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和四写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2.一什么一什么的四字成语

3.有知道王渔洋《秋柳四章》的吗?这是其中一首,可以解读一下吗?

4.三字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5.求类似“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成语,且必须是“一?一?”的

一和四写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一鳞一爪典故-一鳞半爪的故事

『壹』 "四字词语"与成语的区别是什么

1、成语都有它自身的固定结构,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不能将成语中的字词随便颠倒和内增删。

2、成语容是语言里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出现的,不能把成语中的字、词拆开以后去理解成语的意思。

3、成语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为大众所认同的,逐步形成的。

抓住以上特点,区别四字词语是否是成语就很容易了。

『贰』 一和四是表示数量的成语

一个鼻孔出气

一笔勾销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呼百应一技之长

一见钟情版

一孔之见

一毛不拔权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手遮天

一叶知秋

一语道破

一朝一夕

百里挑一

首屈一指

挂一漏万

九牛一毛

千虑一得

不三不四

付之一炬

低三下四

『叁』 “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区别是什么

成语都是词语,但是词语不一定是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像:五彩缤纷 这种四字词语只是一般的形容词。

58 评论 分享 举报

其他类似问题

2019-07-06请问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11

2012-04-14请问"四字词语"与成语的区别是什么?18

2012-01-24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107

2018-01-06成语和四个字的词语有什么区别3

2017-04-05‘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176

2014-08-28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区别是?3

2012-04-14请问四字词语与成语的区别是什么?22

2016-12-12四字词语与成语的区别是什么14

更多相关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的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肆』 用应用一和四说说一用一数字一和数字4组成一个成语例如一年四季,还有什么呢!个成语

白鱼登舟

bái yú dēng zhōu

[释义] 〖解释〗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语出专] 〖出处〗《汉书属·终军传》:“盖六鶂退飞,逆也;白鱼登舟,顺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谓武王伐殷而鱼入王舟,象征而必获,故曰顺也。”

『伍』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四个1是什么成语

独一无二

dúyīwúèr

[释义]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内出。

[语出] 宋·延寿楫容《宗镜录》:“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近义] 盖世无双 绝无仅有 无与伦比 无可比拟 世不二出

[反义] 平淡无奇 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用法] 多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举世无双”;都可表示“很稀少或没有可相比”的意思。不同在于:~用于强调“唯一的;没有第二个或相同”的意思时;同样表示“没有可以相比”的意思;~前面可加上一定的限制;“举世无双”本身含有“在全世界”之意;所以前面不加限制。

[例句]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在世界上~。

『陆』 一什么一什么的四字成语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一模一样、一唱一和、一举一动

一、一五一十 [ yī wǔ yī shí ]

白话译文:数数目时往往以五为单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数下去,因此用“一五一十”比喻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出处:《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翻译:这妇人听了这些话,也不说话,但反过来,清楚有序而无遗漏,都跟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二、一心一意 [ yī xīn yī yì ]

白话译文: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宦海》第四回:所以彭官保便一心一意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一心一意料理军需器械。

朝代:清

作者:张春帆

翻译:所用彭官保就心思、意念专一的料理防守的事情,庄制军就心思、意念专一料理军需器械。

三、一模一样 [ yī mú yī yàng ]

白话译文: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出处:《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朝代:清

作者:吴敬梓

四、一唱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è ]

白话译文:此唱彼和。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出处:《警世通言》卷三十四:自此一唱一和 ,渐渐情熟,往来不绝。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翻译:从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渐渐地情成熟,往来不断。

五、一举一动 [ yī jǔ yī dòng ]

白话译文: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出处:《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著劝世之意。”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翻译:可以看到古人的每一个动作,无不让人归于正道,在这个游戏中的,也都在著劝世之意。

『柒』 一什么一四字成语大全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生一世 一辈子。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一丝一毫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倡一和 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呼应。

一弛一张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

一吹一唱 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旦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小零星。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嚬一笑 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手一脚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一生 指有关生的关键时刻。

一天一地 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夕一朝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针一缐 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肢一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重一掩 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捌』 请问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在概念意义、结构形式、表达意义的整体性等方面不同。

1、概念意义不同:

四字成语是成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成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七字的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中的定性的一种有特殊特色的词。

四字词语是词语中词组的一种,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2、结构形式不同:

四字成语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一般成语都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结构说法,不能随意更改。

四字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其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其格式也是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更改,

3、表达意义的整体性不同

四字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其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成分构成进行叠加,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特殊的意义。

四字词语往往只是字面意思,可以拆开使用,整体放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没有更深一步概括。

『玖』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区别:

1、成语结构固定

成语都有它自身的固定结构,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不能将成语中的字词随便颠倒和增删。成语是语言里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出现的,不能把成语中的字、词拆开以后去理解成语的意思。

2、成语有特定的典故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9)一和四写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成语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4、风格具有典雅型

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俗语中,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拾』 一和四的成语是什么

四海一家

[注音] sì hǎi yī jiā

[释义]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一谦四益专

[注音] yī qiān sì yì

[释义] 谦虚能使属人得到好些益处。

[语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用法]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好处

一什么一什么的四字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生一世 一辈子。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一丝一毫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倡一和 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呼应。

 一弛一张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

 一吹一唱 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旦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小零星。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嚬一笑 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手一脚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一生 指有关生的关键时刻。

 一天一地 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夕一朝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针一缐 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肢一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重一掩 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有知道王渔洋《秋柳四章》的吗?这是其中一首,可以解读一下吗?

