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义灭亲什么意思

2.“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

3.大义灭亲的典故

4.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

5.大义灭亲!是要做到怎样的一种境界?

大义灭亲什么意思

大义灭亲指的是什么典故和故事-大义灭亲指的是什么典故

大义灭亲,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其典故源自《左传·隐公四年》。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左传·隐公四年》: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后来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桓公捉了起来,陈桓公派人通知卫国。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备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石厚主谋,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远是个祸患。”

于是,石碏便命令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因此,有人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

“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经常在剧情中看到“大义灭亲”这四个字。在古代,特别是皇室贵族中,的确会经常发生大义灭亲的事情,为了夺嫡兄弟相残的事件数不胜数。例如唐朝初期就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不惜弑杀大哥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最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成功继位。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的典故,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北宋时期很有名气的大青天包拯就是这样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侄子犯罪之后,一点情面都不留,杀伐果断,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那么,你知道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么?这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隐公四年》有这样的一句话:“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原来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士大夫石碏所说,因为自己的儿子参与了“弑君”事件,故而说出了上面的话“大义灭亲”。

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很小的国家,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从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之日算起,这个小国家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907年,直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攻灭。

在长达907年的历史中,卫国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但是在卫武公时期,卫国一度非常强盛。在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曾经出兵勤王讨伐犬戎。

根据《国语·楚语》的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正是在卫武公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在春秋初年,国力一时鼎盛,成为诸侯之首。

但是一个好国君,却未必是一个好父亲,卫武公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将自己的治国本事交给自己的儿子卫庄公。卫庄公在位期间,宠信自己的小妾以及她所生的儿子州吁,最终导致了卫国的巨变。

在卫庄公后,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完继承了王位,是为卫桓公。两年之后,卫桓公因为州吁骄横奢侈,就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便逃离了卫国,结识了郑国的共叔段,便与之结盟,想要发动军事政变来取代自己的国君。

共叔段与州吁经历极为地相似,都是各自国君最宠爱的小儿子,但是国君之位并没有落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两个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共叔段想要借助州吁的势力来推翻哥哥郑庄公的统治,失败之后,两人将目标放到了卫国,密谋通过弑杀卫桓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于是,州吁与共叔段便召集了许多卫国的流民,想要利用这些人发动突然袭击,置卫桓公于地。在众多的流民之中,就有卫国的士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

在公元前719年,州吁成功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投桃报李,州吁在继位之后,联合宋国、陈国、蔡国等四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然而无功而返。

州吁在弑君篡位之后,特别喜欢打仗,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很不受卫国人的拥护。同年的九月,受州吁力邀出山辅助自己的石碏,偷偷地联合了陈国国君陈桓公杀州吁,并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在州吁伏诛之后,石碏的儿子石厚也被人抓住。石碏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国。

石碏诛杀石厚这件事情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有人希望石碏原谅自己的儿子石厚,毕竟首恶已经伏诛,再多杀其他人已经无济于事。但是石碏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还是杀了石厚来避免其他人有类似的想法。

或许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来看,石碏的做法未免有点不近人情,都说“虎毒不食子”,诛杀自己的儿子,导致自己后没人送终,这是一件很令人忌讳的事情。但是于国于家来说,石厚都是应该受到处罚的。

我们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人犯了错,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石碏也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大家说是吗?

大义灭亲的典故

  典故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 故事 或 传说 。我为大家整理了大义灭亲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大义灭亲的典故: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碏(qu?)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卫庄公后,卫桓公(州吁之兄)即位。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兄夺位,石厚有功而被封为上大夫。本来二人以为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州吁却因杀兄夺位的恶行导致众叛亲离、王位不稳。于是他与石厚商量对策。石厚说:?我父亲石碏在任的时候,人人敬服他,我们请他来辅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已经告老还乡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晓他俩合谋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稳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对其杀兄夺位非常愤怒,便施用了一个计谋。他对儿子说:?只要周天子许可州吁当国君,其他人就一定会服从。?石厚说:?就怕周天子不答应,请问谁能够向周天子说情呢?石碏就说:?陈桓(hu?n)公治国有方,又与周天子关系要好。你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出面帮助,一定会马到成功。?

 石碏暗中写信给在陈国当大夫的好友,请求他协助自己为民除害。这为好友立即将详情告诉了陈桓公。待做着美梦的州吁和石厚刚一到陈国,陈桓公就下令将他们逮捕,并当众宣读石碏的来信。州吁和石厚此时才知中了石碏的计,但为时已晚。( 成语 故事)

 陈桓公下令将州吁和石厚关押起来,并派使者告诉了石碏。石碏和众大夫商议决定马上派人到陈国将两人处。有位大夫说:?州吁杀兄夺位,罪大恶极,我愿亲手处他。但石厚是您的儿子,并且只是从犯,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说:?州吁干的坏事,大都是石厚谋划的。你们不杀他,我亲自去动手。不杀石厚,恐怕难安民心啊。?几个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劳顿,便代主人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当时百姓赞扬说:?石碏为了国家大义而忍心杀为非作歹的儿子,他是一个纯正的人。?

