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讲话不用打草稿张嘴就来

3.“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什么?

4.女孩发来白头吟代表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是什么

须臾之间下一句-须臾之间b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这两句话出自《论衡·状留》一文,作者是东汉的王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河水结冰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堆积的土壤形成高山,也不是须臾之间就能达成的事。这两句话比喻做任何事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人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人生的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为什么有的人讲话不用打草稿张嘴就来

讲话不用打草稿张嘴就能说,一般会具备这几个条件:

一、知识丰富。这样的人知识比较丰富,接触的和知道的比较多,因此说话出口成章,讲话不用打草稿。

二、口才好。这样的人都是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而且语言组织力也很强。在诉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把事情的内容按照自己的语言组织描述出来,而且比较有章法,因此讲话时不用打草稿。

三、丰富的阅历。讲话不用打草稿张嘴就能说,也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可以做到的,很多人都是经历了许多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锻炼,慢慢形成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什么?

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原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赏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参考资料

程千帆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女孩发来白头吟代表什么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鼓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歌行,有关这首诗,有很多焦点话题的争论:

宋之问有没有因为这首诗谋杀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像旧唐书这些正史里面明确的记载到,刘希夷才华出众却年纪轻轻不到30岁就被奸人所谋害,当时正史中并没有说明刘希夷被什么人所谋害的,而通行说法宋之问因为夺诗要谋害自己的亲外甥,这种说法来自于唐才子传,于是为宋之问辩诬的很多后代的学者就认为唐才子传只不过是一个笔记性质的作品,不是正史,所以论据不足,但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像全唐诗在诗序里到刘希夷被害,虽没有定论但也补充说道:或云为之问所杀。也就是说宋之问是有着巨大的嫌疑的。而全唐诗中收录宋之问就有一首歌行体的有所思,全诗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有一句中的三个字不同,也就是第三句《代悲白头吟》写作:洛阳女儿好颜色。而宋之问的《有所思》写作:幽闺女儿惜颜色。这样的并列的两首诗也可以成为无声中的证据链。还有学者考证。宋之问的年龄有可能比刘希夷小,所以反正这件事不可能,其实这也难以成为证据,因为中国人的辈分排行和实际年龄的大小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有可能宋之问的辈分是舅舅,但是她的年龄有可能稍低于刘希夷,这完全正常,即使在现在的农村,更不用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小年龄大辈分的事是屡见不鲜的,而宋之问的年龄基本和刘希夷相仿,甚至略小一点,更容易看出他的年轻冲动,反倒让人觉得他的夺诗更有可能,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所有为宋之问辩诬的基本上只能提出,怀疑此前说法的各种论据,但是并不能提出为宋之问洗白的论据来,所以你不能证明他是凶手,但同样,你也不能证明他一定不是凶手,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千古谜题。而我们在上一次,专门分析宋之问的心路历程的过程中,也讲到当他的人格沦丧,做人的底线被突破之后,接下来之后就是不停的秀下限,所以我们固然觉得宋之问因诗谋杀自己的外甥甚至还以土囊压杀之这种残酷的手段太匪夷所思太不近情理,但是当我们从急切到胆怯这些和音字的分析,从他的贪婪他的奉迎到他人格的沦丧,看到他做人的底线被突破之后,那种可以秀出人性下限的事情也就未尝不可能了,反过来说我们这一讲的重点不讲宋之问,我们要说的是刘希夷,不论凶手是不是宋之问,刘希夷的命运都要让人感慨让人扼腕叹息,不论是正史旧唐书还是唐才子传,还是全唐诗,包括当时乃至后人的很多文人笔记,对刘希夷的才学以及他的早夭青春早逝,都充满了叹息。

那么我们就要谈第二个焦点话题就是这首诗到底好在那里,为什么让宋之问甚至刘希夷自己都为之扼腕叹息,像唐代刘素的大唐先语里就记载说刘希夷创作了此诗之后,有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接而自毁曰,我此诗似谶是从白头同所归。那意思是说自己的这两句诗如同谶谓之语。很多诗句古人把它叫做诗谶。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王国维先生写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之后紧接着几年之内他的妻子,他的母亲,很多亲友都相继离他而去,所以这一句美丽的诗对于王国维先生来讲,也就像诗谶一样,冥冥中预示了什么。刘希夷自己也有一种敏锐的感知,大唐新语接着记载说:乃更作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接而叹曰此句复似像谶矣,然生有命,岂复有此。乃两存之。视为是谶纬,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这里又是一条证据。而且是唐人的笔记,这句话的重点是刘希夷作下《代悲白头吟》之后,自己都预感不太好,一联: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还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都让作者自己产生不良的预感。这两联诗揭露了人生中的某种真相,本质,所以连宋之问都觉得那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太过精妙,以至于产生了夺诗的冲动,那么这几句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关于这首诗还有第三个焦点问题,就是到底是叫《代悲白头吟》还是叫《代悲白头翁》呢?而且不同的书籍上有不同的定位,有些称它为拟乐府之作,有些则称它为唐人七言歌行的奠基之作。那么它到底应该是哪一种题材,而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有到底怎样呢?这些焦点问题都要从文本本身出发,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它的独特之处,这首诗,诗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从洛阳城东桃李花,到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写的是洛阳女儿,而从寄言全盛红颜子,到最后惟有黄昏鸟雀悲。这写的是那个让人可怜的白头翁。

