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诗句-暮鼓晨钟的古诗
1.北岳恒山日志
2.您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看法?
3.关于青岛的诗句20字
4.求助几本主角在地府当鬼的小说
5.唐朝山水田园诗优美在哪里?
北岳恒山日志
恒山自古称为北岳,它耸立于浑源城南不足一公里,海拔两千一百一十六米,东西联绵五百余里,东跨太行山,西衔雁门关,南障三晋,北瞰塞外,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巍峨峨,奇峰耸峙,犹如屹立在祖国北方的一道高大宽厚的“人天北柱”,这座“绝塞名山”阻挡着塞外的风沙袭击。唐代诗人贾岛曾留有诗句:“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鬼诡浩难测。”作为中华锦绣山河象征的北岳恒山,以其雄浑博大的山岳风光,奇特多彩的人文景观,丰厚精深的历史文化,独特谜人的边塞风情,相映成趣的宗教氛围,筑起北岳恒山独特的文化亮点。亮点犹如五线谱中绝妙无比的音符,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动听的歌曲,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远古帝王巡狩方岳的脚步,历代君臣祭祀月神的心曲。还有金戈铁马的铮鸣,吟风弄月的唱和,仙府佛寺的暮鼓晨钟,黎民百姓的虔诚祈祷。
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称恒山为宏山,《禹贡>>作恒山,《尔雅》称北岳。历史上恒山先后称过常山。恒岳。镇岳。元岳。阴岳。紫岳。太恒山。历史上周成王曾来此巡狩,秦皇汉武到此封禅。唐。宋。明。清历朝帝王把祭祀恒山当作一件大事,以期江山千古,传祚无穷。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起丰厚的恒山文化,在这异彩纷呈的文化格局中,恒山的美不仅在于“奇。雄。秀。险”的表象,而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层峦叠嶂,磅礴苍润的北岳恒山虽然没有华山之险,泰山之奇,嵩山之峻,衡山之秀,甚至没有贵胄之气,但北岳却以其平和宽容的品质和包罗万象的'气度伫立于山野。雪漠。尘寰之间。在潇潇的暮雨中。飒飒的风霜里闪出特异的情韵,让你体悟。领略。
同其他四岳相比,最使恒山儿女自豪的是这里有着传承不息的边塞文化。地处边塞的北岳恒山,既是历代将帅鏖战的沙场,也是帝王争夺天下的军事要塞。纵然多少年过去了,李牧抗击匈奴。拓拔氏定鼎中原,八路军驱逐日军……在恒山都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这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在千百年征战与和亲的轮回之中,北岳恒山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吞吐了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在悠长的岁月里交织成纵横的文化经纬。恒山凭借着山水之韵,吸纳着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一个山水文化密切融合的集结点。
恒山风光生动而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徐霞客笔下的恒山是“瞰东西峰连壁聩,摧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河锦。石得树而碜峨倾嵌者,缘以突兀而尤古……”无需再置一词,已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小品,怎得不令人神往。
恒山一水中流,将主峰一分为二,东峰天峰岭,西峰翠屏峰。伫立远望,双峰对峙争奇斗峭。闻名遐迩的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潭,就神奇般地悬挂在翠屏峰峭崖悬壁之中。雕梁画栋的层层楼阁,檐角如翼,似要凌空而飞。这奇绝的景观,让人有幻入仙景的感觉,仿佛让人们看到一千四百多年前,一群生着彩翅的仙工神匠,在悬崖与沟壑之间飞来飞去,建造着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五岳寻仙不辞远”的大诗人李白曾云游到此,他把所有的诗情和赞美凝聚笔端,在岩石上题下了“壮观”二字。徐霞客也发出了“天下巨观”的赞叹。更有颇具艺术夸张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道出了那份惊险的实情。
“恒山的松,直不楞登”恒山脚下的人们都这么说。恒山的松树确实直,从下到上,五六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松树也竟那麽直,立在“果老岭上的‘悬根松’尽管被张果老的驴拔起了树根,根部裸露,却也直立挺拔。站在树下,仰起头,耳边就能听见”唰唰,唰唰‘的响声,好象有湍急的流水从耳朵边上流过,这就是松涛。松涛想必和海涛的声音差不多,而恒山隆冬的北风里一齐摇动的松树发出的声音却有几分像是打雷,风猛吹着你,吹得你站不稳,就像深夜听深深小巷里的大狗叫,根本就不像王维说的:北涉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气势磅礴的”恒宗“二字是明成化年间作品,笔力苍劲雄健,赫然入目。这两个朱红大字,镌刻在绝壁,益见其隽秀,这座岭也因之而名”大字湾“。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大字湾石梁屹立着的那四株唐宋古松,人们称”四大夫松“。至于何时何因封为大夫的,已不得而知了。但这四株古松刚直不阿,依险笔立,傲视天穹的伟岸更是直出了气魄。
恒山有两个去处最神奇,一是靠近主峰的白云洞,东向山腰上的一个洞口,天阴的时候,尤其是秋天,有冉冉的云气自洞里出,遂让人想起唐人画的那幅《清云出岫图》.云雾蒸腾,气象万千的景象人间难寻。另一景是琴棋台,正殿往上的山壁上,一块突出的岩石弧隙间有一道缝,贴壁爬上去一块床大的岩石上刻着一棋盘,此岩坐北朝南风爽袭人,在这里下棋乃神仙的感觉。
