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帮小女子解释一下'孰业有专功,闻道有先后"的意思,如果有相关典故更好!

2.甄宓曾为,为何曹丕却还坚持娶她?

3.捷足先登成语典故

4.王荣光的轶事典故

5.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

谁能帮小女子解释一下'孰业有专功,闻道有先后"的意思,如果有相关典故更好!

捷足先登是贬义吗-捷足先登的历史典故

乾隆七年(1742年),王尔烈15岁。

这年,他入辽阳中心庙塾馆就读已经是四度寒暑春秋了。其实他在家时,从6岁起便

开始了童蒙教育。他天资聪颖,心地慧敏,且勤奋学业,刻苦攻读,况家风朴厚,家教

严正,尤精深于文学,更酷好诗词。到了这时,他已具备了相当的塾业学识的基底和歌

赋对答联句的阅历。

王尔烈的幼年塾师,名叫崔璨,是王尔烈先祖王珏的同僚好友崔圭的四世孙。拔贡

出身,学识渊博,喜诗词歌赋,工书法,善画。但是,他性情有些刁钻古怪,当着学生

面好吹胡子瞪眼睛。正因为这样,学生背地里都不叫他崔璨,而是叫他崔璀。“璀”、

“璨”为同义字,又能构成一个词组;然而,学生们用“璀”字,主要是影射其“吹胡

子瞪眼睛”这句话中的“吹”字。不过,说是说,崔璨对学生倒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

教学有方,善于诱导。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诱乎!”

这年,正值阳春五月,天气晴和,林木茸茸,芳草茵茵,莺语声声。

塾师崔璨,停止了一日课业,便要带领学生们去辽阳城东门楼登临,以示郊游和远

足。

学生们听了,更是雀跃,便簇拥着飞出了门。

到了清乾隆初年,辽阳州城已经很具格局和规模了。它有南北二城,南城为主,北

城作翼。主城为六门六关,翼城为三门三关,合起来为九门九关。主城,南有大南门、

小南门,北有北里门,东有大东门、小东门,两有大西门。翼城,北有小北门,东有高

丽门,西有小西门。主城城里,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东半部为民居,西半部作府衙。

府衙,南为吏目署,北为城隍,东为察院,西为州署。民居处,又分为南北两半部。北

半部,北为酒肆店辅,南为柴草米市,东、西为民居;南半部,南为文庙,北为塾馆,

东为魁星楼,西为关帝庙。辽阳白塔和广佑寺,置东城门大东门里。

东城门外,古有演马场,为跑马、演兵、习武的地方。后金努尔哈赤时期,曾在那

里多次举行骑射。当时,东城门大东门门楼上,还镌有“东门试骏”四个砖雕字。这是

努尔哈赤亲笔所留。

今日,老师崔璨带领学生们登临东城门楼,目的就在于“东门试骏”这四个字上。

原来,他认为,古人演马,是校场取骏;今人举试,也是校场拔秀。文者武备,武

者文精,同出于一辙。古时曾有“东门试骏”,今时崔璨也要在这里来个“东门试骏”,

以探试他的这般弟子的才华,亦以检验自己的塾业效果。

不过,他只是将这种想法隐于心中,并没有说出,也好让学生们自己来领会理解。

说话间,他们便向东城门走来。

王尔烈与崔璨相随走在前头。

他俩的身边便是王尔烈的同窗好友崔瑾。

崔瑾,乃崔璨的族属,他对崔璨以“老叔”称之。

不过,今天崔璨将崔瑾与王尔烈并肩带在身边,那是有着他的特殊的用意的。王尔

烈是崔璨的得意门生,崔瑾学习与王尔烈比也不相上下。崔璨将他俩带在身边近旁,主

要是为了试试他俩的本事,也好让他俩能有个更大的长进。同时,对于其他学子来说,

也是个楷模,起到激励的作用。

他们走了一程路,见行人日渐稀朗起来了。

于是,崔璨叫道:“王尔烈。”

王尔烈立即答道:“学生在。”

“好,你先等着。”

接着,崔璨又叫道:“崔瑾。”

崔瑾有些结巴,停了停,答道:“侄在。不,学生在。”

“我问你,我指点的那本《千家诗》可曾读完?”

崔瑾点头答道:“回老师话,学生读过了。”

崔璨听了,顺便地指出唐代贺知章的《柳枝词》让他背诵。

崔瑾听了,便马上背诵起来: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崔璨听罢,也没有点头,便又指出唐代杜甫的《绝句》让也背诵。

崔瑾甚感轻盈,当即背诵道: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再背诵唐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崔璨道。

崔瑾闻声,看了一下满城春色,昂起小头,迎着春风遂背诵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蓦地,崔璨看见前面杏花丛间挑出一面酒旗。于是,他说道:“唐杜牧的《清明》

可能背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崔瑾背诵到这里时,满面现出得意神色。

崔璨并没有看他一眼。只是说道:“将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背诵来,

也好领略一下这满城春色和大好春光,岂不是快事!”

崔瑾更是欢悦,马上接腔背诵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时,崔瑾快活得很。他用手拉了王尔烈一把,意思是说,这短短的几句诗能考住

谁啊!

王尔烈见了,却没有出声。

蓦地,崔璨调转了话题,变得严肃起来,对崔瑾说道:“这些诗句,对于你们这样

的学生来说,均属雕虫小技,自当背诵下来。我再问你,这本《千家诗》后面所附《笠

翁对韵》可看过否?”

崔瑾有些发愣,说道:“老师,那不是供参阅的书目吗,何须还用背它!”

崔璨有些生气,说道:“何出此言!难道参阅书目就不该背吗?不背,怎么做诗?

背!”