王渔洋即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他年少才丰,于诗词、文赋无所不擅。

清初,王士禛以初露头角的青年,写了四首看似寻常的《秋柳》诗,却得到很多人的和作,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应有特殊的“魅力”在起作用。王氏《蚕尾续文·菜根堂诗集序》说:“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一作“千”)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又自撰《年谱》:“顺治十四年丁酉,二十四岁。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明湖,举秋柳社。……赋《秋柳》诗四章,和者数百人。”“秋赋”,指秋季省会乡试举人。王氏已先在顺治八年辛卯十八岁时中举,十二年乙未二十二岁时进士会试中式因故来参加殿试(十五年补殿浅成进士)。这次他自己没有参加乡试,只是秉乡试之机,邀集一些应试者在济南大明湖为秋柳诗会。他上面说的都只是咏柳之事。但诗的《自序》说:“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王子,指梁简文帝萧纲,其《秋兴赋》云:“洞庭之叶初下,塞外之草前衰。”金城司马,指东晋桓温,曾为大司马。《世说新语·语言》:“桓公(温)北征,经金城(属今南京市),见前为琅琊(太守)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寄情二句,《诗经·小雅·采薇》写遣戍役夫事;以“仆夫”称役夫,则见接连的下一篇《出车》诗。《采薇》宋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致托二句,用《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捐余袂兮江中,遗余 兮澧浦。搴汀州兮杜若,将以遗兮选者。”虽极力写得掩抑婉转,而诗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感,非专为咏柳而作,也显然流露。当时和作者之多,必不乏窥见作者用意而引起共鸣的。

处于满族方奠统治基础的清初,深受忌讳,沧桑易代最关敏感,“文网”之祸大为可畏。作者下笔时,想早有预防,在句中多留辩解地步。王氏的外甥朱晓村为了宣扬此诗是为南明“故伎”而作,特为画图张挂,并作跋文。高丙谋《秋柳诗释》引朱氏跋文:“(诗)为明福藩故伎作也。伎,洛阳产,后随至金陵。鼎革后,流落济南,每于酒筵客座,谈及当年旧事,因叹人生无常,秾华易谢,故托秋柳以寄意云。“徐嘉《顾亭林诗笺注》,引唐葆年的话,更明指:“盖为郑妥娘作也。妥娘,福藩时歌伎,鼎革后,流落济南。且当时在座者姐妹二人,故有桃根、桃叶之句。晓村先生实为新城城王氏之外甥,寿逾古稀,多所见闻。”朱氏所为,当为王家避祸而散出的“烟幕”,但王氏自己亦先为此“烟幕”而预留“地步”,故诗篇作此解释既然可通,内容亦有近似,自然可以引起一些人的相信。

后来王氏作诗的用意,逐渐引起更多人的猜测和指陈。李兆元《渔洋山人秋柳诗旧笺》、郑鸿《渔洋秋柳诗笺注解》,都指出此诗是“吊明亡之作”,虽然字句间具体的理解,互有出入,未必尽合;但主题的掌握应该是正确的。清末张之洞《济南杂诗》之四自注:“山东巡抚署,为明济南王故宫,引济水贯其中。王渔洋《秋柳》诗,为故王作也。”陈衍《石遗室诗话》曾引之。按济南王始封者为英宗第二子,崇祯间嗣王由枢在清兵下济南时被执。其事未关大局,不易引起王氏那样为之张皇咏叹;且于词句亦较难绾合,故不具论。

王氏《秋柳》诗的主题,感慨明亡而不指斥清朝;且认为当时遗民志士的抗清行为,难以成功,不应继续。其形式,表面上是直陈其事的“赋”体咏物诗,暗中却为寓有深意的“比兴”之作。其“比兴”,又故意写得婉约浑涵,使人可以作多种的想象与理解,以“多义性”使人不易坐实主题。王氏及身不曾以此诗遭“文网”之祸;据管世铭《追忆旧事》诗注、陈康祺《郎潜纪闻》、郭则澐《十朝诗乘》所载,直到乾隆朝还有人举发其诗的“连碍”,“疏请禁毁”,也没有得到请廷的批准执行,原因就在于此。现按原诗次序,简述其“多义性”表现于下。

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第一联。赋柳:说秋天最引人消魂的,莫过于“西风残照”中的“白门”杨柳。白门是建康城西门,故址在今南京市。古乐府《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李白《杨叛儿》:“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金陵白下门留别》:“驿亭三杨柳,正当白下门。”比兴:在大明湖咏柳,不直写湖边之柳,忽跳写“白门”之柳,一则“大明”二字,怕直触忌讳;二则明太祖之兴与弘光朝之亡,皆在南京,正是主题指向所在,何况李白《忆秦娥》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好借为凭吊千古兴亡的点睛之笔,使一起便涵盖题面。

