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2.县衙门口的鼓叫什么?什么时候有的

3.古时最早的诽谤木是怎样的体现?

4.谏鼓谤木什么意思

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尧典》是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第一篇。汉、唐的注疏者通常认为,这是尧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的;宋代以后的学者则认为,这是后人撰写的,一开头的“粤若稽古”,意思就是“考察古代的事情”。就像今天我们开口说“从前如何如何”,那就是在讲历史说故事了。

那么这一篇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是谁呢?众说纷纭。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这“大概是 周朝史官 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考证,说本篇著成之时代,当在孔子之後,孟子中晚年以前, 春秋战国之间 ;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认为,这是 战国时代 的东西,是 子思之徒 写的;

顾颉刚先生认为,《尧典》是 秦汉时代 的作品。

刘起釪先生的观点最有意思,他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 孔子本人 ,是孔子亲自整理编订的作品。

孔子最为崇敬尧,《论语》记载他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所以,孔子亲自整理了尧的一些材料,成就了这一篇,用来教学;在当时,别人也不可能有这个功夫。当然,在传承中,也经过孔门弟子们不断地加工、整理。

不过,这也是一个猜测,是比较大胆的一个猜测而已。

《尧典》这一篇主要是记载尧和舜的事迹。过去把它分开为两部分,《尧典》和《舜典》。现在通行版本给合起来,但两部分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部分介绍了尧的事迹。尧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上古有名的圣君。《尧典》主要记载了他的这么几件事:

一是制定了历法。

《尧典》记载,尧命令羲、和这两个家族,负责观天像,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制定四时,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尧命令羲、和两族,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名叫旸谷的地方,恭敬地等待着日出,并通过观察来辨别不同时期日出之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春的依据。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里劳作,鸟兽也顺时生育繁殖起来。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又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这地方叫做明都。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次第,以规定夏天所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到来。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夏的依据。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毛也都稀疏起来。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测定日落之处,恭敬地给太阳送行,并观察太阳入山时的次第,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工作。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秋的依据。这时,人们离开高地而住在平原,从事收获庄稼的劳动,这时鸟兽毛盛,可以选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冬的依据。这时,人们都住在室内取暖,鸟兽为了御冬,毛长得特别密细丰盛(氄rong)。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说:“唉!羲与和啊!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每三年置一闰月,以推定春夏秋冬四时而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务,这样许多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了。”

搞清楚天文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过去历法都是要有朝廷颁布的,是权力的象征。所以这里讲尧的功绩,也是他的权威,第一要讲的就是他任命官员、制定出历法。

二是选贤任能。

治理天下,当然要任命官员。尧任命官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尧典》是这么记载的: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尧说:“唉!谁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获得功绩呢?”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聪明能干,可以让他担任这项职务。”尧说:“唉!像他那样愚鲁而不守忠信的人,可以担任这种职务吗?”

丹朱是怎么不好的呢?在下一篇《皋陶谟》里,再次提到了他: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敖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

頟頟,说丹朱很傲慢,惟一游手好闲为爱好,不分昼夜胡作非为,至于在没水的时候,划船为乐。所以,尧以天下为公,儿子不贤,就不考虑他。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尧说:“唉!谁能够根据我的意见来办理政务呢?”骧兜说:“哦!还是共工吧!他现在安集民众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功效了。”尧说:“唉!这个人很会说些漂亮而巧伪的话,但却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国君十分轻慢。”

接下来又找人治水: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奔腾呼啸的洪水正在为害天下,吞没一切的洪水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高冈,水势大极了,简直要遮蔽天空。在下的臣民都愁苦叹息。有谁能治理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呢?”大家都说:“哦!还是让鲧来担负这项责任吧!”尧说:“唉!这个人常常违背法纪,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四方诸侯之长说道:“我们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尧说:“去吧!鲧,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这里虽然没有详细列举他选任了那些官员,但表达出了他的选贤任能的思想导向。