这下子,崔瑾可有些着急了,不觉的汗珠从额头上冒了出来。无奈,他只好乞望了

一下身边的王尔烈,意在向他求援。王尔烈也是看到了。不过,没有老师的话语,他也

不好意思出声。

其实,崔璨早把主意打在王尔烈的身上。他所问崔瑾的那些诗,都是在为提问王尔

烈做准备、打铺垫。这会儿,他见崔瑾搞小动作,便也来个下马撤梯,说道:“王尔烈,

你们同学一回,关系又好,他又向你求援,那么你就帮他一把吧。”

王尔烈道:“不过,我也不一定有把握,有不对处,还请老师多加指正和提示。”

“背第一节,一东韵。”崔璨道。

王尔烈听了,用手揽了一下搭在额前的头发,接着用清晰响脆的话语背诵开来,道: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

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

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再背,其二,也是东韵。”

王尔烈刚刚背诵完其一,老师崔璨又命令道。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瞳蒙。蜡屐

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浩月

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再背,其三,也是东韵。”

王尔烈刚刚背诵完其二,老师崔璨又命令道。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

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

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王尔烈背诵完,停了下来。

见势,王尔烈的好友崔瑾也替他舒了口气,总算是将这部分背诵完了,老师也不会

再问了,他想。

不料,老师崔璨却问道:“还有否?”

崔瑾听了,心里很纳闷。他特从同学那里找来书对了一下,发现“东”韵只这三部

分,确实是背诵完了。然而,老师崔璨怎么还问呢?想此,他情不自禁地望了王尔烈一

眼。

不料,王尔烈却答道:“有。”

“那么,你能背吗?”崔璨问。

“能。”

“能?背诵。”

随即,王尔烈背诵开来,道:

门对户,殿对庭。射箭对张弓。霜花对雪叶,古柏对苍松。三更雨,四时风。野碧

对天青。大姑唤小嫂,晚辈请尊翁。南山黄豆操犁种,北岭绿瓜荷锄耕。古庵小尼竹锤

频敲胸前磬,邻寺老僧木杵慢撞身后钟。

崔璨见王尔烈背诵完了,把脸一沉,问道:“这是书中原有的吗?”

“不是。”

“何来?”

“自作。”

“为啥?”

王尔烈未有恐惧,而是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说道:“回老师问:《笠翁对韵》乃

李渔撰。李渔,字笠鸿、适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氏。康熙年时,流寓金陵。其家设

有戏班,常给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著有《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

园艺诸内容。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均存,合称《笠翁十种曲》。

另有短篇评话集《十二楼》。时人称他李十郎。《笠翁对韵》,共二卷,上卷为上平声

各韵,下卷为下平声各韵,共三十韵。以联对形式介绍各韵中常用字及对仗方法。有多

种刊本,流传广泛。对于背诵李渔《笠翁对韵》,我有一个想法。既然他能作,我等怎

么就不能作!所以,我又依韵作了一韵,还请老师指教。”

崔璨听了,心里暗暗赞扬。

接着,崔璨又让王尔烈背诵《龙文鞭影》中的“一东”韵。

《龙文鞭影》,也是一部讲述诗韵、对仗的书,由明代萧有良撰,杨臣铮增订,清

代李晖吉、徐灒补续,从而更加完善了。它与《千家诗》所附诗韵、偶句相比,则更为

臻美些,当然也更加深奥些,但很不易记诵。要能够背诵下来,是需要有一定理解能力

的。

这会儿,王尔烈听了老师崔璨的话后,便边走边背诵开来: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

经书当晓,子史须通。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商王褥雨,汉祖歌风。

秀巡河北,策踞江东。

太宗怀鹞,桓典乘骢。

嘉宾赋雪,圣祖吟虹。

邺仙秋波,宣圣春凌。

恺崇斗富,浑浚论穷。

王使抚虏,魏臣和戎。

恂留河内,何守关中。

曾除丁谓,皓折贾充。

田骄贫贱,赵别雌雄。

田戎简要,裴楷清明。

子尼鸣节,少勉放筝。

巨伯阳谊,许叔阴功。

代雨李靖,止雹王崇。

和凝衣钵,仁杰药笼。

义论俭读,展获勤耕。

占风令伊,辨日爱生。

敝履东郭,粗服西宫。

卢杞除患,彭宠言平。

放歌渔老,鼓枻诗翁。

韦文朱武,阳孝缀缨。

绮闾贾母,投阁扬公。

梁姬值虎,冯后当熊。

罗敷陌上,通德宫中。

崔璨听到这里,脸上现出笑容,说道:“好,汝等有如此根基,何须不能作出好诗!

待一会儿,大家登上城楼,望着阳春景色,再展诗才。”

转眼间,他们来到了东城门大东门下。

崔璨抬头举目一望,见城墙巍峨,雄关确立,门楼高耸,好不威赫。而当年那努尔

哈赤所题“东门试骏”四个大字,正悬刻于城门古砖之上,睿睿华重,猷劲朴老,苍凉

古迈,显示着倥偬岁月逝去之势,指点着荏苒时光流来之风,无不让人生出感慨。旋即,

他又想到古人东门试骏、辕门射柳的隐隐雄貌,以及今人科场举试、雄华投笔的浩浩英

姿,复望了一下门前的古道,摇曳的边草,顺手捋了一下胸前略有花白的胡须,吟道:

“辽阳城,辽阳州,州城衔古道。”

大家听了,都把目光投在王尔烈、崔瑾身上。因为在众学生眼中,能够对得上这副

联的非他俩莫属。

王尔烈和崔瑾也明白,这是老师在专为他俩出题。

这会儿,王尔烈瞅了崔瑾一眼,意思是说,你先答对吧,夺个科场首竣。然而,崔

瑾却未有应允,觉得自己是老师子侄,怎好捷足先登。王尔烈看看,也不好冷场,略加

思索,便出口答道:“东门外,东门里,里外通今风。”

“好!”众人一听,都齐声喝采。

崔璨并没有回头,面对着城门楼,继续吟哦道:“东门试骏,风浩浩,常伴分鬃烈

马。”

王尔烈心里明白,既然老师未有停顿,接着出题,这同样是照着自己来的,不能再

推给他人。于是,眉眼一展,马上出口答道:“西城竞鹏,云飘飘,久随并翅苍鹰。”

“好个王尔烈,继续答来。”崔璨说罢,随即又出口道:

“烈骏登坛,进士及第,春风得意。”

王尔烈一听,知道老师的试对开始切题了,由演马已经转到习墨、由武到文了。于

是,他更是顺心随意,当即拈来,道:“金榜题名,状元还乡,马蹄爽急。”

“好你个‘状元还乡’,连‘进士及第’都未看在眼里。我再要你连中三元。”随

即,崔璨又出题道:“解元、会元、状元,何时汝等可取三元连中。”

中国古代所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以取中并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者称解元,会

试第一者称会元,殿试第一者称状元,合称三元。在三元中,科名最高的就是状元了,

故状元者又号称“大魁天下”。那么,在历代科举考试中,能够连中三元者又有几人呢?