第二联。赋柳:说往日春天,有参差燕影,随柳条而上下;今日秋天,燕子不来,它只有独自笼罩在晚烟中的憔悴之痕了。《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沈约《阳春曲》:“杨柳垂地燕差池。”比兴:李兆元《旧笺》、郑鸿《析解》,都以为上句的“燕影”写明成祖以燕王继位,迁都北京,重开盛业;下句则写南都亡国景象。此解或有“穿凿”过甚过实之嫌,只以杨柳的盛衰,象征明室的兴亡,也已自然叩题了。以后有类似情况也可只就大体上活看。

第三联。赋柳:说可供陌上行人系马、村中栖乌托身的杨柳,到了秋天,景象萧条,也不免使人有“愁生”、“梦远”之慨了。李白《广陵赠别》:“系马垂杨下”。“杨柳可藏藏鸟”,已见前。但《黄骢曲》的典故,似乎离得太远,有勉强“凑合”之病。《乐府杂录》:“《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战马。后征辽,马 ,上叹息,乃命乐工撰此曲。”乌夜村,《渔洋精华录》徐夔注引《舆志》:“海盐南三里有乌夜村,晋何准所居也。一夕群乌啼噪,准适生女。他日,复夜啼,乃(东晋)穆帝立女为后之日。”比兴:李兆元、郑鸿皆谓上句以唐太宗喻明太祖开国之盛;下句思念明太祖贤明的马皇后,李氏又谓相反的也可喻郑贵妃(弘光帝由崧的祖母)一类不贤后妃。则上句看似拙劣的用典,实际上却是用得最为工巧了。王氏此诗,善于表现其“多义”,用典多有似拙而巧、似泛而切处,下文还有例子。骤观不加细察,便容易误高妙为疵病了。

结联。赋柳:用下文典故,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宋句反复歌唱,世称“阳关三叠”。又《世说新语·任诞》:载晋桓伊在南京为王徽之吹笛“三弄”事。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比兴:郑鸿《析解》:“或谓以玉关借指山海关吴三桂之事。余谓不然,盖指宁武失守,周遇吉阵亡。李自成虽大事屠戮,而城中无一降者。”

屈向邦《粤东诗话》释此诗,则谓“愁深”句,“指四镇中黄得功也”;“梦远”句,“指福王童妃也”;“玉关”句,“指孙白谷(传庭)潼关之败也。”若谓写“歌伎”,则起二句言其出身秦淮伎院;后六句则写秦淮所在地南京及歌伎的盛衰飘零。美人弱质,以柳相比,原为常事,不必一一指实,也无 格难通的地方可以指摘。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诸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第一联。赋柳:说秋天“涓涓凉露”要结成霜的时候,万千柳条正随风飘拂于池塘的岸边水上。《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禹锡《杨柳枝词》:“千条金缕万丝。”比兴:李兆元《旧笺》:“此为福王(弘光帝)作也。首句虚写南都将亡之象,次句比福王之不能自振也。”郑鸿《析解》:“次章专指弘光君臣也。首二句言君既昏庸,臣下虽多,半是阿谀苟容之辈,纯是一派衰颓气象。”

第二联。赋柳:以“青荷”、“黄竹”作衬托。何良俊《世说补》:“江从简少时有文情,作《采荷讽》以刺何敬容曰:‘欲持荷作柱,荷弱不胜梁。欲持荷作镜,荷暗本无光。”陈后主《三妇艳》:“中妇临妆台”。古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可作女儿箱。一船使两桨,送儿还故乡。”这两句所用典故,与柳无直接关系,突兀插入,好象生硬凑合,也是为人诟病的主要例子,其实作用很为奥妙。比兴:李兆元《旧笺》:“三四句指马(士英)、阮(大铖)辈,言辅助之无人也。莲为君子花,而但余青荷,有群小在位、君子消亡之意。中妇镜,刺其昏暗不能补益君德也。竹亦应有劲节,而无如竟成黄竹,只可供女儿箱之用,刺其以声色奉君也。在朝之臣若此,南都安得不亡乎?”郑鸿《析解》,第三句略同学说;第四句则云:“盖指弘光帝征歌选舞之事。当时下诏选民间美女,供奉内廷,令校尉大事搜索。民间一闻此讯,朝议婚而暮已嫁,有投水自尽者。”此外,还可以有它义可解,如说中妇欲照,只有无光的青荷之镜;女儿随身,只剩粗陋的黄竹之箱。江浦舟中,仓皇逃命,正写出战乱中民间妇女一片遭乱的凄凉情况。

第三联。赋柳:说昔人著名的种柳之地,不但风景不常,更是人事全非。《精华录》注引《资治通鉴》,谓隋炀帝“自板渚(在今河南孟县)引河人汴,又自大梁引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琅琊,即诗《序》所用桓温对柳感慨的典故。古乐府《琅琊王歌》:“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比兴:李兆元《旧笺》:“第五句以隋堤水比之,盖以福王征歌选舞,有类隋炀帝耳。第六句初看似节取桓温北伐之事,叹南明马、阮辈,并桓温之弗如。然温在琅琊,不过为内史,何以遽用‘大道王’语,虽曰借用(按,王氏此句自注:‘借用乐府语,桓宣武曾为琅琊’),不宜不伦若此。按《晋书》,琅琊王睿,生于洛阳,南渡后为晋中兴之主;福王亦生于洛阳,立于南都,而一年遽亡。较之琅琊,其始相类,其终大不相侔。则知先生所谓借用者,虽因宣武而借用乐府语,而用晋琅琊以例福王也。且晋五王渡江,而琅琊中兴,号称东晋。明季亦有五王,无一能中兴者,句中‘不见’,寄兴深矣。”郑鸿《析解》:“五句言弘光自河南失守,出奔淮庆,转徙淮上,马士英、徐鸿基等迎立南都,未及一年,遂至丧灭,是板渚之水依然,而沧桑已变矣。”又云:“六句以晋元帝形容之”,略同李说。

