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2.我需要些将经典古籍解释的面目全非的例子,要有原文言文和解释,急~~分高

3.梗是什么意思

4.李时珍的故事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实际例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以讹传讹的例子-经典以讹传讹的短例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1

 孔子有云:“言寡尤,行寡悔。”以此警示世人,要特别注意说话,要有分寸,做事情也要三思而后行,不鲁莽,不草率。

 自己也有口直心快的习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的即使是事先想好了要怎么说才好,可到时候又有“言不由衷”的感觉,似乎是随心所欲地的说话;有时候是话比大脑还快,话一出口,就有些不妥,有些是在后来才慢慢的想起来,可能不妥。因为话已经说出去,就已经收不回去了。自己已经不再是这句话的主人了,那么就轮到听话的人了理解了,如果自己说的这句话能够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听的人产生共鸣,那就是皆大欢喜;如果是词不达意,甚至是被理解出不应该有的弦外之音,可能就会麻烦了。

 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口角、误会,朋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或许都有这些原因存在呢。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错误不在于听者,而在于说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因为说者的“无心”造成的,为什么无心呢?就是自己没有真正的去尊重听者,了解听者,而只是自私的为了一吐为快。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修为差别导致理解话的方式、角度难免会有所不同,这本身没有对错。

 看人说话,不是说没有原则,而是需要灵活表达,这一点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相同之处,前提都是为了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说话的人对于自己、他人都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并对自己有较强的自制力。

 人都有七情六欲,难免会有一些情绪。当自己受到表扬时,可能就会有些飘的感觉;当自己受到侮辱、攻击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不平的情绪。通常这些或飘或怒的情绪就会越过、甚至是麻痹人的大脑而直接通过说语表达出来,从而失去了客观性和理性,就这样说出了让自己事才后悔的话来;大自然万事万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上一刻的想法,也许在这一刻说出来,事情又不一样了,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想来想去,应该还是自己习性在作怪,喜欢听好听的,不大喜欢攻击性、侮辱性语言;遇到事情喜欢争个输赢,好像争赢了有奖发。这一点在以前会觉得是习以为常,人之常情。现在想来,其实攻击性、侮辱性的话未必不好,为什么说好呢?因为它恰恰反映出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自己越是在意这些,就越是和人去争,不向内检查自己的不是,确总是向外攻击人,人就会还击嘛。这样,周而复始,彼此“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历经多次这样的情况,感觉很不好受。但是最终还是理性控制住了情绪,但是觉得始终这样一次一次的出现这些情况,为什么他人会这样说自己,就是自己没有正好自己的心,对自己不严格,没有养成常思己过的习惯而比较放任自己。以前觉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难以做到,其实不然,真正的严于律己了才是对自己的宽,因为自己约束好了自己,自然自在的,不会侵犯到他人,他人自然会对自己宽。彼此相安无事,甚至是互帮互助的和谐局面。

 曾经以为自己就改到没有多少缺点了,就是他人的不是,看不惯的都是污泥。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想起了莲,莲的品质正是自己所需要学习的。

 告诉我们:莲,亭亭玉立,心甘情愿的生在污泥里,长在污泥里,出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污泥家园。总是心平气和,从不懈怠、放纵、妄自菲薄,而是自信自强,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分秒不停的从污泥里吸取养料和能量,同时自主的进行自我清洁和净化,有志者,事竟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2

 周围的喧闹声仿佛与我之间隔了一层薄薄的障壁,把我与他们隔了开来。我微微弯着腰,不停地搓着手,有些手足无措之感。

 教室里,老师让学生们互相点评着对方的作文,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嚷嚷的声音不断。我与上次一样等着有人邀请我,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巴掌。我捏着我的本子,心里有些恼火亦有些委屈。我明明能够指出他们的错误、给出更好的建议,为什么没有人来找我?像上次一样。

 上次……

 “喂,我们互相批一下吧,就不去找别人了。”同桌笑着把本子递给我。我心里没什么感觉,觉得就应该这样。于是我拿起红笔在她的本子上圈圈改改,看哪里都像是有些问题,于是划了一个又一个圈。“你问题很严重啊!”我这样说着,心里还有一点找到别人错处的隐秘的骄傲感。同桌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问我哪里有问题,我一一回答:“这里的措辞我觉得需要议一议……”“这一段放在下面会更好一点……”“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我按着我的想法说着,却没看见她脸色有些复杂,有些欲言又止。

