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没佛堂,可以对着经书上的佛像仟悔吗

2.本人20,信佛之人,婚前有了性行为,现在后悔不已,也知道危害,我该如何赎罪忏悔?有没有弥补办法?

3.《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

4.佛忏108拜的动作有哪些科学依据

在家没佛堂,可以对着经书上的佛像仟悔吗

弥天大罪的意思-弥天大罪一忏即消是哪本经书

可以,完全可以。

一念恭敬三宝之心,自心等佛。

佛就是要人起善心善愿善行,所以你有恭敬三宝之心,真诚忏悔之心,就是依佛所教,达到了目的,就不必在乎形式。佛法的所有形式上的相上的修持,全为了达到依教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目的,就是100分。而不必考虑,你是用什么形式达到100分的。

犹如父母各种各样的菜,无非是要让儿女吃饱,而不是要儿女在各种各样的菜的色泽、口味、咸淡上去计较执着。既然儿女能吃饱,父母也不用计较他吃的菜的种种咸淡等相。

佛法亦如是,若能生戒定慧,自不必于形式上去计较。

本人20,信佛之人,婚前有了性行为,现在后悔不已,也知道危害,我该如何赎罪忏悔?有没有弥补办法?

摘自:《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一) ── 春日莲华》

有一位女信众很勇敢的在众人面前承认:“我已当了九年的凶手,深感罪重,但我想修行,如何消业障?”

上人:最重要是发大惭愧心,在佛前忏悔,“罪如冰霜,佛日消融”。

她再问:“我做了这么大的罪业,如何尽快消除?”

上人:佛前顶礼,罪灭河沙,要拿出诚心来忏悔。

问:听说堕胎在佛教里是不对的,但从前不知而犯过,今后将作如何补救?

上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弥天大罪,一忏便消。

摘自《世纪末警钟》

691.

你若能忏悔,能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错误,解开罪业这个结,那罪孽就消灭了,就没有了。就好像你有病的时候,出了一身汗,渐渐地这病就会痊愈了,病就没有了。

摘自:经典开示选辑(三)──《地狱不空》-真忏悔

你要是能忏悔,就是多少罪业,也都可以消灭,所以才说“佛前顶礼,罪灭河沙”,你在佛前礼拜,生一种真忏悔心,那么河沙罪业都会消灭,都会没有了。又说“舍钱一文,增福无量”,在三宝前舍钱,尽你的真心,生一种供养心,有多少钱,就布施出来多少钱,这样你的福报就无量了。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宣化上人讲述

为什麼要忏悔呢?因为「弥天大罪,一忏便消」,只怕你不忏悔,你若是一忏悔,不论你有什麼罪业都会没有了。孔子也说过:「过则勿惮改。」你有过不要怕改,你若一怕改,这过就愈发多了。「过能改,归於无」,有过若能改,就没有过错了。如果你想遮掩你的过,不叫人知道,那你的过错就会更加重、更加多了。愚人无过,一般愚痴的人都说自己没有过错;小人文过,小人犯了过错就把它掩饰起来,不叫人知道;君子改过,君子有过了就欢喜改过;圣人寡过,圣人的过就很少很少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二)》

弥天大罪,一忏便消

忏悔之后,要永远不再犯戒。

忏悔是给犯戒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无,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之后,要永远不再犯戒。如果屡忏屡犯,当做儿戏,那又有何用?不郑重其事,把忏悔不当一回事,以为在两序大众前说一说,罪业就没有了,这是痴人妄想,根本没有那样的简单。

一经过忏悔,要发誓愿:“从前种种譬如昨日,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以后绝不再犯,这才能消了罪业。这一点要搞清楚。

摘自:《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怎么叫说罪呢?比如我做什么坏事了,我要说得详详细细的,不要笼笼统统的;不要这么好像说又不说,不说又好像说。这样子就不是说罪!这要坦白,坦白你所造的罪。

比如我杀过一个人。要说:“我杀过某某人,姓什么、叫什么,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我杀了一个人,我现在要忏悔!”要说得清清楚楚的,不能就单单说我以前杀一个人,也不说他的姓名、也不说为什么杀这个人的因缘;这就叫不坦白。又说:“我以前偷过东西,我现在要忏悔!”那么偷过什么呢?你不说清楚了,这也叫不坦白。你或者偷人的一只鸡,就说因为什么因缘,我偷了一只鸡。或者偷了人家一只狗,或者偷了人一只猫,在什么情形之下,这要说得清清楚楚。

对佛、对法、对僧来忏悔说罪,不可以说一半、留一半,那一半我不说那么清楚;说那么清楚,佛、法、僧都知道我这个罪业太清楚了,那怎么办?那你不说清楚了,你罪业就不能灭得清楚。你必须要说得清清楚楚的,才能消灭罪业清清楚楚的。那么在十方三宝的面前,在地藏王菩萨的面前,要这样说罪忏悔。

