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箪食瓢饮的意思-箪食瓢饮记
1.颜回的一生?我想知道;
2.祝庆藩的生平事迹
3.如何停止焦虑开始新的生活读后感
4.东晋王导文言文
5.关于书的好处四字成语
颜回的一生?我想知道;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
同行网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祝庆藩的生平事迹
他一生把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这六大中央部门干了个遍,每个职务上都卓有建树,深得嘉庆皇帝的赞赏。最后,干脆把太子旻(mín)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交给他管理。这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太子教育的一段佳话,也是后人谈到祝庆藩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那是一个春日,风和日丽,桃红柳绿。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皇宫内的毓庆宫里跪着一个身著衮龙马褂的少年,头上沁出了汗珠,有时下意识拘谨地挺挺腰,大概是跪得太久,腰腿酸麻之故吧!上首书案旁正襟危坐一个老年官员,手捻花白胡须,炯炯目光十分严厉,他在教训少年。
“最近,你有时半日、一日甚至几日不读书,在干什么?学业倒退了!你看,你近日做的什么文章?文理不通,字迹了草。虽有起、承、转、合,然而空洞无物,泛泛而论。”
“春光大好,母后时常领我去御花园观花,去北海泛舟看柳。有时去城外踏青,玩耍,误了些功课。”少年抹了把汗答道。
“嗳——!真是白屋出公卿,富贵出饿殍!古圣贤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身处逆境,发愤读书,逆流而上!你身处富贵,处境与其相比是天壤之别,读书学习也是天壤之别!”
这个少年就是嘉庆皇帝的皇太子,后来的清宣宗道光皇帝,这个老官员就是太子太傅,小皇帝的老师祝庆藩。他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德高望重,受人敬仰。
“娘娘千岁驾到!”毓庆宫外,内侍高叫。
祝庆藩慌忙接驾,皇后娘娘在宫娥彩女和内侍们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怒不可遏地闯入毓庆官。她不等太傅搭话,一把拉起跪在地上的太子说:“我儿学也为君,不学也为君!”说着拉太子就往外走。
“学则为尧舜之君,不学则为桀纣之君!”太傅高声对答。
祝太傅的回答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娘娘和众人为之一怔,被这铮明响亮的回答所镇慑,匆匆而去的脚步不得不倒退回来。
“祝太傅,时过中午,未见太子回来用膳,派内侍来接太子,内侍回报太子在罚跪,不知何故?”皇后面带余怒问道。
“近来太子荒废学业。”
“春光明媚,蝶舞鸟鸣,春色诱人呀!你就放松些,让太子赏玩赏玩春色,免得闷坏了。”
“我也是给了他一点时间去浏览一下春色的,但游春不能没有节制,一连几日不读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春色宜人,正宜记书。娘娘千岁心疼太子,怕其发闷,放纵他戏嬉,与其说是爱他,倒不如说是害他!”太傅诚恳地说。
娘娘的气平了一些,坐了下来,也让太傅坐了下来叙话。
“我想,太子略读些书也就行了,将来治国也不难,至于办事还有文武大臣呢!”皇后讲。
“尧舜之所以成为有道明君,万古赞颂,正因为他们发愤图强,造福于天下。以后,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而著春秋。文王成为尧舜之君,孔子成为圣人万世敬仰;桀纣之所以成为无道昏君,正因为他们不学无术,迷于声色犬马*乐无度,戕害天下百姓,以致万世怒指。不读书,不知立身;不读史,不知兴衰,以史为镜,纵观上下五千年,以为鉴借,励精图治。娘娘愿太子为尧舜之君呢?还是愿太子为桀纣之君呢?”