朴实无华的恒山啊,就像世代戍守边关的兵家,完全具备了北岳人吃苦耐寒。倔强峥嵘。蓬勃向上的品格。愿我们永远和他真诚相伴,到留神牵梦的恒山山水间去神游,去怀想,去寻觅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您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看法?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
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①(注释:①〔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封临江王。爱好文学,招纳文士。撰有《世说新语》。)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①(注释:①〔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如无文献史料可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须知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啊?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②(注:②〔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的了,全诗也就变成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还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会上去无疑。如果真是“又名”,为什么要在唐时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张继船过姑苏,就不会知它名,当然更不会把它写进诗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个“孤山”的“又名”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新解”还有一说:“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却看不出渔家掌灯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无从解释”之处。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老实说,作为一个唐诗的读者,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我希望,作这样考证和索隐的,只是那些旅游业的实干家。他们为了给寒山寺附近的名胜古迹招徕游客,去作这样的索隐和考证,以及给《枫桥夜泊》作出这样的“新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关于青岛的诗句20字
1.描写青岛的诗句有哪些
《游青岛崂山》
崂山寻仙人,幽境隐全真。岭翠逾白鹤,峰奇生紫云。
明霞澄天地,潮音悦昆仑。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
还有一首描写青岛的现代诗
仅供参考
《游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浮山湾畔有船帆,
南北三轴见奇观,
燕岛东南秋潮涌,
奥运文海纳百川。
青岛 帆的故乡
赞美青岛,优美的音乐
古老的渔火把激情的港湾点亮
昨夜的波涛托起新一轮太阳
借风的翅膀,架白云出航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红瓦唱音符,绿树奏乐章
青岛,帆的故乡
山海间飞扬起辉煌与向往
金色的沙滩涌动银色的畅想
五彩的风帆鼓满智慧的力量
看乘风破浪,听兰色交响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2.有关青岛的诗句游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浮山湾畔有船帆,
南北三轴见奇观,
燕岛东南秋潮涌,
奥运文海纳百川。
青岛 帆的故乡
赞美青岛,优美的音乐
古老的渔火把激情的港湾点亮
昨夜的波涛托起新一轮太阳
借风的翅膀,架白云出航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红瓦唱音符,绿树奏乐章
青岛,帆的故乡
山海间飞扬起辉煌与向往
金色的沙滩涌动银色的畅想
五彩的风帆鼓满智慧的力量
看乘风破浪,听兰色交响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3.推荐几首描写“青岛”的诗句1、《游青岛崂山》
王心鉴
崂山寻仙人,幽境隐全真。
岭翠逾白鹤,峰奇生紫云。
明霞澄天地,潮音悦昆仑。
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
2、《和尹懋登南楼》
年代: 唐 作者: 张均
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
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3、《送令狐绹相公》
年代: 唐 作者: 贾岛
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风水难遭便,差池未振鳞。
姓名犹语及,门馆阻何因。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
吟看青岛处,朝退赤墀晨。根爱杉栽活,枝怜雪霰新。
缀篇嗟调逸,不和揣才贫。早晚还霖雨,滂沱洗月轮。
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困坂思回顾,迷邦辄问津。
数行望外札,绝句握中珍。是日荣游汴,当时怯往陈。
鸿舂乖汉爵,桢病卧漳滨。岳整五千仞,云惟一片身。
