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禅,禅在哪里?

2.佛家禅语是什么

3.传字的词语

4.成语什么心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故事

5.国学经典读书体会

6.形容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是禅,禅在哪里?

以心传心在哪看-以心传心书籍

禅是什么意思呢?古往今来,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描述它的意义。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在海边钓鱼,富人走上前去对穷人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多钓点鱼呢?比如去买条船。”

穷人反问富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富人说:“如果你买了船,你就可以去更深的海里钓鱼了,那里一定有更多的鱼。”

“然后呢?”穷人问。

“然后?”富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那你就可以把钓到的鱼卖掉,去买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里钓鱼,钓到更多的鱼!”

“然后呢?”穷人装作不解地继续问。

“然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钓鱼了啊!”富人说。

“我现在已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钓鱼了!”穷人回答说。

再举一个例子:

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关于禅的故事举不胜举。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至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有人能够定义它。而且,直到将来,禅都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就是错!”。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因为一旦定义了它,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经说它“不是什么”了!禅没有是与不是,去看看六祖慧能大师所谓“不二法门”,或许能有所感悟。

辩证法中有关于矛盾的说法。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对立和统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别心”使得事物中对立的一面过于被强调,而统一的一面往往被忽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其实就是让人们消除“分别心”。不要只看到风和幡,而应该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只看到风或幡的原因!所以,“凡者见二,智者了达!”,对于所谓的“矛盾”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了“矛盾”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心”了。

禅不试图用定义和概念去说明什么。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因此,从人的心灵的角度去看外部事物的影响时,当然可以把外部事物看成是一个同一的没区别的东西。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禅只是对需要禅的人才有用!这样的机会称作“缘”。有句话叫“佛度有缘人”。佛从来没有主动去对谁说过这样的话:“让我来度你吧!”总是众生自己有很多无明烦恼,痛苦不堪,好像一些生病的人,去寻找解药,此时如果机会合适,正好遇到佛或佛经,则得以解除烦恼。所以,药只对生病的人才有用,如果这人没有病,药是没用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生活得很快乐,没有任何烦恼,那他根本不必要去学禅!

从禅的角度出发,看红尘众生,都有自己的因缘。而众生自己却浑然不知。据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得出?”

这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些人往往会把禅和气功等同起来,其实禅和气功是两回事。气功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而已。它以修身、修心为目的,身心合一是修炼气功的正确的方法。当然,如果以禅的观点去练气功,效果会很好,这是因为禅关注人的心灵!

禅不是迷信。迷信是盲从,迷信是错误的信念。禅不赞同迷信,得悟的禅师有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实在的,客观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师的心灵自在活泼,轻松舒展,但如果你选择了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禅语是什么

佛家禅语: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佛家禅语: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佛家禅语: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

佛家禅语:慈爱是积抵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哪有不慈爱的圣贤;容忍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试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佛家禅语: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家禅语: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

家禅语: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佛家禅语:几个小孩想做大师的学生,大师让他们每天打扫教室。大师好久不来教室后,仅剩一个小孩天天打扫,最终这个小孩被选中。

佛家禅语: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佛家禅语: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法句经》

佛家禅语: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佛家禅语: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佛家禅语: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佛家禅语: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佛家禅语:人生活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懂得生命,但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觉知,乃至发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识。

佛家禅语:在隋唐之间,在宗教地位上,出家僧众始终以师道相待,他们对帝王,可以长揖问讯而不跪拜,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佛家禅语: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佛家禅语: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佛家禅语:马教育孩子不驮别人东西。驴讥笑:又没驮,说这些干嘛?马说:等它驮了别人东西再说就迟了。禅师赞赏:防患于未然!

禅诗-《赠琴僧》: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雪窦重显。

佛家禅语: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佛家禅语: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佛家禅语: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佛家禅语: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佛家禅语: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佛家禅语: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佛家禅语: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佛家禅语: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的事;冷落时存一份热切向上的心,就会享受到许多真正的乐趣。

佛家禅语: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佛家禅语: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佛家禅语: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佛家禅语: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佛家禅语:1、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2、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佛家禅语: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佛家禅语: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佛家禅语: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佛家禅语: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佛家禅语:执役僧有时把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佛家禅语: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佛家禅语:当你拥有智慧,并用智慧思索变化无常的人生,便渐渐远离了愁苦。目空一世的人,也是最危险的人。

佛家禅语: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佛家禅语: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佛家禅语: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佛家禅语: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佛家禅语:江洋大盗给禅院布施香火钱,要求借宿,禅师: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不同类的人很难相处在一起。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佛家禅语:我们要像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而保持内心的安详寂静。

佛家禅语: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佛家禅语: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佛家禅语: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一休说:你的茶杯期到了!

