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的故事简介150字-偃旗息鼓的主人公是谁
1.请说出《三国演义》的几个故事并说出每个故事的主人公?
2.常见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3.与姜维有关的是啥成语?
4.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5.成语的主人公大全
6.<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中的人物及故事?
请说出《三国演义》的几个故事并说出每个故事的主人公?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请多多回答。
谢谢!!!!
解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分析的真强~~入木三分。。
出身贫寒,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邓艾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干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操
温 酒 斩 华 雄
小 霸 王 孙 策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战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温 酒 斩 华 雄
割须断袍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困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清尘浊水
释源:曹植《七哀》诗。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
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法会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
平视获罪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帧。”
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
才高八斗
释源:五代·李瀚《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宋缺名《释常谈》于此亦有记述。
说解: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如《平鬼传》:“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作“八斗才”。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司马昭之心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已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裴注:“《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待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说解: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如《 *** 选集·向 *** 的十点要求》“盖自汪精卫倡言 *** 亲日以来,张君励、叶青等妖人和之以笔墨, *** 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源:《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解: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扇火止沸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拨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掾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说解:沸,沸腾,指开水。原意是用扇风助火的办法来阻止水的沸腾。比喻处事方法适得其反。
穷途之哭
释源:《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
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浮瓜沉季
释源: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说解:浮瓜沉李,本谓把瓜和李子放到水中,后指用冷水果解暑,或为消夏乐事之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都人伏天,于风亭水榭,雪槛水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苏轼《答苏伯固三首》:“位计龙舒为多,大盆如命取去,为暑中浮瓜沉李之一快也。”
迅风振秋叶
释源:《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毗对曰:‘……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说解:迅,迅疾。振,摇落。迅风振秋叶,即急风横扫秋叶,形容气势之强,不可阻挡。又作“秋风落叶”,乃引申用法,形容一扫而光。宋·洪迈《夷坚乙志·齐先生》:“诸公见其高门华屋,上干霄汉,三年之后无一瓦盖头矣……虽蹇驴亦无有矣,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梁上君子
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盗窃的人。后泛指窃贼。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常见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精中报国(岳飞) 江郎才尽(江郎) 凿壁偷光(匡衡)
乐不思蜀(刘禅)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风声鹤唳(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
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与姜维有关的是啥成语?
一 写出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及主人公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诸葛亮
偃旗息鼓——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草船借箭——诸葛亮
胆大如斗——姜维
味如鸡肋——曹操
妄自菲薄——刘禅
才高八斗——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鞠躬尽瘁——诸葛亮
坚壁清野——曹操
出言不逊——郭图
欲擒故纵——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势如破竹——杜预
二 谁能写出4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并写出主人公
乐不思蜀,刘禅。鞠躬尽瘁,诸葛亮。望梅止渴,曹操。如鱼得水,诸葛亮,刘备。
三 和“姜维”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诡计多端[ guǐ jì ō ān ]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诡变多端[ guǐ biàn ō ān ] :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足智多谋[ zú zhì ō móu ]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运筹帷幄[ yùn chóu wéi wò ]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指挥若定[ zhǐ huī ruò dìng ]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四 有关姜维的成语
文武双全,九伐中原,胆大如斗。
五 和姜维有关的成语
那要看你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了。蜀汉的话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陈泰、郭淮、邓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弱小等原因、终究回天乏术。蜀汉灭亡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士为知己者”,纵观姜维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写照。那种对信念的强烈执着,明知不可为而去做,为之生,为之,为之粉身碎骨而亦无悔!
