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2.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3.关於诸葛亮

4.窦建德生平简介,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是被谁杀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天命有归人谋不及-天命不归什么意思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治军理民,短处便是不善于领兵对战。那么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现代对《诸葛亮传》的看法

现代对《诸葛亮传》有两种看法,差别主要集中于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

一、有人认为陈寿在黑诸葛亮,理由有以下两点:

1. 私怨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参军。在街亭之战中,受马谡影响被惩罚。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晋书?陈寿传》

陈寿自己也与诸葛亮有仇怨,不过这里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陈寿曾在诸葛亮麾下做事,被诸葛亮打过。

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魏书?毛修之传》

其二是陈寿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有仇怨。

《孙盛异同记》记载: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

不过诸葛亮于234年,那个时候陈寿不过一周岁,如何替诸葛亮做事。因此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些,陈寿曾在诸葛瑾手下做事。

到了唐代,《晋书?陈寿传》更是将其盖棺定论,将陈寿与诸葛家族的恩怨记了下来: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2.政治抹黑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司马炎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仇恨?很大。因此陈寿受晋朝?委托?来抹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二、陈寿对诸葛亮是?真爱?,理由有如下两点:

1.《诸葛亮》是《三国志》中少有的大传(6000多字)而且是独立传记。《三国志》中臣子独自立传的只有诸葛亮与陆逊,《诸葛亮传》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而且在二十四史中,臣子独自立传的也很少。

2.《诸葛亮中》有不少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词。比如对诸葛亮的介绍?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等等,都是很高的赞美与评价。

在二十四史中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伟人必有奇貌。

比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等。仿佛这些人,没有令人惊奇的相貌就当不了帝王一样。

诸葛亮的八尺就符合?伟人?的特征。

那么陈寿究竟属于?黑?还是?粉?呢?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诸葛亮传》。

司马炎心中的诸葛亮

我们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出,陈寿写《诸葛亮传》是受了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的命令。

中书监、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正副长官。魏晋时期的中书省权势颇重,负责接收大臣上书,草拟皇帝诏令,参与国家机要,以及兼管修史。因此可见,陈寿写《诸葛亮传》并非为自己写,而是为了朝廷所写。

知道了陈寿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传》的政治风向了它肯定是为晋室皇权所服务的。

二十四史又被成为国史。这个国史有两个意思:为?国?所写,即古代建立国号的各种朝代;由?国?所写,即这些史书都有所写。(当然《史记》例外)

史书是不能乱修乱写的,否则很有可能引来灾祸。东汉班固因私修史书,便被抓入大狱,若不是弟弟班超的营救,估计我们就看不到《后汉书》了。

北魏崔浩更因为修史被诛杀全族,甚至连累了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这在晋朝同样适用,从上文对中书省职权介绍就可以看出对修史的重要性。晋朝将修史放到了与国家机要等同的地位。

若晋朝当权者仇恨蜀汉,那么陈寿哪怕再?粉?诸葛亮,也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美化诸葛。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晋武帝司马炎却十分推崇诸葛亮。

在《晋书?职官志》中?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陈勰因孰知诸葛亮?兵法?而别司马炎重用。

《汉晋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樊建(蜀汉降臣)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汉晋春秋》是东晋习凿齿所编撰,更是多次被裴松之引用,注解到《三国志》中,可信度比较 高。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司马炎是十分推崇诸葛亮,甚至说出自己若有诸葛亮的辅助,自己就能多休息了。

司马炎这句话不仅对诸葛亮治国才能的肯定,更是透露出对诸葛亮掌权?放心?。司马氏是权臣篡位登基的,会对诸葛亮这样的权臣会放心?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如此做的,掌权一生,却不曾弄权。

这便是司马炎让陈寿写的《诸葛亮传》的根本目的了为后世立一个?忠君?的榜样。

陈寿在《诸葛亮传》写到: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罪罪。可见这篇传记最后肯定会让司马炎看。陈寿不敢也不能拿出一个不符合司马炎价值的诸葛亮出来。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形象,正是西晋皇权所需要的。曹篡汉、晋篡曹都是权臣踢走主君,自立为帝。?忠君?思想是魏晋时代大臣们最为缺少的东西。

司马炎为了晋朝统治,必须大力宣扬忠君思想,以此来杜绝权臣篡位。这个忠臣标杆便需要被立起来,还有比权倾蜀汉,却始终以臣子自居的诸葛亮更好的人选吗?

晋朝需要的是一个既忠君,关键时刻又能挽天倾的人物。

诸葛亮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为了蜀汉数次北伐曹魏,希望以己之力来拯救蜀汉。晋朝统治需要诸葛亮式的人才,他的才能足以治理国家,他的性格足以让君主放心。诸葛亮简直就是历朝历代君主心目中的完美人才。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

如何了解一个人,我们一般是通过他做过的事情,来定论他的才能、性格等等。但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少有具体事情的描写。

诸葛亮政治才能很强,这是普遍都认可的,?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但都没有提到具体的举措。

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的描写,则更是能省则省。比如数次伐魏就可以概括为:诸葛亮出兵,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去世。这些都是十分空洞的描写。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没有对哈姆雷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我们从哪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就是如此,将其具体的经历舍去,只剩下空洞的结果与结论,不给后人评判的机会。陈寿笔下的诸葛亮便是忠君、善于治民练兵、尤其不擅长军事。

因为君主们需要的是诸葛亮治国之才,军事才能是不需要的。陈寿自然把握住了司马炎的这一考虑,因此舍去了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只保留了政治才能,也就有了最后的评价。

这也是符合历代帝王需要的?诸葛亮?。

陈寿对诸葛亮的结局也早写明了原因:?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天命归于谁?自然是司马氏。关于这一点,陈寿也有所暗示。

司马懿在《诸葛亮传》中的唯一出场,便是诸葛亮的时候,这就是天命有归的原因。否则让魏国头疼无比的诸葛亮,为何一碰到我们的司马宣王便了,这不是天命什么是天命?