 这便是成语?大义灭亲?典故的由来。?《左传?隐公四年》

 大义灭亲的典故点拨:

 大义灭亲(d? y? mi? qīn)是指为维护正义,对犯罪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有惩罚。出自于《左传?隐公四年》:?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及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四:?要是都能象张正国那才好。大义灭亲,活只有一个党。?

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带来的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国法的制裁。语出《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在石厚帮助下,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当了国君。接着,又驱使老百姓去打仗,引起国内人民的不满。众人商量派人去洛阳向周天子告州吁的.状。州吁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便与石厚研究稳定人心的对策。石厚说:“我父亲在朝中德高望重,如果把他老人家请来为我们说几句话,事情就好办了。”

 石厚的父亲石碏(què)本是卫国的大夫、卫桓公的重臣。因为不满州吁和石厚的所作所为,自己一时又没有能力除掉他们,因此告老还乡。现在见儿子来问解救的办法,便计上心来,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陈桓公目前很受周天子的宠信,陈、卫两国又一向关系很好,假如州吁和你两人亲自去求陈桓公,我想他会为你们在周天子面前说几句好话的。只要周天子答应正式封州吁为卫侯,人心就可以稳住。”石厚把石碏的话转告给州吁,两人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高兴地带着礼物到陈国去。

 此时,石碏暗地派人带着密信,赶在前头送给了陈桓公,请求陈桓公将这两个杀国君的凶手抓起来。

 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陈桓公派人捉住了。卫国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夫右宰丑前去杀了州吁。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从轻发落。但石碏却说:“石厚不忠不义,留着有什么用?”即派家臣赴陈把石厚也杀了。

 史官评论这件事时说:“石碏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的行为,真正是大义灭亲啊!”

 后人以“大义灭亲”为成语,比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私情,一切依照法律、公理办事。

大义灭亲!是要做到怎样的一种境界?

大义灭亲,源于一个春秋的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卫国,它是一个老子杀儿子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中,要走到这样一种地步,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呢?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自己的弟弟康叔封于卫地,建立卫国。请看地图:

千万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卫国,它虽然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但它的生存能力特别强,比所有诸侯都强(除了秦),它的国君直到秦二世胡亥才被废为庶人,它的后裔子孙还在朝鲜半岛建立了“卫满朝鲜”!

春秋初期,卫国发生了一件弑君事件:公子州吁杀了他的哥哥卫桓公卫完,自立为君,导致卫国大乱。这件事儿怎么说起呢?

卫庄公的时侯,公子完为太子,庄公的一个爱妾又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尚武,人品倒不怎么样,庄公任命他为将军。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叫石?,是康叔封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看出了问题,于是劝谏庄公说:“州吁是庶子,不能因为他喜欢打仗,就授予兵权,这在将来是会出乱子的!”可是,庄公不听,任其发展,祸乱由此埋下。

卫庄公后,太子完即位为卫桓公。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奢、蛮横,桓公便撤了他的将军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它诸侯国避难。其间,他交往了郑国也企图叛乱的共叔段。

十几年后,州吁见时机成熟,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于是自立为君,拜石厚为大夫。

此举引起卫国上下民怨沸腾,州吁也知道自己王位得来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他想了一个奇葩的办法:通过对外作战来缓解国内矛盾。他纠集了郑国的反叛势力共叔段及宋、陈、蔡等国讨伐郑国。此时郑庄公还未称霸,联军一度攻到郑国都城东门,后得胜而回。

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卫国人还是不拥护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州吁派石厚回家去请教他的父亲石?。大义灭亲的计划便由此展开。

石?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他早就看不惯州吁的弑君行为,可是无能为力,对于儿子石厚的为虎作伥也无可奈何。这次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消灭州吁的方法,但前提是他的儿子石厚陪葬。

石?的办法是:假意让州吁趁陈桓公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一块前去,以周天子的名义给他正名,这样就名正言顺了。这个办法对州吁来说似乎可行,但他没想到的是: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于卫桓公被害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州吁到了陈国手里,那还不是待宰羔羊?

州吁果然上当,他与石厚携着重礼去陈国。而石?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这两个人是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抓了起来,卫国派人到陈国杀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杀了石厚。

这就是大义灭亲,像这种父子反目的一幕好像在哪里见过?没错,后来的历史上一再上演。强权!使多少父子、兄弟、夫妻反目成仇...

作者本人申明:该文章独家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