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境来形容什么-永无止境的意思是不是奉献
1.为什么伟人的品格堪称国宝?
2.爱情是什么意识
3.经典周国平的语录
4.从五个方面介绍陈嘉庚 字数要长 回答准确的 必有重谢
为什么伟人的品格堪称国宝?
具有伟人的品格,可以堪称一个国家的国宝。据说富兰克林曾经使伦敦一家工厂的风气焕然一新。提香和阿里奥斯托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画家,他们一直互相激励、互相推动,最后都赢得了巨大的名望。一个英国制革工人承认,他的皮革制品之所以能够制作得如此精美,能够为他赢得很高的声誉,都要归功于卡莱尔的著作带给他的影响。
我们考察一个人,只要通过他的文字或者艺术作品,就可以深入他的灵魂,探知他的思想。因此,“告诉我谁是你崇拜的偶像,我就可以告诉你,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华盛顿、林肯、格兰特离开我们了吗?与以前相比,难道不可以说今天他们更贴近我们了吗?如今,哪一个美国人、哪一户人家,不是把他们的品格奉为学习的偶像呢?同样,米开朗基罗离开我们了吗?最好拿这个问题去问问曾经在罗马观赏过他的不朽之作、灵魂为此而震颤的那数以万计的观众,谁能说清楚,他曾经在多少人的生命中留下过烙印呢?”
试想,如果法国没有了拿破仑、雨果;英国没有了莎士比亚、牛顿、皮特、柏克、格莱斯顿和弥尔顿;罗马没有了马可·奥勒利乌斯、恺撒、西塞罗,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样埃及没有了摩西;巴比伦没有了丹尼尔;雅典没有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菲迪亚斯、德谟斯提尼,那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了汉尼拔,公元前二世纪的迦太基又将是一副什么模样?
希腊即使日渐衰落,也依然能够感受到黄金时代那些知识精英和道德天才的影响,这些人物仍然主宰着当今人们的精神和情感,而且这种影响甚至比他们生前更为强大而有力。意大利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沉浮,然而但丁这个名字始终是意大利仍然存在的标志,甚至许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也会时时记起西塞罗、西皮奥和格拉古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拜伦说:“如果但丁不是一个那么值得人们崇拜的天才,今天的意大利人,怎么会无时无刻不在说着但丁,写着但丁,做梦也梦着但丁呢?”
我们的信念凭借着众多我们为之动容,并引以为傲的先驱者的赴汤蹈火,才拥有了今天的神圣地位。而我们的心灵,一方面受着同时代人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处在众多已故者的心灵的多重影响之下。最后,我们的行为所表现的样子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正如造物主在该隐身上留下了罪恶的烙印一样,那些庸俗卑微、毫无志向的生命也会在自己的品格上留下烙印。另外,这世上也不乏一些只有品行不端之人才会膜拜的偶像。
在某些方面,我们人类与昆虫有相似之处。昆虫很容易被染上它所食的各种叶子、草木的颜色,而我们心灵的食物,也或早或晚会影响到我们。在我们一生中,我们的每句话、每个行为、每一种联想,无不受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制约,我们要走多少弯路,才会懂得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他们必然会发展出共同的特性,表现出共同的行为方式。由此橡树结不出别的果子,而橡果也不可能长出别的东西,同类必定相吸,万物都以类聚,这是必然的道理。
有些事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脸上,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中,不论这种联系多么隐秘,无论它是否在暗地里进行。那时候,从我们的眼睛里,从我们的举止中,没有一处不能看到我们偶像的痕迹。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曾经有过的交往,曾经发生的爱憎、成败,过去曾经表现过的渴望、计谋、诚实或失信,都会在我们灵魂的窗户上留下烙印,世人也会对此一览无余。那些抵御了各种诱惑后能够自我克制、不断进步和提高的人们,他们的面庞会出现奕奕神采。相反罪恶的心灵只能在脸上留下罪恶的痕迹,即使有超人的意志力也无法将其抹去。那些游手好闲、荒*无度的生活会在脸上留下这样的全景图: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酒吧间和游乐场的气息,看到他过去令人作呕的作乐场景,看到他那些诱人堕落的伙伴,看到他曾经的志向、动摇的决心和最后的投降。
如果因为另一个灵魂存在,因为他那难以抗拒的魅力,从而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如果一个人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缺点,让我观察与分析问题时能做到视野更开阔、考虑更全面;如果一个人能使我摆脱环境中的各种束缚,不再封闭自己,为我打开各种机会的大门;如果一个人能够让我感到自己的力量更强大,精神也更振作,那么若这个人真的存在,至少在我的眼里,他可以算是最伟大的人了。