佛家禅语: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佛家禅语: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佛家禅语: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佛家禅语: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佛家禅语: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佛家禅语: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佛家禅语:智者寂寂总无为,愚人碌碌把身缚。万物之间无差别,虚妄偏爱何执着。整天思虑太用心,岂非犯了大过错?摘自三祖僧璨《信心铭》

佛家禅语: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注:奉养父母,爱护妻儿,从事无害事业是最大的吉祥

佛家禅语: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佛家禅语:徒: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师把徒的头摁进水里。师:你现在最渴求的是什么?徒:空气!师:对!学知识也要有这种强烈渴求

佛家禅语: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佛家禅语: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

佛家禅语: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佛家禅语: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佛家禅语: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否则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说呢!智慧能使人了脱生、解除烦恼。

佛家禅语: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一回方知生之事

佛家禅语: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佛家禅语: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佛家禅语: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禅师感叹:蠢话贻害无穷。

佛家禅语:狮子想抓兔子,见鹿走过,便去追鹿,鹿没追到兔子也跑了。不满足小利去追求更大希望,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

佛家禅语: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佛家禅语:淘金队走在沙漠中,金子装满了口袋,大家劳累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同行者: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言:我想要的东西最少啊!

佛家禅语:老僧调了敲钟小僧的职位,让他去劈柴。小僧辩解:我敲得很准时啊。老僧:敲钟是要唤醒众生,你敲的钟声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佛家禅语: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佛家禅语: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佛家禅语:问: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佛家禅语:人生因有责任而忠实,若逃避责任,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佛家禅语:狮子:为什么把我关在笼里?僧徒:这样我们安全。狮子:这样,你们的思想就麻痹了,笼子总有一天会破!禅师:要居安思危。

佛家禅语: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因为他的感受是错的,心很乱很苦,事事怀疑,扭曲别人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佛家禅语: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

佛家禅语: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佛家禅语:母鸡拿着游泳文凭要求享受游泳健将待遇,凤凰:此证无用。母鸡说:可它是钱买的!凤凰:凡钱买不来的东西买到了,便失去了价值。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佛家禅语: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佛家禅语:问:何者是佛,何者是法?二祖慧可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不二。法和佛本无两样,只是人们执着,才硬加区别

佛家禅语: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佛家禅语: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佛家禅语: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佛家禅语: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佛家禅语:不必与小人结冤仇,小人自有其冤家对头;不必向君子谄媚,君子不会碍于个人情分而给你什么恩惠。

佛家禅语: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佛家禅语: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五灯会元》释: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佛家禅语: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佛家禅语: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求教者:不会。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佛家禅语: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佛家禅语: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传灯录》释:骏马只要抽上一鞭,就能远行千里;有悟性的人只要对他说一个字便可豁然贯通。

佛家禅语: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

佛家禅语: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佛家禅语: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佛家禅语: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佛家禅语: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佛家禅语: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佛家禅语: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佛家禅语:欲杜绝奸佞之徒的跋扈,须为其留条去路,若其无逃遁之处,便如堵塞鼠穴,老鼠无去路会将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灾害更大。

佛家禅语: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佛家禅语: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佛家禅语: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佛家禅语: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佛家禅语: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佛家禅语: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传字的词语

不见经传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传神阿堵 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传诵一时 诵:称诵、传述。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传为笑柄 笑柄:被人取笑的材料。流传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传檄而定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传宗接代 宗:宗教,家族。代:后代。传延宗教,接续后代。旧指生了独生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

代代相传 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捷报频传 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

空谷传声 在山谷里叫喊一声,立刻听到回声。比喻反应极快。

口口相传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妙处不传 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

名不虚传 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谬种流传 泛指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传下去。

