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哪里面的句子
1.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意思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篇佛经,全文是什么?
3.心经里“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句应作何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意思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相”是虚空实体,又是诸法实相。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五蕴等诸法都是缘起相,可是缘起相的本相是真空,因此而说诸法空相。
“空相”真义在大乘法中,是最深最难通达的理。“空”不是一无所有,空是诸法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虚空,当然也没有物质的存在。大乘起信论:“一切世间生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再说,“空相”理体是真常不变。“他”是宇宙中的理体,也是宇宙间诸缘起相的真理,可名谓天性、天理。
这个“理体”是宇宙间诸缘起相之本相,当缘起相生成时,不随缘起相生,当缘起相灭时,而不随诸相灭,因此谓之“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的道理,在妄执的凡夫众生是很难突破。因为众生蒙蔽太深,故有的五眼只剰了肉眼,肉眼只能视物质的幻生、幻成、幻灭。因此坚执可见色的物体生有与毁坏,才有生灭观念。
我们从人类的轮回现象看,去年张三的亡,和今年李四的诞生好象是二回事,但是从而不灭的定理来看,谁都不敢肯定今年诞生的李四,绝对不是去年亡的张三。事实业识的轮转,只是四大水火风土的重新组合而已,也好像人去旧屋迁新居。由这种理论看来,谁不是“今之古人”,谁没有踏过古时的山河大地。佛陀讲过“天下男人皆我父,天下女人皆我母”。所以佛陀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的净秽相,是人人所承认,事实净与垢是无定相,只是各凭主观而已。我们从宇宙整体相来看,粪便是人人认定垢秽物,但三十年前,农作所用的肥料一定要靠粪便,当我们吃蔬菜时多么珍珍有味,从这些循环的实理来看,那有垢、净的分别。因此说“不垢不净”。
再举一例:韩国一位高僧元晓法师,年少时来中国到处参学,一日夜晚途中无旅馆,就睡在墓边,睡了一会后觉得口渴,就起身找水喝,在夜晚听到水声后就用钵去盛水,饮后觉得甘甜无比,等到第二天天亮,发现昨夜饮的泉水是墓里流出来的,不净观的心念一生就大吐一番,可是那里还有水可吐,消化了,从此他竟然觉悟“万法唯心”的道理。
“不增不减”的道理和不生不灭的道理完全一样,就是实相理体,既无生灭,就没有增减。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灭,不因修而增加,不因迷而减少,不因修而清净,不因迷而垢秽。当初惠能得法大悟后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真所谓“返本还源便到家,生轮回一念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篇佛经,全文是什么?
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者:玄奘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直到没有老和,也没有老和的尽头。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不用智慧去强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萨觉悟之后,依照心经,心中没有碍,由于没有碍,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最后达到彼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不是骗人的。所以说心经,其咒语曰,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主要思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经书的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心经里“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句应作何解?
