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怎么读-沽名钓誉学霸王什么意思
1.为什么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2.项羽真的是沽名钓誉的吗?
3.为什么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4.“不可沽名学霸王”用了哪个著名历史典故
为什么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羽的沽名钓誉主要表现在
不攻咸阳、反而要和刘邦谈判;
鸿门宴不杀刘邦
彭城之战大败刘邦,但是并未穷追猛打,反而与刘邦鸿沟为界。导致退兵后刘邦背约反杀,最后兵败身。
毛主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出自《七律?占领南京》,其中着重所指即为第三条,当时解放军一方面准备解放全中国,一方面国民党派却寻求谈判。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要吸取当年项羽与刘邦划定鸿沟为界后刘邦的出尔反尔的教训,一定要乘胜追击,解放全中国。
项羽真的是沽名钓誉的吗?
史上的确对项羽有评价为“沽名钓誉”。连也在《七律·占领南京》诗词中说到“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但以现今观点分析,也未必如此。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以骗取名誉。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那么项羽是沽名钓誉的人吗?来看看史料:
1、在著名的鸿门宴前,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是“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对刘邦的金钱珠宝诱惑表示大怒,干脆的说:武力解决!
2、在鸿门宴中,刘邦卑辞“谢罪”,先是拉关系叙“战友”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后强调自己没野心,“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接着更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表现的非常巧言令色。但是项羽非常坦诚告诉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并且留下刘邦饮酒叙谈。显然是轻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
3、之后范增数次对项羽使眼色,“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他对刘邦下手,可是项羽默然不应,不屑于范增的暗杀手段。
4、再后来项庄起舞意在沛公了,项伯却拔剑起舞,用自己身体挡住沛公,让项庄不能得手。,项羽居然对此是毫无反应,听凭了项伯胳膊肘往外拐。后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 ,指责他,项羽居然也默默接受了樊哙的义正词严的申斥。
5、在鸿门宴后刘邦逃离,张良进来道谢,项羽也没啥反映,接纳了张良的虚与委蛇。
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完全被刘邦一伙人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在这个表面上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中,表现的是项羽比较忠实、厚道的一面,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段的一面。一句大白话:项羽是一个不会耍手段、玩心眼的人。
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从中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不耍手段、玩花招的。韩信就说过“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羽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只特匹夫之勇耳。”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
陈云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也应如此。
纵观项羽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力能扛鼎、冲锋陷阵的将领,而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统帅。他只懂得斗力,而不懂得斗智,他的失败在此,他的可爱也在此。他的失败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但决不是因为他沽名钓誉。所以说——项羽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
为什么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是反用兵法的“穷寇勿追”,他总结了历史上的楚霸王盲目自大,沽名钓誉,对刘邦假象给以宽容,结果造成自己的灭亡。所以认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除恶务尽,必须乘胜全歼。兵法里的“穷寇勿追”是说防敌人狗急跳墙,使他们背水一战,反而是自受到较大的损失。但只要知己知彼,完全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用了哪个著名历史典故
典故是楚汉之争。原本项羽有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是却选择了分地而治,分天下而管,导致后来刘邦的发展,并最后将项羽逼到乌江自刎,喊恨而。
出处《七律·占领南京》——近现代: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译文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扩展资料
1、《七律·占领南京》创作背景
1949年4月21日,主席和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派,解放全中国。中国百万大军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2、《七律·占领南京》鉴赏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这是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