那么有的时候你造了什么罪,若对大德高僧来忏悔,也是一样的,也是要把说犯罪的因缘说得清清楚楚的:“我现在知道错了,我要改悔了!”这叫说罪忏悔,又叫发露忏悔。发露,就是一点都不隐瞒、不藏的,都把它说出来。你无论造了什么罪,你若能坦坦白白的,把它详详细细说出来,都可以消灭了。你若不坦白,就是光这么说一句:“我犯了杀戒了、我犯了盗戒了!”那不算的。

摘自:《法界唯心-1981年亚洲弘法记行》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吉隆坡

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你所造的罪业,虽然塞满了虚空,但若能真心忏悔,便会消灭所有的罪恶。

罪从心起将心忏:在《华严经》有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万法唯心。你心中做狗事,便成狗。心中做猫事,便是猫。心中做牛事,便是牛。心中做马事,便是马。凡是你心意做什么,便会结什么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们要从内心真正忏悔。

心若灭时罪亦亡:妄心消灭,罪就消灭。但这个是不容易的。不忘,罪还是不能消。

心忘罪灭两俱空:心忘了,罪也灭了,心和罪皆空了。

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是忏悔的真正表现。假如人有罪,应在大德高僧三宝之前,忏悔以前所造之恶业。所谓“以前种种譬如昨日,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三)》

教他作,罪加三级

无论在谁的面前忏悔,要把话说得清楚,不要说些模棱两可的话。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五日上午开示

昨天我曾很简单地对大家解说一段〈忏悔文〉,只是解释到“狎近恶友,违背良师”,现在,我继续把它说下去:

“自作教他”我们知道无论杀、盗、*、妄、酒,都是不正当的行为,而每种的罪业,又分有因、缘、法、业四种,譬如说杀吧,杀有“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无论哪一种,又都离不了“自作”,或“教他作”。

“自作”,就是不假手旁人,亲自去做不正当的事。“教他作”,就是鼓励和教唆别人去做不正当的事,这种间接犯罪的方法,比直接的还要罪加一等,因为它在已有的罪上还加上狡诈的罪行,所以“自作”固然有罪,而“教他作”的罪行更大。

什么是“见闻随喜”呢?这就是知道了别人在犯罪,而帮助他去犯,就是古人所说的“助纣为虐”,我们试闭目想想,从无始劫以来,我们究竟犯了多少次这样的罪?我想不用说的那么久远,就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所犯的也就不可胜数了。所以〈忏悔文〉接着又说;“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我们的罪不可是算数之所不能及,也可以说是大到无有边际的。

既然知道了自己罪深障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不用说,自然应该在佛前至诚恳切地忏悔。所以〈忏悔文〉又说:“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克诚”二字,是忏悔的时候所必须具有的心。有些人对师父忏悔,非常地马虎,常常藏头露尾地把过错给遮掩,这表示他并没有诚意来忏悔自己的过失,像这样的忏悔,就算历尽百千万亿恒河沙劫,也不能把罪业消除干净的。

所谓“直心是道场”,我们无论在谁的面前忏悔,也要把话说得清楚,不要说一些个模棱两可的话:譬如,问他有没有犯过这种过失,他就说“不记得”,或者说“可能有”等等,这种不彻底的忏悔,不但不能消除罪业,反而会种下恶因,因为佛法是丝毫也不能马虎的。可是有些人也会说:“某某人做了哪些恶业,可是现在却飞黄腾达,是不是没有因果,没有公理?”有一首偈颂这样说: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由此可知,造业是必有报应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看看因缘是否会合罢了。有人又会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消除罪障了呢?”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希望佛、法、僧三宝,能够本着慈悲的大愿,用清净无碍的大光明,照触到我们的身上,这种净光照后,能令我们三障消除,如云开见月般,复现出我们本来的清净心性,所以说:“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说完了这首〈忏悔文〉以后,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忏悔的害处,和能忏悔的益处。另外,还有一首〈忏悔文〉这样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首〈忏悔文〉不但能忏悔罪障,而且能把我们所以造罪的原因说出来,所以我希望每个人天天都能在佛前,诚心地念诵三遍或数遍。现在,我也把它略略解说一下:

