,从唐玄宗本人身上找原因,怎么说都不算过分。但却总有人把屎盆子往杨贵妃身上扣,重弹“败以女子”的“女祸”老调,不免令人心寒。把一个王朝的衰败,归罪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亏你想得出来!
唐朝由盛转衰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唐玄宗和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更是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唐时期人们充沛激越的感情基调和昂扬壮大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在诗歌、音乐、舞蹈、书画等诸多领域创造出的辉煌成就,直到今天也是我们赖以自豪、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