故山离未,秋水宿经旬。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罢耕田料废,省钓岸应榛。慷慨知音在,谁能泪堕巾。
4、堞势凌青岛(唐·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5、城西青岛寺(唐·喻凫·《寄刘录事》)
6、吟看青岛处(唐·贾岛·《送令狐绹相公》)
7、纵目怀青岛(唐·郑谷·《驻跸华下同年司封员外从翁许共游西溪久违前》)
8、密树悬青岛(元·王冕·《山中杂兴 十八》)
9、(谓刘潜楼居青岛为作状志及哀辞) (近代·陈三立·《哭胡瘦唐侍御》)
10、纵目怀青岛(宋·释绍嵩·《野眺有感》)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崂山的诗歌多如繁星,这些诗歌中影响力最大的可能是李白的这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了。在朝堂受挫的李白,寄情于山水之间,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但是将游山、观海与寻仙三者结合为一体者,想必唯有崂山。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6]
4.关于青岛的诗歌莫道游人爱汇泉, 一湾海水抱远山, 观海亭中凭阑坐, 满眼波bai光满眼帆。 海面宽阔水汪洋, 裁下一角作浴场 万人击水浪花飞, 潮声笑语同时响。 夏来青岛罩绿纱, 朝听鸟语暮看霞, 还有好景君须记, 小西湖畔红莲花。 青啤的酒沫du飘上了天空 跟着晨曦 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融入晚霞 映红无数中国人的脸 外国人闻着酒香来了 把绿树红瓦带回家 把五月的风带回家 把海尔海信带回家…… 奥运帆船上印着青岛的品zhi牌 扬帆的是中国的品牌 青岛
还有一个
诗歌美丽的青岛——海云庵 香火还在缭绕, 慈悲的尼姑大师在高诵佛号。 一年dao一度的糖球会, 人流如海、如云、如潮。 暮鼓晨钟,敲醒世间名利客, 山呼海啸,鱼民们痴心寄庵庙。 没有了赶海的鱼船, 祈求烟火还版在缭绕, 那朗朗的诵经声、和那声声虔诚的祈祷! 海云庵,还是古香古色, 女大师,还在高诵佛号。 “娘娘”在享受着供奉、香火, 这是青岛的风光一道.描写青岛的是个很少的!希望我的回答权你能满意!谢谢!
5.描写青岛的诗词1、堞势凌青岛
唐
张均
《和尹懋登南楼》
2、城西青岛寺
唐
喻凫
《寄刘录事》
3、吟看青岛处
唐
贾岛
《送令狐绹相公》
4、纵目怀青岛
唐
郑谷
《驻跸华下同年司封员外从翁许共游西溪久违前》
5、密树悬青岛
元
王冕
《山中杂兴 十八》
6、(谓刘潜楼居青岛为作状志及哀辞)
近代
陈三立
《哭胡瘦唐侍御》
7、(康更生翁自青岛还湖居与同游)表忠观更访碑留
近代
陈三立
《次和答蒿叟三首》
8、纵目怀青岛
宋
释绍嵩
《野眺有感》
6.形容青岛的古诗句常常在电视上看到青岛是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次暑假,我和青岛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青岛的美丽,美在其海。我光着脚丫走在细细的沙滩上,欣赏着那无边无际、蔚蓝色的大海。
隐隐约约听到远处几声海鸥的鸣叫,平静的海水懒洋洋的把水草和一些美丽的贝壳冲上岸来。海滩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有的在阳光下玩沙滩浴,有的在海水里游泳,打水仗,还有的在海边挖沙堡,冲洗脚。
我也忍不住地在海滩上采了许多五光十色的贝壳,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我的小脚丫,舒服极了。一个浪花打了过来,在海滩上留下的那一串串脚印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岛的美丽不仅在其海,而且在其山。
这里有道教发祥地之一的崂山。它被海水环绕着,群山起伏,青山绿水,远看山峰像被一层薄纱披盖着,犹如仙境一般。
青岛的美丽,还在其环境。这里的环境幽雅、街道干净,空气十分清鲜,花草树木极多。
青岛真是个让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美丽的海滨城市。
7.描述“青岛”的诗句有哪些1.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3.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4.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南湖早春》
5.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题龙阳县青草湖》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4.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5.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求助几本主角在地府当鬼的小说
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鬼城丰都
还沉溺在睡意朦胧间,我便被叫醒,丰都到了。
尽管已经早晨6点,可走出船舱,四周依然一片漆黑。簌簌江风吹得人横身直打寒战。随着导游的一声“大家跟着我见鬼去吧”,我把头裹缩在大衣的领子里,跟着人群没有目的地在丰都城内向前走着。
黑暗中,我随人流登上了丰都的名山索道。索道在缓缓上升,名山脚下的丰都城星火稀疏,阵阵鸡鸣传来,此起彼伏。站在名山,给人感觉是在天宫与人间中徜徉。
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我们脚下的丰都,将全部被淹没,成为名副其实的‘鬼城’”、“心里有鬼不能走过‘奈何桥’”、“左边桥是金桥,右边桥是银桥。过‘金桥’的能升官,走‘银桥’的会发财。”“夫妻牵手走过黄泉路,下辈子将不会和鬼结婚......”我在导游不时地鬼扯中漫漫醒来!马不停蹄地跟在导游的后面如同赶集一般,匆忙间还没有弄明白,导游说,下山的时间到了!