清王之春,字爵棠,一字芍棠,湖南清泉(今衡阳)人氏,光绪年曾以湖北布政使使俄,

官至广西巡抚,后因坐事夺职,著有《通商始末记》、《使俄章》、《瀛海厄言》、

《椒生随笔》等。他在《椒生随笔》中记载,古今文三元连中者,只有十三人,他们是:

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库、杨置、王岩叟、冯京,金代的孟宗

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商辂,清代的钱檠、陈继昌。顺治初,有武三元王玉壁。

独陈继昌(字莲史,湖北蕲水人),人虽呼为陈三元,然而其御牌日“四元及第”,则

朝考亦为第一人也。他每试皆列首,故有小印云:“平生不作第二人”,又一印云:

“古今第十三人”。就是以欧阳修、王文恪的才学,仅取得其两元,而大魁竟失,荣名

岂易尽占哉?历代科场,亦有熬费人一生心血者。康熙三十年(1699年)己卯科乡试,

广东贡生黄章已102岁。他赴考入场时,他的曾孙挑灯作前导,灯笼上书写着“百岁观光”

4字。然也有其荣耀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殿试,状元蔡升元,乃康熙九年

(1670年)庚戎科殿试状元蔡启博之侄。蔡升元及第时,其父蔡启贤年仅46岁,他曾作

《纪恩诗》云:“君恩独被臣家渥,十二年中两状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

殿试,状元庄因培,其兄庄存与中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殿试榜眼,遂调以诗云:

“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间有宋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殿试,探花汪

学金,乃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殿试探花汪廷玙之子。于是,汪廷玙以诗颂之云:

“国朝恩荣一英主,汪家父子两探花。”乾隆二十五(1760年)庚辰恩科乡试,浙江主

考观保、山西主考德保,竟是兄弟;而他二人,于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殿试,同

榜进士,同授翰林院编修,又相继为翰林院掌握学士,复二人同时分别任礼部、工部尚

书,遂传为佳话。

王尔烈,对于当朝和前代士子科举考试的艰辛与荣辱,是深有所识的。这时,他听

了老师所出的命联后,想到这是老师在激励与期望自己,以求科场连捷。于是,他精神

抖擞,文思滔滔而至,随即出口应联道:“乡魁、会魁、殿魁,今朝吾辈欲夺鼎甲天下。”

崔璨听了,把脸转了过来,说道:“答联确实工。不过,尚不够气派。”

崔瑾问道:“何说?”

崔璨说道:“联中的‘欲夺’二字,为何不用‘定夺’二字!欲夺,乃试探焉,定

夺,乃恒心矣。汝等切记,为人者,应有此鸿图大志。否则,就不是‘东门试骏’、

‘西城竞鹏’了。”

王尔烈和崔瑾随即同声答道:“谨遵师谕。”

崔璨又是个头也不回,径自向城门楼上登去。众学生相继跟随。

登楼凭眺,但见田畴一抹,稼穑十里,菜圃青青,更有水车车水,哗哗灌田,风光

大好。

崔璨一望,更是触景生情,当即命联道:“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住。”

这联的意思是说,水车车出井中水,水伴随着水车走,待水车停下来,流水也便住

了。

王尔烈心里明白,这是老师在命联,让大家来对。他分析了一下后,觉得这联词语

前后相咬,接得很紧,想对上并不容易。正在这时,他见老师手握一把折扇,正在不紧

不慢地摇动,扇风。于是,他灵机一动,答道:“风扇扇风风伴扇,扇止风歇。”众学

生听了,大哗,都为王尔烈叫好。

这时,但见城门楼下有一牛车在由北向南走。于是,老师说道:“北牛南走,东西

双蹄踏上下。”

王尔烈一听,觉得这个联里嵌着“北、南、东、西、上、下”六个方位词,且又互

相关联,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景里行动着,要对得上它难度实在不小。正这时,他

望了望车前的牛,又看了看牛后的车。于是,顿然大悟,出口答道:“前车后辙,左右

两轮碾高低。”

崔璨一听,见所对的这个联里也嵌着“前、后、左、右、高、低”六个方位词,且

又填得天衣无缝,心中不胜欢喜。

老师拂了一下胡须,将张开的折扇一合,手往后一背,便又向前面望去。显然,这

是他在搜索题目。他望了一会儿,忽见远村升起一弧蔚蓝的炊烟,只将村旁的池塘和柳

树都给笼罩住了。于是,他把扇子往胸前一摇,说道:“烟锁池塘柳。”学生们一听,

都笑了,说道:“这个联浅白,又短,好对。”

王尔烈却没有笑,说道:“诸位同窗,可不那么简单。这个联乍看容易,细琢磨又

很难。你没看“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吗,它们的偏旁合起来,正是‘金木水火土’五

行。要想对上,得下一番功夫。”

经他这一说,同学们也都感到有些辣手了。于是,有的同学对王尔烈说道:“看来,

还得你来解围了。”

王尔烈想了一下,说道:“诸位学兄,尔烈不才,也只好遵命了,还望指教。想当

年,太祖努尔哈努带兵攻打辽阳城时,曾有两尊大炮,因攻城有功,获名大将军、二将

军。待战事获捷后,便将‘大将军’安放在锦州城楼,将‘二将军’安放在海城城楼。

安放在海城城楼的这尊炮,又被唤作镇海侯,意在镇守海城,安抚关东。如此说来,我

看下联可以对成这样的。”说着,他用笔写道:“炮镇海城楼。”

大家一看,只见这五个字,分别有“金木水火土”偏旁,便都拍掌叫好。

这时候,老师眼望着远村的那个池塘,但见绿柳倒映在水中,时有微风吹拂,只泛

起一片涟漪。于是,他有心无意地顺口说出:“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王尔烈听了,想到老师崔璨已是有了白发,定是因年老而多愁善感。于是,他也随

意联上一句:“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老师一听,见王尔烈猜中了他的心思,便有些兴奋。于是,他便用话语来搪塞王尔

烈,说道:“尔烈,你对联确实不错。但是,却有些顺手拈来。老师再给你出个难一点

的,也好试试你的才思。”

