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什么意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出自
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翻译成白话文,急
2.探秘三国时天府之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吗?
3.李冰筑堰文言文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翻译成白话文,急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一语来自于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
(李冰修了都江堰后)湿润或者干旱都要听从于人,(百姓从此)不知道什么是饥饿
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O_O
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就是著名的都江堰。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都江堰修建于2200多年前。其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到今天,都江堰,这座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超过一千万亩。
李冰,这位被后人尊为“川主”的秦国蜀郡太守,堪称人类水利史上的旷世奇才。他跨时代的认识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没有采取简单“围追堵截”,而是引导江水加以利用。
都江堰刚好建在岷江的一处急拐弯处。昂于江心的“鱼嘴”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每逢枯水季节,人们用竹笼装满卵石封锁外江,堰前的鱼嘴恰到好处的将江水导入东侧人工修筑的内江;而当汛期来临,江水暴涨时,人们挖开竹笼,让多余的江水沿外江排出,避免了洪水的危害。
内江直通都江堰后面的宝瓶口,江水经此处流入成都灌溉万千倾良田。宝瓶口开凿在玉垒山上,是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在人类尚没有发明火药,甚至没有冶炼出铁器的两千多年前,睿智的蜀中先民在李冰的带领下,在岩壁上架起篝火,将岩石烧至灼热,再浇上由岷山冰雪融化而成的岷江水,让岩石遇冷崩塌。前后历时八年,终于在玉垒山上开凿出了这足以令今人目瞪口呆的宝瓶口。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这段平时用来排沙的河道会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安全水准。甚至在遇到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两千余年来,四川人民精心的保护着都江堰,他们为都江堰总结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的秘诀已被历史经验所证实。而都江堰也为他们奉献上了两千年的“水旱从人”。大自然与人类在平和中携手度过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
探秘三国时天府之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吗?
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史记》中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后,天府之国之美誉累见于正史、野史和历代文学作品中。唐代李白更是高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其实,天府最初的意思是一种官职,《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何谓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还不是一般的宝贝呢,几乎相当于镇国之宝才能入列。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天下对天府之国的赞誉和羡慕。
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那么刘备入蜀后,百姓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战乱年代一个共同点是货币混乱,当政者为了掠夺战争资源,不遗余力地搜刮。魏蜀吴的货币可谓惨不忍睹,曹魏铸小钱,刘备铸铸值百钱(大额货币),而东吴更是铸大钱一当五百。
不管小钱还是大钱,同样多的铜就可换取百姓几十倍的物资或者劳务。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好处不仅如此,让本国货币贬值,也是经济战的一种。三国尽管处于敌对、战争状态,但民间的,甚至官方的贸易一直没有断过。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百倍甚至千倍面值的大钱,竞相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流失。
但是这种做法,最终无疑是自掘坟墓。好像我们的记忆里还有残存有类似经历,或者说你曾经也被这么伤害过。
所以,百姓要生存,不得不以物易物,或者舍去货币而变换一种等价物。
其实,曹洪不是不干,按照今天的话说,借钱可以,但是借绢不行。这说明什么?钱不值钱啊,连曹丕、曹洪这样的人物都不看好当时的货币,普通百姓能相信吗?在战乱或者饥荒年代,一般人有贱金钱贵实物的心理,这样一来,金属货币在民间反而流通不畅,而非金属货币盛行,如丝织物、谷物、食盐之类。
还有个事儿,“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三国志》)当时就是去行贿,拿钱不好使,哪怕是真金白银、甚至珠宝。想升官成牙门将?拿绢来;想当100人的队长?拿绢来。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国时衣服材料,一般为丝、麻、葛等织成的,档次分别为锦、绢、麻衣、葛衣。绢这种丝织品,几乎代替了货币,出行、借贷、婚丧嫁娶、甚至军用物质,大都用绢来衡量。
《晋书》中记载了胡质给他儿子路费的事儿:胡质的儿子胡威从洛阳(一说是许昌)到荆州区探望他,儿子呆了十余日。向他告归,他给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
胡质当时襄阳任荆州刺史,从洛阳到襄阳路程有400多公里,考虑到当时的路况,单程一趟也在一月有余,一月左右的口粮为一匹绢。
那么一匹绢究竟能换多少粮食呢?
