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是瞻宾语前置-马首是瞻与马首前瞻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宾语前置吗 还有 无乃尔是过与呢 怎么判断呢?有之 字就是吗?是说做宾语的放在前面吗
2.马首是瞻是什么意思
3.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语句宾语前置省略还有个状语后置
4.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哪些
5.高中语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6.赤壁赋中有一句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是宾语前置的句式 何 为 其 然四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讲解 有悬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宾语前置吗 还有 无乃尔是过与呢 怎么判断呢?有之 字就是吗?是说做宾语的放在前面吗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翻译为:季氏将对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这一句当中,“无乃。。。。与”是一个固定用法,意思是:“恐怕。。。吧”,剩下的“尔是过”,是一个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过尔”,翻译成“责备你”。那个“是”是宾语前置标志。
这个就好像:
“惟命是听”翻译成:只听命;
“惟XX马首是瞻”翻译成:只瞻XXX的马首
其中的“是”和上句一样,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语法结构上的倒装而存在的。
3,宾语前置有大体4种条件,以“之”为代表的,只是其中之一。如“句读之不知”翻译为“不知句读”。这个“之”没有意思,只是为了只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语法结构上的倒装而存在的。
4,如何判断。
你首先要明白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宾关系。
简单得说,你一定听过八仙中的“吕洞宾”,现代汉语中,都是“动”+“宾语”。
例如:1,“责备你”,“责备”是动词,“你”是宾语。“责备+你”就是一个“动宾”结构。
2,“只听命”,“听”是动词,“命”是宾语。“听命”就是一个“动宾”结构。
3,“不知句读”,“不知”是动词,“句读”是宾语。
而古代汉语中,在一定条件下要把宾语拿到它的动词前面去,变成“宾动”,我们就称之为“宾语前置”了。
于是就出现了把“责备你”变成了“你责备”,就是“尔过”,其中加上一个宾语前置标志“是”,就变成了“尔是过”。在加上一组语气词,就变成了“无乃尔是过与”
同理,把“不知句读”变成宾语前置,就是“句读之不知”。
总之你要记住:现代汉语中结构为“动+宾语”,古代的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变成“宾+动”,理解这个结构,你就可以清楚的辨别宾语前置了。
————————————————————————————————————————
还有其他情况的前置,希望你在理解了之前的内容之后再看。
比如: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忌不自信”,“信”是动词,“自”是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是一组宾语前置。翻译应该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在”是动词,“安(哪里)”是宾语,把“在哪里”变成了“哪里在”,就是并与前置。
3,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是以天下安定。”其中,“是以”,应该为“以是”,翻译成“因为这”。
马首是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士兵看着将帅马头的方向而进退。比喻追随别人来定行止。
马首是瞻 [ mǎ shǒu shì zhān ]
释义: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白话译文: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语法:动宾式;作状语、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近义词:密切追随、极力模仿、亦步亦趋、唯命是从、如影随形。
反义词:背道而驰、众叛亲离、分崩离析、南辕北辙。
笔顺
扩展资料:
一、亦步亦趋 [ yì bù yì qū ]
释义:意思是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出处: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白话译文: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庄子·田子方》:“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好象离开地面一般,而我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二、唯命是从 [ wéi mìng shì cóng ]
释义: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白话译文: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我不能很好地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如影随形 [ rú yǐng suí xíng ]
释义: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语句宾语前置省略还有个状语后置
说来话长,直截了当。
1状语后置,凡是动词后面有“于……”或者“以……”,就是。
前者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者如:祭以尉首
不属于以上情况的,考虑宾语前置。
分为
1,动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安,宾语,在,动词)
2,介词宾语前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
3,带有标志词的宾语前置,基本属于动词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有何陋。
马首是瞻……瞻马首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哪些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1)忌不自信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 (《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 (《愚溪诗序》)
(5)以为莫己若者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 (《秋水》)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归去来兮辞》)
(3)则何以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何有于我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 (《<论语>十则》)
(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 (《齐桓晋文之事》)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
(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
(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说》)
(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
(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 (《陋室铭》)
(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 (《公输》)
(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前置宾语(如(2)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厌”的定语,则一起前置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以区别于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如(1)句中“句读”“惑”是“不知”“不解”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
(二)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或句子:
(1)唯利是图 (一般语序为“唯图利”)
(2)唯命是听 (一般语序为“唯听命”)
(3)唯余马首是瞻 (一般语序为“唯瞻余马首”)
从三句中可见“唯……是”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1)句句意是:只讲求利益;(2)句句意为:只听从命令;(3)句句意是:只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唯……以”的格式;再看“唯”后的名词是否作宾语,“是”后的动词是否作谓语。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
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虽可看出“之”可作为提宾的标志,但“……之谓也”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格式,因此在这简要谈及。
(1)我之谓也 (一般语序为“谓我也”) (《秋水》)
(2)夫子之谓也 (一般语序为“谓夫子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上面(1)(2)句用“……之谓也”的格式一套便知其意:
(1)句句意是:说的就是我啊!
(2)句句意是:说的就是(夫子)您啊!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很简单,看其是否是“……之谓也”的固定格式,且“之”可否作为提宾的标志。
上述三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中学文言课文中频繁出现,我们应熟练掌握和运用。但还有几种情况也有出现,因其次数较少,所以常常被忽视,现提及如下:
四、方位词作“向”、“面”等的宾语,宾语前置
(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应为“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鸿门宴》)
句中方位词“北”、“西”分别作“向”的宾语,被前置。这种例子在中学文言课文中出现得很少。
五、无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
(1)闻一言以自壮 (现代汉语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 (《上枢密韩太尉书》)
(1)句句意是: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在此句中代词“自”是动词“壮”的宾语,位于动词“壮”之前却无任何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状语后置
开放分类: 语法、文学、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状语后置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定语后置
开放分类: 语法、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赤壁赋中有一句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是宾语前置的句式 何 为 其 然四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讲解 有悬
何为其然也,意思是:(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宾语前置句式,指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为其然也,此处,“何”为代词作宾语,等于“其为何然也”。
何:代指箫声。
为:为什么。
其:这样。
然:什么的样子。
《赤壁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赤壁赋》原文:
壬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qǐng)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f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42],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咏(赞美)明月的诗句和《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浩浩然的样子,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飘飘然的样子,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我的容色忧愁凄怆,(我)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应该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