中国诗歌,古时候有“诗虎”和“诗钟”两种文字游戏。诗虎,就是猜诗谜,后来

逐渐演变成打灯谜。清代《委巷丛谈》一书中说:“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

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喜谜名。”由此可见,诗虎最低始于明初,盛于永乐后。后

来,随着人们的喜欢和运用的广泛,逐渐地发展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以至演变成二十

四格。其流传下来的,有卷帘、虾须、会意、拣字、解铃、系铃数格。其游戏方法,多

是将诗谜黏于灯笼之上,以便吸引人们前来猜解。对于猜中解对者,当场以彩物相酬,

气氛相当热烈。正因如此,人们便把诗虎称之为打灯谜,简称灯谜。灯谜,又叫灯虎。

原来,猜谜源于古代之隐语庚词,与生活中的射猎有一定关系;谓之诗虎者,是喻其不

易被射中的意思。诗钟,亦是中国文人以诗作游戏的一种。清代《诗钟考》一书云:

“昔人作此,社规甚严,指题时,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

鸣,其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故名诗钟。即刻烛系钵之遗意。”古时,除“诗虎”、

“诗钟”游戏外,还有“羊角对”、“雕玉双联”、“百纳琴”、“诗唱”等。但是,

最通长用者,还是前两种。以其雅致、和谐,便于传播,应用普遍。诗钟与诗虎之题,

往往不拘一格,或分咏一事一物,或合诵一地一人,或嵌词,或填字,形式多样,灵活

随便,只求凑和天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今天,老师崔璨要试学生王尔烈诗题,不知出的何种,都在等待着。

正这时,见城门楼下西边的文庙里,走出了九个和尚。他们来到庙门前的一畦韭菜

地边,准备挥锄铲韭菜。此时,赤日当头,他们中有的不免要抬头望望,心里像是在想

什么。

崔璨看了,诗兴即起,便说道:“就以文庙前九和尚铲韭菜为题作诗,限韵‘九、

韭、酒、久’,成一首七言绝句。王尔烈,你不是文思敏捷能诗吗?请速些做来,迟了

要罚。”

不料,向来诗思敏捷的王尔烈,却站在那里不动,也没有出声。

老师以为他懵住了,一时答不出,便说道:“何不快些。”

王尔烈听了,向前凑了一步,说道:“唐代散文大家、一代文宗韩愈韩昌黎老先生

在其名篇《师说》中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解矣。’请问,老师既然为先生,

何不给学生作个样子,以解其惑!”

崔璨知道王尔烈这是在卖关子,便说道:“韩愈老宗师还在《师说》中接着说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以,师之所存也。’师无先后,学无早晚,况汝又是师所领教过的晚生,何不快些答来,

还等何时!”

王尔烈听了,急忙弯躬施礼,说道:“既然如此,学生遵命了。”

其实,这是王尔烈有意要老师的话。他知道崔璨刁钻古怪,怕自己一但答出来老师

再刁难。

这会儿,他听了老师的话后,又向城门楼下文庙前的韭菜地望了一眼,接着答道:

文庙门前一畦韭,

和尚铲地人数九。

顶着烈日望好久,

不知寺中可有酒。

众同窗听了,都齐声喝采。

不料,崔璨脸子却阴沉下来,说道:“这首小诗,每个句子里只含一个‘九’的发

音字,何足挂齿!我要你每个句子里包含三个‘九’的发音字。你可能立即答来?”

众学生一听,知道老师又犯了他的刁钻毛病了,便都为王尔烈捏着一把汗。

没想,王尔烈略一思索,便答道:

打酒时在九月九,

捎回九斤九两韭。

和尚久久未喝酒,

这回饮酒醉久久。

哪知,王尔烈吟诗刚住,崔璨却训斥道:“那和尚尚能铲地,分明未醉,再添四两,

让他们分着喝。”

王尔烈知道老师的话是隐语。其中的“再添四两”意思是说再加四个带“九”的发

音字;“让他们分着喝”,意思是让每行诗再多分上一个带“九”的发音字。他想到这

里,略加思索,随即答道:

九亩九分九厘韭,

九斤九两九钱酒。

酒友喝酒韭剩久,

九老酒牙掉九九。

崔璨听了,脸露欣欣之色。然而,他马上又严肃起来,喝道:“还没喝足,能不能

再添添酒?”

王尔烈心里明白,他的“再添添酒”这话,是指诗中再添上几个带“九”的发音字。

他也没有打憷,学着《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岗号称“三碗不过岗”酒店饮酒时店小二

所说的话,反其道而用之,说道:“好的,要酒便添来,要牛肉却没有了。”言毕,他

便出口答:“韭韭韭韭韭韭韭。”

哪想,他说到这里竟嘎然停住了。

见势,老师的眼睛钉成钉子,同学的眼睛烧成火炭。都以为他是卡住了,答不出了。

这才不由得弄出这些个“韭”字来。大家都为他着急。

等了一会儿,王尔烈又开口了。没想,王尔烈又是个:

“酒酒酒酒酒酒酒。”

见势,老师的眼睛剜成刀子,同学的眼睛红成桃子。都以为他又卡住了,答不出了,

才不得不胡乱拥出这些个“酒”字来。大家都在暗暗地为他着急。然而,也有没着急的,

知道他有本事,是会力挽狂澜的,这样做只不过是为着做个铺垫。知道他这个根底的,

便是同窗好友崔瑾。因为他清楚王尔烈读书多,知识广,阅力丰富,诗词底子厚,一般

是难不倒他的。

果然,王尔烈环视老师和大家一眼后%A

甄宓曾为,为何曹丕却还坚持娶她?

