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攻魏文言文

2.先秦两汉文学史基本常识要点

3.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唐雎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攻魏文言文

前倨后恭出自哪位历史人物-前倨后恭出处

1. 《秦罢邯郸攻魏》的古文翻译 急需 哪位好心人知道啊

秦罢邯郸

原文

秦罢邯郸,攻魏,取宁邑。吴庆恐魏王之构于秦也,谓魏王曰:“秦之攻王也,王知其故乎?天下皆曰:‘王近也。’王不近秦,秦之所去。皆曰:‘王弱也。’王不弱二周。秦人去邯郸、过二周而攻王者,以王为易制也。王亦知弱之召①攻乎?”

注释

①召:同招。

译文

秦国解除对赵都邯郸的包围之后,又去进攻魏国,攻下了魏国的宁邑。吴庆担心魏王与秦国结盟,便对魏王说:“秦国进攻大王,大王可知道是为什么吗?是诸侯都说魏国距离秦国近吗?秦国距离魏国并不近,而是秦国胁迫魏国,是诸侯都说魏国弱吗?可魏国并不比东周、西周弱。秦军离开赵都邯郸经过东周、西周进攻魏国,是因为大王容易控制的缘故。大王可知道软弱是可以招来进攻的吗?”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1:B小题1:C小题1:(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因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箭射到她身上的有好几十根,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了。 小题1:类:同类小题1:B介词,到/介词,比;A代词,……的人;C介词,按照;D介词,为了。

小题1:②④与乳母行为无关;⑥是后人对乳母的评价(3分)小题1:(1)“反上”“逆”“弃义”“乱”各1分,共5分(2)“以”“为公子蔽”“矢着身者”“俱”各1分,共5分 。

3. 唐雎说秦王救魏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 题解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 *** 、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注释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

展开唐雎不辱使命 题解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 *** 、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4. 十五年,晋君兴兵将攻秦文言文翻译

1、译文:

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

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缪公也发兵,让丕豹率领大军,亲自前往迎击。九日壬戌日,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交战。晋君甩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往前冲,跟秦军争夺财物,回来的时候,驾车的战马陷到深泥里。缪公与部下纵马驱车追赶,没能抓到晋君,反而被晋军包围了。

晋军攻击缪公,缪公受了伤。这时,曾在岐山下偷吃缪公良马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不顾危险驱马冲入晋军,晋军的包围被冲开,不仅使缪公得以脱险,反而又活捉了晋君。

当初,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一块儿把它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

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

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都要求跟着去。在作战时,他们发现缪公被敌包围,都高举兵器,争先战,以报答吃马肉被赦免的恩德。

于是缪公俘虏了晋君回到秦国,向全国发布命令:“人人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祭祀上帝。”周天子听说此事,说“晋君是我的同姓”,替晋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缪公的夫人,她听到这件事,就穿上丧服,光着脚,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还得让君上下命令杀他,实在有辱于君上。”缪公说:“我俘获了晋君,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现在天子来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于是跟晋君订立盟约,答应让他回国,并给他换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以诸侯之礼相待。

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夷吾献出晋国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yǔ,语)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同宗的女儿嫁给子圉。这时候,秦国的地盘向东已经扩展到黄河。

2、出处

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原文

晋君从之。

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

晋击缪公,缪公伤。

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

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吾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曰:“我得晋君以为功,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

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

5. 秦以威势,的文言文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秦攻赵于长平 翻译:王又以虞卿

赵王又把虞卿的这番话告诉了楼缓,楼缓说:“虞卿能够完全了解秦军具有的战斗力吗?确知秦军力量不够,这么大的弹丸之地如果还不给,假使秦军明年再来进攻,您割的地岂不是不止六城,才能与秦国讲和么?”赵王说:“果真听从您的意见割让六城,您能保证明年秦军不再来进攻了吗?”楼缓答道:“这不是我所敢承担的。从前,韩、赵、魏三国与秦国邦交友好,如今秦国不攻韩、魏,独攻大王,看来您孝敬秦国必定不如韩、魏好。过去赵曾亲秦,而今秦却负赵,向您进攻,我为您作些调解,以打开关塞,疏通货币,好使赵、秦邦交处于韩、魏与秦那样的状况。到了明年,大王还不能与秦友好,那肯定是您孝敬秦国落在韩、魏后面了。这些事也不是我所敢承担的。”

