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战群儒意思

2.舌战群什么后面一个什么字

3.诸葛亮的经典典故舌战群儒

4.舌战群儒算历史典故吗

舌战群儒意思

舌战群儒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舌战群儒的意思和典故

舌战群儒的意思是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其相关内容如下:

1、舌战群儒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东吴为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运用策略与东吴的一群儒生进行辩论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口才的较量,用巧妙的语言和逻辑来击败对手。

2、在故事中,诸葛亮面对东吴的众多儒生,沉着冷静,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逐一反驳他们的观点,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表达了智慧、勇气和口才的重要性。

3、舌战群儒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在辩论或谈判中以智慧和口才战胜对手。人们将其视为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也是对辩论和口才技巧的高度赞扬。舌战群儒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成3语,它告诉我们智慧、勇气和口才的重要性。

4、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社会,这个成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学会如何运用口才和逻辑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历史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历史典故的相关信息

1、历史典故通常是对历史事件、人物、习俗等的描述或引用,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解释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历史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

3、历史典故的解释包括对典故的起源、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解释。历史典故的解释是一种对于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延续,它们不仅是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更是对于人类智慧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舌战群什么后面一个什么字

舌战群(儒) [shé zhàn qún rú]

[解释]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的经典典故舌战群儒

1、故事出处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故事背景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吴国的文臣主张吴王向曹操投降,吴王虽不欲战但也不想降,诸葛亮是蜀国派去吴国说服吴王与蜀国联盟共同抗曹的人,所以诸葛亮要舌战群儒第一为了想吴王表明联合的决心和好处,第二激起吴王不想投降的意愿。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3、故事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

4、赏析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诸葛亮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源自他的博学多闻和为民天下的胆气。

舌战群儒算历史典故吗

算历史典故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现在,此词已经成为褒赞能言善辩者的口头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