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翻译

2.身临其境和如临大敌中的临意思一样吗

文言文翻译

如临大敌的临意思相近-如临大敌的临怎么写

临 lín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词性变化

临 lín

〈介〉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3) 另见 lìn

身临其境和如临大敌中的临意思一样吗

身临其境和如临大敌中的临意思不一样。

身临其境的介绍:

身临其境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 lín qí jìng,意思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三国志介绍: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

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该书所采用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魏志》记载较详细;《蜀志》虽简明,但所记之事较多,并且叙述得体;《吴志》则比前两个差一些。

在《三国志》在叙事手法上以“简明扼要”为主,体例只采用纪传,这两点使《三国志》在文学性和体例完整性上存有缺陷。《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