 我接过我的本子,看着上面的圈点,有些恼火,便问她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她说这样的例子放在这种题目中不太切题,我皱了皱眉,说差不多就行了,不用纠结太多。

 “时间到了!”台上的老师拍了拍讲台,我也从回忆中惊醒过来,发觉自己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别人给自己批改。

 老师才开始喊停,周围依然有些小声议论的声音。我依稀听到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人找我,而另一个人回答他说:“她对别人要求非常严格,却不以相同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严于待人,宽以律己,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

 我低着头,默默的。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昨天偶然看到的排球比赛,虽然我不懂规则,却看得懂选手们的兴奋与失落。在自己队员失误的时候,她们不吝啬自己的安慰与鼓励;在自己失误的时候却是异常的后悔,变得紧张起来,更为认真而谨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回想起过去自己做过的种种,心中便涌起一阵阵地寒意。或许我和同学们之间的障壁,就是这样生出的。

 我不知该如何弥补过去,便只有改变自己的未来。

 我拉了拉同桌的衣袖:“上次,抱歉了。”看着她疑惑的眼神,我也没有解释什么,只是笑了笑。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3

 我周围的噪音似乎用一道薄屏障把我和他们隔开了。我微微弯下腰,不停地搓着手。我感到不知所措。

 在教室里,老师要求学生们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论。学生们勃然大怒,不停地大喊大叫。我像上次一样等着有人邀请我,但现实给了我一记耳光。我手里拿着笔记本,感到恼火和委屈。我可以清楚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给出更好的建议。为什么没人来找我?就像上次一样。

 最后一次.

 “嘿,我们互相检查一下,别再找别人了。”同桌微笑着递给我书。我心里没有感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拿起一支红色的笔,在她的笔记本上画了圈。看起来到处都有问题,所以我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你的问题很严重!”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点发现别人错藏的骄傲。同桌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一会儿,问我怎么了。我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我认为这里的措辞需要讨论……”“下面的这一段会更好……”“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如我所想的那样说,但我没有看到她的表情有点复杂和有些尴尬。

 我拿起笔记本,看着上面的圆圈。我有点生气,问她这样写有什么不对。她说,这样一个例子与本专题不太相关。我皱起眉头,说这几乎够了。没有必要挣扎太多。

 "时间到了!"舞台上的老师拍拍讲台。我从记忆中醒来,发现我最终没有找到其他人来纠正我。

 老师开始大喊大叫,然后停下来,周围仍然有低语声。我隐约听到有人问为什么没人来找我,而另一个人回答说:“她对别人很严格,但她不会用同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她对别人很严格,对自己很宽容,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

 我默默地低下头。

 不知何故,我突然想起了昨天碰巧看的排球比赛。虽然我不知道规则,但我能理解球员们的兴奋和失落。当团队成员犯错时,他们并不意味着安慰和鼓励。当他犯了一个错误时,他非常后悔,变得紧张,变得更加严肃和谨慎。

 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

 当我回想起过去的所作所为时,我的心里涌起一股寒意。也许这就是我和我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是如何形成的。

 我不知道如何弥补过去,只是为了改变我的未来。

 我拉了拉同桌的袖子:“上次,我很抱歉。”看着她迷惑的眼神,我没有解释什么,只是笑了笑。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4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成语是说我们对自己要严格管理,对别人要宽厚仁慈。

 张械曾说:“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意思也就是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这是一句真理。每当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误,正在接受惩罚时,周围总会有一些人在现笑话那个被惩罚的人。如果这些人能换位思考一下的话。就绝不会有这么事发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在要议论别人之前,我们要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是不是也和别人一样有这些问题。

 然而,是不是我们做好了自己,严于律己,就可以管教别人呢?魏源曾说过:“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如斗悬梁的孙敬,维刺骨的苏泰,每一个人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但他们也没有苛刻地要求别人,其实,在众多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君子,一般心地善良,宽以待人。凡是小人,一见别人犯了错误,就像催命鬼似的,拉住不放,对别人十分苛刻。所以,一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要求十分苛刻,对自己却十分放松,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品你不怎么好。