结联。赋柳:说洛阳杨柳,更不堪闻问。永丰坊,在洛阳。白居易《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目无人属啊谁?”比兴:明福王世袭地在洛阳,弘光帝由崧之父常洵,在洛阳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李兆元《旧笺》:“末二句用找补法,言南都之事已不堪回首,谁复向洛阳始封之地而致其凭吊乎?”郑鸿《析解》:“弘光不思讨赋,为父报仇,而日事荒*,未几失国,千古恨事。洛阳昔虽繁华,然丧乱之后,亦只有故宫禾黍而已。若过其地,岂堪含情重问旧时风景哉!”若谓写“歌伎”,则起联谓战乱中一切娇躯弱质的女性,同受流离之苦。次联谓歌伎出身微贱,也一样遭受此苦。三联谓歌伎所托身的藩王,也已灭亡。结联谓藩王旧日封地的洛阳已荒凉残破,不堪回首。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连。

第一联。赋柳:说晚春柳絮飞舞,扑人衣服;秋柳则满目萧条,令人叹息。比兴:明室内由盛至衰之象;或南明立国,已如春光向尽,亡后则旧事更凄凉可叹。郑鸿《析解》:“起句言明未诸臣半是柔媚昏庸之辈,其萎靡不振光景,不过如落絮之糁衣而已。而今賸水残山,不堪賸凭吊,岂复有往日繁华之盛哉!”

第二联。赋柳:说往日帝王宫中种植花柳,到今天都已物尽人空。扶荔官,在长安,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王,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灵和殿,南齐宫殿名,在今南京。《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大,状若丝缕,……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尝赏玩嗟叹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比兴:李兆元《旧笺》引伊戒平语:“盖沧桑之感、云亡之痛兼之矣。”郑鸿《析解》:“三句不但言宫殿园亭,皆成焦上,即奇花异草,亦无存者,……四句言当时群臣同归于尽,遗老亦半皆隐遁矣。”

第三联。赋柳:说北雁南来,西乌夜飞,都是与秋柳在同一季节朝昏中的引“愁”之事。《西乌夜飞》,刘宋沈攸之所作歌曲。比兴:李兆元《旧笺》谓“相逢”句,“正指遗老诸公”。“好语”句,“则以我国家(按,指清朝)奉天承运,代明复仇,闯献余孽,胥已歼灭,不必效沈攸之妄兴恢复之兵,自取灭亡。按《资治通鉴》:宋荆州刺史沈攸之,以萧道成篡位,举兵东下,声罪致讨,顿兵郢城,兵溃而亡。《西乌夜飞》,其东下时所作也。”郑鸿《析解》:“(上句)指唐、桂诸王,……未几皆即沦丧”;“(下句)指郑成功、李定国诸人,……不识天命有归,然又进犯,不过自取灭亡耳。”陈衍《石遗室诗话》:“以余所闻,‘南雁’自指南中诸遗老;‘西乌’,指(顾)亭林在山西时;‘夜飞’,谓暗中煽动(反清)。”钱仲联先生《陈衍秋柳诗解辨证》以为当以郑说为是。谓“西乌夜飞,用沈攸之事,当然指统兵的统帅,而不能如石遗之说以在野遗民身份之顾亭林当之”;且亭林“康熙元年壬寅才作山西之游”,与“渔洋于顺治十四年作《秋柳》诗”的时间不合。按,“西乌”一句,应是王氏写诗时暗中经营的重点。万一有人告发,可以作为辨解此诗并非“反清”的主要证据。自顺治至乾隆朝清廷君臣都不追究此诗,可能就是从此句窥出其微意。

结联。赋柳:说秋柳衰残,与枚叔在“梁园”写柳的“风流”旧态和作者当日的“素心”,都大大相反了。枚叔,汉枚乘字叔,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孝王在梁园忘忧馆,集诸名士作赋,枚乘写了《柳赋》。比兴:郑鸿《析解》谓枚叔“指侯朝宗。侯生从戎史公(可法)幕内,匡救之事甚多,且文名盖世,不减邹(阳)、枚(乘)。虽孤臣自矢,惜满朝小人,方与东林水火,谁是素心良友,荐而用之。侯家中州,故曰‘梁园回首素心违’也。”陈衍《诗话》:“‘风流枚叔’、‘回首素心’,指(钱)牧斋。”钱著《辨证》:“至于梁园枚叔,郑注指侯朝宗,切人切地。朝宗入清后中顺治乡榜,故渔洋有‘素心违’之诮。……如石遗所云指牧斋,则牧斋在明,未尝为藩园之助,梁园语无着落。”若谓写“歌伎”,则首联其人盛衰之感。次联谓改朝换代,宫廷之事大变。三联谓乱后相逢,皆遭难愁人;今后对去就归宿的选择,应该慎重。结联谓曾见太平盛况的文人,今日遭际,也不免有“素心违”之叹,何论区区粉黛之流的沦落。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第一联。赋柳:以桃陪衬,说一望平野,桃柳皆在冷落荒烟中。桃根、桃叶,东晋王献之有爱妾名桃叶,妾妹名桃根。献之送别两人,作《桃叶歌》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连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比兴:李兆元《旧笺》谓此首诗为弘光帝的童妃而作。童氏为福邸旧妃,乱后投河南巡抚越其杰所。其杰为送至南京,弘光不认而下之狱,并命屈尚志严刑拷掠。首句指弘光“得新宠而行乐也,次句言任童妃之流落而不召也。”郑鸿《析解》:“起句言当在福邸时,亦曾两相笃爱,何异子敬(王献之)之怜桃叶。……次句言一朝富贵,顿改初心,恩爱岂能长保?亦犹时序迭更,忽然变为摇落。”