在码头,我买了本有关鬼城的书。那些丰厚的鬼城文化相继走入我的脑海,看完有关鬼城的厚重历史,我为这里的导游感到悲哀,胡说八道,胡编乱造些莫名其妙的鬼事,根本不懂文化!
其实,鬼城丰都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神奇的传说,秀美的风光和难以替代的观赏价值,不可多得的鬼文化研究载体和独特源泉,向中外游客展现出神秘的东方神韶。丰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
丰都名山,古名平都山,系道家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因其地处秦、楚争雄要地,蒙黄河、长江文化孕育,秦风楚韶、蜀气巴魂,多有浸润。降及魏晋唐宋,沧海桑田,几经兴衰,渐融入儒家精髓,佛家教义,道家风骨,仙家灵气,互有补正。据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游览丰都时所写“平都天下古名山”诗句而改称名山至今。
名山上的古刹多达27座。“阴曹地府”塑像群分别模拟人间诉讼、法庭、监狱、酷刑等,构思奇特,神态逼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
唐代大诗人李白“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更使鬼城之名远扬。经明清小说的渲染,益发神秘怪诞。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鬼城的诗、词、赋、歌,对联达上百首。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体的阴曹地府,以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遂使海内外善男信女们进山朝拜,或祈会教化功用又为人们所称道。
丰都古城商贾云笼罩,景区林木苍翠,花香鸟语,建筑古色古香,雕塑、绘画民风质朴。暮鼓晨钟,江山一派;朝霞夕照,风光醉人。庙宇殿堂神像森罗,楼台亭阁依山而立;名人骚客留墨遗雅,碑刻诗联韶味隽永。奈可桥、鬼门关、黄泉路、十八地狱、天子殿、考罪石,化顽慑奸、惩恶扬善,传说神奇。阴司街、阴司牌坊、神道、鬼国神宫,建筑雄伟、气势恢宏。
“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
民间谣传:人后亡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庙里僧尼们更是生财有道,为了捞取更多钱财,故意在青石桥面涂上桐油、蛋清,使过桥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脚女人行步更难,常常摔倒在桥上,人人诚惶诚恐,只好拿钱消灾。从而加深了奈河桥的神话色彩。
……
站在甲板上,看那朝霞一点一点地射入天边的山后,心中的狂躁、忧思仿佛也随着遁入了晨曦中,了无踪影。自然界的伟力,不仅在于它对这片土地的鬼斧神工,更是在于,面对它的作品,人自觉得渺小。它是永恒的,人是短暂的,匆匆数十载,也是弹指一挥间的微茫。面向丰都名山,那困扰我的情思忧伤,于这千古的自然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人不如鬼长久?!
唐朝山水田园诗优美在哪里?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再如《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刘勰语)、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寥寥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之雄伟,深壑云烟之幽秀,景象变幻之瑰丽。
(二)光色映衬之美
1、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7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8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 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漫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三)音声律动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诵之。为楷式焉。”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臣,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伐之“坎坎”、锄觇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这是借音响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还有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觉愈深。”○9
(四)气韵生动之美
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从来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更侧重于思想感情的表现。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作为南宗山水画开山祖师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车马之辘辘、流水之浅浅、暮禽之鸣叫等)映现之间,我们恍然觉得这山水禽鸟,这秋山残照都刹那间活了起来,它们简直就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与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极具韵味的形容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安详从容,更有恬静澹泊。又如《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泉水、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来写照个人的高洁情操,描绘浣女渔夫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的图景,蕴涵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憧憬。山中秋日夜晚的景色笼罩在一片薄纱似的月华下,透露出幽远清绝的气韵。
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山光水色、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获得审美愉悦。
转自百度知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