三是实行禅让制。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典》记载,尧在位70年后,想找人代替他。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够顺应上帝的命令,代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天子大位。”尧说:“应该考察民众中的贤人,或是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实际上却是贤能的人,还是使贤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单身汉,名字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舜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和他们却能和睦相处,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得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他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gui)河的弯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这段禅让的嘉话,是儒家一直念念不忘的,认为这是作为帝王最高的品质。可惜在禹之后,便成为绝响。反倒是几次篡位,都是打折禅让的旗号进行的。

四是主持治水。

人们说到治水,第一印象往往是大禹治水。但实际上,治水一事,在尧的时代就开始了。尧的时代,已经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尧作为最高***自然为此操心,于是找人来治理。经过大家的推荐,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后来鲧的儿子禹接手治理,才能成功。

《尧典》就记载了尧的这四件事,这也可能就是最初尧的传说的样子。《尚书》没有交代尧的出身经历,开篇就说他如何圣明: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话是讲,考察古时传说,帝尧的名字叫做放勋(“放勋”二字,有人解释为伟大的功勋)。他恭敬地处理政务并注意节约,明察是非,态度温和,诚实恭谨,能够推贤让能,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方,以至于上天下地。他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的人,使族人都亲密地团结起来;族人和睦团结了,便又考察百官中有善行者,加以表彰,以资鼓励。百官中的事务处理得妥善了,又努力使各个邦族之间都能做到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天下臣民在尧的教育下,也都和睦相处。

在别的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尧的有关事迹。《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中,关于尧的事迹,基本照抄了《尚书》的这一段。不过,在《史记》里,尧已经位列五帝,而且有一个华丽的家族出身: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是陈锋氏之女。帝喾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让位给尧。

在其他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尧的更多事迹。

《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中记载: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

说尧在宫门设置了一面大鼓,让天下百姓能来此畅所欲言,舜就设立了诽谤之木,据说这就是华表的来历。就像今天我们巡视组,每到一个单位,也都设立举报箱,大致功能是一样的。

《吕氏春秋·召类篇》说: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说他曾讨伐过南方的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于是派羿(注意不是后羿),将那些野兽杀,并射落了九日。

还有民间传说,帝尧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争讼斗狠。为了教育儿子,帝尧发明了围棋,教授丹朱作战的谋略,但终究未能使浪子回头,围棋倒是由此流传下来。

中国的古史,往往越往后来,知道的越多,关于尧的事迹,也就更加充分。比方说,他十三岁封于陶(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做天子七十年后发现了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

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总共活了118岁。

县衙门口的鼓叫什么?什么时候有的

衙门口的鼓称作“鸣冤鼓”,谁有冤就去敲鼓,县太爷就会升堂来听你的冤情,然后传唤相关人等,最终来评判谁是谁非,这地方的功能和今天的信访有些相同。鸣冤鼓最早的记载是尧立的进谏鼓,《帝王纪》记载着“尧立敢谏之鼓”,这大约是鸣冤鼓的最早记载。此后的周朝也有鸣冤鼓的记录,《大戴礼.保傅》载:“……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古时最早的诽谤木是怎样的体现?

诽谤木的设立更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众臣说:“鲧可以。”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大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更加重视民意,大力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更多的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

谏鼓谤木什么意思

谏鼓谤木的意思是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

谏鼓谤木,汉语成语,拼音是jiàn gǔ bàng mù,意思是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出自《淮南子》:古者天子听朝,公卿正谏,博士诵诗,瞽箴师诵,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宰彻其膳。

犹以为未足也,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鼗,过若豪釐,而既已备之也。东汉·高诱注:欲谏者击其鼓。《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

成语用法示例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四十二回: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包含木字的成语:

1、木朽蛀生,汉语成语,拼音是mù xiǔ zhù shēng,意思是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出自《信陵君救赵论》。

2、古木参天,汉语成语,拼音是gǔ mù cān tiān,意思是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出自《古柏行》。

3、朽木难雕,汉语成语,拼音是xiǔ mù nán diāo,指腐烂的木头很难雕刻,人不可造就或事情无法挽救。出自《论语·公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