 总而言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做人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进步,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5

 在生活中,我们要多一些发现他人美的眼睛。

 ——题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严格的去对待自己,多多发现一些他人的美,以及注意一下他们的闪光点,多夸赞一下他人,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

 “工于论人者,察已常疏”: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往往很少省察自己。往往不比他人优秀,如果把这些精力用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更好吗?只有好的去对待他人,他人才能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你。包容他人,他人才能包容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更加的友善。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只有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够成就更好的自我。

 多多发现一些他人的美,有时还利于我们之间的优弱互补,互相吸取一点他人的优势,补一下自己的弱点,学到其它更有用的知识,是自己的知识面更加的宽广,同样,又能结交到一些好的朋友。这不也是“宽以待人”的好处吗?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是吧。这不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

 “宽以待人”是一种做人最高的墙境界,孔子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就有着这个意思。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闹一些别扭,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着去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世上最宽广的是海洋,而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广阔的则是人心!所以,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友好,才能得到他人的友好相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6

 今天我发现了自我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善于发现美的同时,我也常常会找到他人做得瑕疵的地方。并且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满的情感。但仔细想下来,自己本也会犯同样的过错,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存在。自己对于他人过高的标准和期待,是一种自私的情感。

 让我们回归到题目上,我们经常会严于于他人,宽于自己,且产生一种满意、自我满足的情感。

 其实这那做往往会让我们对于身边好友愈发的感到“失望”,而对自己较为满意。并不可以让自己优秀起来,反而失去了朋友和交往朋友的价值。

 “宽以待人,严于律已”也在委婉的说明,改变自已比改变他人更加简单,如果也用严格的要求对待他人,不仅会让他人感到同样的失望,还会困扰自己。也只有心胸狭隘的人,才会用自己的标准和想法要求别人。我们需要在学习作风,生活习惯上严格要求自我,但在和人相处之间,要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其他人,学会包容和友善,原谅他人。一言以蔽之,我们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却不要去主宰他人。

 在发现自我“不够宽广”后,我也希望以后我能够多次提醒自己,多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严格要求自我,而不去主宰他人,为别人设下双重标准。

 最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律沉稳后爱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7

 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品德高尚的人只会在小事上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并不在小事上去苟求他人。可见宽容是多么重要。君子总是去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去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是会紧扣着他人的缺点不放手。宽容,不仅重要,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到。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廉颇因为不服蔺相如而想要打击他一下,让蔺相如知道之后,为了朝堂局势,选择了退让。最终,才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由来。从中,我们也可以十分深切的感受到蔺相如的宽容以及大气。都说君子之心宽如海,那么,葡相如不就是一位君子吗?同样,廉颇的敢于承认错误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敬佩。可见,宽容有多么的强大。这是种豁达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受人敬仰的君子之道。

 在当今社会中,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严于律人,宽以待已”成了最常见的现象。宽容了他人,别人将会感激你,你也将得到他人的感激。这样,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同时,宽容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大气。这便是智者的做法。如果我们在生活之中,多一些这样的相互理解,多一些宽容,又何愁我们没有一个十分和谐又十分美好的社会呢?让他人看到自己宽容的一面,难到不是好事吗?……

 让我们选择宽容,学着去宽容待人,让我们学着去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8

 无论是建议还是苛责都是待人的方式之一,即指导性评议。这种方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无论评论的是何人或何物,我们都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那个太太正是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才闹笑话。如果她可以宽以待人,便不会整日关注邻居的生活而忘记自身的缺点。如果她可以严于律己,便不会因自己窗户上的污点而错怪他人。所以宽以待人是一种习惯,严于律己是一种态度,二者紧密相关。

 宽以待人的习惯是基础。因为成长时我们太无知,而且接受新事物前往往需要耐心。对人也一样。盲目评论会失去理性思考从而有错误认识。把宽以待人当成一种习惯便可以全面与别人沟通,更可以培养理性思考的方式,钱学森曾带着一群青年研究核物理。其中一位学生资质偏差,呆头呆脑的样子实在不像科研人员。可钱学森并没有丝毫偏见,用心教导每一位学生。那个学生便是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由此可见宽以待人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成就他人。