第二联。赋柳:秋柳、春柳,衰盛对比。旖旎,王粲《柳赋》:“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以修长。”李白《愁阳春赋》:“何垂杨旖旎之愁人。”致缠绵,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比兴:李兆元《旧笺》:“三四句言今日虽弃置勿顾,而妃自来叩阙陈词,是不啻‘秋色向人犹旎’也。‘春闺曾与致缠绵',则正指旅邸相依,两情缱绻时也。”郑鸿《析解》:“三句言弘光虽负心,而童氏一片痴情,犹然缱绻。……四句言童氏一切情形,的是弘光之妃,必非冒充者,何忍杀之。”

第三联。赋柳:说帝王家与柳树相关的遗事,只能流传于“往年”而贻悲于“今日”了。新愁,魏文帝曹丕《柳赋序》:“昔建安五年,上(按指魏武帝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予始植新柳,自彼至今,十有五载矣。感物伤情,乃作斯赋。”公孙,指汉宣帝,他是汉武帝戾太子的孙子,藏匿民间。昭帝无子,乃辗转继承皇位。《汉书·眭弘传》:“孝昭元凤三年……上林苑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巳立。”宣帝小名病巳,这是他继承帝位的谶语。比兴:李兆元《旧笺》:“第五句‘愁'字‘悲'字,亦已暗包妃至弗纳、旋下狱情事在内而不忍斥言,是诗人温厚处。‘帝子'原指湘夫人,今指童妃。……第六句以宣帝诏求故剑(旧妻)大义责之。”郑鸿《析解》:“五句言太子一案。当时太子至金陵,百姓喜,皆言上无子必以为子,不意令群臣会审,指为故驸马王丙之侄孙王之明冒充者。遂幽系囹圄,城破乱军中,实堪浩叹。……六句言皆因满朝谄佞,以致真伪莫分,成千古疑案。设有正色大臣,何至于此,令人忆丙吉护宣帝故事。”

结联。赋柳:说秋柳往日盛况开于珠络鼓声之中,而今在夕阳中和松树凄然相伴,旧情难以追忆。比兴:李兆元《旧笺》:“末二句重复追忆当年以深悼之(童妃事)。妙在‘记否’二字直向福王心中下一棒喝,故与第四句意相应而不相复。第一首‘梦远’句追忆马后,见开国之如彼;末伤悼童妃,见亡国之如此,照应在有意无意之间。”郑鸿《析解》:“首章已点明‘白下’,此处只好借‘青门’(按,长安城门)暗指金陵。‘珠络鼓’者,言昔日秦淮画船萧鼓,何等繁华,不转瞬而已成瓦砾,令凭吊者抚今追昔,感慨流涕,目中所见,夕阳衰柳,与松柏相映而已。”若谓写“歌伎”,首二句,最是牵合此事、掩讳主题的重笔,大可借唐葆年“姐妹花”之说,辨解诗实咏伎而非悼明也。三四句,谓今日半老徐娘,乃是当日王门佳丽。五六句,谓“帝子”、“公孙”家事变迁的悲愁,乃与曾经栖托其门的风尘女子不能无关。结两句,谓今日沦落济上,何忍再追忆青春时居住秦淮河边的繁华景象。

说《秋柳》诗的主题是“吊明亡”,应该可信。但作者善于用“多义性”的手法抒写,使后人对主题及具体字句,作种种不同的索解甚至附会,且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解说得通,以掩散其主题及句意的确指性,正是其艺术“魅力”的成功所在。王氏论诗,喜言“如《华严》楼阁”,“缥渺俱在天际”(见《渔洋诗话》);“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鳞一爪,安得全体?”(见赵执信《谈龙录》)“多义性”的手法,正近此种。但最可勘破“天机”的,莫过于这一段话:“释氏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古言云:‘羚羊无些子气味,虎豹再寻他不着,九渊潜龙,千仞翔凤乎!’此是前言注脚。不独喻诗,亦可为士君子居身涉世之法。”(见《香祖笔记》)这虽是后来之言,此时已深有体悟。要使“虎豹再寻他不着”,真是“夫子自道”。王氏自顺治十五年殿试后进入仕途,由于政治环境及自己生活道路的演变,诗作已渐少思念亡明之事,所以也不再多用这种“多义性”的写作方法了。《秋柳》诗既是他少年时初显身手的杰作,也是他应用“多义性”手法的一个不复重见的高峯。感慨深沉,神韵悠远,音调谐适,不即不离,极其耐人味和吟讽。《渔洋诗话》引陈元衡评比诗说:“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诸名士和作皆不及。”似不为过。计发《鱼计轩诗话》:“王渔洋《秋柳》诗四首,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沈大宗伯(按,指沈德潜)痛诋其不切。”以沈德潜的眼力,而有此种“痛诋”,不是出于门户之见,或是故作糊涂了。朱庭珍《筱园诗话》:“本朝王阮亭《秋柳》,亦皆负一时盛名,以为佳作。其实不守字句修饰妍华,风调好听而已。神骨不骏,格意不高,皆非集中出色之作,不可奉以为式。”则是观察不细,只见部分“鳞爪”,未见“神龙”主体了。

