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决策思想

2.六大思维是什么

3.高瞻远瞩下一句名言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决策思想

高瞻远瞩与眼观全局-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决策思想

诸葛亮决策思想和决策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审时度势,既重视历史经验,又从现实出发,高瞻远瞩,注重调查研究,谨慎周密,总揽全局,富有战略远见。

1.胸怀全局的战略决策思想

诸葛亮早在出山前,就为刘备提出了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战略决策。他在全面考察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后,要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建立基业,“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以观其变,抓住机遇,北伐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公元214年,诸葛亮主持蜀中政务,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与刘备的另一位谋士法正有不同意见。法正主张应效法刘邦入关中,废除苛法,减轻刑罚,以争取人心。诸葛亮指出:“君知其一,不知其二。”“刘璋暗弱”, “德政不修,威刑不严”,以致“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诸葛亮认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政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以下只注页数)刘璋对地方豪强过于放纵,法纪松弛,轻视官爵赏赐,领导失去权威,人心涣散,故而诸葛亮建议采取健全法制,有功授爵,有罪必罚,建立上下级之间的正常秩序恢复领导权威。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国许多大臣主张绝盟讨伐,诸葛亮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从长远战考虑,认为应当维持盟友关系,服从整个战略利益。

2.全面了解情况,谨慎周密,抓住主要矛盾,顺人心,依人力的决策思想

诸葛亮在军事政治决策中,总揽全局,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全面了解主客观形势,决不贸然行事。他提出:“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第275页)也就是抓根本,管大局,把握主要环节。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充分信息,是决策的客观基础,诸葛亮指出:“古之善斗者,必先控敌情而后图之。”(第349页)信息必须准、全、及时,他说,信息不准确,就等于眼不见耳不闻。

审时度势,就是不拘泥陈规旧俗,从实际出发,灵活变通。诸葛亮说:“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也不逆人也。”(第313页)任何决策必须依据客观规律,从时代的特征出发,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发。他说:“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之争功矣。”(第332页)他认为,只要是正义的事业,只要是反映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利益,并且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去战胜邪恶,就一定能胜利。诸葛亮的决策活动,始终抓住时代的特征,立足现实,重视人心和人的力量等几个关键问题。

诸葛亮立身处世,谨慎周密,“诸葛一生唯谨慎”,后世对他的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他说:“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复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第319页)“无备,虽众不可持也。故曰:有备无患。”(第319页)怎样做到有备无患?首先要有战略观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研究决定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比较分析,权衡利弊,“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第286页)。要分析各种可能性,并有预备方案和应急措施。在决策的实施中,要善于观察把握进程,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他说:“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从无起,此思虑之政也。”(第286页)领导者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要有急迫感、危机感,同时,又要有全力去争取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

3.虚心求谏,集思广益,发挥智囊作用的决策思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第22页)开导刘禅要树雄心,立大志,广开言路,虑心纳谏。这也是诸葛亮决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第127页)领导决策要集思广益,如果顾虑避嫌不同意见而不敢让大家反复研究讨论,不能人尽其言,言尽其意,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不能经过充分讨论、反复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诸葛亮十分感慨地说:“然人心苦不能尽。”(同上)他诚恳要求下属,只要“有忠于国”,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则亮可少过矣”。诸葛亮在失街亭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要求人们“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阙”(第131页)。如此坦诚要人们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勇于接受批评意见,做好工作,报效国家,这在当时,实在难能可贵。

诸葛亮主张广泛听取下层意见,“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 “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因,众音佐其耳”, “多见为智,多闻为神”(第235页)。

重大的军事政治决策,应有“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的幕僚智囊集团参与,使之“群议得失,以资将用”(第339页)。

六大思维是什么

1、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一定会寸步难行。

2、系统思维

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聚合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对涉及面广的改革,应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同时推进配套改革,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3、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战略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

4、法治思维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基本约束,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古代明君贤臣无不儒法并用、德法并施以开创盛世。依法治国是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底线思维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6、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现实矛盾都是由一系列具体问题累积起来的,化解矛盾、推进工作必须养成精准思维,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积小胜为大胜。

高瞻远瞩下一句名言

你好,高瞻远瞩是一个成语,没有下一句。

高瞻远瞩释义:瞻:远望。瞩:注视。看得高远。词义:站得高;看得远。多形容目光远大。

高瞻远瞩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人之徒也哉。”

另外在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遂把这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和郑观应?《盛世危言·防边》:“善料敌者,亦必于事机之未露,兵衅之未开,高瞻远瞩,密访详稽,于彼国之一举一动,无不瞭然于心。中也出现过。

近义词:登高望远、未雨绸缪。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褒义。

优秀例句欣赏: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是对关系事物长远性、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能力,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高瞻远瞩虽然没有下一句,但是可以和其他的成语搭配使用,如高瞻远瞩,壮志凌云。也有许多歇后语,如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