 严于律己是朴实的态度。当人成长到一定阶段,有一定认知后便会为了进步而严格要求自己。历史学家常把历史的发展与一个人的成长做对比。回顾历史,清政府发现国外技术之先进并受到侮辱后才有所行动。就算在旧石器时代,采集者们也会因生计而严格要求自己去学习种植并逐步成为第一代农民。类比当下,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董成鹏初到北京时只是在搜狐公司打杂。唯一的工作便是把比赛音乐转换为数字格式,可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下班后熬夜工作,最终他一步步成为资产亿万的导演。

 宽以待人的习惯给我们理性思考的空间,而理性思考便会催生出严于律己的态度,这种态度又会促进个人的发展。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别人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不同时便会生气,相同时又会感到悲哀。这是人之本性,但并不妨碍我们养成宽容的习惯,以及对自己高要求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前,我对后半句话的理解是改正对方的错误。学习之后我才知道,孔子是希望我们时刻以他人为鉴,改正自己。其实就是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9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的一种思想和主张。构建和谐社会,大兴人文举业,拓新修养之道,必须要切记切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还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个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重新排列组合而已。其实不然,个中含义自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总是喜欢指责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不肯原谅别人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差错。而对于自己则过于“宽宏大量”,再大的失误也不算什么问题。套用以前一句老话,叫做“对人,对己自由主义”。

 现在的`许多人往往喜欢苛求别人,却从来不扪心自问,想想自己做的怎么样。看看网络之上一旦有些风吹草动,大家都纷纷群起而攻之,铺天盖地的谩骂声历来都是不绝于耳的。可是,能有多少人还记得要经常反省一下自己呢?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怕是早已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不过还是后者更多一些。自我表扬也就是自我吹嘘,这个绝不是自信的标志。

 人无完人,凡夫俗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学学大肚弥勒佛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一个人胸襟的宽广代表着的是他的肚量,也可以说是度量。长久以来一直有一个非常可笑的以讹传讹:“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竟然被很多人说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显然不会是偶然的口误,而恰恰代表了许多人的内心想法。有“度”的是君子,有“毒”的是小人。可惜的是,很多人宁愿做小人也绝不做君子。

 指责别人或许是容易的,而反省自己确乎是难上加难的!很多人选择的不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他们总是用显微镜来看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种种不端则往往是熟视无睹的。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我们还是要努力倡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传统的。

 还是多些宽容吧,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还是多点苛刻吧,对自己、对自我、对自私,这才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动力源泉。

 要求自己严一点,对待别人宽一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好吗?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10

 我周围的噪音似乎被一道薄薄的屏障与他们隔开了。我微微弯下腰,不停地搓着手,不知所措。

 教室里,老师让同学们互相点评作文,同学们突然爆锅,不停的尖叫。我像上次一样等着有人邀请我,但现实给了我狠狠的一巴掌。我拿着笔记本,觉得很烦,很委屈。我可以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给出更好的建议。为什么没人来找我?就像上次一样。

 上次

 嘿,我们互相认可吧,这样就不会再找别人了。同桌笑了笑,把本子递给我。心里没什么感觉。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我拿起红笔在她本子上画了一圈,看哪里都有些问题,就画了一圈又一圈。你的问题很严重!我这么说,还是有一点点发现别人错误的隐秘骄傲。同桌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问我哪里有问题。我一一回答:我觉得这里的措辞需要商榷。这一段在下面会更好。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我说了我的想法,没看到她表情有点复杂,有些不说话了。

 我拿着笔记本,看着上面的圆圈,很烦。我给写了封信,问她这封信有什么问题。她说这样的例子与这个题目无关。我皱了皱眉,说差不多够了,不用太担心。

 时间到了!台上的老师拍了拍讲台,我从回忆中惊醒,发现还是找不到别人纠正自己。

 老师开始喊停,周围还是有一些窃窃私语的声音。我隐约听到有人问为什么没人来找我,而另一个人回答他:“她对别人要求很严格,但对同样的要求却不约束自己。她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宽大,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

