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祖传文言文答案

2.保德州志的目录

3.关于钟馗的诗句书法

4.子产为相的译文

5.含有未尝的文言文例句

6.文言文吴公论画答案

张祖传文言文答案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一身而二任的意思

1.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原文: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2.题目: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2. 张大力阅读答案

1.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 在文中这“方法”具体指“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行字体现着当时天津人佩服人、夸赞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开承认你、相信你的能力.2.侯家后的“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沉沉的青石大锁,其实用现代商业眼光看,这就是在做什么?请举一个现在商家的相类似的例子. 用现代商业眼光看,“聚合成”的这种做法就是在做广告.宣传商品的质量、货真价实.现在商家相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如某汽车风挡玻璃制造商为宣传产品质量,组织活动,采取各种手段比赛砸碎玻璃.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塞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张大力举得很轻松,没费多大力.这样写的好处是衬托张大力力气的大,确实名副其实,让人从人物行为、表情的描写中生动地感受人物.4.“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大力身上还有怎样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力不仅仅是个有力气的粗人,而且他还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5.请你概括文中的张大力是一个怎样的人张大力是一个身强力大,有头脑,善思考,性格直爽的人.个人理解,愿对你有所帮助。

3. 一个走运的人阅读答案

一个走运的人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一个走运的人 阅读答案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18.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4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19.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20.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21.“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六、(20分)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

4. 情同朱张的阅读答案(文言文)

《情同朱张》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时间:2012-11-13 来源:raoxue 作者:raoxue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2)乃把晖臂曰(3)举手未敢对(4)子孙窃怪之答案:(1)一向,平素(2)握,持 (3)答复,回答(4)感到奇怪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3分)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23.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答案: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译文:东汉时,朱晖和张堪都是南阳人.张堪早就听说朱晖品德高尚,最讲信用,对他十分仰慕.有一天,两人在太学里结识.分手时,张堪对朱晖说:“我有一要事相托.我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我后你能对我的妻子儿女多多给予照顾.”朱晖认为张堪比自己先在朝廷做官,资格比自己老,怎么敢接受如此之重托,于是,只是笑着拱拱手就道别了.从那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过了几年,张堪果然病逝.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得很贫困,便亲自前去探望,并送给他们很多财物.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他们也很关心,就像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朱晖的儿子朱颉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便问道:“父亲过去和张堪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交往,他之后怎么忽然对他的家人如此地关怀备至呢?” 内容来自娆雪语文网 朱晖回答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张堪生前曾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我,只有信得过我他才这样做.我必须讲信用,不能辜负他的嘱托啊!”。

5. 张助斫李树 文言文及答案

《张助斫李树》

原文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译文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子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的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6. 朱晖重信文言文答案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乃把晖臂曰( )

(3)举手未敢对( )

(4)子孙窃怪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朱晖守信》阅读答案:

1.(1)一向,平素。(2)握,持。(3)答复,回答。(4)感到奇怪。

2.D

解析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例句解释相同。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译文:

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个面。(张)堪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7. 张充过而能改文言文答案

张充过而能改

齐张充,绪①之子也。绪归吴,逢充猎, 右臂鹰,左牵狗。曰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充拜曰:“充闻三十而立,今充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绪曰:“过而能改,颜氏②子有焉。”及明年,便修改,多所该通,尤明《易》、《老》,能清言,有令③誉。”

译文可供参考:

齐人张充,是张绪的儿子。张绪回到吴地时,赶上张充打猎,(看到)他右臂上托着猎鹰,左手牵着猎狗。张绪(就教训儿子)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难道不累吗?”张充拜答道:”儿子听说三十而立,我今年二十九岁了,请让我来年恭谨改过吧。”到了第二提。张充便真的改过了,他认真学习,学问大增,尤其精通《易经》、《老子》,善于清谈,有美名。

8. 张溥嗜学 文言文答案

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保德州志的目录

卷一 因革

卷二 形胜

卷三 风土

卷四 田赋

卷五 圣泽

卷六 官师

卷七 选举

卷八 人物

卷九 附记

卷十 艺文(上)

卷十一 艺文(中)

卷十二 艺文(下) 殷梦高曰:古今以来,盛衰兴废,势若循环。开辟之初,循蜚疏仡,所纪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坟》《丘索》、《禹贡》、《职方》诸书斑斑可考,至于左、史、斑、范百家传记,童而习之。其间惟是天文、地理、星纬、舆图、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虽创造自圣人,且不免麦秀黍离之叹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岂非气运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势与!保德之在全晋,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战国迄今,数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边患孔棘,益无宁宇。鼎革时又亟为寇氛所蹂躏,宜其荆棘生而麋鹿游矣。乃城郭宫室尚堪倚庇,井里邑市未尽丘墟。若是者,不独前贤维持补救之功,而亦朝廷休养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忧。则庶几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 星野一之二 疆域一之三 城垣一之四 公署一之五 学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 都里一之八 坊表一之九 市集一之十 津梁一之十一 冢墓一之十二 殷梦高曰:洪范庶徵与五行相应。而风者,土之应也。王制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盖万物本乎土,土之气积而成风。其刚柔轻重之习,皆因夫寒暖燥湿之宜,虽古圣王,不能强是使同也。然而裁成辅相以左右之。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用。三代盛时,亦岂遂无化导之方,为之潜移默夺于其间哉。保德,地瘠民贫,生植不广。是以人多质朴,俗尚俭啬,有唐魏遗风。无如僻处边鄙,且又介居河山之间,性习刚悍。一二贤士大夫或克自振拔,而蚩蚩者流,靡不好勇斗狠,敢轻生。至于冠、丧、婚、祭,岁时伏腊,多不循礼,长幼尊卑,揖让周旋,时或愆仪。风俗之坏,盖已极焉。司教化者,急宜挽回云。作风土志。

风尚三之一 礼仪三之二 岁时三之三 土产三之四 祥异三之五 民性刚好强,喜饮居平。少不相得,辄诟詈,攘臂相斗。至有陷辟者,独不好讼,越诉尤鲜。直朴株守,无狙诈。俗尚节俭,有陶唐氏风。近来流俗岁异,淳朴渐凋,奢靡竞尚。游手好闲者日众。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是当预为之防矣。

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间。沽体涂足。城中惟荷薪水,而妇女磨腐熬油,勤苦尤甚。不知织 殷梦高曰:阡陌既开,井田之制不可复已。汉世限民名田,法良意美,最为近古。唐有天下,初以“租庸调”立赋敛法,至杨炎约百姓丁产定为两税,秋夏征之。迄今赋役犹守其遗法焉。顾当时定制有额外率一钱者,以枉法论,日且耗蠹百出矣。盖天下无不弊之法,而有不弊之人,人与法不相得,故互其流毒无既也。保德,作邑于山,滨河而处。高者稍晴即旱,洼者一雨即潦。至于丁徭之重,为他郡最,又多赔累,贫富不均。嗟!此穷黎剜肉补疮肉且尽矣。吏此邦者,日夕冰兢,但饮黄河一杯水,尚恐不足以苏民困也,循良牧守,惟有招流散以滋生聚;诛兼并以恤贫困;清隐匿以均徭役;劝敦睦以拯灾患。保之民庶有幸乎!作田赋志。

地粮四之一 丁徭四之二 税课四之三 匠户四之四 起解四之五 存留四之六 明原额坡地三百六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后增地一十六顷二十四亩二分七厘三丝二忽。万历二十六年,黄河水冲地六十顷六十亩四分四厘九毫八丝。二十八年,知州韩朝贡申允除豁,实在地三百七顷七十四亩四分七厘五丝二忽。每亩征粮七升六勺五撮一圭三粒三粟。

桑二千三百八十三株,征丝一十五斤零一钱。

夏粮征本色麦六百一石六升二合。永乐十年,增五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四勺。宣德五年,减一十七石二升一合九勺,实征夏粮六百四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三百五十七石。存留本州仓一百三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一百五十三石。

秋粮征本色米豆一千五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四合八勺。永乐十年,增一百三十七石六斗七升七合九勺。宣德五年,减四十五石八斗七升六合二勺,实征一千六百十一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内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存留本州仓米二百石二斗七升六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

以上共实征夏秋粮二千二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升四合。每石征站银七分,共征站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六分一厘二毫八丝。内六十四两三分一厘一毫起解,本府存留银一百八两八钱,听过往官使支用。除存留麦米外,起运偏关麦米豆共一千五百六十八石。又起运本色草三千三百二十三束,亦赴偏关本州草场。上纳。民甚苦累。正德五年,本州岁贡张绶具疏请将本州本色粮草,俱存留本州支用,州人德之。