当然陈寿的《诸葛亮传》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因为他不敢糊弄司马炎。

司马炎若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忠臣形象,可供选择的人就多了,不一定非得选诸葛亮。司马炎如此做只因为诸葛亮确实才能非凡,司马炎自己也确实推崇诸葛亮。

但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我们就需要跳出陈寿的《诸葛亮传》,去全方面了解了。毕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修史的晋朝所需要的,那么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吧。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出于政治需求,基本符合诸葛亮的实际情况,这是肯定。那么陈寿本人是不是不带任何偏见呢?我倒是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还是有点想法的。

为何如此说?《三国志》蜀书卷十记载着七个人,分别是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这七人都是蜀汉失意人,而且或多或少都因诸葛亮而, 陈寿将其归为一传之中,其居心如何,大致也明了了。

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隋唐之际,其实真正拿了主角剧本的,是 窦建德 窦建德的出身是里长,这总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亭长,叫刘邦。

窦建德是个仁主,他自身待人非常好

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

作为一方领袖,他生活简朴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非常仁慈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

在他的治下,河北出现了短暂的安宁

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

直至唐末,河北依然传颂着他的仁德

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

武功部分,他也有很牛叉的战绩

他刷过贞观薛家四子的亲爹薛世雄

会云雾昼晦,两军不辨,隋军大溃,自相踏藉,者万余,世雄以数百骑而遁,余军悉陷。

他刷过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

化及保聊城,建德纵撞车抛石,机巧绝妙,四面攻城,陷之。

他刷过初唐双李之一的李世绩

又进攻卫州,陷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并为所虏。

从一个里长起身,到打下河北那么大的地盘,妥妥的刘邦剧本

,那个时代的韩信在他对面

2

窦建德插手洛阳之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这时候的局势是这样的,李世民举倾国之力和王世充互相消耗,王世充的情况肯定不会好,李世民这边的情况是远来之师,从七月打到次年二月,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怎么看怎么都是一场打包kill

吃下李世民就是吃下李唐主力,加上王世充的势力,天下可定

3、

其实双方都看出了对面的弱点

李世民吐槽窦建德军队不行

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陈,有轻我心

窦建德知道李世民粮草不多

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

但是问题来了,窦建德并没能来得及精准针对李世民的弱点,而李世民做到了

一场漂亮的闪击战,当李世民率领3500铁骑插入本阵的时候,窦建德正在开会,根本没法反应

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

其实李世民这波斩首就3000人,问题就在于窦建德的军队素质实在太差,没能组织有效反击,于是溃散了,窦建德被擒

4、

李世民并不希望跟窦建德打起来,窦建德都跑他门口了,他一轮小胜展现实力后,遣使对窦建德说兄弟,你之前对我叔叔我兄弟很好,我真不想打你,为了爱与和平您能回去吗?

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郊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后来捉住他后,李世民还很委屈

“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

窦建德说我就喜欢千里送人头,咋地?

“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事实上李世民未必喜欢这个人头,一战两王直接使得他到了封无可封的危险境地,从此走上了一条不是反就是的道路,差一点就走了韩信老路

综上,这就是个主角剧本惨遭挂逼制裁的故事,用史官的说法就是

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关於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想不能开罪南阳,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X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注意:此处删去一切关于诸葛亮隐居地和古籍书名争论的词条解释,避免引发,历史仅供了解,不须争论!

新版人教版教科书同样删除了《隆中对》《出师表》注释中所有的“襄樊”“襄阳”“南阳”字样,只提及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请查找词条:《资治通鉴》、《草庐对》(《隆中对》)、南阳、襄樊(襄阳)。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3,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同时仍然把诸葛作为名将来祭祀,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元代: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小说诞生了,为避免演义小说的巨大影响,故而此后的情况不列。

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生平大事记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草庐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东)〔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者)〔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为后帝伐魏诏

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於下。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日)〔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於地。万国未静,早世遐殂。朕以幼冲,继统(冯)〔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才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然我薪而自焚也。残类馀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勗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伐,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於东城,宗族(如焚)〔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当)〔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顺逆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士)〔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沈不返,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后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后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三国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传》。

南征表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为盟,纠合其类二千馀人,求欲战。○《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白)〔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追惟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蜀志》本传。

历史评价: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贾?惺椋?挑碇?勇远?牛?芄?痉扯?ぁ:卧颍烤挑碛胨础⒂砉蔡福?芄?肴合率甘墓室病A了?胙裕?≈谌朔彩浚?势湮闹覆坏眉霸兑病H黄渖?桃叛裕?跃?伦畚铮?现?模?斡谖哪?阋灾?淙酥?饫恚?胁轨兜笔馈?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窦建德生平简介,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是被谁杀的?

窦建德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本文为大家揭秘窦建德简介以及窦建德是怎么的。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汉族,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

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窦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河北。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李渊处于长安。

以上就是窦建德简介,那么窦建德是怎么的呢?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蕖9后,李世奁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薇臼翘瞥迹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薷盖桌罡欠呕埂2痪茫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