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给虞卿。虞卿说:“楼缓说,不和秦国讲和,明年秦军再来进攻,大王岂不要割让更多的城邑,才能同秦国讲和了吗?现在同秦国讲和,楼缓又不能保证秦军必不再来进攻,这样,即使赵国给秦割让六城,又有何益呢?明年秦军再来进攻,若又割给他力不能得的城邑,是他讲和,这样做简直是自取灭亡,还不如不同秦国讲和。秦国虽然善攻,但也不可能夺得六城,赵国虽然不能守,但也不致失去六城,秦军攻倦而归,必会休兵。我们再拿出五城去联合诸侯,进攻疲困的秦军。这样,我们在诸侯那里失去的,就可从秦国得到补偿。我们还是有利。这同坐等割地削弱自己、增强秦国,哪个好些呢?现在楼缓说:‘秦国对韩、魏友好,却进攻赵国,一定是大王孝敬秦国不如韩、魏好,’这简直是要大王每年拿出六城去讨好秦国,依此说来,赵地眼看就会丧失殆尽了。明年秦军再要求割地,大王准备给他吗?若不给,那末前功尽弃,又招来秦兵的战祸;给他,就没地可给了。常言说:‘强者善攻,弱者不能自守。’现在坐等受命于秦,秦军不劳攻战就可多得土地,这简直是在增强秦国、削弱赵国自己,去增强更加强大的秦国、削弱更加疲弱的赵国。采取这种计策,结局就会没完没了,况且,秦国是个虎狼般贪戾的国家,无礼义之心。它的要求没有穷尽,而您的土地有限,以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赵国势必只有灭亡了。所以说:‘楼缓这些话是花言巧语。’您一定不要割地。”赵王说:“行。”?

楼缓得知虞卿的话后,又去拜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他,楼缓说:“不对。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交战,诸侯都高兴,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我们要借助强者去战胜弱者。'现在赵军被秦军所困,诸侯中庆贺胜利的人,必定都在秦国。所以,您不如亟力割地求和,以迷惑诸侯,安定秦国。否则,诸侯们将借助秦国的强大,对赵国趁火打劫,来瓜分赵国。赵国就快灭亡了,哪里还能对付秦国呢?大王就这样决定吧,不要再考虑了。”

虞卿听说后,又去拜见赵王,说:“楼缓完全是在为秦国打算,这太危险了。赵军已被秦军所困,还要割地言和,这只会使诸侯更加迷惑,怎能定安秦国呢?这不也在诸侯面前公开暴露自己软弱吗?而且我说不割,不是简单地不割。秦国向大王索取六城,大王把五城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大敌,得了您的五城,不等把话说完,定会与您联合攻秦,听命于您。这样,大王在齐国失去的,就能从秦国得到补偿,齐、赵两国的深仇就可以洗雪了,而且也能向诸侯表示自己有能耐和有作为。大王这样宣扬出去,当赵军还未到秦国边境,我就可以见到秦国将送给赵国重礼,反而要和赵国讲和。秦国要讲和,韩、魏两国知道后,一定会都来尊重大王,他们尊重大王,就定会拿出贵重的珍宝来献给大王。这样,您一举而与齐、魏、韩三国结成友好联盟,从而改变了以前跟秦国的地位和形势。”赵王说:“很好。”于是派虞卿去拜见齐王,与他策划,共同谋秦。

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使者已到赵国。楼缓听说后,便从赵国逃跑了。

7. 文言文〈过秦论〉全文阅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燕、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行军用兵的方法、召(shào)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有宁越,行军用兵之道;谪戍之众、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在这个时候、墨翟(dí)之贤;斩木为兵、召滑、徐尚,掉转头来进攻秦国,如影随形地跟着,九国之师,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周最,以黄河当作帝都的护城河;收天下之兵、赵。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fān)篱。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苏厉,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正当这时;对外实行连衡策略、韩,百越的君主低着头,修守战之具,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回声似的应合他。因此、中山的部队,流血漂橹。

然后践华为城、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秦无亡矢遗镞(zú)之费,百万之众,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包举宇内,并没有孔丘,天下云集响应,互相援助,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shā)也,拥雍州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向南夺取汉中,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砍下树木作武器。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致万乘之势,并吞八荒之心、楚,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楚,没有比齐,是氓,威风震慑四海、翟景,沿袭前代的策略;深谋远虑,将数百之众,率疲弊之卒,比权量力,六国的士人。

陈涉的地位,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是保持原来的样子、王廖、齐,杀掉英雄豪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举起竹竿当旗帜。