来源:心经抉隐(摘录) 元音老人著 前面我们已讲过了,这里再重复一下,以引起学人的注意。这个‘诸法空相’的‘相’字应作‘意义’解,而不要作为形相、相貌讲。若以形相来解,就坏了,诸法还有个空相在!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有形事物怎么会空得彻底呢?!须知此相仍是假相,是不可取、不可得的,所以称之为空。前面我们也讲了,所谓空者,首先是因缘所成。一切法都无自体、无自性,即‘缘起性空’。进一步讲,这一切法,不论是色法还是心法,都是当人的真空妙有真性。都是我们的自性所显现、所造成的,是大众的化身佛。《楞严经》说: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它无所不在。本来真心是无量无边的。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具。它遍一切处、遍一切物。现在却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而为妄心、而为有知,则以这少分的四大为我身。这样,就把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在顽空中成就了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转为妄见。真心被无明封固了,则由大变小,不能遍一切处、一切物,而只能遍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有知,其余的就不能知了。从而,妄心就有处所了,就在我们身体之内。一切一切都变小了,心量也变小了。就像流水,本来是流动无碍的,一旦结成冰,就不能流动,凝固住了。只有冰化成水,才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只有打破这个妄想执著,把无明破了之后,真心的封固就被打破了,就恢复了真心,那么,就会遍一切处,遍一切物。 禅宗有个公案很妙。有一个‘灵性’执著我相,附在了一个将要倒塌的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是,有很多乡下人祭祀它、供它、求它,希望能帮忙解决种种疑难问题。这个灵性由于贪乡下人的供养,而且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随乡人的要求,大显神通。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乡人都杀牛宰羊供养这个破灶。有位禅师(慧安国师的弟子)恰好路过此地,他看乡下人这么愚痴,而附在灶上的灵望如此炽盛,不惜杀生害命,太不像话了!于是,他油然生起大悲心,要度化这个附灶的灵性。他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道:‘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其意是告诫这个灵性,你本来是遍一切处、妙用无边的,可你却执著在这个泥水砖瓦合成的破灶上,为泥土所拘,受乡人的供养,杀生害命,看似享受,实在是造业,将来定会受报无穷。问它灵从何起?即是点醒它,灵不在这个砖瓦泥土的灶上,而在你的佛性边,趁现在无色身之累,赶快回光返照,认识佛性,即能遍一切处,自在逍遥而无往不利矣。禅师又敲了三下,这个灶就一下子倒塌了。灵性现身,给禅师顶礼,感谢说:‘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由此,禅师得名为‘破灶堕和尚’。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像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但只能遍这个肉身,而不能遍其他的地方。因为执著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呵!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万相丛中独露身’,山河大地尽是法王身。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只因我们妄想执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得这个肉身。于是,‘无处不在’就变为‘有处所在’了。把大到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物的佛性,变成小得只能遍这个肉身。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佛唤醒诸弟子说‘是诸法空相’!就是说,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都不要执著。 但一法不立,并不是虚无断灭。因一切法都是自性所显现,故离性无法。一切色法既然没有自体,是自性所显现,那么,所有的是非、好坏、分别等等见解都是幻心假定而成的,一切皆空!然而性非断灭,它是能够应缘现相起用的。所以一切不废,不能偏空废有,须融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为离色不能显空,离事不能显理,离空不能成色,离体不能成相。如此会入不二,才名大觉。 譬如善、恶两义。凡夫不知善恶皆由于心的分别;外道知善恶而严厉对持;二乘则慕善过切,以远离诸恶为究竟;菩萨通达善恶的妙用,而起种种方便;佛非善非恶,二心本空,随机而现菩萨形,起种种方便救度众生。这五等分别,即是:凡夫不知善和恶本无一定的界线,不晓得一切善、一切恶都是自心的分别,不知其心。外道知心而不见所以。二乘明悟本心,但没有彻底,所以,皆不名觉。菩萨明心而觉不圆。佛大觉圆成。其实,这五等虽有分别,皆同体一性,无二无别。 再如吾人行道。在走路的时候,凡夫深入险道而不觉;外道知是险道不可深入而横行;二乘知是险道不可深入而止,停在那里不动了;菩萨则回头反走,出于险道;佛明达非安非险,虽入险道而自无碍。因为一切所谓的险恶、平坦,都是当人的分别心。又如:落在一个大坑里面,凡夫在坑中而不知是险,因不知坑外另有天地;外道知坑外另有天地,却不能出,因为他的法不究竟;二乘坐于坑边,不上不下,守不动;菩萨已出于坑,为度众生故,有意到坑里面去,但出坑入坑之见未泯;佛是跳出跳入,两都无碍,来去自在,并亡其坑,更无出入之见。安和险均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这些假相,只要心不生,则不受环境的影响,行之亦无碍。所以说,要了生,就要心空,空到一切平等、皆不可得时,便无坑内、坑外之别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