 我低下了头,默默地。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昨天碰巧看到的排球比赛。虽然我不懂规则,但我能理解队员们的兴奋和失落。当他们的球员犯错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安慰和鼓励自己;当我犯错的时候,我异常后悔,变得紧张,变得更加严肃和谨慎。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回想起过去做过的事,心里涌起一股寒意。也许我和同学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生的。

 我不知道如何弥补过去,所以我必须改变我的未来。

 我拉了拉同桌的袖子:上次不好意思。看着她疑惑的眼神,我没有解释什么,只是笑了笑。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美文欣赏 篇11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名句。这句话是从《增广贤文》中:“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引用流传的。

 律己恕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们做人行事的重要准则之一。人与人之间要是发生矛盾,产生分歧,如果我们都能以“责任之心责己,宽己之心宽人”的话,就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减少争吵和争执等问题了。

 有个太太总是抱怨住在她对面的太太懒惰,洗的衣服上总是有斑点。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来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懒惰,总是洗不干净衣服,而是她自己家的窗户太脏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抱怨,甚至是大打出手,却不能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宽容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就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时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天下可笑之人。所以,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生活就会向你微笑。

 西德尼曾说过: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以用宽恕去实现。在生活中,很多人的处事之道,恰恰是“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对自己的要求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即便是做错了事情也毫不羞愧。即便是做错了事情也毫不羞愧。但对别人要求却是极为严格,因为他人的一点小错误,可以喋喋不休很久还不停歇。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以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像这样的人,是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的,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叫“恕人”,只知道用最苛责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去对待自己,这是一种最自私的行为。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宽容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从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包含着一种理解、谅解与同情。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

 山宽恕了水在自己躯体上的拍打而更加俊秀,水宽恕了山阻挡了自己的流向而更加蜿蜒。古往今来,有多少严己宽人的有识之士、有志之人用宽容之心,换来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和如日中天的事业。有多少平民百姓用宽容的心态,换来了健康长寿和平安和乐。

 “人之过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从古至今,“宽恕待人,严于律己”被圣贤乃至平民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我们宽人律己的光辉准则。

 宽恕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做一个人生的智者吧!

我需要些将经典古籍解释的面目全非的例子,要有原文言文和解释,急~~分高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且听如月影说两句话,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月影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臣不得不!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八卦一下,庄子此人,实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别对我胃口,什么大家不爱听这些?那算了,本来想抖点猛料让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这个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别扔鸡蛋,我说正事还不行吗?好,先来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所以他老人家就在《养生主》一书中给后世陷入这个怪圈的书呆子们提了个醒,你们这样苦学盲学乱学通学,对身体不好滴,会搞自己滴~~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可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劝解读书人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的话却被一些叫嚷着“人定胜天”的人当成了激励年轻人拼命读书的名言来供着,科举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应试教育,于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质却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后整黄了吧?你看现在大学文凭都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了,这帮人还不醒悟,还是继续读,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出来一看,嘿,好象我已经老了捏,很多知识也用不着捏,这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最后再说一句私人的牢骚话,最近我去图书馆,总看见一帮老头老太太天天在那侯着,一见有啥免费的学习班就往里钻,也根本不管别人老师是教着什么,各位老爷爷老奶奶们,听我这个后辈说句话,您们这不瞎捣蛋么?赶时髦啊?摆个性哪?想让我们称赞下您啊?还是真打算活到老学到老啊?自个儿细细思量一下有什么意义么?能不能腾些地方给些真正需要的人进去?M的连“量子力学基础浅谈”都有街道的老大妈在里边占着位置,我真是无语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江湖”就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做下小广告哈,欢迎观看点评在下拙作:小说《书江湖》,不是什么特别牛B的书,主角比佐罗牛B一点而已,现正联系出版或许不日上市,先搜索来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来,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个大学的同学,是个陕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学时找了个陕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当然包括了身体,可是那个懒惰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常打她骂她象佣人一样地指使她,却又根本离不开她,我们惊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来,一忍就是四年,我们忍不住问她,你们过得这么辛苦这么难受,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她却这样回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在一起不是很快乐,但这不就是相濡以沫吗?”