三字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壹』 一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背水一战、

四海一家、

三位一体、

一生一世、

千钧一发、

莫衷一是、

九一生、

可见一斑、

南柯一梦、

沆瀣一气、

沧海一粟、

昙花一现、

欢聚一堂、

孑然一身、

黄粱一梦、

不可一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略胜一筹、

功亏一篑、

天下一家、

一五一十、

焕然一新、

济济一堂、

独当一面、

不屑一顾、

九牛一毛、

拈花一笑、

奄奄一息、

更上一层楼

回眸一笑、

首屈一指、

如出一辙、

混为一谈、

孤注一掷、

不拘一格、

水天一色、

一心一意、

一颦一笑、

不赞一词、

耳目一新、

不顾一切、

付之一笑、

一琴一鹤、

天各一方、

千篇一律、

嫣然一笑、

不名一文、

盈盈一水、

目空一切、

一张一弛、

反戈一击、

名噪一时、

缘悭一面、

付之一炬、

风靡一时、

一模一样、

一步一个脚印、

网开一面、

烜赫一时

浑然一体、

大吃一惊、

日复一日、

有朝一日、

万众一心、

一饮一啄、

一步一趋、

一朝一夕、

百密一疏、

平地一声雷、

众口一词、

尝鼎一脔、

略见一斑、

季布一诺、

灵机一动、

不堪一击、

吹皱一池春水、

万无一失、

一唱一和、

一针一线、

千人一面、

言行一致、

一板一眼、

多此一举、

不名一钱、

窥见一斑、

窥豹一斑、

不以一眚掩大德、

百无一用、

毁于一旦

一年一度、

面目一新、

黄梁一梦、

打成一片、

高人一等、

年复一年、

千金一诺、

步调一致、

倒打一耙、

当头一棒、

千金一笑、

融为一体、

各执一词、

稍逊一筹、

一点一滴、

振臂一呼、

全国一盘棋、

一龙一猪、

别树一帜、

棋高一着、

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觞一咏、

不值一哂、

略知一二、

一瘸一拐、

略逊一筹、

一刻、

一草一木、

春风一度、

聪明一世

千金一刻、

千虑一得、

摇身一变、

百无一能、

风行一时、

无官一身轻、

虚晃一枪、

利出一孔、

上下一心、

名震一时、

仁同一视、

同出一辙、

斗南一人、

安于一隅、

一箪一瓢、

日甚一日、

太仓一粟、

通同一气、

自成一家、

江天一色、

一言一行、

二童一马、

一心一德、

一龙一蛇、

九牛一毫、

登高一呼、

一嚬一笑、

阒无一人、

铅刀一割、

伯乐一顾

一丝一毫、

千载一时、

傲睨一世、

一长一短、

一丘一壑、

高出一筹、

桂林一枝、

一举一动、

稍胜一筹、

万口一词、

混然一体、

高人一筹、

槐南一梦、

梧桐一叶落、

季路一言、

冠绝一时、

盛极一时、

定于一尊、

不识一丁、

百无一是、

威凤一羽、

付诸一笑、

人手一册、

一字一句、

亿兆一心、

恒河一沙、

背城一战、

遐迩一体、

可发一噱、

淹淹一息

荟萃一堂、

洞察一切、

九仞一篑、

抱成一团、

百无一失、

一薰一莸、

视同一律、

千虑一失、

自成一格、

一手一足、

罪加一等、

双凫一雁、

一缘一会、

又生一秦、

独霸一方、

加人一等、

聊备一格、

向上一路、

付诸一炬、

匹马一麾、

目空一世、

戮力一心、

如出一口、

灿然一新、

铁板一块、

日长一线、

又弱一个、

赢金一经、

睥睨一切、

轰动一时

九鼎一丝、

牛之一毛、

串通一气、

在此一举、

众口一辞、

一天一地、

傲睨一切、

剑首一吷、

更进一竿、

中流一壶、

克肩一心、

举国一致、

百无一堪、

一字一板、

一字一珠、

千金一掷、

青山一发、

专心一志、

胡越一家、

一来一往、

一成一旅、

一心一计、

斗绝一隅、

一手一脚、

罗之一目、

未达一间、

不值一驳、

机杼一家、

乱作一团、

传诵一时

百不一存、

宿弊一清、

熔于一炉、

优昙一现、

略窥一斑、

剑头一吷、

未成一篑、

独步一时、

割据一方、

略高一筹、

同德一心、

十一生、

重足一迹、

别创一格、

一鳞一爪、

一生一代、

一分一毫、

千载一圣、

雄视一世、

一步一鬼、

日慎一日、

独善一身、

不值一钱、

漆黑一团、

情同一家、

千金一瓠、

千古一辙、

巢林一枝、

九合一匡、

禁鼎一脔

冰心一片、

情深一往、

百虑一致、

存十一于千百、

咸阳一炬、

不名一格、

专心一意、

衣带一江、

白首一节、

不拔一毛、

万口一谈、

一一生、

千载一弹、

一马一鞍、

千古一时、

一心一路、

筌蹏一悟、

未识一丁、

名重一时、

哄动一时、

风靡一世、

百不一遇、

表里一致、

一枝一节、

一心一力、

法出一门、

勺水一脔、

别开一格、

麟凤一毛、

别树一旗

一熏一莸、

一班一级、

鹪鹩一枝、

十寒一暴、

沧海一鳞、

略窥一班、

几尽一刻、

一夔一契、

并为一谈、

价增一顾、

以求一逞、

一搭一档、

桂折一枝、

独竖一帜、

一悲一喜、

堂堂一表、

百一生、

一鞭一条痕、

不值一笑、

一家一火、

千载一合、

风行一世、

万世一时、

千载一遇、

没衷一是、

一吹一唱、

不易一字、

人己一视、

万一生、

苟安一隅

一字一泪、

不直一文、

同心一意、

一棒一条痕、

百无一成、

罗掘一空、

不直一钱、

一班一辈、

同心一力、

猖獗一时、

万口一辞、

付之一叹、

斠然一概、

礼先一饭、

一枝一栖、

竿头一步、

莫展一筹、

半解一知、

攘臂一呼、

片言一字、

百不一贷、

侏儒一节、

一还一报、

不值一顾、

倒打一瓦、

千里一曲、

一喷一醒、

一旦一夕、

若出一辙、

一吟一咏

骐骥一毛、

同功一体、

一口一声、

同然一辞、

齐心一力、

一重一掩、

别置一喙、

百世一人、

眼空一世、

一晦一明、

千载一逢、

一搭一档、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一根一板、

一肢一节、

混作一谈、

痌瘝一体、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若出一轨、