青史传名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树碑立传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投传而去 传:符信。指弃官而去。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言归正传 正传:正题或本题。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一传十,十传百 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

一脉相传 一脉:一个血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右传之八章 打了一顿巴掌。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不可言传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传杯换盏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传杯弄盏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传柄移藉 指权势转移。

传风搧火 犹煽风点火。搧,同“扇”。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多用于贬义。

传风扇火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传圭袭组 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传龟袭紫 指继承高爵显位。汉制,公侯皆佩紫绶龟纽金印。

传经送宝 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传爵袭紫 指继承高爵显位。汉制,公侯皆佩紫绶龟纽金印。

传为佳话 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传为美谈 美谈: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传为笑谈 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传闻不如亲见 听人传说总不如亲眼所见。

大肆宣传 极力宣传使大家知道。

讹以传讹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法不传六耳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飞眼传情 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话不虚传 指传言不假,与实际相符。

火尽薪传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传户颂 家家户户传习颂读。同“家传户诵”。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口耳相传 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克传弓冶 犹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眉目传情 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缪种流传 荒谬错误的东西流传下去。

圣经贤传 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十口相传 许多人辗转相传。

十世单传 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豕虎传讹 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同“豕亥鱼鲁”。

循诵习传 ①指习惯于读书、传旧闻。②指诵习。

异闻传说 不同寻常的奇异的消息。

众口交传 众人辗转述说。

众口相传 众人辗转述说。见“众口交传”。

成语什么心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故事

『壹』 心什么诚什么是什么成语

成语: 心悦诚服

拼音: xīn yuè chéng fú

解释: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举例造句:他很威武,我不得不心悦诚服。

拼音代码: xycf

近义词: 心甘情愿、心服口服、五体投地

反义词: 口服心不服、差强人意、嗤之以鼻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正音 : 服,不能读作“fù”。

成语辩形: 悦,不能写作“乐”。

成语辩析 : 心悦诚服和“五体投地”;都可以形容非常佩服。但“五体投地”是用来形容这种动作的;强调佩服的程度深;有时带有诙谐和讽刺的意味;心悦诚服则含有“乐意”的意思;强调真心真意;不虚假。

产生年代: 古代

常用程度: 常用

英文: be pletely convinced

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贰』 什么是成语故事中的成语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叁』 成语故事的"成语"指的什么意思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回文化的一大特色,答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肆』 什么心什么心的成语,急急急!!!

将心比心、以心传心、以心问心。

一、将心比心

白话释义:拿自己的心专去比照别人的心,指属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处:《朱子语类》:“譬如交代官相似,前官之待我者既不善,吾毋以前官所以待我者待后官也。……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二、以心传心

白话释义: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朝代:唐宋

作者:惠能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三、以心问心

白话释义: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4)成语什么心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将心比心的近义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一、推己及人

白话释义: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处:《与范直阁书》:“推己及人则宜。”

翻译: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是最好的。

二、设身处地

白话释义: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处:《礼记·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翻译:应该要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啊

『伍』 心什么诚什么成语

心悦诚服xīnyuèchéngfú

[释义]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诚地回服气或服从。悦:愉快答;诚:真心。

[语出]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为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正音] 服;不能读作“fù”。

[辨形] 悦;不能写作“乐”。

[近义] 心甘情愿 心服口服

[反义] 口服心不服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真心服从或佩服人和事。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五体投地”;都可以形容非常佩服。但“五体投地”是用来形容这种动作的;强调佩服的程度深;有时带有诙谐和讽刺的意味;~则含有“乐意”的意思;强调真心真意;不虚假。

『陆』 什么心什么目 成语

爽心悦目、烦心倦目、适心娱目、惊心眩目、惊心夺目。

一、爽心悦目

释义: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出自: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

示例: 她穿着这身衣服真让人爽心悦目。

二、烦心倦目

释义: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

出自: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示例: 连日的文秘工作使她烦心倦目,好想就此沉沉睡去。

三、适心娱目

释义:犹言喜心悦目。

出自:清·周亮工《书影》第十卷:“予谓名人适心娱目,偶一为之,亦复何损。”

示例:鞭炮唱响庆元宵,欢欣鼓舞齐欢跳。花灯摆放巨龙阵,长街短巷人如潮。灯笼呈现十五圆,喜心悦目品汤圆。祈盼年丰万事圆,汤圆甜蜜美满圆。愿你元宵全家福,甜美如意十五度!