我无言,这能算是相濡以沫吗?为什么明明外边有更大的江湖,更宽广的天地,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却要把双方都绑在一起,不开心地继续过下去呢?我们都身处一个传统思维占据非常强势地位的社会,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让多少爱情做了这种传统思维的牺牲品。其实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开心,别人的称赞又能怎么样?如果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天地,别人的指责又能怎么样?唉,说大了,有点没边没际,父母也教育过我劝合不劝分的道理,这话题也到此为止吧,劝合不劝分,相濡以沫啊,原来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孩子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象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更牛B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吊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但就算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青春年少,我还是有必要得跟这些后辈们说一句,你们这句话,其实恰好用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你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梗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网络用语梗是什么意思 在综艺节目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  但是其实“梗”这个意向是台湾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误传出来的。台湾相声瓦舍的著名演员冯翊纲先生就曾指出过这个问题:“我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口舌,折了许多秃笔,好不容易将‘行头’二字拉回轨道,现在又来了,甚么是‘梗’?

如同‘行头’一样,‘梗’是从既有的名词误念,误写的结果.‘哏’哪!ㄍㄣ@,笑话,或形容好笑的人或事.甚么是梗?谁开始的?想学人用专有名词,却念错也写错,没水平的东西!” 当代优秀的华语小说家、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大春先生也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指出了这个问题:“以传播媒体的现况推之,我可以更大胆地估计:就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我们如今才会经常将该写成「哏」的字,写成了「梗」字。无知、懒惰且望文生义的不o是这些听写字幕人员,还有上节目以及看节目的演艺人员、名嘴和传媒受众。大家不需要通过考试或学力认证,非但将「哏」误认并错写成「梗」字,还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义。” 因此,梗这个字就是讹字,正字应为哏,这是很明白的了。

问题二:什么叫一个梗啊=_= 一个故事的骨架,也是支撑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而使用某梗便是在约定俗成的,可以明确表达中心意思的,或是有搞笑吐槽等其他意思的骨架里填充你自己故事的外衣。用梗是更加形象表达

问题三:这是一个梗。是什么意思 哥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留给亲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2006年,哥因精神分裂症而休学在家。

也就在这年,我升入了高一。那时的我第一次离开村庄一个人到县城求学,总是不习惯于县城的繁华与喧嚣,老是怀念家乡的清幽与宁静。在思想的交叉路口,我无比的无助。

就这样。我在这似漫长而又紧张;似期待而又烦恼;似向往而又无助中度过了漫长的第一周。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终于可以回家去了。心情欢畅得像只刚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来时的路程很漫长,可返回的心却是急切的。我走到沿河大桥中间时,却撞见了爸爸。原一位爸爸是来接我的,可他却像逃债似的避开我。“爸,你没看见我吗?”我不满意地嚷到。他这才下意识地转过头来,神情恍惚地说:“你回去。”

“已经不早了,你不回家吗?”

“喔,你先回去吧,我还有些东西忘了买,买好了我就回去。”

从他言语和眼神中,我看得出来,他在撒谎。但我没有讲,试问有哪一个作为女儿的忍心去伤害父亲的自尊。于是,我继续往回走着。

可走到乡村田间小道上时又碰见了妈妈,她焦急地朝我的方向走来。

问题四:这是一个梗什么意思 “梗” 就是 笑点 在综艺节目中 总是出现这个词

问题五:"超有梗"是什么意思? 超级搞笑的意思

问题六:动漫里“梗”什么意思? 梗,一般指动漫中借用或者模仿之前其他影视动漫作品的地方,包括一些固定剧情、名句、独特的分镜画面,甚至是社会事件。一般是刻意使用而且必要性地突出模仿的痕迹,通过将读者的联想导向原本的出处,来达到某种喜剧效果。

常见的剧情梗包括,和主角打了一架反派变成朋友了、最后果然是要合体之类,名句梗包括**台词或者名人名言,画面梗比如我的XX不可能这么可爱之类,时间梗则更广泛,比如把奶粉当成毒药使用……