当时的成年人每天5到6升口粮,单程一趟就需要1斛多的口粮。可见三国时期绢和谷的比价与东汉时的1:2应该没有太大差距,说明绢的价值比较稳定。
必须要找到一个等价物,上面不是说绢几乎代替了货币,用绢来作等价物,不行吗?为了更直观,我们还是采用米吧。
汉代计量换算大致为: 1斛 = 10斗 = 100升(古) ;1斛=13.5公斤;汉大亩 = 0.69市亩;汉小亩 = 0.29市亩;魏亩 = 0.75市亩 (蜀和吴都用汉大亩)。这个数据来源于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
《汉书·食货志》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小亩)”。5口之家去除2个服役外,最多2个劳动力,耕地能力折合42汉大亩,大抵可把20汉大亩视作当时青壮年劳力的平均耕种能力。
产量呢?
《华阳国志》载:“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
刘焉时期就这个产量,蜀汉时期也不会低于这个产量。诸葛亮治蜀期间,很重视都江堰的维护与管理,专门设“有堰官,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水经注)。就按照最低产量来算,每市亩产量也有587市斤。
一户农民(也按照5口之家计算)种上等良田40汉大亩,一年大概收入多少呢?取亩收20斛为常值来计算,一年可得10800市斤的谷,折合米约5400市斤。
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多少呢?
当时的人一天最少也要有5-6升粮食才能温饱。一户5口人,折合0.25斛,6.75市斤,一年需要约2464市斤米。
别急,还有税收。
田赋,正史上没有记载东吴合蜀汉的田赋情况,但肯定有,至于多少,只有参照魏国的田赋。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
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刺激生产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别以为魏国农民就好过,曹操在北方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制,屯田制下有耕牛的跟佃农除了要交1%的税外还要交50%的地租,没耕牛要多加10%。
那时候的牛,是国家战略物资,都是官方管控起来的,至晋初,种牛每头之价,竟约值谷二百斛。那么,三国战乱时候肯定还高于这个价格。
其实曹魏大规模屯田,才是朝廷粮食的主要来源。所以,田租可以祖略按照一半计算。曹魏的赋税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郡县编户征收的田赋与户调,一种是对典农部民(屯田)与士家征收的租赋。
那么我们按照地租一半计算,免去什么“绢二匹、棉二斤”这些税赋,蜀汉一户农家的基本支出为: 5400-2700-2464 = 236(市斤)。
看看吧,一年到头,余粮只有236斤。这236斤,估计仅仅够来年的种子。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这还要风调雨顺,没有婚丧嫁娶,没有大病。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前提:不吃盐巴,不吃肉食,不置办衣服,不添加农具。
就这般,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还没完呢!
生活必需品盐、做衣服的布料等等,你总得要去集市买吧?
去集市,那就要交关税,各地的关卡多的是,路过要缴税,东吴还有酒税、渔税、渡税、限米税、算缗钱,曹魏则连胡椒粉都不放过,弄了个胡椒税。
说明一点的是,关于蜀汉的关税和杂税,正史没有记载,没有记载并不等于没有,陈寿在《后主传》一语道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但是,陈寿可是南充人,土生土长,他肯定知道蜀汉的税赋情况,为什么不记载下来呢?要么真的没有,要么还比曹魏和东吴还重。还有第三种可能么?
另外,蜀汉向少数民族征税,估计这个税率也不小。难怪南中地区一直不稳定,动不动就反叛。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後军还,南夷复叛,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从其豪帅於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於时费用不乏。”《三国志?李恢传》
从这两则记载来看,基本可以断定,蜀汉朝廷对南中等少数民族就是明目张胆地掠夺,只要是与战争相关的战略物资,全部充公。
但是,当权者却很奢靡,蜀汉另外一个托孤大臣李平(李严)被贬为庶民后,在梓潼过得啥日子?“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就是今天的土豪,相比较也是相形见绌。
真应了张养浩的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冰筑堰文言文
1.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2. “李冰为蜀郡守,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
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
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
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
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而去。
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