万历十九年行一条鞭法。

夏粮将前起运偏关麦八十五石,每石征银八钱,共银六十八两。本州仓麦内改解代州户部一百三石二斗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八十二两五钱六分五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四两五钱六分四厘二毫;宣府脚价银四两三钱五分七厘。桑丝一十五斤零一钱,征绢一十二匹,征正价并铺垫脚价添搭等银共一十六两五钱六分三厘六毫二丝五忽。

以上共征银一百七十六两五分二丝五忽,俱解本府。存留本州仓麦除改解代州外,其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麦一百五十三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备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解偏关保德州仓本色麦二百七十二石,俟照例征银完日,发收头籴买本色麦,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秋粮将存留本州仓米,改解代州一百七十石八斗七升六合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五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二两八钱四分三厘,宣府脚价银二两四分。其先起运偏关本州草场谷草三千二百二十三束,每束征银八分,共征银二百五十七两八钱四分,加征大同草场脚价银二十九两九钱三厘三毫。

以上共征银四百二十九两三钱二分七厘五毫,俱解本府。外加征宣大解银,委官盘费银三钱九分三厘九丝三微,贮本州库内支销。存留本州仓米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六十两,备本州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运偏关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俱照例征银。完日籴米豆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万历二十年,知州韩朝贡申允将本州仓改征折色银两,径征本色,不烦召买,州人德之。又因水冲地亩,将本州儒学仓折色麦减征一十五石三斗三升二合四勺八撮,折色米减征一十三石五斗二升九合六勺。本色麦减征一十一石二斗五升三合,本色米减征二十石六斗五升二合三勺,黑豆减征二十石二斗八升一勺一抄四撮。以上减免本色、折色粮共八十一石四升七合四勺二抄二撮。

实征存留本色麦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七合,米五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七合六勺九抄四撮,黑豆五百七十九石七斗一升九合八勺八抄六撮。共实征麦米豆一千四百三十石八斗一升四合五勺八抄。每年每石征耗粮三升,共征耗粮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四合四勺三抄八撮五圭八黍。每年每石减一升减尽。每年减正粮一升。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以耗粮旧规相沿,一体查盘,并不开除,申允仍准递年减除讫。又以每年余豆小麦并无出放之期,且每年余豆一百九十余石,日积日多,易为 殷梦高曰:天生民而立之君,君不能独理,而分疆置吏,使司牧之。然则官师者,承流宣化,百里之所寄命者也。

尸位素餐已足耻矣,若复作威福,恣溪壑,毋乃国之蠹,而民之贼与。保德自郡县以来,吏斯州者,或任专城,或司佐理,不知凡几矣。乃按籍稽之,前之传者何寥寥也。惟明自成、弘而后,姓氏类多可纪。然彼循良著称,堪垂不朽者又多乎哉?计其一时乘权莅事,威势赫奕固显荣矣,及乎运数迁移,腐同草木,间有一二败检者流,且继今指摘无穷焉。嗟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继人君子,尚其鉴诸。作官师志。

官制六之一 名宦六之二 职名六之三

宪泽六之四 署官六之五 裁官六之六

杂职六之七 社师六之八 流寓六之九 宋

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事上骑都尉一员。 大中大夫同知保德军事轻骑都尉一员。 承信校尉充保德军事判官飞骑尉一员。 武德将军司狱骁骑尉一员。 显武将军都巡检骑都尉一员。 承宣军使一员。 将仕郎都孔目一员。 登仕郎知法一员。 敦信校尉充司候一员。 监造孔目官一员。 各寨寨官一员。 税课司大使一员。 儒学主学一员。 庆历中,郡县置学,以郡官提学事。 崇宁中设学长谕、直斋长谕各一人。小学教谕一人。小长一人。

以刺史主州事。皆授大夫。或朝散、或少中、或奉议,兼都尉。或轻车、或上骑。封爵皆五等,或伯,或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宗室则授大将军,食邑七百户。兼设同知、判官、尉、孔目等官,略仿宋制。

设知州一员,以汉人为之。授奉训大夫,或奉政大夫,或奉议大夫,兼管都军奥鲁劝农事。承事郎达鲁花赤二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亦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 同知一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授忠翊校尉,或授承事郎。 判官一员,授敦武校尉,或修武校尉。 吏目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至元二十年,置经赋、学正各一员。大德四年裁减。 税课司大使一员。 芭州镇巡检司巡检一员。

设知州一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同知一员。万历以后裁。 判官一员。永乐十八年裁。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训导三员。嘉靖间裁。 巡检一员。正德间裁。 仓大使、副使各三员,副使万历后裁。 医学典科一员。 阴阳典术一员。 僧正司僧正一员。 六房司吏六名。 典吏十三名。永乐间裁减,止设司吏二名,典吏六名。 铺长司吏一名。 承发典吏一名。 架阁典吏一名。 儒学司吏一名。 巡检司司吏一名。 保德、恒羡、广积三仓各攒典一名。

国朝

仍明制。设知州一员。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无同知、判官、巡检、训导。裁减司吏。初,仓大使三员。康熙年间并裁保德仓、广积仓两大使。

保德旧隶太原府属。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知州。 宋

高 涣 广陵人。熙宁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创建文庙于南坡。——旧从祀

高怀贞 广陵人。大定元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改建文庙于城内西北隅。(旧从祀)

李 晏 陇西进士。大定二十一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轻车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先是军城西南临沟,辄修辄圮。公相视得木瓜崖,退数武,裁削壁立,筑城一百七十步有奇。城中苦无水,于石渠之上累甓为洞,以便汲者。创开西门。有记。军治北旧有拟江楼,岁久倾圮,改而新之,名曰“安西”。亦有记。政平讼理,盗贼屏息,人以古治渤海目之。(旧从祀)

王嘉言 明昌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甲寅,建讲堂于文庙之后。斋舍俱备。——旧从祀

张令臣 博平人。太和元年,授奉议大夫知保德军提督常平仓事,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重修文庙殿宇、两庑、垣墉、补缺像,正直次起讲堂、斋舍、庖厨等类。有碑记——旧从祀

许仲杰 字汉臣,长清人。至正十三年,由毗陵推官,以廉能升知保德州。捐俸修州治、公廨,兼置供奉上司器具,及 殷梦高曰:唐虞三代之士,皆以德升。《尚书》、《周礼》炳然可睹。汉氏略仿古制,有孝弟、力田诸科,与征聘辟召之法,时称得人。至魏陈群设九品中正,以选择州郡人物,奸弊遂滋。厥后荐辟间行,然随举随废。盖世道江河,矫伪易托,古制之不得不变,亦其势矣。南北六朝,专尚门第,隋唐以来,始设科举,虽非复成周选造之旧,然言扬亦圣世取人之一法,故相沿至今。其间即诗赋、策论、帖括、经义,所尚不同。总之,道德词章,古今华实,相去悬绝已。保德僻处弹丸,上世等诸荒裔,五季以前,缙绅之徒,不见纪载。宋金而后,始有传者。明及本朝,风气日上,名公巨卿,接踵而出。至于明一经,效一职者,累累若若焉。虽然名位何足以重人,人乃足为名位重耳。士之有志者,慎勿以功名富贵遂足为不朽事业也。作选举志

荐辟七之一 进士七之二 举人七之三 岁贡七之四

恩拔七之五 例贡七之六 儒官七之七 吏员七之八

武进士七之九 武举七之十 武官七之十一 耆宾七之十二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狄 琮 (见乡贤)

狄 珍 以人材授河曲知县,墓在西庄村。

狄东山 (见乡贤)

狄西山 以人材授孝义簿,墓在西庄村。

狄管山 管领本佐下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付提举。

王友贤 字伯善。其先高平人,宋中兴间有任麟、府者,因籍本军。体容洒落,性志温雅,拔乎众类,荐授监察御史。

王友闻 友贤弟。以茂材授岢岚知州。

王巨渊 授中书省克本州蒙古学正。

王永渊 以明经秀才授中书吏部尚书。(以上王氏墓俱在沙坪梁,一在下流碛,今无考。)

唐 逢 字大遇,授荆湖北道提举司知事。

李 谦 (见乡贤)

翟 宣 以人材举晋宁路霍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事。

刘济民 以人材举兴和路天成县尉。

郭 殷梦高曰:人之名不易副也,禀五行之秀、居三才之一,负须眉者、自非比迹孔周,佩巾帼者,或不追踪任姒,几何弗使官骸为虚器,而男女为空名与。虽然论人而必求其全,将四海之广,百世之遥,终无一人。故苟忠、孝、节、义,一行可称,皆扶舆磅礴、川岳灵秀之所锺也。苛以责之,刻矣。保德,沙漠之。与邻要荒之,是处鄙哉邑乎。顾莲山耸峙乎其南,而黄河环带乎其北,盖亦晋中一风气凝聚处也。故奇材异敏,敦伦饬纪之士,代不绝书。即闺阁中共姜伯姬之俦,亦未易更仆数焉。呜呼!何才之盛耶!作人物志。