先来看前半段: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这是说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到了谁家。这是起兴但也是感慨,更是一种叹息,所以紧接着说: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黛玉问:何处有香丘?著名的葬花吟。所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不就是用最好的颜色,最好的青春,去坐见落花长叹息吗?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葬花吟》里说: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其实诗情诗意诗味皆本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而来,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看法作为柴火,有听闻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这就是这的沧桑之变。而在沧桑变化中,那些伟岸的,俊秀的原来具有非凡价值的却有可能零落成泥碾作尘,这大概就是生命本身最大的悲哀吧。所以诗人接下里的感慨最为深重。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已经触及到了永恒的哲学问题,就像《春江花月夜》里说: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变现的那种哲学的思考,更平静,更深邃,而刘希夷的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更惆怅、更悲伤、更让人感觉到这种情形的认识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用语何其浅白流畅,却又对仗极其工稳,让人一读之下,则有口齿之间心怀之中立即生出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真是即负哲理,有负深情。成为千古名句,不乖呼宋之问一见此句便于横刀夺爱。甚至最后为之铤而走险,为之夺诗。

从首句洛阳城东桃李花,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确都是洛阳女儿坐见落花长叹息的内容。接下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开始讲一个可怜白头翁的人生经历,其实这个人生经历就是为前词的洛阳女儿见落花而叹息悟道人生的哲理,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所谓寄言就是要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你们还是看看那个白天苍苍的白头老翁把,如今他白发苍苍如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啊,这就是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尤其是他当年的那些事迹,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是说这个白头老翁当年风华正茂之时,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与落花之前,他也像东汉光禄勋、马房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气两级在腹地楼阁中导出图画余地神仙,当年那般潇洒那般挥霍,那般风光,那般意气风发,可如今呢,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水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鼓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这是说这个老翁一朝卧病在床,就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那里去寻呢。而美人的青春娇妍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一时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那看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到最后剩下的不过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子悲啼罢了,所以这个可怜的白头翁,其实就是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哀叹的最好明证啊。

所以这首诗应该叫《代悲白头吟》,因为字卓文君的《白头吟》以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有可能是后人委托卓文君所做。但它的影响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后来《白头吟》就成了乐府诗中的非常有名非诚重要的题目。自魏晋到隋唐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写过白头吟,当然和卓文君一开始写:闻君有两意,古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情感诉求基本上都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后人到底看中了白头吟这个题目什么样的吸引人之处呢?关键就是白头那两字,甚至一直到了清代,有一位叫赵艳雪的女子,写下一句:没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一句,不许人间见白头受到袁枚在袁枚诗话里大为称赞,一直成为千古名句。所以后人其实看中的而是白头这两字。从风华正茂到年华似水,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二字里大概沉淀了中国文化对事件感知的最深重的感慨与惆怅,华夏文明与其他的文明不同的典型的地方就在于很多其他的文明体都善于空间的扩张,而华夏文明尤其擅长于对时间的延续,也就是说华夏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感知,以及为此作出的现实的努力,还有情感上的各种感慨与宣泄。而从垂髫到黄发到白头,大概是在华夏文明体系内诗人由抒情出发最终触及到生命本质,生命本身终极思考时不得不面对的终极问题。所以刘希夷从白头吟写到白头翁,就活生生的把本来尚能保留分寸的思考,推及到了一种无可回避的终极面对。而这种面对时间长河的生命思考,也就是这种终极面对的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是悲哀的,伤感的,是比悲伤还要悲伤的。正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总结与感慨太过深刻,太过悲伤,而白头翁份形象又太过典型。太过震撼,所以这首诗又被叫为,代悲白头翁,这也可以反证刘希夷这首诗里形象刻画制成供,生命感慨之深邃了。叫它《代悲白头翁》体现了形象刻画的深刻及人生思考的感慨深邃,但它的原题确实应该是《代悲白头吟》尤其是吟这个字,更确定了它在题材上的非常重要的价值。到了唐代有一类乐府诗经过文人创作的改进,尤其南朝的使得原来属于乐府题材中的一类题材,典型的凸显了出来,就是歌行体。而到了初唐经过四杰等人的努力,当然还有沈宋,最关键的还是刘希夷,尤其是他的这篇代悲白头吟,代表了初唐七言歌行的完善与成熟,后来李白、杜甫都擅长写歌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都属于歌行体,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最典型的就是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合起来就是歌行,所以题目中有歌与行的就是典型的歌行体,还有一个就是题目中有吟字,也是典型的歌行体。一是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再比如晚唐时韦庄的《秦妇吟》也是歌行体,短的歌行体有十一二句,而在长的有238句,从诗歌的题材上面来讲,有:楚辞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骚体,有乐府体如中唐元白的《新乐府创作》,还有最主流的格律体。除此之外,就是著名的歌行体,他从乐府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伟大而绚烂的唐诗创作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而刘希夷的这首《代悲白头吟》则前承,后开张若虚与李杜,其在诗歌发展史上尤其歌行体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天妒英才,天不假年,不论哪个真凶到底是谁,天才的刘希夷毕竟在写完这首触及生命本质的又奠定唐代歌行诗体发展的《代悲白头吟》之后,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该怎样在永不停留的时间长河里流向永不磨灭的生命印记呢?人世的喧嚣终将成为生命的背景,而红尘的繁华也终将无奈的落幕,当红颜薄命,白头成翁,我们又该怎样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呢?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式的没有什么可以永恒,按人之为人的思考,人之为人的情怀,人之为人的追求却可以成为时间长河里不灭的印记与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