甄宓曾为,曹丕却情愿娶她,甄宓长的美是一方面,曹丕出于政治原因娶甄宓才是关键。

甄宓原是袁绍为次子袁熙所娶之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随后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取得绝对胜利,并最终奠定魏国基础。

甄宓在邺城城破后被俘。史书记载因甄宓容貌俊美,名扬天下被曹丕垂涎,纳为姬妾。并先后为曹丕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220年,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遣使赐甄宓,理由是善妒和言语不敬。

226年,曹丕病重,立甄宓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母亲甄宓为文昭皇后。

从甄宓的一生看,曹丕之所以娶她,固然是长的美,更多还是出于政治考虑。毕竟甄宓不说本来家族,就算在袁绍一方,也可以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战败投降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是攻伐双方心理战的最主要手段。

曹丕即位后,坐拥天下,甄宓反而成了他不愿面对的心病。作为最看好的儿子曹叡的母亲。甄宓曾为的经历就成了曹丕需要抹去的污点。所以,曹丕完全不念“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感情,冷酷的处了甄宓。为儿子曹叡做太子扫平了舆论障碍。

甄宓是三国时期特别有名的一个女子。主要是她与曹丕、曹植兄弟的传说。传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这位嫂子所作。但东晋的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让后人得以见识一个女人是如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闲话不多说,曹丕娶甄宓,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目的。及至赐甄宓也同样如此。真是“可怜生在帝王家”。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捷足先登成语典故

成语解释: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成语简拼:JZXD

 成语注音:ㄐ一ㄝˊ ㄨˊ ㄒ一 ㄉ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捷足先登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雷厉风行的人。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足,不能读作“zhú”。

 成语辨析:见“捷足先得”(506页)。

 近义词:捷足先得

 反义词:姗姗来迟

 成语例子:所谓秦人失鹿,捷足先登。(清 叶稚斐《吉庆图传奇 会赴》)

 英语翻译:victory to the swift footed

 日语翻译:早いの胜(が)ち

 俄语翻译:заежáть вперё

 其他翻译:<德>als Schnellfüβiger zuerst das Ziel erreichen<法>l'avantage reste au mieux doué

 成语谜语:赛跑冠军;爬山比赛第一名

 成语故事: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带兵攻打巨鹿郡郡守陈豕希,韩信因为与陈关系好加上削爵有情绪就没去。刘邦的妻子吕后听信谗言,让萧何用计把韩信骗进长乐宫。韩信临时后悔没听蒯通的话。刘邦要处蒯通,蒯通巧言被释无罪

王荣光的轶事典故

王荣光1885—1922),世居永春县石鼓乡,其父金鳌是乡里厚重的长者,兄载光,高才笃学,被同乡有学之士所结交,亦是当时的名士。荣光身材高大,长面阔口,少时拜名师习武,善于骑马和拳术,喜欢和人角斗。年长些,涉及书史,最喜欢侠义小说,慢慢地就滋长了侠义性格,对所有知交者有受人欺负的,总是挺身而出,亦曾和同乡的诸多恶少搏斗,当者无不披靡,名声和威望迅增。时永春城内有健者谢渊、周东来、王协中,性格相投,便结为异姓兄弟,好打抱不平,扶持弱小,因此四人亦被称为“通城四虎”。于是,地方及邻乡青少年争附之,奉之为魁,地方官府时常注意荣光行为,还好凭借父亲和兄长的名望,有事总被营救脱身。

有一武生林福懋,凭武力横行乡里,乡人不敢忤逆,但凡有辱人的行为都被荣光挫败和抑制,便不得横行霸道,因此,心生怨恨,总想找机会置荣光于地而后快。于是便贿赂小官小吏和对荣光有意见的富人商贾,联同一起诬告荣光他人,当时正好是清朝末年,政事不稳,地方不靖,知州李树敏与协台李英,也顾虑荣光将来可能有不轨行为,就借此事,某派勇健的军吏合围诱捕,将荣光抓来投入牢狱。入狱后,荣光被打得遍体鳞伤,象这样的伤者能活着出狱的是屈指可数。恰好狱中有善医者,慕荣光威名,出手医救,荣光方才得以不。

辛亥革命时候,福建省光复以后,永春儒林人宋渊源奉之命到闽南进行安抚,宋渊源(永春儒林人),在家乡时家乡时与荣光的父兄结交甚好,亦慕荣光,爱其勇猛,重其侠义。且有绅士郑翘松连同县里名流一起联名,宋渊源便借机设法把荣光解救出狱。时年,荣光26岁,慨然言曰:“生我者父母,再生我者宋公也”,将宋渊源视为知己,秉承宋公之志,誓以身报国。不久南北统一,宋渊源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员。宋渊源赏识荣光的才华和威望,便推荐他到南京军官学校受训,荣光遂深自韬晦,认真读书,以备将来。

民国二年(1913),荣光前往南洋游历,回归故里时,乡中少年之辈都倾慕之,前往拜访,门庭若市,怨恨荣光的人亦更加恨之,正所谓是乐极必生悲。某夜,荣光在友人家中喝醉酒后去上茅厕,时有怨家寻得时机,设勇健者伏袭荣光,荣光醉酒,不敌,身受重伤,危在旦夕。友人速派人抬荣光到医院医治。吉人有天相,恰逢英国名医马士敦游历于永春,马士敦素闻荣光侠义,慕其威名,就尽其所能地医治荣光,一个多月后痊愈。

民国三年(1914),王荣光东渡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并和同乡人余逢时参加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来,奉令,与余逢时(永春桃城人)、萧其章(福建长汀人)由日本潜回福建,策动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余逢时、萧其章策动讨袁斗争,不料有余逢时的随从张某者(已经被北洋军阀所收买),向北洋军阀李厚基告密,余逢时、萧其章在省城福州遭北洋军阀逮捕,北洋军阀威逼利诱不成,便将余逢时、萧其章。荣光因事先奉令赶赴闽南联络地方军民,幸免于难。然荣光秉余、萧之志,率闽南民军攻打泉州,未克。袁斗争停止后,荣光赴北平体育总会继续学习军事,蛰伏待机。 1917年护法战争开始。时蛰伏待机的王荣光听说粤军将援助福建,特别赶赴广东汕头,向永春人宋渊源建议,永春、南安、德化、安溪及仙游等民间持有者达数千人,可以收编利用,宋渊源同意。当时闽南各地人等皆闻王荣光在永(永春)德(德化)安(安溪)南(南安)一带,颇著威名。于此,宋渊源令王荣光进入福建号召福建民军响应,同时,宋渊源考虑到荣光个性急噪,便物色了烈士赵声的弟弟赵光(江苏人)为其助手,并带王荣光、宁益生(安微人)进竭陈炯明,陈炯明和赵声算是故交,立刻准其所请,给了王荣光、赵光招抚员的名义。王荣光、赵光遂从广东带陈亮、陈春光、王珠笃等十余人间关入闽,并秘密从广东海运军械一批经福建惠安崇武港运抵永春,同时潜投南安八都山,宣示了西南政府北伐的意义以及驱李(厚基)计划。各绿林好汉,久闻王荣光之威名,遂一致拥戴,服从指挥。