“往昔”,就是以前。近的以前是今生的以前,远的以前是无始劫以来,在这往昔的时光中,我们不但出牛胎,入马腹,一时姓张,一时姓李的轮转于六道之内,而且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又不知造了多少罪业。为什么我们会造罪呢?〈忏悔文〉中说得清楚,“皆由无始贪瞋痴”,这意念上的贪、瞋、痴三毒,就是萌发无数罪业的根由。还有因为这三毒的作祟,我们的身体又做出了杀、盗、*三业,在语言上也产生了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罪,所以文中又说:“从身、语、意之所生。”无论是身体上犯的杀、盗、*三业也好,还是语言上所犯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也好,或者是在意念上所犯的贪、瞋、痴也好,我们都要恳切地忏悔,否则会如入泥沼,愈陷愈深,罪业愈来愈重,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无能自拔。

在座各位都具上上的善根,我相信大家都会不忘忏悔,而一定能够发愿把罪业忏悔和消除尽的。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www.drbachinese.org/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约公元前431年演出。《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

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 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 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 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 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 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

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前王拉伊奥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来惩罚自己的弥天大罪。以求忏悔。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当时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据记载,索福克勒斯不仅在戏剧方面卓有建树,还在政治宗教事务中大放异彩。一方面索福克勒斯本人拥护雅典民主制,要求以城邦利益为重,强调个体独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宗教观念较为保守,主张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和神谕体系。这两点在《俄狄浦斯王》该戏剧中得到表现。《俄狄浦斯王》的创作背景影响悲剧本身的形成。当时雅典开始迫害知识阶层,如苏格拉底遭迫害而。工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个体自由意志衍生,带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主张兴起。天文学的发展,使得预言体系受到质疑,诸神的神话甚至存在也受到质疑。公元前429年至427年,雅典经历了两次瘟疫的侵袭(剧中瘟疫取材于此),促成了公民内心怀疑与玩世不恭,同时也希冀出现治疗奇迹。索福克勒斯借此重新诠释俄狄浦斯的故事,树立神明的权威,挽回宗教机构的声望,维护现有的先知体系与神谕体系,反对早期启蒙思想。《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佛忏108拜的动作有哪些科学依据

不要用世间法看佛法。拜佛、拜忏都是佛教徒必须的。

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常修持的方便。即使没有学佛的人,忏悔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内心的忏悔,就算生活条件再好,也不会在心中产生丝毫的快乐和幸福,而当心中拥有了忏悔所产生的清净,即使生活条件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心中的安乐。

在家或者是出家,无论受戒与不受戒,造作恶业,都会引起内心的忧悔、不安,如古人所说的“内心负疚”、“良心不安”那样。这不但是罪,更是障碍修行的。

因此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请求忏悔,请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法忏悔出罪,就消除了内心的障碍,安定喜乐,能够顺利的修行。达到灭罪清净目的。所以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

往昔,指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昨天,在我们忏悔的以前每一个恶的念头,都叫做往昔。在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如杀生、偷盗、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贪酒食肉。宰杀禽兽。取欢作乐。不孝父母,不敬父母,轻慢圣贤,不信三宝,见佛不礼,闻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果等。

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贪财产,贪权势等等,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心内疲惫不堪,不知无所求方为真正快乐。

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就是愚昧,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不明真理,而不知佛所言的诸法实相。

为何造很多恶业呢?全由无始劫以来生出的贪心、嗔心,和痴心。从身生出杀、盗、*的业,从口生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业,从意生出贪、嗔、痴的业。佛言:“阎浮提的众生,在起心动念中,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所有的业,我现在都要忏悔,改过自新。所谓“弥天大罪,一悔便消”,不论你有什么罪业,只怕你不忏悔,能忏悔,罪便没有了。有过则不要怕改,若怕改,过就多了。如果过能改,就归于无。若想掩饰,不欲人知,过就更多了。愚痴的人说他们没有过错,小人有过就要掩饰,君子有过能改,圣人少过,到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嗔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刹土。我在这么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于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忏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忏,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发忏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忏悔。”

《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谓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谓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

忏悔,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不仅要“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过错要忏除,也要“悔其后过”,让以后的过错不再产生,一般人只知“忏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后过”,以致前罪还没消灭,后过又产生了。

当一个人出现了“后过”,就代表忏悔的不够真诚彻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将前罪忏除掉,就必须要能真正的“悔其后过”,也就是,相同的过错,绝不重复。当一个人可以“不二过”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忏除我们的前过了。

而要能够除过,不论是“前过”或“后过”,我们就必须坦承我们的过错,或看清楚我们的过错是什么!