每一种情绪都容易感染、扩散到别人身上,怒气会带来怒气,而仇恨亦会引起仇恨。舞台演员的经验足以说明情绪关联法则的强大力量,演员在扮演一些欢快角色之前,总要将原有的沉重忧郁的心境丢弃,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旦演出开始了,他们就要表现所扮演角色的喜怒哀乐,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那个角色的情绪,一点一点地将自己融入到剧中人的感情里去。
爱默生曾经说:“我们的个性总瞒不过别人的眼睛,偷盗不能发家,隐藏再好的凶手最终总会露出破绽,施舍付出也不会让我们破产。事实上,不管你是故意博得别人的好感,还是有意做出讨人喜欢的姿态,只要你有一丝虚情,就会马上让人嗅出做作的味道。因此,你只有完全坦白,毫不掩饰心中的想法,你的内心才会获得坚定的支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伏尔泰为了写作《路易十四》一书四处搜集第一手资料,他曾经对他访谈的对象说:“我了解过那个时代的许多趣闻逸事,对于国王本人的生活我并不想过多给予关注,我关心的是那一时期繁荣起来的艺术生活。我想知道的只是有关拉辛、莫里哀、笛卡儿这些人活动的资料,而不是什么斯特恩克战役的细节。指挥那场战役的军官的名字或许会流传后世,但是,哪怕他打一百次胜仗,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毫无影响。宫廷里那些琐碎无聊的逸闻,那些战斗细节的描写,一幅绘画、一出悲剧、一个科学的法则和一条跨海连接两地的沟渠,都比不上我所关注的这些伟大人物的作用更重要、更宝贵,即使将来的人们也可以从他们这里得到纯粹的、永恒的欢乐。在我眼里,伟人是第一位的,后面才是英雄的位置,而我眼中的伟人是那些在对人类生活有重大裨益的领域,为人类所珍爱的领域具备卓越才能的人物,而那些厮杀于疆场之人,也只能算是英雄而已。”
在4000多年前,基督教还没有产生的那个时代,有一位埃及法老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话:“我统治的时候,没有伤害过一个孤儿寡女,没有虐待过一个牧民。在荒年,国内没有一个乞丐,没人因饥饿致。我把全国的土地都用来耕种,让我的臣民能够得到食物,没有一个人挨饿。寡妇的生活和她们的丈夫在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如今,生活在文明时代的统治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吗?
一个真正正直、高贵、勇敢和伟大的人,总是把诚实作为灵魂的伴侣,以它为立身的根本,生在其中,对它敬若神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且在言谈中遵循这种品质,在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中身体力行这种品质。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属于造就他的同类群体的,并且把上帝赐予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类,那么他就是真正伟大的人。”菲利普·布鲁克斯如是说。品格就是财富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财富与品格的高尚之间很少必然的联系。相反地,财富往往是品德败坏和堕落的重要原因。财富与堕落入奢侈与邪恶,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只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它很可能成为对他自己,更经常地是对他人的无穷的灾难的根源。
相反地,相又寸贫困的状态与最高尚的品格是毫不抵触的。一个人可以只拥有勤劳、节俭和正直的品格,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伯瑟斯的父亲给他提出的忠告,是极富哲理的。‘他嘱托我要有男子汉的气概,虽然我不名一文;因为一个缺乏诚实正直心灵的人,是不值得人尊敬的。”
马丁·路德后,正像在他的遗嘱中所宣布的那样,他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也没有任何财产之类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穷困潦倒,以致于他不得不通过镞制工艺、种植菜圃和制作钟表来换取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亲手劳作中,他被塑造成他那个国家的品格的楷模。在道德品质方面,他比所有的德国王公们要高尚得多,荣耀得多,因而也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们,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因此,在生活中区分良好的品质是必要的,这样,勤劳。美德和善行就应该是最高尚的品德,具备这些品德的人也就是一流的人。