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队混集起来,有一千多人,高为国(惠安人,南安八都山首领)等人欲推王荣光为首领,荣光自念赵光乃烈士赵声之弟,且曾经担任过团长,具有相当的学识,故情愿让贤退居副席。当时,对南安八都山中的部队荣光欲称之为“福建义勇队,”赵光嫌其范围狭小,再改称为“援闽粤军第一军,”赵光任军长,荣光任副司令,名义既定,开始部署一切。 当时福建战事吃紧,大埔永定相继被粤军所占有,北洋军阀李厚基大为着忙,急忙将闽南的部队抽调到战事前方,用以增加自己的兵力。闽南德化有部队三营,分别是才(湖南人)、陶质彬(湖南人)、蔡万春。李厚基将陶质彬和蔡万春两营召回,只留才留驻德化,但是陶质彬本人及其部下全部是湖南人,当时南北分歧明显,陶质彬部在事前倍受北军歧视,况且奉命调走之时,陶质彬听到李厚基欲将其部调到省里,先解除全部武装,然后编作输送队的传言,于是全营官兵皆愤愤不平。当部队行军至闽南某地,全营一起哗变,胁迫陶质彬同上八都山落草,陶质彬是个庸懦之人,他到此田地,进退维谷。时荣光闻讯,只身到陶营对陶质彬进行说降,陶质彬无奈,只好服从众人之意上了八都山。陶质斌率部到八都山来降,荣光、赵光不胜欣喜,格外款待,原部属仍归陶质彬节制。

陶质彬落草八都山后,有湖南人朱建泰(朱建泰,有才华,原任福建某知县,因为侵吞巨款潜逃,被省方通缉,便亡命于八都山。赵光见其形容枯憔,衣服不整,不用之)与陶质彬因同乡人,便一见如故。朱建泰劝说陶质彬:“荣光赵光,初到,山中兵力器械都缺少,恐无有作为。今公所部兵精器利,正可及时发展,况且德化才全营均系湖南籍,休戚相关,若能游说结连,足可自立,何必依赖他人。”陶质彬欣喜,遂向荣光赵光倡议进攻德化,赵光说“永春阎广威从前是我的部属,说他投降不难,我的意思还是先攻取永春”。质彬连忙制止道,“不可。永春阎广威,身受李厚基大恩,兵多械利,未必就肯归降。要是他陈兵据守,该地城高池深,我军械弹缺乏,必然失败,锐气已失,德化更难图了。德化才,与我是同乡,本有契约在先,此去必定手到功成”。于是荣光赵光便命陶质彬先拔队前行,自己则率八都山所部,全数下山入德化。当部队行军至德化某地,陶质彬先派朱建泰及德化人蔡石泉入城游说才,才全营官兵多数是湖南人,原来都和陶部一样受李厚基歧视,痛痒相关,且时局紧张,亦自恐孤城难守,态度早已软化,及等到陶质彬派人到来,遂亲自迎接。朱建泰、蔡石泉运用政治手腕,向才游说,才果然表示一致,便于五月十一日献城归降。 赵光荣光见陶质彬说降才大喜,便联合陶朱军队,拔赴永春。赵王陶朱所部到永春,令先锋部队进行进攻,时万春寨的守护队长和排长均系湖南人,一见兵到,便竖起白旗表示投降。再令部兵沿大羽山,乘势迫攻永春城。民国七年(1918)五月十二日下午四时,陶质彬部兵攻城北环翠亭,荣光赵光部队宿营五里街梅峰书院。赵光派人持函面见阎广威,劝降。其时环翠挺有陶部之兵,且春寨、象山寨守军均降,阎广威见自己困守孤城,有意归降,便下令部属不得开枪。十三日拂晓,荣光命陶质彬和才所部,大炮轰开永春城,擒拿阎广威。陶朱所部袭占永春城,并于民国七年五月十三日擒杀阎广威。阎广威被杀后,赵光与王荣光便有怨隙,因为阎广威原是赵光部下,赵光有惜意,现被杀,有如失去臂膀,故产生怨隙。

时有王荣光赵光发布檄文,遍贴大街小巷,其檄文如下:

布 告

为布告事,溯自民国肇建,政尚共和,薄海人民方期永享承平,共沾福利,不图袁世凯窥窃神器,帝制自为,负托背信,几覆民国,今袁氏虽幸覆亡,而帝制余孽李厚基,尚久踞闽省,荼毒如故,查李逆本袁氏私人,自入踞吾闽以来,始则拥护帝制,驱逐许世英,近复助段毁法,解散旧国会,且铲除异己,捕杀志士,悄尽民脂,诛戮无辜,吾闽人之惨遭蹂躏,久困于水火之中,而莫克拯拔者,已六载于兹矣,本司令嫉恶如仇,誓歼巨憝,此次奉命入闽,召呼各属志士,协助援闽之师,义旗一指,逆胆为寒,数日之间,收复永德,今者草泽英雄,尽归约束,士饱马腾,军威振奋,行将勇往直前,扫荡妖氛,拯我人民,奠定闽疆,此本军之职,亦吾民之所期望也,本司令久历戎行,治军素严,师行所至,秋毫无犯,凡我民众,自宜共伸天讨,事勿张皇,倘有玩法之徒,冒藉本军名义,发生越轨情事,准受害人来部指告,定即按律严惩,不稍宽贷,特此布告,咸使闻知。

援闽粤军第一军正副司令赵光王荣光

——(摘录于《闽南民军演义》,作者许锻,1938年出版于星洲)