孝子八之一 忠臣八之二 乡贤八之三 列女八之四

节妇八之五 义士八之六 技术八之七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傅 文 字彦章,静乐都人。天顺七年是年例贡,游太学。以母老不仕,足迹不蹑公庭。知州周山慕其高,致为书请第,敦请为大宾,其略云:恭闻硕德高隐,少负聪俊之资,茂游芹泮,继以优邃之学,贡入桥门,持终养老亲之心,高不仕王侯之节,诚有古人之风,无循时俗之态。

阎 忠 字谏,义合都人。有孝行,贡游太学,养亲不仕,有司延请乡饮大宾。

张 绶 字朝仪,宣化坊人。居乡恂恂,奉亲唯谨,力学笃行,人无闲言。丁内艰,不饮酒茹荤。比葬,庐墓三年。正德五年,贡入太学。疏免本州与河曲起运宣大税粮四千余石,谷草五千束,令存留本处支用,为州永利,州人德之。详见《奏疏》、并《田赋记》。任至山东齐东县丞,归以寿终。万历三十年,知州韩朝贡请祀乡贤。

马化龙 字子变,廷莹子。万历二十三年贡。历仁威远马邑训,耀州学正。少知定省,长笃色养亲,终尽哀尽礼,乡邻皆矜式之。好恤人之急,而不责其偿。闾有横逆,惟平气以待,其人每悔谢。至训子孙,则凛凛义方,不少假借,一门雍肃,称积德焉。名闻当路,屡隆旌表。详允大宾,寿七十七岁。子上锦,见恩拔;上锡见儒官;上觐增广生;上行,见岁贡。

贾居奇 字异锺,宣化坊人。万历三十年恩贡。历升平凉府授。有孝行,屡蒙旌表。

李士光 士元弟。事亲尽哀尽礼,?躬以厚以义,有司旌奖。

高 ? 宣化坊人。年十九,割肱愈亲。司院旌奖,李孝廉为之传。

李士冠 士光弟。上事老母,下抚双孤,皆尽其道。有司给扁旌奖。

国 朝

高之麒 字明春,廪生。母居丧,忧号病卒。知州苏东柱扁曰:“真孝子”。

徐 煜 保德所人。父国赞,本营弁兵。康熙间,从征噶尔丹,煜方应童子试,痛父年老,请身代之。凯旋归,生子开第,成进士。人以为孝感所致。

刘维世 岁贡。少孤贫,善事母,母,哀毁逾制,水浆不入口。几毙,亲友力劝之,乃已。以上孝行。 明

戴 辰 所千户。嘉靖三十七年,寇大举围丰阜城五日,辰奉檄往援,顾赵夫人曰:“后事畀尔,谨奉舅抚孤”。遂擐甲跃马,直薄寇营,转战重围,三馘寇首,日暮犹提示城上,以坚守者之心。矢尽力竭,竟没于阵。寇亦惊畏,解围去。次日寻尸,刀砍、箭伤,一十七处。事闻,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时人多有诗哀挽,见《艺文》。子延春,见武官。

王昌龄 所百户。连中三科武举。嘉靖四十一年,西豹峪挺身拒寇遇害。

徐尧臣 所百户。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领兵于唐家会龙王庙前打冰,寇众踏冰入犯,尧臣拒堵力战,面中五矢,刀伤七处,遂没于阵。事闻,恤录加升副千户。子?。——见本所

钱 ? 浩之子。由守备历升老营副总兵。隆庆四年阵亡。赠都督指挥佥事。子烨,见《武官》。

姜名武 字我扬。中天启壬戍武进士,授大同威远城守备。有功历升通镇骁骑左营副总兵,调保总督标下中军都督佥事。崇祯十五年,援豫至朱仙镇,力疾从戎。与亲丁耿道明、姜业隆、王豹、朱喜贵、白玉柱、杨守荐、庄登科七人俱战。总督杨文岳疏称姜名武:“诗书从戎,孝谦素著致身于困苦之际,尽忠于危急之秋,一段肝肠,当与河山不朽。请加赠恤”。长男宗吕亦具疏言:“臣父无尸可裹,有魂难招”云云。情辞恳挚。其疏详见《艺文》。部议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会国变未下。子宗吕、祚吕、师吕、述吕,孙栩、 殷梦高曰:艺形而下,文以载道。文而艺,似乎雕虫小技,不足尚也。艺而文,经天纬地之用讵不藉是哉!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保德边隅岩邑,生于斯、吏于斯、往来于斯者,多不暇谈文。况乎屡经兵燹,断简残编,又多付诸荒烟蔓草之中。是虽雅意搜罗,广收博采,犹恐文献不足,无以增光邑乘。而顾欲覆瓶视之,糟粕弃之,可乎?故苟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关郡中典故生民利弊者,道之所见端,即大雅之所不弃也。保残守缺,只字片言,且当宝若拱璧,又何必衙官屈宋仆隶邹枚,若平子之两京十年,太冲之三都一纪,始足著之篇帙,登之纪载欤。作艺文志

奏疏十之一 公移十之二 传十之三

赞十之四 说十之五 起运粮储乞恩分理民情疏(正德九年)

张 绶(见岁贡)

臣原籍山西太原府保德州人。臣伏睹弘治十八年诏书内一款:天下军民利病、时政缺失,有可兴可革者,许诸人宜言无隐。钦此钦遵。窃见本州与河曲县地方,极临边境,山岭陡峻,沟壑坡渠,十无二地,堪种田苗。递年以亢旱歉收,本州与河曲县,岁办额设夏秋税粮,不下四千余石,谷草五千余束,本布政司起派,宣府沿边仓场上纳。臣本处设有保德守御千户所,官军岁支岁用,倘遇声息,动调客兵,一应钱粮却坐拨平阳府所属州县上纳。窃臣本州道路崎岖,车辆难行,止是驴驼、担挑,运送不前,或典男鬻女,方得完获,艰苦万状。兼以宣德年间,奉例续添御冬守河人马五百。接连河曲县界,俱有黄河渡口,东接大同、雁门等关,西通陕西榆林、延绥等处,最为紧急冲要,人民愈加疲备。如蒙圣恩怜悯,乞敕户部转行山西布政司,将臣本州与河曲县额设税粮、草束,递年存留本处仓场上纳,以备官军岁支岁用。上不负国税,下不苦人民,庶免贻患,诚为万便。臣不胜感戴圣恩之至。奉旨依议行。

奉使危疆直述见闻疏(崇祯九年)

王 邵(见进士)

臣奉命谕祭代藩,于去岁二月十八日陛辞就道。时兵燹之后,驿舍多墟。臣与二三仆夫,每向残村投止,磷火乞炊。宣府城旷人涣,糈薄马稀,桑乾土木,处处可虞。至臣乡大同府,则斗米五钱,宗呼兵哗,鬻女易子者,趾错不忍视。人心汹汹,真有旦夕不保之惧。蒙皇上发饷源源,军心欢动。但有银无米,有马无糗。往者,大同歉则太原输,今太原八年汤火,河曲、保德盖巨寇王嘉胤首难地,民徙亡十七,兼之七八两年蹂躏最惨,兵括靡遗,道无行人,城如荒野。即臣乡保德,弹丸一州,编户五里,与陕西府谷县止隔一河,受寇害良久。今以见在二千余丁,追征逃故八千之徭租,民安得不尽。以是类推,睿照如镜,乃恩诏特蠲,屡旨令灾民务沾实惠,此真固本除凶之上策。抚按诸臣,亦频檄催核,而郡邑奸胥,故稽不报,追徵如昔。壅德意,殴良民,莫此为甚。臣窃虞臣乡雁门河保之地,岌岌乎瓯脱矣。臣役竣,便道一视丘垄,遂值敌锋逼城,日夕与父老子弟,荷戈城头,倡义共守。寻以河冰既合,秦寇鸱张,正官久缺,残民无主。臣复请兵防剿,劝民输饷,百计得保块土。盖数月来,无日不登陴,无刻不拮据。矢食二者,胆薪恒矢,迄可小休,冀如期病趋供职,而臣因是遇病,奄奄床蓐,未有起色。诚恐少逾限期,为罪滋大,谨据实吁请,并陈目击情形,伏乞圣明垂鉴,严敕当事诸臣,确遵恩诏,实图蠲恤,以救灾黎,以奠危疆。臣与臣乡孓遗,共戴尧仁再造矣。臣不胜引领待命之至,奉旨奏内核蠲钱粮,故稽不报,仍复追徵,显系官胥通同情弊,该抚按严查,据实具奏。

劾当疏

陈奇瑜(见进士)

为举朝公论,不可不明。乾纲独断,不可不决。仰祈圣明,俯赐转圜,以息议论,以安社稷事:臣尝读《春秋》曰,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凡犯无将之戒者,虽疏逖之臣,犹在不赦。况肘腋腹心之地,天下之治乱否泰,全系于此;君臣之精神命脉,毕萃于此。使罪状历历可考之人,盘据君侧,则丰 记