祝太傅当义不让,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句句中肯,娘娘甚是感动,忙命太子再次跪了下来,直到太子认错,表示悔改,才叫他起来吃午饭。 说到祝庆藩还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一个叫牛鉴的人。
“牛鉴事件”足见祝庆藩的政治影响和不凡的历史识辨能力。
这牛鉴是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帝对牛鉴很赏识,授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每到一地,兴利除弊,政绩显著。后因与陕西巡抚意见不合,称病辞官。道光十八年,道光帝召见他说:“你的病我知道,是和巡抚不合,你可以说是一个守正不阿、和而不流的人啊!”第二年八月,补授河南巡抚(代)。在赴河南前,道光帝召见他说:“朝廷大臣没有人推荐你,我知道你可用,所以用了你。你把官当好,则我就算知人。否则就是我不知人,过失在我。”
牛鉴在河南最突出的政绩是治理水患。河南沿黄地区经常发生水灾。他下车伊始,沁河治理是第一大功,既疏通了漕运,又便利了农田灌溉。道光二十一年六月的60余日的省城开封抗洪保城大战的胜利是他的第二大功劳。
因牛鉴功勋卓著,这年九月初五日,他奉调代理两江总督。
开封地区的士绅和百姓,听到牛鉴要调走的消息,立即星夜上疏,请求留任。临行前一天,有一千多人守在巡抚门前,哭求挽留,经夜不散,他只好绕道而行。但沿途跪送的人仍不绝于路。署河东河道总督王鼎说:“百姓于抚军之去,犹婴儿之失慈母矣!”由此足见他在河南巡抚任内,给人民办了好事,人民是非常爱戴他的。
学了中国现代史都知道吴淞口保卫战,都知道一战而英勇成名的英烈陈化成,也一定记得那个在英军隆隆炮声中丢盔弃甲溃逃的两江总督牛鉴。《南京条约》签订后,治牛鉴“贻误封疆罪,褫职逮问”——撤职查办。
但是,河南老百姓不忘牛鉴旧恩,修造生祠为他祈祷。为了把河南民意直达皇上,时任司寇的祝庆藩,代河南百姓呼吁宽恕牛鉴。
祝庆藩在道光帝面前详陈牛鉴在河南的政绩及百姓的要求, 道光帝很是重视,于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下令:“(牛鉴)不入朝审办理。”第二年二月十六日又下令:“牛鉴著加恩释放,发往河南交巡抚鄂顺安差遣委用。”并在给鄂顺安的谕旨中特别指出“该革员前在河南巡抚任内颇得民心”等语。
牛鉴释放到达河南省境内时,沿途“壶浆溢路,舆不得前,老稚争搴车帷,急欲一睹其面,夹道欢呼,有喜极而泣者”。他一到河南,即抓劝捐,抓水利工程,又办了不少好事。
牛鉴再次有造福河南的机会,不能不说祝庆藩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为河南又挽留了一大功臣。从这个意义上讲,祝庆藩此举也间接留住人才,福泽河南啦。 祝庆藩生活在清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政治生活也同样渗透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这些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祝庆藩的政治生涯也深深打上这无法回避的鲜明的烙印。
牛鉴事件,祝庆藩没有回避其中。他深知,吴淞炮战失败,并不是牛鉴特别的贪生怕,而是他对近代战争升级的残酷一无所知。皇帝也并不会特别恩准一个贪生怕的可怜虫,连他自己也才在大英帝国的轰隆炮声中,睁开了眼睛,惊惧的看着外面的世界,做醒了我大清王朝是天朝第一的美梦。
鸦片战争,祝庆藩深深懂了牛鉴,更懂了道光皇帝,也懂了自己。
像曾国藩一样,祝庆藩这样的重臣也被派回本省,办地方武装——团练,以剿灭疯狂燃烧的内乱——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
河南境内沿淮河、黄河咆哮的是捻军。
咸丰二年(1852年)11月,张洛行领导的捻军在安徽毫州起义,转战入于河南的鹿邑、宁陵、商丘等县。年底,因太平军由武昌北上,当局在全省实行戒严。 咸丰三年,3月16日清廷命祝庆藩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同河南籍的前广西巡抚周之琦、广东布政使王廷兰等回原籍办理河南团练。
河南当时的一百多个县,半数以上都有捻军大规模的活动,加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临时征收的各种税捐所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到处都像火药桶,遇火就会爆炸,各地的小股起义风起云涌,夺州占县,此起彼伏。河南南部的信阳一带是受太平天国冲击的前线,加上捻军活跃异常,形势更加危急。
这时祝庆藩已年过七旬,但是,疲弱多病的他仍殚精竭虑,和捻军在河南的主力军奋战不息。他长袍马褂,坐在便捷的小轿子里,和同僚一起募兵练兵,指挥作战,穿行于大大小小战役的烽烟炮火之中。
祝庆藩和牛鉴一样,本是学子出身,握笔文章,下马理事,是他们的长项,对于战争几乎是茫然于心的事情。然而,国难当头,他们不得不秉承圣旨,亦军亦政,以他们的满腔忠诚,投身时事,从战争学习战争,开始他仕宦人生的新篇章。
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从此掀开他人生新的篇章,多么不易呀。然而,祝庆藩做到了。他能做到,没有他人生历程的任何政治优势,凭的就是一腔忠诚。
祝庆藩到河南办团练的时间不到一年,他就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这年是1853年。这一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 ,捻军大规模在黄淮平原激荡,清政府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祝庆藩叹息一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知对后世做过什么样的预言。 祝庆藩在70寿辰时,道光帝赐其“资敬延祺福寿”匾额,祝庆藩住宅称“宗伯第”。后葬于固始城东10公里的张家店,著有《奏疏稿》、《蒙求术》等专著,书法源于颜、柳,严谨不苟,虽有馆阁风,但独具一格。
在固始县,一提起祝庆藩,差不多人人知道。祝庆藩出生在固始城关北后街,后来中了进士,就一直在京为官。他出名主要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师严格,留下了许多让后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今在固始县的街头巷尾,茶余酒后或乘凉的时候,是人们永远撂不掉的话题。
如何停止焦虑开始新的生活读后感
今天为大家的推荐的这本书是《如何停止眼前的焦虑,开始新的生活》,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耐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卡耐基还被人誉为“成人教育之父”,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焦虑的时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重拾自己的对生活的信心。
近日,我认真读了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让我知道了克服焦躁情绪,培养健康心态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难免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学习上有一定的压力。产生焦虑,我们的心态对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心里的恐惧,增加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我们只有保持好的健康的心态,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去认真完成每一件事情,使我们保持对工作,对学习的激情,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企业的员工们都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有些还随时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他们很容易精神萎靡,失去对生活,对工作的希望和信心,容易让他们产生抱怨,长期下去,他们可能会产生麻木,对工作不负责任,甚至有一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因为接受不了这种压力,甚至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措施,自杀。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碰到焦虑时,学会解决焦虑的有效方法。不论有多大的压力,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成功的人,他们懂得及时的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克服心里的恐惧,
东晋王导文言文
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有关东晋王导的外文资料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4. 东晋王导的简介 王导谢安是什么关系王导和谢安没有关系。
王导简介:
王导公元276年出生在琅玡郡临沂县,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而谢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当王导去世的时候,谢安只有十九岁,因此王导和谢安之间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东晋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其中又以王、谢两家为最,在王导当政时,王家权势达到了巅峰。王导是东晋联合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谢家则是在谢安当政时到达巅峰。不过,谢安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是奋三世之余烈。从谢安往前数三辈儿,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谢缵,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职权相当于三国的太守,今天的市长。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太傅,换言之,当过太子爷的老师。