陶朱所部袭占永春城,亦发布布告,自称援粤民军,陶质彬为总司令,才为副总司令。

擒杀阎广威后,永春宣布起义,响应护法。 当王荣光赵光挂起“援闽粤军第一军”的名义,陶质彬才也揭出“援粤闽军”的头衔,名义冲突,旗帜显分。陶质彬独树一帜后,遂自行委任永春县知事、德化县知事和筹饷总局长。荣光赵光驻军城外,见陶质彬如此摆布,盛为愤恨。荣光向赵光言道:“陶质彬自称总司令,擅自委任知事,设立筹饷局,目中已经全无我们,是可忍而孰不可忍,应该派人责问,看他如何答复”。营长高为国表示赞同,赵光劝告道:“现在陶朱结合,又有吴福等依附,兵力强盛,且心怀叵测,吾等不可造次。况吾辈志在响应广东陈炯明,岂可自起内杠,妨碍大局,此时不妨暂时忍耐,等待粤军入闽,然后再设法对付。”荣光道:“如此说来,难道永德二县,将完全由他操纵吗?以弟主张,须与他平分地盘,如他以为倔强,待弟引兵和这班湖南仔厮杀一场,若不胜利,然后退让,也消得满腹恨气”。赵光力持不可。正在商量间,参谋王珠笃面带喜容来报告道:“顷因敝友自安溪来书,安溪防守空虚,可以偷袭,请我迅速出兵。”言时即将原书呈上,王赵阅书后喜道:“安溪既有隙可乘,我军须捷足先登,另谋出路,何必于这些湖南人争夺这永春之地。但是不知道贵友是何等人?所言是否可靠?”王珠笃答道“这人是安溪城有名的乡绅,与我又是同姓,早已暗中联络,算是同志中人”。赵光说道“既是如此,你可以领二百人先行。”珠笃奉令率队前导,王赵亦随后出发。

且说安溪城防军,只有高义一营,闻知永春德化已经失陷,阎广威被杀,早已惶惶不安,况安溪杨汉烈及翁藤等又在长坑卓坑等处蠢蠢欲动,接连又报王赵部队将至。高义自思量兵力微薄,遂带领知事一起逃离安溪城,跑入泉州。荣光赵光不费一弹,进占安溪城,并委任周钦若为安溪县知事,陈友成为筹饷局长,休兵数日后,再进至溪口乡。王赵密令杜信忠部从河市出兵扰泉州清源山,泉州防线吃紧,北军为缩小防线将溪口守兵撤退至南安石亭,王赵部乘势推进,直到洪濑石砻。

正当闽南之事不定时,久居广东的宋渊源,认为闽事可成,便脱离陈炯明,直接到南安洪濑找王赵。荣光赵光带兵迎接,因荣光视宋渊源为知己,便绝对服从宋的安排。王赵所部的各营营长多与荣光接近,佩服荣光的为人和才能,亦均服从荣光。于是宋渊源乃将王赵所部,改称为“福建护法军”,宋渊源任总司令,王荣光为军长,赵光因阎广威事,与荣光有怨隙,又不敢背叛陈炯明,对易帜一事力争无效,乘夜遁回安溪。宋渊源在洪濑通电就职总司令。 且说许崇智率领部队二千人由安溪入永春,召呼陶质彬才部队出兵攻打莆田。许崇智进攻莆田兵败后,退返永春。许自顾败军之将,声势顿失,不愿意久驻永春,便任朱建泰为县知事兼筹饷局长。朱建泰威权煊赫,除陶质彬外,无人能与之匹敌。朱建泰善于结纳,永春地方绅士尽被收拢,朱嗜好阿芙蓉(鸦片),日费数十金,穷奢极欲,消耗繁巨。而陶质彬部士兵人数有四千多人,伙食军需,全部要靠筹饷局供给,于是陶质彬令朱建泰宽筹军费,便宜行事。朱建泰大权在握,遂一意剥削永春民脂,除征收各种赋税外,大派普通捐数十万元。过月余,又有殷户特别捐的名目出现,且数额并无限定,由一班承办者设法办理,民众已经不胜其苦,偏偏朱建泰欲壑难填,未几,又别开生面,再有所谓的特别补捐之巧设。所谓的特别补捐就是认定前次特别捐,对各殷实户,间有失漏及认定数额过少者,须再追补,故由筹饷局发出一种通函,略谓“前次办理特别捐,因承办时间短促,承办人未及周咨博访,多有坐拥雄资,仅听认捐少数者,为此合理追加补捐,以昭公允……”

于是永春民众纷纷逃洋。荣光多次派遣人员谴责陶质彬与朱建泰,陶朱不但不听从,反而勾结粤军寻求帮助,更甚者是诱胁各部将,逼迫他们离开荣光归顺自己,于是闽南诸军惧怕其势力而欲服从之。并且荣光所属军队皆在最前线,士兵们多风餐露宿,比起陶质彬朱建泰部盘踞永春德化,安坐后方,升官发财,自然而然相形见绌,都愤愤不平,于是部下们都怂恿宋渊源和王荣光回驻永春。于是荣光于民国八年(1919)夏,率领部将陈亮、陈国辉、谢佐周、黄泽举、王联辉、林维善、陈春光、王澄清、李汉升自南安回永春讨伐陶质彬朱建泰,陶朱大败。陶质彬向粤军司令陈炯明求救。早在宋渊源入闽后,陈炯明害怕陶质彬朱建泰被宋收服,于己不利,乃派政务处处长徐桴藉以调查泉州政治为名,入永春说服陶质彬,陶质彬朱建泰以陈炯明势大,好作靠山,便有意归附。今向陈炯明求救,陈炯明便派大军入闽援助陶质彬。王宋部将杨持平在安溪打败陈炯明援军。时靖国军张贞应宋渊源邀请,也带兵来永春与荣光会合。荣光张贞所部于永春象山寨、万春寨等地大败陈炯明陶质彬部队。陶残部败退入德化固守。荣光料定其必会逃遁,就派各部将分兵进逼德化,而自己亲自统领王锡三等将日夜兼行,袭破德化赤水乡,击杀粤军旅长,占领赤水,断了陈炯明援军的归路,于是陈部援军溃败,荣光俘虏粤军统领朱震及其数千兵卒。荣光皆送回乡路资让其回家。