重修城壁创开西门记

(见名宦)李晏

大定二十有一年春,有司请完城郭。朝廷以边为先务,启塞从时鸠工三万,命长贰督之。旧城皆因山而为,虽高下不齐而颇坚固,独西南一方,岁时辄圮。召故老讯之,佥曰:山势随河而倾,下多沮洳,加以沟洫不浚,而又修筑者不慎,故频年至此。若非改图,终不能久也。予视之,信然。相土之,宜退十数步,得木瓜崖,亦随其形势裁削壁立,且坚且厚。其卑者犹数仞,其广五步,其袤凡一百七十步有奇。上则平之,即加之堞。下则沟之,即为之池。中之缺断者,篑土以补之。叠石为渠,以通水潦。起于二月上旬,迄月晦而毕。实省其功役之半。城中素无水,宋熙宁间凿数井,皆湮塞泥不可食。居民汲城外涧泉以供日用,先是由北门往还,诘曲数里,不胜其劳。遂因石渠之上,累甓为洞,创作西门焉。距泉所才百步余,民甚便之。落成之日,熙熙然,咸愿刻石以记。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今之为政者,多行姑息,偷隋苟且,不为久计。每修完者,亦聊复已耳。故朝设板而夕已败,不知反害民力也。滋多食人之食者,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直书其事,以劝诸后来者。并董役之官吏姓名于石之阴,识其岁月云。(此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

石渠记

(明户部尚书三边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珩(南川人)

嘉靖甲寅秋九月,保德守蓝公,作城下石渠成,保民利之。丐余文纪诸石。余夙知蓝公政绩,先是余侨庆阳,夜半风雷大作,雨下如注,负郭居民被垫者三千余家。民谣频岁,刻吏肆诋,积冤千和。不浃旬,除蓝公节推于庆抵任御史,行部机谳环庆一路狱,公明决公恕,平反甚多,遂得列荐剡,陟守保德。郊别有难色,余曰:“移所以治庆者于保,何有无何?”余再抚延绥,闻公政声视庆益振。公复移书请曰:“保德边郡,民固相信矣,迩来套冠猖獗,不时入寇。若深犯岚、保,腹背受敌,计将安出?兹欲深沟高垒,寓战于守,何如?”余复书以为然。公乃登城旰眺,相地势,南高北下,且先年霪雨溃决东北城垣百丈余,有谓弃旧垣,南徙里许筑之便。公曰:城枕黄河据形胜,如若辈议,使寇自北南侵,殊失河山表里之险。佥服其言。乃鸠工伐石 渠水为久远图。其东北为一渠,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使水东流入于河。西北为一渠,长二十余丈,阔深如东北渠,使水北流入于河。正西为二渠,各长十丈余,深阔如前,使水由西沟曲流入于河。其工始于是年六月下旬,历三月而竣事。其他女墙、门垣倾圮者,罔不完葺,用资保障,复恪遵道宪葛公方略,积威建堡,誓众伐谋,以舒华夏之气吁。苟凡长吏相效,率属协力经画,何寇患之足虑哉!公之治保允符于庆矣。余因保人之情,爰扬庆、保相与之谊,以见作渠御寇本末云。若其循良之政,立遗两地,甘棠之思,则有采风者在。公姓蓝,讳云,字子雨,号与石。辛卯乡进士,锦衣籍杨州人。

重修城垣记

(明孝廉)王环(河曲人)

保德,僻处晋西北之穷壤,连河接陕密迩。套寇冰坚辄侵犯,城低薄,不足恃。嘉靖癸亥,李公讳春芳,号西屏者,直隶井陉人也。奉命来兹,入境即有寇警,乃肃队戒行。比视事阅城,慨然曰:“孤悬边城,倾圮若是,万一有警,将何以支。”于是乘民力之暇,为修葺之计。低者高之,薄者厚之,女墙、楼舍,悉增其制。西南隅长六百尺,乃受敌之地,高厚尤加焉。南门 神道碑 墓表 墓志铭 文 补遗

诗余 歌 赋 明仁怀知县敕赠

关于钟馗的诗句书法

1. 关于钟馗的诗句

关于钟馗的诗句 1. 有关钟馗的诗词

1. 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咏崔云娘》

2. 恰便似现世钟馗唬不杀鬼。——《一枝花_自序丑斋生》

3.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

4.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莲花》

5.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感遇十二首》

1.咏崔云娘 李宣古

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长啸出歌迟。

只见肩侵鬓,唯忧骨透皮。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

2.一枝花_自序丑斋生 钟嗣成

有时节软乌纱抓扎起钻天髻,于皂靴出落着籁地衣。向晚乘闲后门立,猛可地笑起。似一个甚的?恰便似现世钟馗唬不杀鬼。

3.元夕无月 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4.莲花 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5.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2. 关于钟馗的诗句

《记杂画·醉钟馗》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坠帻长须丑,遗靴一足濡。不须诃小鬼,烂醉要渠扶。

《蒲生钟馗》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寒风酸号月惨苦,枭飞狐鸣满墟墓,丛棘乱礓翳野雾。古社秃剥倒枯树,

下有三鬼相啸聚,初行谁家作{外门内主}忤。痛热肿痒快呕吐,塞噎咽喉胀脐肚,

呼巫召觋使咒诅。翁惊妪忙设赛具,茅盘草舡置五咱,饭盂炙串狼籍布。

相共收敛各执去,方此危坐歠且哺,忽尔相见生畏怖。有神杰然驾巨牯,

前诃后拥役二竖,此神噉鬼充旦暮。其腹尚馁色躁怒,鬼遥见之悉失措,

窜匿不暇相告论。酒倾肉落杂秽污,魄魂飞荡身偃仆。一入木底只四据,

一尚把盏愕以顾,一自隐蔽捩眦觑。神用气摄缚束固,前入吻无十步。

计之嚼嚼或味饫。蒲生胡为适尔遇,画之满卷无一误,笔墨丑怪实可惧。

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他日乞诗者尤屡,试为言之写其故。

《题钟馗图》

年代: 元 作者: 凌云翰

湖风吹沙目欲眯,官柳摇金梅绽蕊。终南进士倔然起,带束蓝袍靴露趾。

手掣硬黄书一纸,若曰上帝锡尔祉。猬磔于思含老齿,颐指守门荼与垒。

肯放妖狐摇九尾?一声爆竹人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

《题钟馗役鬼移家图》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髯夫当前黧妇后,腊鬼作粮驱鬼负。虹霓可驾雷可车,胡为役鬼来肩舆?

乃知老馗未公正,怙威植私干律令。玄云沈阴鬼怪多,馗乎馗乎奈尔何!

《钟馗杀鬼图》

年代: 明 作者: 刘溥

空山无人夜色寒,鬼群乱啸西风酸。绿袍进士倚长剑,席帽珣影乌靴宽。

灯笼无光照斜水,怒裂鬼头燃鬼髓。大鬼跳踉小鬼嚎,满地?鹈飞不起。

如今城市鬼出游,青天白日声啾啾。安得此公起复作,杀鬼千万吾亦乐。

《题谢卫同钟馗移家图》

年代: 明 作者: 汤胤绩

寒云泼墨阴风峭,冬青叶底休留叫。老魅梁间忽作声,四下妖精俱起啸。

两星执法未能诃,坐见绿芜生白波。曲逗铜鱼窥宝瓮,倒骑铁马试金戈。

草烟花雾横铺衬,十二阑干飞鬼磷。足健何妨海藏深,耳顽不怕雷司近。

腓猪疥狗森森立,虎豹九关随意入。移山换水奏新功,镂雪雕冰增旧习。

须臾扇动民间怪,州闾遍索羔豚赛。寺中石佛拥来行,庙里泥神推出拜。

扫帚斜挥簸箕舞,掇转沙盆齐擂鼓。长蝎潜舒壁上钩,短狐暗发溪边弩。

八洞真仙寻敛迹,河伯土公咸辟易。适从牖下窃听琴,又向阶前偷弄笛。

终南进士须垂胸,挈家远避群魔锋。鼻息冲开刀两刃,目光射透甲三重。

清漏滴残更渐急,玉宇沉沉露华湿。扶桑涌上一轮红,髑髅堕地无人拾。

3. 形容钟馗的诗句

1、《题旧钟馗》 宋代:苏辙 济南书记今白须,岁节钟馗旧绿襦。

举手托天欣见雪,破鞋踏冻可怜渠。 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

儿女未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酥。 释义:济南王书记现在白胡子,过节钟馗旧绿衫。

用手托天欣见雪,把鞋踏冻可怜他。滔滔时这些人现在**,六六年华属老夫。

儿女不容许老头就走了,银瓶隔夜浸泡屠酥酒。 2、《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 宋代:白珽 何处张弧鬼一车,中山曾见夜蒐图。

