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仁不让成语解释

2.成语: 当仁不逊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3.当仁不让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4.《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当仁不让成语解释

当仁不让的典故原文-当仁不让的典故原文及解释

当仁不让

成语当仁不让

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

成语解释当:面对;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事。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

繁体当仁不让

典故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英文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in good cause do not lag behind; take something as one's obligation)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灯谜不拒绝好事

成语举例王朔《人莫予毒》:“所以你就当仁不让了,你倒是自来熟。”

当仁不让的反义词推三阻四 临阵脱逃

当仁不让的近义词义不容辞 理所当然

成语: 当仁不逊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当仁不逊 成语简解 编号 : 3985 成语 : 当仁不逊 注音 :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ㄒㄩㄣˋ 汉语拼音 : dāng rén bù xùn 参考词语 : 当仁不让 释义 : 义参「当仁不让」。见「当仁不让」条。 Emoji符号 : ?逊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当仁不逊”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当仁不让」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 大同世界 」的达成。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 不必谦让 」,反而要争先去做。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典源 : 此处所列为「当仁不让」之典源,提供参考。《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书证 : 01.宋.魏了翁〈送宇文侍郎知庐州〉诗:「再拜亟祗命,当仁不敢逊。」 成语接龙

“当”字结尾的成语

旗鼓相当 锐不可当 势不可当 户对门当 心安理当 鼓旗相当 矫枉过当 锋不可当 锐未可当

“当”字开头的成语

当头棒喝 当仁不让 当机立断 当务之急 当头一棒 当门对户 当仁不逊 当务为急 当场作戏 当车螳臂 当路豺狼

“逊”字结尾的成语

出言不逊 当仁不逊 口出不逊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当仁不逊”分成的单字详解:

当, 仁, 不, 逊。

当仁不让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75 成语 当仁不让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变)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ㄖㄤˋ 汉语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变)dāng rén bú ràng 释义 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

后用「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典源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典故说明 「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

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

「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

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不必谦让」,反而要争先去做。

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书证 01.《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源)02.《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龚鲍》:「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

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女,毋贰尔心。

』『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

03.《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王望》:「今望怀义忘罪,当仁不让,若绳之以法,忽其本情,将乖圣朝爱育之旨。」

04.《艺文类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荐举》引三国魏.殷褒〈荐朱俭表〉:「朱伦,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笃,纯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广风俗,当仁不让,见德思义,疏达之才,强记博闻,飞辞抗论,骆驿奇逸,诚当世之俊异,一时之秀出也。」

05.《晋书.卷九七.四夷列传》:「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刚柔靡断,取轻邻敌。

当仁不让,岂宜拱默者乎!」06.《景德传灯录.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师》:「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

07.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舒铁云》:「夫作诗文者,比于当仁不让,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论之句,况其他乎?」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辞。

使用类别用在「积极承担」的表述上。

例  句<01>为人服务,我们要有当仁不让的精神。

<02>大家推选他担任会长,他当仁不让地接受了。

<03>既然大家推举我来当主持人,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04>这种当仁不让的热血青年才应是青少年的偶像。

<05>这个职务你绝对有资格接受,理应当仁不让,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06>小李工作积极认真,对于公司业务,他一向是当仁不让,从不推拖。

近义词: 自告奋勇,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反义词: 推三阻四,置身事外,临难苟免,踌躇不前 辨识 请参考『辨识475』 参考语词 当仁不逊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26.后生可畏[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