他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所以,谢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仅家世好,还是一枚风神秀彻的帅哥。
据说,谢安有个朋友创业,5万把蒲葵扇卖不出去,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葵扇,成天摆弄在手。
结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卖,他有轻微鼻炎,吟诗时会有鼻音。洛阳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模仿他,连吟诗也故意捂着鼻子。
谢安二十多岁时,大家都觉得他的仕途将飞黄腾达。然而,他没有出仕做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一方面,谢安个性洒脱不羁,想过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谢安在娘胎里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无需为稻粱谋。
即便是隐居,也隐得潇潇洒洒,不用像陶渊明那样箪食瓢饮。最关键是东晋朝廷贪腐成风,谢安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
隐居的那段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有时,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濛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
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
百度百科—谢安
百度百科—王导
5.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6. 解释文言文原文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ù):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7.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关于书的好处四字成语
1. 关于读书的四字词语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一目十行 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 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 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精读书的成语: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形容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形容读书快: 一目十行 形容书籍多: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形容读书有益: 开卷有益 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
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
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 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
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
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
2. 有关读书的四字词语50个闭门读书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寝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得其三昧 笃学不倦 笃学好古 笃志好学 砥志研思
废寝忘餐 废寝忘食 鸿鹄将至 花花太岁 皓首穷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敬业乐群 目不别视 目不窥园 埋头苦干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潜神嘿规 潜心涤虑 潜心笃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抟心壹志
抟心揖志 忘餐废寝 忘寝废食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心无二用 心无旁骛 研精毕智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窥堂 枕籍经史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一丝不苟 全神贯注 废寝忘食 一心一意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闭门读书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寝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得其三昧 笃学不倦 笃学好古 笃志好学 砥志研思
废寝忘餐 废寝忘食 鸿鹄将至 花花太岁 皓首穷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敬业乐群 目不别视 目不窥园 埋头苦干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潜神嘿规 潜心涤虑 潜心笃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抟心壹志
抟心揖志 忘餐废寝 忘寝废食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心无二用 心无旁骛 研精毕智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窥堂
3. 有关读书的四字成语暗室求物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
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
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览群书 博:广泛。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
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后泛指读书、学习。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读书得间 间:间隙。
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
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焚膏继晷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含英咀华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画荻教子 荻:芦苇。
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
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开卷有益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琅琅上口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囊萤照读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
比喻非常聪明。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
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
形容读书极快。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
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
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徒读父书 徒:只。
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
比喻人只知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
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凿壁偷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
形容勤奋读书。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昼耕夜诵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
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博览五车 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才贯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唇腐齿落 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
4. 写读书好处大的成语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
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
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精读书的成语: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形容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形容读书快:
一目十行
形容书籍多: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形容读书有益:
开卷有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