四、惊心眩目

释义:使人眼花心惊。

出自: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示例:剧烈的光浪狂飙怒卷,惊心眩目,伴着风雷之音,层层叠爆。

五、惊心夺目

释义: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出自: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

示例:金属的色泽,看上去很是惊心夺目,有一种绚丽的美。

『柒』 成语 什么心什么所

随心所欲 ( suí xīn suǒ yù )

解释 欲:想要。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解释 随:任凭;由着。

词意: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 秦牧《艺海拾贝·<画蛋·练功>》:“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地表现事物。”

近义词 为所欲为、自得其乐

反义词 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歇后语 寡妇选郎——~;雕塑匠手里的泥巴——~

人心所向

rén xīn suǒ xiàng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示例这是~,此人和之大利。 ◎曲波《林海雪原》三七

近义词众望所归、深得人心

反义词众叛亲离、怨声载道

语法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指受群众所拥护。

故事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加以赞同,愍帝接受劝谏。

从心所欲

cóng xīn suǒ yù

〖解释〗从:顺从。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示例〗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人心所归rén xīn suǒ guī

解释:指众人所归向、拥护的。

『捌』 心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得心应手

[拼音]

dé xīn yìng shǒu

[释义]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版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权非常顺利。

[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例句]

张师傅做盆景又快又好,真是官止神行,得心应手。

国学经典读书体会

 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读书体会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读书体会篇一

 曲阜是圣人之地,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来到这里之后,受到环境的影响,我读了一些涉及国学方面的书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以及一些所见所感,跟大家交流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咱们一般意义上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佛道儒"这三家的学说或思想。这三家,又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地位最为崇高,有着"以一号百"的影响力,因此有时候我们谈到国学,也专指儒家学说。今天,我主要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佛道儒"这三种思想学说的认识。

 先说佛教,佛教最初的典籍非常多,数目很庞大,以《金刚经》最为著名,最能体现佛法的核心价值观。后来佛教发展到禅宗,讲究"心领神会、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著述就逐渐少了,佛教倡导"诸法皆空",就是电视剧里的和尚常挂在嘴边的"四大皆空".这里有一个故事:当初禅宗五祖弘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要求学生每人写一首偈子,然后择优录取(类似于今天的笔试)。在他众多的弟子中,名望最高的叫神秀,高到什么程度呢?因为他的存在,其他弟子都自觉自愿的退出了比赛,都弃权了。因为相处久了,大家都很佩服他,觉得不管是修为还是境界,都跟他差得太远,就都没写。实际上神秀的压力也很大,他被众人给予了厚望,万一考试"不及格"怎么办?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方式,他没有直接把偈子写到纸上呈交给老师,而是夜里在寺院的墙上题诗一首,就是大家熟知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写完没有署名,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他写的。神秀的本意是好的,把身体比做佛教的圣物?菩提树,也是智慧的象征,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参禅悟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功果的,把心比做明镜台,要时常反思自省,不要让私心杂念沾染了它们。结果弘忍大师看了不太满意,当时寺里还有一个刚从广东过来的僧人,还没有被"正式录用",因为他没有正式剃度,临时安排在厨房里打杂。他看了之后也是连连摇头,就说怎么看着这首诗里面全是错误呢?佛经里讲,要"不着于物"(这个"着"是"执着"的意思),而这首诗里的什么树啊,台啊,尘埃啊,全都是物,于是他求人代笔(本人不会写字,只能求人代笔),也在墙上题诗一首,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就体现了佛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仅所有的外物是空的,连你自己的身、心也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又怎么会惹上尘埃呢?最终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了这个新来的、还没转正的、正在打杂的而且还不会写字的和尚,他就是被后世称为"禅宗六祖"的慧能,弘忍把他看作"肉身菩萨",因为《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慧能就达到了这个境界。由此可见,佛家是很看重这个"空"字的。

