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里仁篇第九条恶衣恶食是什么意思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3.恶衣恶食啥意思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论语里仁篇第九条恶衣恶食是什么意思

恶衣恶食诗更好-恶衣恶食是什么意思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或清贫。

原句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读书人有远大的志向,却以吃的穿的不好为耻辱,是不值得同他谈经论道的。

在孔子看来,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应该讲究和计较吃穿的。当然,不讲究和不计较吃穿,不一定非要“恶衣恶食”,不是说只有“恶衣恶食”才显得有志气。人的志向有大小的区别,在檐下觅食做巢的是燕雀小志,翱翔于长空的是鸿鹄大志。讲究和计较吃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而有远大志向的人,也绝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四篇《论语·里仁篇》的第9章。

章节解读: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是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也就是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这样的人,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

相反,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

《论语·里仁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孔子通过义与利对君子进行规范,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以义来作为自身的行为处事,时刻以道义为先,同时君子要保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主动给人民利益,爱护百姓。而小人却以利益为上,舍弃道义,告诫人们要以君子为目标,要见利思义时刻对自己进行约束,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恶衣恶食啥意思

恶衣恶食啥意思的回答如下:

恶衣恶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它用来形容生活俭朴或生活水平低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注重物质享受,追求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

恶衣恶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代表着俭朴和自然,强调物质生活的简单和内在品质的追求。在古代,由于物质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穿粗糙的衣物和吃简单的食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衣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追求精美的衣物和美食,而另一些人则仍然保持俭朴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恶衣恶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的简约和自然的态度,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泊。这种价值观在一些人看来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它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价值,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然而,也有人认为恶衣恶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人类的本能和权利,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他们主张在物质上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总之,恶衣恶食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词语。虽然它代表着一种俭朴和自然的生活态度,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指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者.

耻恶衣恶食为耻者:谓以恶衣恶食为耻者.恶,粗劣

[语译]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既专心追求真理,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了.」

源流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编著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於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生活不如人)为耻辱,这种人,便不值得同他讨论了.」

[余论]

孔子说: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不足以言学问道德.

台湾商务印书局[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

[今注]

道:亦以解作「天下有道」.(当然亦可以解作「道者,是非之纪」、「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道」;但孔子的意思,似偏重於「天下有道」的.)

与:义同「以」.

未足以议:意为「不足道」.

[今译]

孔子说:「一个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如以自身的衣食不美好为可耻,那便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