至于声工梗是一种宅得更深入的东西了,具体表现为该动漫配音的声优此前在其他作品中的表现,被用作来在这次的作品中当做可以调侃的笑料……甚至是两名合作的声优,先后同时出演两部作品,两人在前作所配音的角色关系,被当做后作角色关系的参考。极端的例子甚至会出现直接模仿前作口癖的情况。

举个例子,比如当某看似年幼的人物说出:“敌人是你最好的老师。”(语出《教父1》)这种名句梗的时候,读者就会联想到这部影片的年代,同时产生“这家伙究竟几岁了啊”的联想,进而产生反差的笑点。

但是一般来说要看懂梗,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使用太多反而导致表达效果下降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但这种时候并不是作者的错啊……

问题七:梗人是什么意思? 梗人:说话不注意,常得罪别人.说明她很讨厌你.

问题八:只是个梗啦是什么意思 一个难点

李时珍的故事

1、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5、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6、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事与愿违,从 17岁起,李时珍接连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儿不甜啊。从此,李时珍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7、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亡的人从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8、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9、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

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李时珍深切地感到,这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地,日日都会有新的收获。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1593 年初秋,这位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书中编入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374 种,并附有药方11000 余个,插图 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 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实际例子

纸上谈兵的赵括,害人害己:《晋书》是从三国时期的司马仲达写起的,司马仲达咱们都知道,复姓司马名懿字仲达,曾经跟诸葛孔明在祁山斗智斗勇数十年。尽管他生前并没有取魏而代之,但是还是被他的孙子司马炎封为晋宣帝,就像篡了汉的曹丕封他爹曹孟德为魏武帝一样。在《晋书。高祖宣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这段是说魏武帝曹操觉察出司马懿有野心,又听说他回头看人的样子像狼一样,就想验证一下。有一次召见司马懿,让他向前走几步,突然叫他一声,使他扭头,就见司马懿脸是扭过来了,可身子却不动,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还有一次曹操做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食,就想到三个司马氏同吃一曹,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就对太子曹丕说:”你可得注意了,司马懿那人可不是久居人下之辈,要防止他抢班夺权。’但是曹丕与司马懿私交太好了,没把他爹的话放在心上,结果到底还是让人家司马氏把曹家的江山夺了去。这自然是后话。

《晋书。中宗元帝》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嗑,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中宗元帝乃是东晋的开国皇帝,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王朝已是气息奄奄,司马睿能力挽狂澜,雄据江东,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也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这段记载是说当初的时候,玄石图(一种占卜用的工具)上有“牛继马后”的字样,司马懿就怀疑是姓牛的要夺他们司马氏的大权,对姓牛的就特别他仇视。当时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作牛金,那也是为他出了不少力的。司马懿准备了一个特制的酒壶,中间用机关隔开,一边放的是好酒,一边放的是毒酒,从一个口往外倒。自己喝的时候,他就暗暗扣动机关,喝好酒,牛金喝的时候,他就扣动机关,让牛金喝毒酒。就这样把牛金给毒了。谁知道事隔多年,这句话应在了晋元帝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晋元帝是他娘夏侯氏和小吏牛氏私通而生下来的。这两段记载既出自正史,显然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味道,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太合情理,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或许某方面有一些像,但说他头转过来而身子不动,就太不合乎情理了,除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再说梦见三马同槽在古代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硬要说是司马氏要同曹家争天下,有些牵强,很显然是后人的附会。晋元帝是他娘与牛氏小吏私通生下来的也许是事实,这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连孔圣人也是私生子呢。硬要往上边好几代身上找原因,这是不是想为皇帝遮遮丑呢?

正史中的闲笔往往是很有趣味的,但切不可当真。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除了有为帝王粉饰和开脱等原因之外,也有一些是古人对一些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的穿凿附会和故弄玄虚。这些东西在封建社会的典籍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因而如果食古不化,全盘接受,只能是以讹传讹。相比较而言,太史公的笔法还是属于比较客观公正的,其中就很少这样的糟粕,既使是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也能很客观地指出其优缺点,评价基本中允。而这一点,正是后代史家身上越来越缺少的一种品质。到后来,干脆都变成红太阳式的颂歌了,哪还敢写出一点点的不足呵。这就完全走向了一个正直史家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