 我在长沙读研时,曾经到当地一座著名的寺院?开福寺游玩,该寺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长沙的"开福区"便是以此寺命名,现在寺中仍有一百多名僧侣(全是女尼),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修行。我当时在走廊的一对柱子上,发现了一幅对联,觉得很有意思,上联是:"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下联是:"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当时看到这幅对联,因为它没有标点,不好断句,站在那里想了很久,后来慢慢又品出一些滋味来:斋鱼和法钟都是常见的法器,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打击乐器",斋鱼比较小巧,托在手里敲打,声音轻漂,"觉觉觉觉"一语双关,既是象声词,又是提醒僧侣在读经时不要记,要参悟其中的道理;法钟敲起来声音雄浑,"空空空空"也是象声,同时也提醒他们要摒弃杂念,四大皆空。还有一层意思,斋鱼是夜里诵经时敲的,声音小,避免扰民,这边刚"敲落碧湖月",也就是读了一夜经,那边晨钟又响,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体现了修行的刻苦。概括起来,佛教是"以无为,为有为",是真正的超脱,真正的"无为".

 再说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留下来的经典是《道德经》,还有一位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与老子并称"老庄",咱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好几篇课文选自《庄子》这本书。与佛教相比,道教也主张"无为",比如说"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等,但是道教的无为是假无为,是为了"有为"采取的手段,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说叫做"以无为,为有为".比较有名的一个词,叫"进道如退",比方说打人,必须先把手臂收回来,这样打出去才有力。历史上的典故,有汉代张良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非常高兴,大赏有功之臣,像韩信、萧何、彭越等,都封侯拜相,封地甚广。当轮到张良时,刘邦怕他吃亏,提醒他选齐国,食三万户,张良坚决推辞,选择了"留"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沛县。选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应该说张良还是下了一番苦心的,第一,这个地方在秦时称"沛郡",是刘邦的故乡,也是刘邦发迹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刘邦曾被称为"沛公",他对这个地方是很有感情的;第二,这个地方也是刘邦初遇张良的地方,两个人在这里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从此张良就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走向了"革命道路".因此,张良此举显示了自己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第三点非常关键,沛县这个地方物产并不丰富,地域非常狭小,跟齐国简直没法比,相当于现在说的"革命老区",显示自己安分守己,让刘邦放下了戒心。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刚才提到的那些开国功臣,比如韩信、萧何、彭越,还有范蠡、文仲等,或或逃,结局凄惨,而唯独张良得以全身而退,后来人们都说张良成仙了(我倒觉得是成精了),这也是他以进为退的智慧使然。

 最后再说说咱们的孔圣人,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是公认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一生都是忙碌的、操劳的。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还带着三千多个学生,仅"博士生"就带了七十二个,非常辛苦。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孔子有一些误解,觉得他周游列国,四面出击,都是在跑官,醉心仕途。其实不然,读了《论语》我有这样的体会,孔子的内心充满了仁爱,心系天下万民,怎样对天下、对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当官,只不过是想有更大的能量和空间"为人民服务"而已。我的这种观点有没有依据呢?孔子到底想不想当官?《论语》中有没有相关的记载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论语?子罕》中,有一段子贡与孔子之间的对话: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贡不愧是一个商人,问问题也是拿做买卖来打比方,他问老师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子贡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提出,作为一个人才应不应该出来从政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何许人也,一听就明白了,他是怎么回答的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这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由此可见,孔子是希望做官的,那么,他是不是一个"官迷"呢?当然不是。因为孔子做官有一个原则,或者说底线,达不到这个条件,他就不去做官。这个原则就是"邦有道",也就是国家政治清明。《论语?宪问》中说: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里的"谷"指的是做官领取的俸禄,代指做官,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环境好,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也出来做官,就可耻。《论语?泰伯》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也很清楚,天下太平,就可以出来做官,不太平,就当隐士,如果国家治理得很好,作为人才却生活得很清贫,说明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可耻的。其实孔子做官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没有道义的富贵,孔子是不屑一顾的。

 所以孔子对待世事、时局,是持一个积极的态度的,也可以概况为"以有为,为有为",《论语》与 《道德经》相比,都是微言大义,富含智慧和哲理,但我个人觉得《论语》讲的是"阳谋",而《道德经》则属于"阴谋",当然我这里说的"阴"、"阳"指的是事物的性质,绝没有褒贬之意。孔凡勇老师在读书报告会上也说,《论语》好比《易经》中的乾卦,属阳;而《道德经》好比坤卦,属阴,我觉得也是这个意思。