纷纷眼底朱成碧,后乘钟家有此姝。 释义:何处张弧鬼一车,中山曾出现夜间搜查地图。

纷纷在眼底将红的看成绿的,后来在钟家有如此美丽。 扩展资料 钟馗的最早原型,源于商代成汤右相伊尹。

成汤而伊尹摄政,放逐了太甲,自立为天子,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伊尹化为恶鬼,遂为钟馗。

钟馗的形象往往是相貌奇丑,能吃鬼,才高八斗,因为曾经担任过成汤右相。 伊尹,乃奴隶出身。

传说成汤的妃子采桑于空桑,忽见桑林河中飘来一木盆,内有一婴儿,遂收养之,取名“伊尹”。 伊尹长于庖人之所,从小聪明伶俐,才高八斗,成汤很是喜欢,立为右相。

伊尹助成汤革命,灭夏桀,劳苦功高,才高八斗,因此,伊尹也是魁星的代表。 百度百科--题旧锺馗 百度百科--记杂画·醉钟馗 百度百科--钟馗。

4. 形容钟馗的诗句

1、《题旧钟馗》

宋代:苏辙

济南书记今白须,岁节钟馗旧绿襦。

举手托天欣见雪,破鞋踏冻可怜渠。

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

儿女未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酥。

释义:济南王书记现在白胡子,过节钟馗旧绿衫。用手托天欣见雪,把鞋踏冻可怜他。滔滔时这些人现在**,六六年华属老夫。儿女不容许老头就走了,银瓶隔夜浸泡屠酥酒。

2、《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

宋代:白珽

何处张弧鬼一车,中山曾见夜蒐图。

纷纷眼底朱成碧,后乘钟家有此姝。

释义:何处张弧鬼一车,中山曾出现夜间搜查地图。纷纷在眼底将红的看成绿的,后来在钟家有如此美丽。

扩展资料

钟馗的最早原型,源于商代成汤右相伊尹。成汤而伊尹摄政,放逐了太甲,自立为天子,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伊尹化为恶鬼,遂为钟馗。钟馗的形象往往是相貌奇丑,能吃鬼,才高八斗,因为曾经担任过成汤右相。

伊尹,乃奴隶出身。传说成汤的妃子采桑于空桑,忽见桑林河中飘来一木盆,内有一婴儿,遂收养之,取名“伊尹”。

伊尹长于庖人之所,从小聪明伶俐,才高八斗,成汤很是喜欢,立为右相。伊尹助成汤革命,灭夏桀,劳苦功高,才高八斗,因此,伊尹也是魁星的代表。

百度百科--题旧锺馗

百度百科--记杂画·醉钟馗

百度百科--钟馗

5. 描写“钟馗”的诗有哪些

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

——《咏崔云娘》恰便似现世钟馗唬不杀鬼。——《一枝花_自序丑斋生》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花》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感遇十二首》1.咏崔云娘 李宣古 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

瘦拳抛令急,长啸出歌迟。 只见肩侵鬓,唯忧骨透皮。

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 2.一枝花_自序丑斋生 钟嗣成 有时节软乌纱抓扎起钻天髻,于皂靴出落着籁地衣。

向晚乘闲后门立,猛可地笑起。似一个甚的?恰便似现世钟馗唬不杀鬼。

3.元夕无月 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4.莲花 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5.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6. 有没有赞扬“钟馗”的诗

1、坠帻长须丑,遗靴一足濡。

不须诃小鬼,烂醉要渠扶。——刘克庄《记杂画·醉钟馗》 2、寒风酸号月惨苦,枭飞狐鸣满墟墓,丛棘乱礓翳野雾。

古社秃剥倒枯树,下有三鬼相啸聚,初行谁家作{外门内主}忤。痛热肿痒快呕吐,塞噎咽喉胀脐肚,呼巫召觋使咒诅。

翁惊妪忙设赛具,茅盘草舡置五咱,饭盂炙串狼籍布。相共收敛各执去,方此危坐歠且哺,忽尔相见生畏怖。

有神杰然驾巨牯,前诃后拥役二竖,此神噉鬼充旦暮。其腹尚馁色躁怒,鬼遥见之悉失措,窜匿不暇相告论。

酒倾肉落杂秽污,魄魂飞荡身偃仆。一入木底只四据,一尚把盏愕以顾,一自隐蔽捩眦觑。

神用气摄缚束固,前入吻无十步。计之嚼嚼或味饫。

蒲生胡为适尔遇,画之满卷无一误,笔墨丑怪实可惧。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

他日乞诗者尤屡,试为言之写其故。——文同《蒲生钟馗》3、髯夫当前黧妇后,腊鬼作粮驱鬼负。

虹霓可驾雷可车,胡为役鬼来肩舆?乃知老馗未公正,怙威植私干律令。玄云沈阴鬼怪多,馗乎馗乎奈尔何!——刘基《题钟馗役鬼移家图》4、湖风吹沙目欲眯,官柳摇金梅绽蕊。

终南进士倔然起,带束蓝袍靴露趾。手掣硬黄书一纸,若曰上帝锡尔祉。

猬磔于思含老齿,颐指守门荼与垒。肯放妖狐摇九尾?一声爆竹人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

——凌云翰《题钟馗图》5、空山无人夜色寒,鬼群乱啸西风酸。绿袍进士倚长剑,席帽珣影乌靴宽。

灯笼无光照斜水,怒裂鬼头燃鬼髓。大鬼跳踉小鬼嚎,满地?鹈飞不起。

如今城市鬼出游,青天白日声啾啾。安得此公起复作,杀鬼千万吾亦乐。

——刘溥《钟馗杀鬼图》6、济南书记今白须,岁节钟馗旧绿襦。 举手托天欣见雪,破鞋踏冻可怜渠。

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 儿女未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酥。

——苏辙《题旧钟馗》 7、老馗怒目髯奋戟,阿妹新妆脸涂漆。 两舆先后将何之,往往徒御皆骨立。

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 楚龚毋乃好幽怪,丑状奇形尚遗迹。

——王肖翁《中山出游图》 8、堪笑龚侯戏鬼神,毫端写出逼天真。 我贫不敢披图看,恐作揶揄来笑人。

——李鸣凤《中山出游图》 9、天宝治衰妹兄出,白昼官庭馘狞獝。 妹时何在不佐兄,靓妆自衍妖娴质。

后来形见知何所,百鬼尊之莫敢睹。 提剑跃马从其兄,每为人家守环堵。

老韩饥穷夜缚船,送之不去今几年。 妹旨从兄肆屏逐,我亦家富黄金钱。

——郑元佑 《馗妹图》 10、老日无光霹雳,玉殿咻咻叫鬼阴,赤脚行天踏龙尾,偷得红莲出秋水。终南进士发指冠,绿袍束带乌靴宽。

赤口淋漓吞鬼肝,铜声剥剥秋风酸。大鬼跳梁小鬼哭,猪龙饥嚼黄金屋,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

——萨都刺 《终南进士行题马麟画钟馗图》。

7. 赞美钟馗的句子

1、豹头环眼虬髯翁,色正芒寒气如虹;杀鬼常留三分慈,英雄原本是书生。

2、一拼将万事哀,从此不叫鬼成灾。今日欢呼莽钟馗,只缘妖雾又重来。

3、功名梦一场,除妖真栋梁。一把杀鬼剑,至今闪寒光。

4、闻道先生善啖鬼,奈何鬼不畏先生。年年端节华堂上,空见雄威一剑横。

5、—脸黑性耿英雄胆;心善德和钢烈人。

6、一袭红袍剑在腰,双眸光射极天遥。妖魔胆敢为人祸,喋血青锋誓不饶。

7、目中喷出两团火,剑下飓风魔失魄。画中活人跑出来,古今只有君一个。

8、老馗怒目髯奋戟,阿妹新妆脸涂漆。

两舆先后将何之,往往徒御皆骨立。

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

楚龚毋乃好幽怪,丑状奇形尚遗迹。

9、老髯见鬼喜不嗔,出游夜醉中山春。

髯身自是鬼龙者,况乃前后皆非人。

10、阴风萧萧吹发寒,老馗夜踏山雨残。

恨生不作中执法,誓肯负唐衣冠。

11、烈士骨不可屈;烈士精久乃灵。

瞋尔目阶可触;正尔心邪可擒。

钦尔风望尔容;魑魅魍魉咸潜踪,千秋之下真英雄!