六 和姜维相关的成语
诡计多端复 [guǐ jì ō制 ān]
基本释义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贬义
出 处
《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例 句
1. 这家伙心术不正,~,不可信任。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诡变多端
反义词 肝胆相照
七 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
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
一、暗度陈仓
释义: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意思是我用韩信的计谋,正面迷惑敌人,在暗中行动,攻取三秦后,夺取五国。
示例:这个小人暗度陈仓的伎俩已经被识破了。
二、宝刀未老
释义:比喻虽然年龄大了;但精神、体力或本领仍不减当年。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意思是黄忠怒骂:“你这小子欺负我年岁大,我手中宝刀的年岁可不老”
示例:爷爷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宝刀未老,依然每天出去晨练。
三、单刀赴会
释义: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示例:关羽当年单刀赴会,丝毫不怕敌人的埋伏。
四、锦囊妙计
释义: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意思是我保证主公顺利到达吴国,应当拿上这三个锦囊。
示例:刚才我的发言是抛砖引玉,现在该轮到你“小诸葛”拿出锦囊妙计了。
五、草船借箭
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采用孔明惊奇的计谋借到了弓箭,献上秘密的计策让黄盖受刑。
示例: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八 帮忙想想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至少2个)
有好多,希望能帮到你,网上的
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困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盒稳葑呈坑⒂虏磺啦唤怠?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谚语、歇后语: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过五关,斩六将;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10、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
11、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2、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1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诗
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贺把自己诗卷送给韩愈鉴赏,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十分欣赏。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第五句“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第六句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这首诗,用鲜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成语的主人公大全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精中报国(岳飞) 江郎才尽(江郎)? 凿壁偷光(匡衡)
乐不思蜀(刘禅)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风声鹤唳(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中的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 破釜沉舟(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 围魏救赵(孙膑)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曹操) 完璧归赵(蔺相如)
惊弓之鸟(更赢) 程门立雪(杨时)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草船借箭(诸葛亮)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 四面楚歌(项羽)
草木皆兵(符坚) 赤壁之战(周瑜)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滥竽充数(南郭) 老骥伏枥(曹操) 逼上梁山(林冲) 草船借箭(诸葛亮)
明镜高悬(秦始皇) 开门见山(寓公) 名落孙山(孙山) 悬梁刺股(苏秦)
班门弄斧(梅之滨) 纸醉金迷(孟斧) 按图索骥(伯乐)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百步穿杨(养由基) 杯弓蛇影(杜宣) 鞭长莫及(伯仲) 病入膏肓(缓)
不寒而栗(火纵) 车水马龙(马皇后) 出尔反尔(孟子) 出人头地(欧阳修)
唇亡齿寒(宫之奇) 打草惊蛇(王鲁) 大义灭亲(石 鹊) 东窗是发(秦桧)
东山再起(谢安) 分道扬镳(元志) 风声鹤唳(符坚) 汗流浃背(曹操)
鹤立鸡群(嵇绍) 鸡鸣狗盗(孟尝君) 骄奢*逸(州吁) 口蜜腹剑(李林甫)
口若悬河(郭象) 鹿谁手(石勒) 洛阳纸贵(左思) 门庭若市(邹忌)
南辕北辙(季梁) 怒发冲冠(蔺相如) 破镜重圆(徐德言) 骑虎难下(杨坚)
巧取豪夺(米芾) 日暮途远(伍子胥) 如火如荼(夫差) 投笔从戎(班固)
兔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 望洋兴叹(河伯) 嫣然一笑(宋玉)
偃旗息鼓(赵云) 阳春白雪(宋己) 叶公好龙(叶公) 夜郎自大(夜郎)
一败涂地(刘邦) 一筹莫展(蔡幼学) 一鼓作气(曹刿) 一箭双雕(长孙晟)
一目十行(萧纲) 一窍不通(纣王) 一丘之貉(杨恽) 一日千里(周穆王)
以德报怨(孔子) 以身试法(王尊) 越俎代庖(许由) 亦步亦趋(颜回)
易如反掌(褚遂良) 朝三暮四(狙公) 中流砥柱(大禹) 趾高气扬(屈瑕)
众叛亲离(邹吁) 自惭形秽(王济) 捉襟见肘(曾参) 鞠躬尽瘁(诸葛亮)
语文趣题
根据诗句填成语
1、危楼高百尺.(空中楼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3、明月何时照我还?(归心似箭)?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厚谊)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望无际)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影无踪)?
9、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仿句 例: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颗树苗),(不论其高矮),(所以高山雄伟壮观).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大小),(所以大海浩瀚壮阔).
长河,(是顽强的寻求与机智的开拓).
大海,(是无比的宽容和博大的包含).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心灵的博大,胸襟的坦荡,襟怀的包容,才能真性飘逸,气质超然,快乐人生。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中的人物及故事?
偃旗息鼓(一身是胆)-赵云
三国时代,一次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命令大将赵云、黄忠去抢夺曹操的粮食。曹操带领大军追赶赵云。赵云边打边退,一直退到营寨前,叫士兵打开营门,放倒军旗,停止擂鼓,在营外设好埋伏。曹军追到,看到这种情景,怀疑有埋伏,就撤退了。
事后刘备对诸葛亮称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
“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停止攻击或者事情中止。
草船借箭 -诸葛亮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三顾茅庐 -诸葛亮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听谋士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学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恰巧诸葛亮那天出门在外,刘备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没想到诸葛亮又是出外闲游。张飞是个急性子,本来他就不愿意再去,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就回去了。
虽然,刘备回去了,可是他请诸葛亮的心并没有改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很鲁的说:"让我一个人去,如果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很生气的把张飞责备了一顿。
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来谈话,恳请他替国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