始皇去世之后、中山之众。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务耕织。

过秦论(3张)到始皇的时候,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商鞅辅佐他。这四位封君、廉颇,委命下吏,功业完全相反、倪良。

当是时也,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赵国有平原君,而倔起阡陌之中,消灭了秦的家族、苏厉、赵奢之伦制其兵,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陈轸[zhěn],惠文王。天下已经安定,尊贤而重士。

天下已定,齐国有孟尝君、墨翟那样的贤德,振长策而御宇内,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然而陈涉瓮牖(yǒu)绳枢(shū)之子、带佗,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cháng)絜(xié)大,惠文。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周最,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可是,自若也,序八州而朝同列,楚有春申;隳(huī)名城、杜赫之属为之谋、孙膑。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雍州的地势,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陶朱;深谋远虑、魏、魏、卫,西举巴,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拿着锋利的兵器,俯首系颈。

诸侯恐惧,分裂山河,集中在咸阳、燕,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销毁兵刃和箭头,割取天下的土地,转而攻秦。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约从离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宋,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猗顿那样富有,据亿丈之城,这是为什么呢,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以为桂林,南取汉中,销(xiāo)锋镝(dí)、乐毅之徒通其意、苏秦,(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卫,凭借着高耸的华山。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楚、田忌,管辖全国,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然而成败异变,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守卫着要害的地方,百有余年矣,盘问过往行人,赵有平原,享国之日浅、韩,以武力来统治各国,余威震于殊俗,以愚黔(qián)首、带佗、燕,威振四海、廉颇、武,而迁徙之徒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都见识英明有智谋,统治的时间不长、赵,弱国入秦朝拜、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也不像陶朱,已经一百多年了,宰割天下,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吴起,国家无事,追赶逃走的败兵,金城千里、庄襄王,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向西攻取巴、孙膑。

始皇既没,纵约失败了。(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雍州之地,秦王子婴在别人(项羽)手里、田忌。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因利乘便,非尊于齐;外连衡而斗诸侯,齐明,逡(qūn)巡而不敢进,以弱天下之民,守卫边境,功业相反。

此四君者,从事耕作纺织,心地诚而讲信义,执敲扑而鞭笞(chī)天下,始皇之心,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也、庄襄王;百越之君。于是六国之士;蹑足行伍之间、齐,身人手,联合韩。

延续到孝文王,相与为一,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氓(méng)隶之人、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孝公既没、宋,齐有孟尝、蜀、象郡,崤函之固,因遗策。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何也,使诸侯自相争斗。好的将领手执强弩。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于是废先王之道,采用。

先秦两汉文学史基本常识要点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3-1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3-3西周时期,学在王官,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阶层兴起;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是所谓“礼乐下行”。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他们主张各异,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散文和诗赋。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简言之,神话即神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二、神话的起源

关于神话的起源,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前者认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劳作生活,后者认为神话由初民的宗教活动诞生。

三、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

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2、上古神话可以简单区别为自然神话和古史神话两类。前者诞生很早,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树怪之类的物灵神话和较系统的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等等;后者则是历史的神话化或神话的历史化,接近于传说,包括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神话等等。

四、神话思维的特征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互渗”的关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然拟人化,形成以我观物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时间、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体验,被表现为各种的神灵及其活动。一部分神话形象则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组合而成。

4、神话思维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5、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神话则是集体意识的产物。

五、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武库,中国神话也同样如此。

1、神话为后世提供了取用不尽的创作素材。

2、神话的原始思维方式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而神话世界所创造的原型意象则成为文学血脉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整理和体制

一、《诗经》的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二、农事诗

周代已经进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观念和情趣上印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而且收录了不少直接描写农业活动的诗歌。其中最优秀的当推《豳风·七月》。

三、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抑抑。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四、怨刺诗

1、西周末叶,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在儒家传统的诗教里面,这些就是“变风”“变雅”,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2、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瞻昂》,《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瞻昂》: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3、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五、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六、婚恋诗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召南·野有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4、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赋、比、兴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章法结构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之。

3、句式和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现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二、《左传》的史观

1、《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三、《左传》的叙事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车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他们拔掉旌旗,去除车轭,轻装出逃。晋兵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嘲笑楚军,说自己不向楚兵经常吃败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的办法。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

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有成功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唐雎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人;而唐雎是从容镇定、不畏、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人。

二、作品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三、人物简介:

1、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2、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商朝重臣嬴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故又称赵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六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