12、怒来无发亦冲冠,剑气能令六月寒。

极大春风眼不转,未知何处一登坛。

8. 有没有赞扬“钟馗”的诗

1. 蒲生钟馗图 宋·文同寒风酸号月惨苦,枭飞狐鸣满墟墓。

丛棘乱礓翳野雾,古社秃剥倒枯树。下有三鬼相啸聚,初行谁家作疰忤。

痛热肿痒快呕吐,塞噎咽喉胀脐肚。呼巫召觋使咒诅,翁惊妪忙设赛具。

茅盘草船置五路,饭盂炙串狼藉布。相共收敛各执去,方此危坐歠且哺。

忽尔相见生畏怖。有神杰然驾巨牯,前呵后拥役二竖,此神噉鬼充旦暮。

其腹尚馁色躁怒,鬼遥见之悉失措,窜匿不暇相告谕:酒倾肉落杂秽污,魄 飞荡身偃仆。一入木底只四据,一尚把盏愕以顾,一自隐蔽捩眦觑。

神用气摄缚束固,前八吻无十步。计之嚼啮或味饫。

蒲生胡为适尔遇。画之满卷无一误,笔墨丑怪实可惧。

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他日乞诗者尤屡,试为言之写其故。

2. 题旧钟馗 宋·苏辙济南书记今白须,岁节钟馗旧绿襦。 举手托天欣见雪,破鞋踏冻可怜渠。

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 儿女未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酥。

3. 中山出游图 元·王肖翁老馗怒目髯奋戟,阿妹新妆脸涂漆。 两舆先后将何之,往往徒御皆骨立。

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 楚龚毋乃好幽怪,丑状奇形尚遗迹。

4. 中山出游图 元·李鸣凤堪笑龚侯戏鬼神,毫端写出逼天真。 我贫不敢披图看,恐作揶揄来笑人。

5. 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 元·宋无酆都山黑阴雨秋,群鬼聚哭寒啾啾。老馗丰髯古幞头,耳闻鬼声馋涎流。

鬼奴舆馗夜出游,两魑剑笠逐舆后,槁形蓬首枯骸瘦。妹也黔面被裳绣,老馗回观四目斗,料亦不嫌馗丑陋。

后驱鬼雌荷衾枕,想馗倦行欲安寝,桃壶抱瓮寒凛凛。毋乃榨鬼作酒饮,令我能言口为噤,执缚魍魉血洒骻,毋乃剁鬼为鬼 ,令我有手不能把,神闲意定元是假。

始信吟翁笔挥洒。翠岩道人心事平,胡为识此鬼物情?看来下笔众鬼惊,诗成应闻鬼泣声,至今卷上阴风生。

老馗氏族何处人?托言唐官曾见身,当时身色相沈沦,阿瞒梦寐何曾真,宫妖已残马嵬尘。倏忽青天飞霹雳,千妖万怪遭诛击,酆都山摧见白日,老馗忍饥无鬼吃,冷落人间守门壁。

6. 中山出游图 元·释宗衍老髯见鬼喜不嗔,出游夜醉中山春。 髯身自是鬼龙者,况乃前后皆非人。

楚龚老无知已,生不事人焉事鬼? 吁嗟神鼎世莫窥,此图流传当宝之。7. 馗妹图 元·郑元佑天宝治衰妹兄出,白昼官庭馘狞獝。

妹时何在不佐兄,靓妆自衍妖娴质。后来形见知何所,百鬼尊之莫敢睹。

提剑跃马从其兄,每为人家守环堵。老韩饥穷夜缚船,送之不去今几年。

妹旨从兄肆屏逐,我亦家富黄金钱。8. 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 元·韩性是为伯强为谲狂,睢盱鬼伯髯怒张。

空山无人日昏黄,回风阴火随幽篁。辟邪作字魏迄唐,殿前吹笛行踉蹡。

飞来武士蓝衣裳,梦境胡为在缣缃。中山九首弥荒唐,犹可为人袚不祥,是心画师谁能量,笔端正尔分毫芒,清都紫府昭回光,三十六帝参翱翔,阴气惨淡照春阳。

为君阁笔试两忘,一念往复如康庄。9. 终南进士行题马麟画钟馗图 元·萨都刺老日无光霹雳,玉殿咻咻叫鬼阴,赤脚行天踏龙尾,偷得红莲出秋水。

终南进士发指冠,绿袍束带乌靴宽。赤口淋漓吞鬼肝,铜声剥剥秋风酸。

大鬼跳梁小鬼哭,猪龙饥嚼黄金屋,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10. 钟馗部鬼图 元·郑元佑老髯足恐迷阳棘,鬼肩藤与振双滕。

前驱肥身儿短黑,非髯娇儿则已腊。后从众丑服厮役,但携鬼脯作髯食,鬼饥未必能肥腯,哺之空劳髯手臂。

彼瘦而巾褙长窄,无乃癯儒执髯役。其余丑状千面态,专为世人尸辟怪,梦龚狞老非其类,请问何由识其槩。

想龚目睛烁阴界,行尸走鬼非殊派。民膏民脂饱后,却供髯餐缩而瘦。

无由起龚问其候,有啸于梁妖莫售。大明当天百禄辏,物不疵疠民长寿。

11. 钟馗像 元·唐肃一片忠魂不可招,梦中有敕赐官袍。 生虽不食千钟粟,亦常为万国豪。

手擘夔山朝灭鬼,气吞国厉夜无嗥。 曾携小妹骑双鹿,醉著接 秋月高。

12. 钟馗骑驴图 明·程敏政阴风萧萧吹发寒,老馗夜踏山雨残。恨生不作中执法,誓肯负唐衣冠。

骊山梦破一回首,上帝母烦六丁克。魑魅都归鞭策中,赢得骑驴袖双手。

13. 题梁楷画钟馗 明·蒋主孝虎口虬须真可怪,如何不解缚人妖。偷花窃笛浑闲事,忍见三郎万里桥。

14. 钟馗画明·凌云翰北风吹沙目欲眯,宫柳摇黄拂溪水。终南进士倔然起,猬磔于思含缺齿。

袍蓝带角形甚傀,乌帽裹头靴露指,白泽在旁口且哆,驯扰不异麟之趾,手持上帝书满纸,若曰新岁锡尔祉。一声竹爆物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

15. 柏柿如意钟馗 明·朱见深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 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16. 钟馗赞 明·唐寅烈士骨不可屈;烈士精久乃灵。瞋尔目阶可触;正尔心邪可擒。

钦尔风望尔容;魑魅魍魉咸潜踪,千秋之下真英雄!17. 题钟馗役鬼移家图 明·刘基髯夫当前黧妇后,腊鬼作糖驱鬼负。 虹霓可驾雷可车,胡为役鬼来肩舆?乃知老馗未公正,怙威植私干律令。

玄云沈阴鬼怪多,馗乎馗乎奈尔何!18. 钟馗杀鬼图 明·刘溥空山无人夜色寒,鬼群乱啸西风酸。绿袍进士倚长剑,席帽飐影乌靴宽。

灯笼无光照斜水,怒裂鬼头燃鬼髓。大鬼跳踉小鬼嚎,满地?鹈飞不起。

如今城市鬼出游,青天白日声啾啾。安得此公起复作。

子产为相的译文

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据说他出身贵族之家,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因公子之子称公孙,故又叫公孙侨,又因其居封地东里(今郑州管城区东大街一带),亦称东里子产。

子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22年。自郑简公二十三年(前543年)当国,先后执政二十余年,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子产相郑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

据说子产博学多才,年少时就显露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年),其父子国率军攻打蔡国,大胜。郑人皆喜,唯子产不以为然。他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子国一听大怒,厉声斥责子产:“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意思是说,你懂什么!国家发兵的大事,有执政大夫决断,小孩子乱说话,是要砍头的。然而,实事却验证了子产的预言,不到一年,晋、楚果然接连兵临郑国。尚处“童子”之年的子产,就能看出侵蔡必引起晋、楚之争而祸及郑国的严重后果,足见其过人的才智和远见。

《左传》还记载这样一件事:郑简公三年(前563年)冬,郑国发生了一起重大政治变乱。时任大司马的子国和正卿子驷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正卿之子子西闻听父亲遇害,惊慌失措,急忙赶去吊尸、追缉凶犯,而暴徒早已跑入北宫。无奈,再回家调兵,可家中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了。子产闻听噩耗,则镇定自若。他没有急着去吊尸和追拿凶犯,而是果断地先派人把守门口,“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然后聚集家臣属吏,“成列而后出”。亲率“兵车17 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在国人支援下,尽杀作乱众盗,很快平息了。由此也可见,子产年少时就已有应对非常事件的非凡才能和处乱不惊的政治家风范。

子产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受命执政的。当时,晋、楚争霸,郑介于两大国之间,随时有被侵袭的危险;国内政局动荡,强宗公族明争暗斗,随时可能发生变乱。面对“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语)的严峻形势,子产一上任,立即争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封洫、作丘赋和铸刑鼎。