慌作一团、

慌做一团、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山亏一蒉、

一心一腹、

一则一二则二、

旷古一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千年一律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一家一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不管一二、

一掷、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百喙一词、

千古一律、

千金一壶、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一倡一和、

一鼓一板、

聊胜一筹、

一式一样、

同声一辞、

一迎一和、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是一二是二、

斗绝一隅、

黑漆一团、

嚣张一时、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山亏一篑、

相与一口、

自树一帜、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自出一家、

别作一眼、

千载一日

不染一尘、

千岁一时、

孤行一意、

一针一缐、

千载一会、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一坐一起、

见其一未见其二、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贰』 想字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词目

思前想后

发音 sī qián xiǎng hòu

释义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示例

近义词 左思右想

反义词 一往直前

『叁』 第三个字是共的成语有哪些

第三个字是共的成语有哪些

同生共、

雅俗共赏、

和衷共济、

有目共睹、

同床共枕、

和平共处、

同甘共苦、

天人共鉴、

人神共愤、

有目共赏、

同文共规、

神人共悦、

牛骥共牢、

同休共戚、

连根共树、

两虎共斗、

同音共律、

通忧共患、

首尾共济、

车轨共文、

同条共贯、

连枝共冢、

同恶共济、

神人共愤、

同门共业、

分甘共苦、

松萝共倚、

奇文共赏、

通无共有、

一瓜共食

『肆』 第三个是在字的成语有哪些

第三个字是“在”的成语有:

历历在目、

满不在乎、

遥遥在望、

心不在焉、

芒刺在背、

如鲠在喉、

恫瘝在抱、

大权在握、

如芒在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历历在耳、

成败在此一举、

高高在上、

有言在先、

清明在躬、

言犹在耳、

腥闻在上、

话不在行、

毫不在乎、

勿忘在莒、

黄雀在后、

遭劫在数、

薄技在身、

名声在外、

悬悬在念、

拳拳在念、

宛然在目、

珊瑚在网、

风斯在下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成算在心、

诽誉在俗、

成竹在胸、

龙德在田、

珠玉在侧、

高下在心、

念兹在兹、

高下在手、

祝哽在前、

食骨在喉、

民生在勤、

糠秕在前、

得失在人、

珠玉在傍、

谋事在人、

飞龙在天、

夙夜在公、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寸铁在手、

毫不在意、

痌瘝在抱、

昭昭在目、

凤凰在笯、

振鹭在庭、

全局在胸、

吃自在饭、

鸾鹄在庭

三星在户、

胜券在握、

太阿在握、

尽其在我、

耿耿在怀、

如箭在弦、

怀恨在心、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提心在口

骨鲠在喉: 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历历在目: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满不在乎: 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芒刺在背: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念兹在兹: 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言犹在耳: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遥遥在望: 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有言在先: 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珠玉在侧: 侧:旁边。比喻仪态俊秀的人在身边。

薄技在身: 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寸铁在手: 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成算在心: 心中早已经算计好了如何应付的办法。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权在握: 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

飞龙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

凤凰在笯: ?鸟笼。凤凰被关在笼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报负。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告老在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