是时,王荣光之名名震闽粤,北京北洋政府闻之,顾虑福建之事棘手,若能招降王荣光,福建则无有忧虑了。于是北洋政府派人在北京寻找到当初荣光在北平体育总会的好友,携带重金,派其入福建,教授福建督军李厚基方略,让李厚基派人向荣光致意,收服之。时李厚基甚是害怕张贞(靖国军司令),并深知荣光与张贞不合,就乘机以资助荣光军饷为条件,企图说服荣光出兵缴灭张贞部。荣光知道李厚基并非善良之辈,便婉言谢绝。事后,荣光对部属将领们说道:“张贞虽然和我有怨隙,但是,这是私人之事。张贞的目的也是为了福建人民能实现自治,这才是公事也。因私事而坏了公事,此种行为非我所为也。”恰如荣光此人公私分明,不待私怨者,世间少有!谁说做官皆为利?心底无私真丈夫! 永春连年战争,地方兵燹不断,民不聊生。王荣光兵进永春后,一心想用策略安抚永春兵民,于是民国九年(1920)三月,荣光在永春成立议会,选举郑家驹为县长,后由林怀瑜继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市政变革,主要内容如下:

1、开辟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

荣光认为中国政事之所以废弛、实业之所以不兴旺、将少兵寡、兵用器械日益毁坏、无业游民几懒惰之徒日益增多、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人民自治不见成效,其原因虽然复杂,但是,交通不便应当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俗语有言“要想富,先开路”),且永春、德化及南安的诗山、金淘等地皆是地处偏僻山地,道路难通,故永春德化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如在水火之间。于是民国10年(1921),荣光为了更好地发展永春,任命郑玉书为永春公路局局长,设办事处于永春。为了更好地发展永春,便派部下陈国辉(南安九都人)督办开辟公路,即今“泉州——永春——德化”公路,收容游民乞丐参加公路建设。

1920年建成永春城关到南安诗山的公路,此后“泉州——永春——德化”各公路线陆续建成通车,民国11年,荣光就义后,施光烈与黄汉忠(南安人)募股集资续修泉永德公路,到民国14年(1925)全线通车。有了公路,泉(州)永(春)德(化)汽车公司成立了,为泉(州)永(春)德(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同年春,荣光主政永春,对永春城关、五里街进行统一规划,进行市政建设。他下令拆除县城的城墙,在永春县城建大街(今“八二三”东路)和环城路。民国六年,五里街失火,烧毁店面34间,无人管理,街市一片狼籍。荣光主政永春时,发动本地的富裕人家和海外侨亲捐款捐资,于五里街的两侧建起二至三层高的土木结构砖柱骑楼,街道宽达9米,可以使汽车任意通行,称为大同路,俗称为“中街”,因为埔头乡民来参加建设的人比较多,又名叫“埔头街”。

荣光在阔庭巷东侧建设大菜市,吸引四乡五里及远近各县的人们来此进行交易,以至海外也来这里采购各种土特产,把南洋的“番仔话”引进到永春,时称五里街为“巴刹”。五里街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3、设工务局。民国9年(1920)8月,荣光任命施光烈为永春工务局局长,开始修建城关(州内)至五里街公路,长3公里宽5米左右。继又抽调民工修建永春城关到东关、城关到岵山、五里街到桥头埔、五里街到仁庄(今永春石鼓凤美村)四段公路,共长28公里。

4、设教育局,以余超英为教育局局长,指拨各乡公盟产充作办学经费。1921年,应荣光和永春社会各界的急切要求,美以美会创办崇德女学堂,英国长老会创办育德女学堂,时荣光帮忙征购土地,在永春金峰山上购得一段土地建设女学校舍,教会则出资兴建校舍。(The Girls’ School was opened in 1921 at the wrgent request of Magistrate ong,then of Yung chun Coasty --------摘抄《永春崇贤中学校史资料》)

王荣光就义后,民军王荣钦、林怀瑜在各界的倡议下,为纪念王恩(即王荣光,字润中),在五里街创建润中公学(原五里街忠烈祠,后被火烧毁),郑兼三任首任校长。

5、严令禁止缠足留辫;时虽然革命已久,但永春为山城,革命之潮尚未席卷,大部分永人仍缠足留辫,为使变革顺利进行,荣光从其妻子(颜氏)下手,禁止缠足,对兄长进行剪辫子,于此,此项变革得到顺利进行。

6、重视体育活动,举办永春县首届体育运动会。1920年秋,举行了全县首届学生运动会,1921年。派永春中学学生8名选手参加福建省首届学校联合运动会,并获得较好的成绩。

王荣光通过市政变革,向永春人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同时越是为永春人民做了有益的好事,使当时的永春县成为福建省的模范县之一。正是鹏山巍巍,桃水泱泱,荣光功勋,永著八闽! 在拆建公路时,有一富有的商人,因为家在路边,必须被拆建,其不愿意,边私下求见荣光,送给荣光一罐银圆(白银),想得到荣光的许可,不拆其屋。荣光笑而接纳,并对该商人说:“银圆照收,充公作为开辟公路的费用,本人代表永春人民对你捐款建公路表示感谢。但是房屋必须拆掉。因为建设公路乃是利县利民的大事,岂可因为个人利益而毁了大事。”同时命人将此事公布于众,引以为戒。时人对荣光的此作为大加赞扬。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其全诗是: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据载:

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 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赏析: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 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 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 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 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 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 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 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 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仅一河之遥,却是生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 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 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 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 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 功立业;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 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 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 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 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 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 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现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居住在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品格: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其实是一位坚强、豁达、叛逆、敏锐、勇敢、爱国的女性。这种品格 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渊源有关。“易安风度潇洒,而富好胜心”(龙沐勋《漱玉词 叙论》)。平素“猜句罚茶”,“冒雪觅诗”已证明她的自信骄人、洒脱不羁的性格。 而她又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显然,李清照不仅继承了父亲的 文学禀赋,还继承了父亲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 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龙沐勋《漱玉词叙论》),真可算是“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的“人杰鬼雄”。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项羽的生平事迹:

少年英雄: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南(今安徽宿州市),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被杀。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苏州)。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鸿门摆宴: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不料,刘邦军已经捷足先登,进入咸阳了。原来,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鏖战时,刘邦率领另一路义军利用秦军主力胶着于巨鹿之机,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入武关,顺利地进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南),迫秦王子婴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刘邦占据关中后,派兵闭关据守,阻止项羽入关。项羽见状,一气之下,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刘、项两军剑拔弩张,矛盾迅速激化。当时,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军队,以独占关中。谋士范增也劝他“急击勿失。”就在项羽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的叔父却把行动企图泄露给刘邦。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在招待刘邦的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刘邦发觉后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