“作封洫”,就是改革田制。通过整治全国田地的疆界、沟渠,承认私田合法性,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按田亩数量课税等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丘赋”,就是改革军赋。即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古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之说)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以增强国防实力。这可以说是“作封洫”的配套政策。因为改革后旧的井田制瓦解了,军赋形式自然也要改变。“铸刑鼎”,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使国家走上政通人和的发展轨道。

在当时,子产推行这样一些改革措施,是冒很大政治风险的。不仅上层贵族强烈抵制,一些下层庶民中的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例如“作封洫”之初,就曾有“取我衣冠而禇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的民谣流传。“作丘赋”同样受到一些人攻击,恶意毁谤子产说:“其父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左传?昭公四年》)“铸刑鼎”,就更引起上层贵族的反对,甚至贤名远播四方的晋国大夫叔向也致信子产以非之。但子产面对各种流言和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他大义凛然地说:“苟利社稷,生以之。”“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左传?昭公四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左传?昭公六年》)正是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生安危于度外的坚强意志,使子产推行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史记? 循吏列传》中高度评价子产的政绩:“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自不提挈,僮子不梨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这也许有些粉饰、夸张,但从典籍多处记述看,子产执政期间,郑国逐渐由弱变强,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的确是实事。所以,国人起初对子产的不满和诅咒,才会变为“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的热情颂扬。

宽猛相济,是子产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一。他当国执政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既维护大多数强宗公族利益,以稳定政局;又强行改革,限制贵族特权,对个别贪暴过度者断然惩处。既主张乱世施猛政,坚持“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又存仁爱宽容之心,允许国人议政。

郑简公二十五年(前541年)游氏子男(公孙楚)与驷氏子皙(公孙黑)为争夺一个女人而发生争斗。子男已有聘在先,子皙却蛮横地又派人硬送去聘礼。后来这女子终于嫁给了子男,子皙大怒,竟想杀子南而后占有其妻子。子产明知是子皙挑起事端,但为避免得罪当时最强的驷氏公族,反而把子南放逐国外。一年后,子皙又蓄谋作乱,“欲去游氏而代之”,子产才历数其罪状,毫不留情地将其处,并乘机削弱了驷氏强族的势力。

又如,对子产推行“作封洫”改革,强族丰卷最有意见。他便借祭祖之名,以要求子产准其出去猎取新鲜禽兽作祭品为借口,进行挑衅。对丰卷“请田”的无理要求,子产断然拒绝,告诉他:“唯君用鲜,众给而已”。丰卷大怒,便“退而征役”,准备动武把子产赶下台。子产在盟友子皮强力支持下,发兵打败丰卷,迫使其亡命晋国。但对丰卷的田产,却妥善保管。后来丰卷回国,子产又把丰氏的田里及收入全部归还给他。子产这样做既是对私田合法的承认,也是其为政“宽猛相济” 的体现。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产当国不久,郑人常闲聚乡校议论朝政得失。郑大夫然明担心这会拢乱人心,影响国家政令施行,便建议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为什么?人们早晚事情忙完了到那里相聚游玩,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依仗权威能防止怨言。靠权威制止议论不难,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洪水大决口,伤害的人必然更多,我将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心悦诚服,说:我现在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若果如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对外关系特别是在与当时晋、楚等大国的交往中,既不卑不亢,又谦虚礼让;既不失原则,又机智灵活,把以往“朝晋暮楚”调整为“从晋和楚”。通过平衡外交,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为国家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较长时间的和平。

简公十五年(前551年),晋国以盟主身份命郑往晋朝聘。晋人责问郑国何以从楚。子产首先委婉地历叙了晋悼公以来郑晋的友好关系,指出郑国有时不能不“有贰于楚,”那也是因晋国没有尽到保护小国的责任。然后又软中带硬地说道:“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名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大意就是说:“你们大国如果能够安定小国,那小国自然会朝夕去朝见晋庭,哪里用得着命令呢?如果不休恤小国的祸患,总以征朝为借口索受货贿,那小国恐怕不能忍受,就要变成仇敌了。这是我们忧虑的事情,岂敢忘记贵君的命令?晋侯听了这番话,自知理屈,再也不责备郑国了。

前549年,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朝见晋国时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去晋国,子产便托随行的子西带信给范宣子,劝他减轻诸侯朝聘的负担,信中说:“……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诸侯的财货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会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会垮台,为什么沉迷不悟呢?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会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范宣子看信后很受触动,便减轻了诸侯朝聘的贡品。

郑定公四年(前526年)晋韩宣子到郑国聘问。他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因此他趁聘郑之际,要求子产给他配成一对。这本来是韩宣子的私事,但郑国子太叔、子羽等怕得罪晋国,就要求找来给他。子产坚决不同意。他说:政府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指商人)无我救,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所以我不能强迫商人一定要把玉环卖给韩宣子。接着,子产又严正地对韩宣子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韩宣子听了子产的话,再不敢强要玉环了。说:“子(宣子名)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失诸侯和郑国),敢辞之。” (《左传?昭公十六年》)

郑简公二十四年(前542年)子产陪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平公轻视郑国,以为鲁襄公逝世致哀为借口,把他们安排在一所简陋的宾馆里,迟迟不予接见。子产非常气愤,就命令随从人员推倒宾馆围墙,赶进车马,安放带来的礼品。晋大夫士文伯跑来责问子产:“为什么毁掉宾馆围墙?”子产回答说:“郑国是个小国,什么都得听大国吩咐,不敢怠慢。这次我们国君亲自带礼品拜访贵国,你们却一直不安排会见,而招待我们的宾馆又这么简陋,大门矮小的车辆都无法进去。我们怕礼物在露天里风吹雨打受到损坏,你们晋国又会怪罪我们,所以我们只好把围墙拆了。”接着子产又说:“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时,自己住的宫室低小,而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有高又大。宾客到达时,样样事情都有人照应,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历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以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左传?襄公三十二年》)子产以其巧妙辞令,既直接回答了毁馆垣的原因,又委婉地表达了牢骚和不满。士文伯无言以对,晋平公听了情况报告,也感到惭愧,让士文伯代他表示歉意,并马上安排会见,隆重宴请郑国君臣,给了丰厚的回赠礼物,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子产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再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子产在外交上的成功,也不是只凭其胆略和善于辞令,而是由于他对当时列国的形势和实力了如指掌,因而能从容进退。例如,郑简公三十三年(前543年)六月,子产到陈国莅盟回来,就对郑大夫们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左传?襄公三十三年》)因为“陈国只知搜刮民财囤积粮食,修筑城郭贪图安逸,还以为这是值得炫耀的两件大事,而对百姓生活毫不关心。他们的国君根基很脆弱,公子奢侈,太子卑微,大夫态度傲慢,政事各行其是,又介于大国之间,这样的诸侯国能不灭亡吗?我预测陈亡国不会超过十年”。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料,9年后,即前534年冬,楚国趁陈氏内乱,出兵灭了陈国。

又如,郑定公元年(前529年),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和子太叔代表郑国赴会。及盟,子产争承(承,即贡赋)。他说:“昔天子班贡,各国按班爵大小而有不同,郑是伯南,与公侯出同样的贡赋,恐怕不能如数供给,所以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会盟是为了使小国得以生存,而贡赋过重,小国将会很快灭亡。这不是违背会盟的宗旨吗?决定我们生存或是灭亡,就在今天,务请慎重考虑。”子产争承的议案晋国自然是不想接受的,但子产却不退让,从中午一只争论到傍晚,晋君终于不得不答应。事后,子太叔责怪子产:“万一晋人翻脸,带诸侯兵讨伐郑国怎么办?”子产回答说:“晋国现在政出多门,尚且无暇应付,哪里还顾得上讨伐别人?(说明子产对当时晋国六卿专政的情形是很清楚的)我们如果不力争,便愈受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后来孔子听到子产为国争承的事,赞叹说:“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

子产不仅在内政外交方面堪称“春秋第一人”(清史学家王源语),其思想也有超出同辈人的地方。

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所以,治国应尽人事,不应迷信天道;祭天求神,“不如修德”。

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他请求子产用瓘斝玉瓒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会他。后来宋、卫、陈、郑真的发生大火。裨灶便放出话说:“不采纳我的建议,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国人很害怕,恳求子产听从裨灶的话,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说: “天道悠远,人道却近,两不相关,怎么能了解他们的关系?裨灶这种人无非喜欢预言,说的多了,可能偶尔会碰准一、二次,他懂什么天道?”结果郑国也未再发生灾。

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据说城外洧渊有两龙在争斗,国人请求举行祭祀以禳灾祈福。子产说:“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人类打仗,龙不闻不问,现在龙打架,我们何必操心。况且龙本来就住在水里,怎么能赶的走它们呢?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就别为这事费神了。”结果也没什么事发生。