 咱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由于时间有限,涉猎有限,更主要的是个人的资质有限,所以只能抓取其中一些小小的片段,跟大家交流一下。

 最后,我想以清嘉庆年状元姚文田的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上联是"世上几百年世家,无非积德",下联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读书体会篇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国学经典读书体会篇三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形容文字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文字的成语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请跟随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顶针续麻] 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2.[同文共轨]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3.[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4.[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5.[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6.[高头讲章] 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后来泛指这类格式的经书。

7.[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8.[望文生义]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9.[结绳而治]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10.[夏五郭公]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11.[一字千钧] 钧:古代重量单位,1钧=30斤。形容文字有份量。

12.[驴鸣犬吠] 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13.[联篇累牍] 形容文字冗长而繁琐。

14.[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15.[词无枝叶] 词:言词,词句。形容文字简炼,无枝蔓之辞。

16.[诘屈聱牙]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17.[驴鸣狗吠] 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同“驴鸣犬吠”。

18.[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19.[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20.[哺糟歠醨] ①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②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③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21.[哺糟歠漓]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22.[哺糟啜醨]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23.[哺糟啜漓]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24.[哺糟啜醨] 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25.[笔墨官司] 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26.[片言只语] 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27.[金声掷地] 指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28.[手挥目送] 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29.[目送手挥]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30.[月露风云] 比喻无用的文字。

31.[发聋振聩]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32.[发蒙振聩]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33.[画蚓涂鸦] 形容书法或文字拙劣。多用作谦词。

34.[警愦觉聋]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35.[振聋发聩]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36.[昭聋发聩]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37.[白纸黑字] 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38.[传神阿堵] 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39.[妙不可言] 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40.[乱坠天花] 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不切实际。

41.[断缣零璧] 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42.[珠圆玉润]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43.[玉润珠圆]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44.[舄乌虎帝] 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

45.[鲁鱼帝虎] 指文字传抄错误。

46.[亥豕相望] 指文字讹错很多。

47.[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8.[一字千秋] 指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49.[乌焉成马] 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50.[平易近民]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

51.[笔诛墨伐] 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52.[千章万句] 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53.[梳文栉字] 指训释文字。

54.[调墨弄笔] 指玩弄文字技巧。

55.[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56.[意深长] 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57.[寓意深长] 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58.[讲文张字] 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59.[拆牌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60.[片纸只字]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61.[片言只字]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62.[孤文只义]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63.[片词只句]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同“片言只字”。

64.[简截了当] 指语言、文字简明,清楚,直截了当。

65.[惜字如金] 指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

66.[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67.[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68.[浮笔浪墨] 指多余累赘的文字。

69.[龟文鸟迹] 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70.[注玄尚白] 指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

71.[摘句寻章] 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72.[鲁鱼陶阴] “鲁”和“鱼”、“陶”和“阴”字形相近易混。指传抄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73.[断珪缺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圭碎璧”。

74.[断圭碎璧]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同“断珪缺璧”。

75.[慧业文人] 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76.[慧业才人] 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同“慧业文人”。

77.[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78.[豕亥鱼鲁] 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79.[豕虎传讹] 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同“豕亥鱼鲁”。

80.[笔削褒贬] 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81.[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82.[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83.[束广就狭] 指把丰富的内容概括为极少的文字。

84.[鲁鱼亥豕] 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85.[马中关五] 犹言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86.[酣嬉淋漓] ①形容恣意嬉戏,至于极点。②指文字非常畅达。

87.[点石成金]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88.[点铁成金] 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89.[深入显出]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90.[深入浅出]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91.[残编裂简]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92.[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93.[舞词弄札] 犹言舞文弄墨。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94.[残章断简] 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编,用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竹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片。同“断编残简”。

95.[鱼鲁帝虎] 指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

96.[堆案盈几] 堆:堆积。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97.[寻行数墨]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98.[字里行间]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99.[年头月尾] 指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也指《春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100.[模山范水] 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101.[识文谈字] 知晓文字。

102.[妄下雌黄] 乱改文字,乱发议论。

103.[舞文巧诋]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104.[旁文剩义] 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105.[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106.[片语只辞]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107.[片言一字]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108.[拆白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