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
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
唯西蜀无害。(。
3. 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李冰》李冰在做四川成都郡守的时候,有蛟(好像龙一样的)在水中,并且引起了水灾,于是李冰梦化成牛进入水中杀蛟,但没有能胜出,于是跳出水面,选了几百名英勇的神武的弓箭手并说:我先化作牛,蛟也会像我一样化作牛的,我会在头上系上一条白色的绳带,到时你们就射没有标记的牛。
于是有跳入水中和蛟搏斗,兴起了很大的雷和风,天地间变为了一样的颜色。过了一会儿,两头牛跃出水面打斗,弓箭手都一齐射向了没有标记的牛,蛟顿时就被射杀了。
从此以后蛟再也不敢给蜀人带来祸害了。(这篇文章我学过,本人也是四川成都人)。
4. 求《李冰》文言文选段翻译选段原文: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
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泽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翻译:于是李冰让人堵住江水并修筑了分水堤,让分水堤穿过郫江,检江,并分出了支流,形成两股水流从郡下流过。
用这两股水流溉灌这几个郡,又开辟了许多稻田,于是蜀地肥沃的土地纵千里,当时号称为陆海。干旱时就引水浸润田地,下雨时就堵塞住水闸,把水关住。所以史书上记载说:“蜀地的天气是降水还是干旱都是由人决定的,那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那儿不存在荒年,天下的人称蜀地为天府之国。”
5. 《李冰斗蛟》文言文翻译翻译:
秦昭王出兵攻下了蜀地,让李冰做太守。当地的江水里有个神仙,每年要娶两个年轻女孩为妻。主持祭典的人说:出一大笔钱来聘请应征者。李冰说:“不用,我自己有女儿。”到了祭典的时候把女儿打扮一下,投入江水中。
李冰径自走上神的座位,举起酒杯说到:“江君大神,您得到了我的女儿,我应当见您一面,互相敬杯酒水。”李冰先一饮而尽,而(江君的)另一杯一点也没有喝。李冰严厉的说:“江君你太轻视我了!我应当讨伐你!”于是拔出剑,一下子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出现两头青色的牛在岸边相斗。又过了一会儿,李冰返回来向其他官吏下属求助,说:“南面那头腰间白色的是我变的。”说完返回去继续打斗。主簿(帮助李冰)刺杀了北面的那头牛。江神于是了,再也没有这样的祸患发生。
扩展资料:
出处
《李冰斗蛟》出自《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风俗通》。《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 *** 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后世影响
后来,人们在江边为李冰修了庙,庙前还造了一条石牛,虽在江边,地势很低,可是每年当秋雨连绵,江水暴涨时,都淹不着庙周边住的几千户人家,大水还没等到庙边儿上,刚到石牛跟前就自行退下去了。有人说,蜀地有斗牛的习惯,就是为了纪念李冰流传下来的。
百度百科-李冰斗蛟
6.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网址是多少周之后,秦孝王任命为蜀郡太守李冰。
冰能懂天文地理,对汶山为天彭门。至于洗,到县,看见两山相对如网,因此称为天彭阙。
仿佛看见神,于是从水上立在三所,祭祀用三牲,圭璧沉入澳。汉朝兴起,屡次派使者祭的。
冰便截住江流,穿过郫江、检江,另外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船只。岷山多梓柏大竹子,颓随水漂流,而使木材,工程节省丰饶。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地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早就把水浸润,雨就杜绝水门,所以记说:水旱从人,不知道饥饿,当时没有灾荒,所谓的天府之国天下。
外作石犀牛五头,以满足水精;穿过石犀溪在江南,称为犀牛里,后转移到犀牛二头,一个在府市市桥门,现在就是石牛门是正确的;一个在深水中。于是从湔堰上,分别从羊摩江,灌溉江西。
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做三个石人,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枯竭不到你,盛不没肩。
当时她有沫水,从蒙山下,伏在地上,适逢江水南安,触山胁泅崖,水流湍急,破触礁船,历代担心的。冰调发士卒凿平泅崖,通正水道。
有人说:冰在山崖上凿时,水神发怒,冰就拿刀像水里与神斗。至今蒙福。
又认识观察水脉,在广都县盐井各池塘,蜀国于是盛有养生的饶了。
7. 文言文李冰斗江神的翻译秦昭王出兵攻下了蜀地,让李冰做太守。
当地的江水里有个神仙,每年要娶两个年轻女孩为妻。主持祭典的人说:出一大笔钱来聘请应征者。
李冰说:“不用,我自己有女儿。”到了祭典的时候把女儿打扮一下,投入江水中。
李冰径自走上神的座位,举起酒杯说到:“江君大神,您得到了我的女儿,我应当见您一面,互相敬杯酒水。”李冰先一饮而尽,而(江君的)另一杯一点也没有喝。
李冰严厉的说:“江君你太轻视我了!我应当讨伐你!”于是拔出剑,一下子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出现两头青色的牛在岸边相斗。
又过了一会儿,李冰返回来向其他官吏下属求助,说:“南面那头腰间白色的是我变的”说完返回去继续打斗。主簿(帮助李冰)刺杀了北面的那头牛。
江神于是了,再也没有这样的祸患发生。
8. 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
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