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但人道则不能不察。公元前526年,郑国大旱。子产按商代以来“桑林求雨”的老风俗,指派屠击、祝款、竖柎到桑林祭祀求雨。他们没祈到雨,却砍伐树木,毁坏了山林。子产说:“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毁掉山上的树木,其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屠击等三人的官爵和封邑。

子产相郑二十余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惠而爱人,事君忠厚,为人处世公私分明。

郑简公十八年(前548年),为报陈侯会楚侵郑之仇,子产从子展率师攻打陈国,大胜而归。郑简公奖励伐陈之功,赐子产六邑。子产却以主要是当国子展的功劳而“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国人称之为知礼者。

罕氏子皮是子产的政治后台。正是在子皮大力推荐和支持下,子产才当国执政的。但他对子皮也不逢迎盲从。例如,子皮想让家臣尹河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子产认为尹河太年轻,没有管理的才能,难以胜任。子皮说:“尹河谨慎、敦厚,我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让他去学一下,就懂得管理了。”子产还是不同意。说: “不能这样做。大凡爱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的人有利。现在你喜欢一个人,却把重要的政事交给他,这好比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多数情况下是要损伤他自己的。今后谁还敢在您这里求得喜欢?”子产接着又诚恳地说:“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栋折椽散了,住在屋里的人都要遭殃,所以我不敢不说真话。再举例说吧,您如果有一匹漂亮的绸缎,决不会让别人用它来学习裁剪衣服。大官大邑是用于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一匹精美的绸缎重要多了,怎么能让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治理呢?我只听说过学习以后做官的,没听说借做官的机会来学习做官的。如果硬要我按您的要求办,一定会造成重大损失。”一番肺腑之言,使子皮大为感动,说:“善哉!虎(子皮)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吾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正因为子产不徇私情,坚持“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原则,才大大缓和了当时国内的权利之争;也正因为子产秉公义,尊贤能,知人善用,所以在处理国内外大事时,很少有失误。即使是敌对派系也为之倾服,说:“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

子产为官廉洁,家风清正。据《贾氏说林》记载:“子产,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邢山,即今新郑市西南17公里处的陉山。子产墓位于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 50米,以红石块堆砌而成。

含有未尝的文言文例句

1. 文言文 "有以" 例句

有以

1. 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记·田儋列传》:“[ 横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 高帝 。 高帝 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晋 潘岳 《西征赋》:“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或隐或见,时行时止,顺冬夏而无乖,应昏明而有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武林》:“ 武林山 出 武林 水, 灵隐 后山毋乃是此山,亦复用此名,细考其来真有以。”

2. 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王弼 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 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严复 《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2. 文言文例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古文中含有比的例句及其意思有哪些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

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

相当。《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4. 含有"及"字的文言文句子 最好每种意思都有例句

◎ 及j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词性变化

◎ 及jí

〈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jí

<;连>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 及jí

〈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 及Jí

〈名〉

5. 文言文中有关“属”例句及释意

发音有两种。

zhǔ

1. 继续;联接。

例:汉王充《论衡?说日》:「临大泽之滨,望四边之地与天属,其实不属,远若属矣。」

2. 注入;斟酒相劝。

例: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饮。」

3. 注目;专注。

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俯瞰激电,傍属奔星。」

4. 委托;嘱咐。

例:《左传?隐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5. 依托;寄托。

例:《楚辞?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6. 推托;委弃。例词:「属疾」、「属国」。

7. 满足。例词:「属厌」。

8. 佩带;带。

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9. 接触。

例:宋张载《正蒙?大心》:「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

10. 聚集;会合。

例:宋林逋《玉梁峡口怀朱严从事》诗:「鲈鱼斫鲙松醪酒,曾属骚人两日吟。」

11. 撰写;纂辑。

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口不能吐片奇,笔不能属半句。」

12. 正,恰。

例:唐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诗:「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13. 刚,新近。

例:《史记?留侯世家》:「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14. 适逢。

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先夫人弃背之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

15. 量词。特指成套的铠甲。

例:《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16. 通「欘」

例:《墨子?备穴》:「为垒,卫穴四十。属四。」

shǔ

1. 种类。

例:《易·说卦》:「艮为山……为黔喙之属。」

2. 特指牲类。

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臣闻人主有事于苑囿唯西郊,顺时讲武以杀属助祭,尽孝敬之道也。」

3. 亲属。

例:《孟子?离娄下》:「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

4. 侪辈。指同一类人。

例:《韩非子?诡使》:「今事之孤饥饿于道路,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

5. 官属;部属。

例:《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

6. 归属;隶属。

例:《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7. 系;是。

例:查明属实。

8.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

例:唐张读《宣室志》卷四:「少仪讯其生年,其父曰:‘属龙。’」

9. 古代行政区划。

例:《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

10.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6. 文言文中有关“属”例句及释意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 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 《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又要谋反呢?

7.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译例句.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

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8. 一道文言文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今意思

我查了下原文,原文是:“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这句话出自相如对秦王说的话里,意思就是说 秦朝自从缪公这个皇帝下来,一共有20多个皇帝,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怕又被你欺骗了而让我辜负了赵国,所以就先叫人带着这玩意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赵国了. .后面的不翻.呵呵 我联系上下文得到的这个意思,显然是说秦朝皇帝没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坚就在这里做副词, 明就是做动词,表示遵守,遵从的意思.明约束就是按照盟约办事 的这个意思. 约束就是指盟约了,是一个动词做名词的用法. 而约束的今义是指:被某物所制约,限制。

文言文吴公论画答案

1. 陈章侯拒画文言文答案

原文:陈章侯性诞僻 ① ,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② .凡贫士藉 ③ 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 ④ 之,虽千金不为搦 ⑤ 笔也.有一龌龊 ⑥ 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 ⑦ 之画.章侯头 ⑧ ,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怫然 ⑨ ,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①诞僻:怪僻.②周其乏:周济他们的贫困.③藉:依靠.④索:求.⑤搦(nuò)握.⑥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⑦强:强迫.⑧头:摘掉帽子,脱掉衣服.⑨怫然:生气的样子.

译文 :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陈章侯的精神:蔑视权贵,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1、⑴①喜欢②即使③断,止④离开

⑵B

2、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

3、⑴那个显达的人不听从他的,于是(陈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沉入水中.

⑵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意对即可)

4、章侯头,谩骂不绝.(或者“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2. 急

睿智的人开创出新的事物,有才能的人传述,这些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完成的。

士君子对于学术的研究,,各种工匠对于技艺的掌握,从夏、商、周三朝经过汉代直到唐代,已经十分完备了。所以诗歌发展到杜子美,文章发展到韩退之,书法发展到颜鲁公,绘画发展到吴道子,从古到今的全部变化,天下人的最大才能都已全被包罗净尽了。

吴道子画人和物,就像用灯照射着得到投影,人物的正面背面,从旁见意或侧向而出,线条的横斜平直,各随灯的移动增减变化,完全符合客观的尺度、数理,丝毫不差。他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自出新意,在豪放之外寄予了神妙的物理。

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大概从古到今,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我对于其他的画,或者不能有绝对的把握指出作者的名字,至于吴道子的画,一看就知道它的真假了。

但世上极少有真迹。像史全叔所收藏的,平生不外乎见到一两次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写。 (五)(13分) 19.(2分)完备(或穷尽)(1分) 确定(或肯定)(1分) 20.(3分)游刃有余:比喻才学能力出众。

运斤成风:比喻技艺出神入化。(1分)作用:表示对吴道子画艺的高度评价。

(2分) 21.(5分)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或:传述。)(重点“知”“焉”)(2分) 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 二次罢了。

(重点“盖”“而已”,补省略)(3分) 22.(3分)出新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 张充过而能改文言文答案

张充过而能改 齐张充,绪①之子也。

绪归吴,逢充猎, 右臂鹰,左牵狗。曰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充拜曰:“充闻三十而立,今充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

绪曰:“过而能改,颜氏②子有焉。”及明年,便修改,多所该通,尤明《易》、《老》,能清言,有令③誉。”

译文可供参考: 齐人张充,是张绪的儿子。张绪回到吴地时,赶上张充打猎,(看到)他右臂上托着猎鹰,左手牵着猎狗。

张绪(就教训儿子)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难道不累吗?”张充拜答道:”儿子听说三十而立,我今年二十九岁了,请让我来年恭谨改过吧。”到了第二提。

张充便真的改过了,他认真学习,学问大增,尤其精通《易经》、《老子》,善于清谈,有美名。

4. 文言文 东坡画扇 (宋)何薳 答案

东坡画扇,出自(宋)何薳(yuǎn)[1] 《春渚纪闻》。讲述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为制扇匠人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使扇子很快卖出,解决了制扇人的欠债故事,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后用来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⑤父,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⑥,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⑦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⑧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⑨作行书草圣⑩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出自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 东坡事实·写画白团扇》

译文

苏东坡[2] 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

(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参考答案

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适父”;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