高下在手: 犹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同“高下其手”。

高下在口: 犹言信口雌黄。

高下在心: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高高在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话不在行: 指人说外行话,话不投机

毫不在乎: 毫:丝毫,形容细小;在乎:在意。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

『伍』 为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不以为然、不足为训、画地为牢、指鹿为马、自以为是、不以为意、量入为出、以邻为壑、步步为营、化险为夷、好自为之、习以为常、歃血为盟、化整为零、人满为患、相依为命、合二为一、与人为善、难以为继、助纣为虐、狼狈为奸、落草为寇、左右为难、无能为力、朋比为奸、助人为乐、引以为荣、舍己为人、破涕为笑、指雁为羹、一吐为快、不足为奇、偶一为之、一言为定、引以为戒、助桀为暴、金石为开、信以为真、一分为二、下不为例、相与为一、各自为政、炫石为玉、天下为公、能者为师、淮橘为枳、先入为主、四海为家、养虎为患、集腋为裘、止戈为武、为裘为箕、合而为一、铸剑为犁、转悲为喜、引以为憾、安身为乐、转败为胜、发奋为雄、蒸沙为饭、为鬼为蜮、反客为主、先睹为快、转危为安、起偃为竖、助桀为虐、师直为壮、察察为明、倒果为因、划地为牢、白首为郎、户限为穿、三人为众、莫此为甚、积以为常、积露为波、两世为人、二竖为虐、舍己为公、压良为贱、日中为市、何足为奇、以退为进、为国为民、且住为佳、橘化为枳、羞与为伍、化枭为鸠、多文为富、不贪为宝、攻心为上、化零为整、以人为鉴、反败为胜、杜默为诗、不足为据、合两为一、不足为凭、抗颜为师、入土为安、不足为法、旱魃为虐、无动为大、宽大为怀、无与为比、一之为甚、削木为吏、不相为谋、以筌为鱼、不以为奇、鬻鸡为凤、斫雕为朴、詈夷为跖、不以为耻、聚米为谷、聚米为山、天下为笼、移孝为忠、刓方为圆

『陆』 第三个字是有的成语有哪些

生财有道、

开卷有益、

天若有情天亦老、

盗亦有道、

亢龙有悔、

津津内有味、

井然有序、

无独容有偶、

游刃有余、

今朝有酒今朝醉、

炯炯有神、

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有声有色、

隔墙有耳、

三生有幸、

彬彬有礼、

振振有词、

井井有条、

互通有无、

错落有致、

孔武有力、

绰绰有余、

后会有期、

行之有效、

后继有人、

匹夫有责、

言而有信、

天外有天~~~~~~~~~~~

『柒』 第三个字是三成语有哪些

八难三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白璧三献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半夜三更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避军三舍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君三舍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长年三老 古时指船工。

垂涎三尺 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得其三昧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鼎分三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二次三番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二满三平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三平二满”。

『捌』 为在第三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自以为是,先入为来主源,助人为乐,不以为然,舍己为人,一言为定,合二为一,无能为力,左右为难,指鹿为马,转悲为喜,习以为常,不足为训,歃血为盟,宽大为怀,转危为安,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破涕为笑,逼良为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分为二,不以为耻,引以为戒,以退为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反败为胜,信以为真,

『玖』 第三个字是在字的成语有哪些

历历在目、

满不在乎、

遥遥在望、

心不在焉、

芒刺在背版、权

如鲠在喉、

恫瘝在抱、

大权在握、

如芒在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成败在此一举、

高高在上、

有言在先、

历历在耳、

清明在躬、

腥闻在上、

言犹在耳、

名声在外、

薄技在身、

毫不在乎、

话不在行、

黄雀在后、

悬悬在念、

遭劫在数、

勿忘在莒、

成竹在胸、

拳拳在念

『拾』 第三个字是共的成语有哪些

第三个字是共抄的成语有哪些袭 :

同生共、

雅俗共赏、

和衷共济、

有目共睹、

同床共枕、

和平共处、

同甘共苦、

天人共鉴、

人神共愤、

有目共赏、

同文共规、

神人共悦、

牛骥共牢、

同休共戚、

连根共树、

两虎共斗、

同音共律、

通忧共患、

首尾共济、

车轨共文、

同条共贯、

连枝共冢、

同恶共济、

神人共愤、

同门共业、

分甘共苦、

松萝共倚、

奇文共赏、

通无共有、

一瓜共食

求类似“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成语,且必须是“一?一?”的

一板一眼

一悲一喜

一步一鬼

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

一长一短

一倡一和

一唱一和

一朝一夕

一成一旅

一弛一张

一吹一唱

一搭一档

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

一德一心

一点一滴

一分一毫

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

一还一报

一晦一明

一家一火

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

一口一声

一夔一契

一来一往

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一马一鞍

一模一样

一年一度

一喷一醒

一嚬一笑

一颦一笑

一琴一鹤

一丘一壑

一觞一咏

一生一代

一生一世

一式一样

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

一丝一毫

一一生

一天一地

一五一十

一夕一朝

一笑一颦

一心一德

一心一腹

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

一心一路

一心一意

一熏一莸

一薰一莸

一言一行

一吟一咏

一饮一啄

一迎一和

一缘一会

一张一弛

一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