所以,忏悔,就意味着,卸除所有心灵的武装或伪装,不管是意识或潜意识里,任何“合理化”的伪装。

那是一种完全对自己的坦白,将自己的过错或心灵的污秽,赤裸裸的、不加任何隐瞒的坦露出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忏悔需要“诚恳”,为什么无法诚恳的人,就无法有真正的忏悔,因为诚恳意味着,坦白、不曲诈、不迂回、不推诿,是一种完全的“直心”,是一种“直下承担”!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能够诚恳的人,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然后藉由这样面对,来“认清”真正的自己,并藉此而达到“醒悟”和“清洗”的目的。

所以,一个能够诚恳的人,也才能有真正的忏悔,也才能以这样诚恳的心,去面对别人,直下承担自己的过错和责任。

所以,忏悔就像一种“心灵的沐浴”或“甘露”,对我们心灵的种种污染和污垢,进行一次次彻底的清洗,当我们的忏悔愈深切,愈是能洗涤我们愈微细的心念污垢,愈清除我们重大的罪业!

而忏悔,也带有某种的“超度”作用,不只往内超度了我们的贪、嗔、痴,超度了我们心中无数的“众生”,更且往外超度了别人的怨恨,因为深切的诚意和忏悔,就像清凉的甘露,霎那浇却熊熊的怨恨怒火。

所以,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所知的罪业忏悔;更要为我们所不知的罪业忏悔,而且应念念忏悔,时时忏悔。

当我们藉着这样不间断的,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深入忏悔下去,我们的心,就渐渐的清了,人生的梦,也渐渐的醒了,最后我们将了悟到,原来,所有的“罪业”,都是从“心”上升起的,而“心”的本质是“虚幻”的,并没有一个叫“心”的实质存在,所以“罪业”的本质,也是虚幻的、空的,并没有一个叫“罪业”的实体存在。 那时,我们也能真正的了悟了:

当达到了这样的终极忏悔,才是“真忏悔”,那时我们才真正了知,并没有一个实质的心,可以去造作和承受罪业。

当达到这样一种“三轮体空”的觉悟时,我们就好像突然从梦里清醒了,醒来后,才知原来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时不只“心亡”了,连“罪业”也应时消亡,而一切善恶境界,和一切的相对概念和执着,也顿时的一并超越!

虽然,究竟来说,忏悔的心,也是一种“虚幻”,但毕竟,那是一种在人生虚幻的迷梦中,可以逐渐让我们清醒的有力工具。

所以,“心亡罪灭两俱空”,那是我们所可仰望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心还是虚妄沉迷,还是不行忏悔的话,恐怕人生的迷梦,将更深沉难醒,而罪业也将更为深重难救了。

所以,能够诚恳的人,有福了!而一个懂得忏悔,能够真诚忏悔的人,更有福了!

因为忏悔是从诚恳开始的,有真实的诚恳起步,才能达到最后真正的“真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是很高明的忏悔法。但一般人只能做到“相似”的观空,也就是从理上说的空。真正达到这个境界要实证得空性。证得之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又现前一念,即是无始。犹如翳眼见空华、又如梦中所见境,皆是无始。虽无始而念念中有也。贪、嗔、痴若本有实有者,即无人能破,亦即无人能成佛。克其本体、诸佛于成佛证到时,即证到本来是佛。真本有者,以无念故,不贪、嗔、痴,妄本空者。以有念故,有贪、嗔、痴。学佛法人,歇下妄念,即是正念。

所谓正念者,唯念无面目之本来面目,其余一切皆不分别,即成无分别智。贪嗔痴为造恶业之因缘,身语意为造业之具,是增上缘。旧恶已改,新善从生,是为真忏悔也。

罪从心生,罪从心灭,所以将心忏,用真心来忏悔所造的业,“心亡”就是把所造的过错亡掉,罪业也没有了。所谓“过能改,归于无”,如果有过不改,把它藏起来,不教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君子有了过错,就好像日蚀和月蚀一样,人人都能看见;若是能及时改过,则人人都会敬仰而羡慕。古时大英雄、大豪杰,都是勇于改过。

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大小乘,而后来忏悔的故事,在古时印度有位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他俩是兄弟。世亲菩萨学习小乘教义,而无著菩萨却是学习大乘教义。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总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请他弟弟来探病。弟弟来后,哥哥说:“弟弟,我现在快了,你能否诵一遍大乘经典?”弟弟本不愿意,但为满足哥哥最后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经典,他把《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乘经典念过后,豁然明白,知道自己以前多么不对:讪骂大乘佛教,毁谤大乘经典,说大乘经典是假的。他知道自己错了,非常后悔?心里懊丧地自责:“我以前尽骂大乘佛教,我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一定要下地狱啦!我这舌头真是坏透了。”想着就拿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他哥哥便说:“何用割舌呢?现在你改变你的说法,可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

世亲菩萨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他的勇气很大,真的完全改变了,所以自此以后他所造的论都是赞叹大乘的。他从前写了很多骂大乘佛教的书,他都通通烧毁了。现在,只遗留下来他赞叹大乘佛教的论文。世亲菩萨通过忏悔也成为后来的一代祖师,受到后人的尊重敬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