如果诚实是一个人惟一的财产,并且他知道和感觉到遵守这一原则是正确的,那么仅仅是诚实的意义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一个人保持正直,给他以力量和耐力,并且,它也是一个人精神充沛的主要动力。本杰明·鲁迪亚德曾经有一次说过:“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有一次,爱比克泰德接待了一位为了一起诉讼案件准备去罗马的非常有名的雄辩家。这位雄辩家想跟他学习斯多噶派的哲学。由于不相信这位雄辩家的忠诚,爱比克泰德非常冷淡地接待了这位来访者。“你只不过是想批判我的风格,”他说,“而并不是想真正学习我的一些原则。”
“不错,”这位雄辩家回答说,“不过,如果我也潜心于这样的东西,我也会和你一样,成为一个乞丐,就不会有金银餐具,不会有随从,也不会有土地。”
“我不需要这样的东西,”爱比克泰德回答说,“而且,不管怎样,你比我更穷。有没有庇护人,对于我来说是无所谓,但是,你却非常在乎。我不在乎凯撒怎样看待我,我从不对任何人阿谀奉承。这是我的财富,它比你的金银餐具更宝贵。你的金银器皿,只不过是用理性、原则和贪欲制成的陶器。我的心灵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王国,充满了欢乐和幸福,而不像你游手好闲,懒惰成性。对你来说,你的所有财富都显得那么渺小;而对我来说,我的财富是多么珍贵。你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而我的欲望是可以满足的。所以,我比你更富有。”
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甚至连天才也为数不少。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相信么?天才就值得信赖么?只有忠诚或诚实的人才值得信赖。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忠诚是一切人性的优点的基础。它本身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它就是正直、诚实的行为,通过一言一行展现出来。它意味着值得信赖,能让人确信他是可信的。当人们认为一个人是可信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忠诚的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说他知道某件事时,他确实知道这件事;当他说他将去做某件事时,他的确能做而且做了这件事。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人类的普遍尊重和信任的通行证。
在日常生活或商务活动中,大家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根据他的天才。
塞缨尔·斯迈尔斯指出:“尽管一个人优秀的品格的声誉增长很慢,但是,他的真实的品格是不能完全抹煞的。他们可能会被一些人曲解,被另一些人误解;在一段时间内,不幸和苦难可能会笼罩他们的生活,但是,通过耐心的等待和忍耐,他们最终会赢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不经过一番努力,最好的那种品格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经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训练。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的踌躇、羁绊和暂时性的失败;有许多困难和诱惑要抵制和克服,但是,如果意志坚强并且心地正直,每个人都用不着灰心丧气,最终会取得成功的。正是这种不断进步的努力——力图超越现有的品格水平,使人感到振奋,令人已旷神。冶。即使我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的每一次诚实的努力都会得到
回报,使我们品格得到升华。
爱情是什么意识
爱情就是肯为对方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永远快乐永远不要让对方担心,因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对方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从爱情的角度来说,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牺牲,爱是永无止境永不失落的,因为爱的回报就是对方的永远快乐和幸福。而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一种令对方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付出和牺牲。如果你是爱对方的,那么你应该愿意为对方付出和牺牲,你应该让他快乐和幸福,你也会因为他快乐所以你快乐,因为他幸福所以你幸福
爱情是什么?在我眼里,爱情是美丽的白雪世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感动与惊喜,是澎湃的激情,是极地绝美的景致。爱情最公平,好比皑皑白雪,无论现实的你是怎样的富有或贫瘠,在爱情中都将获得同样的美丽与感动。
而现实是阳光,终将会慢慢消融洁白无暇的银色世界,使之袒露出原有的或美丽或荒凉的真实。
所以,爱情又是一种短暂的激情,一种一定会很快过去的激情。无论心灵曾怎样为这份相遇感激过命运,爱情的那份震颤人心的激情依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像阳光照射下的茫茫雪原般恢复它本来的面目是的,是本来的,原有的,真实的,自然的面目。
但是,当你置身于阳光下不再洁白无垠的世界时,你不能说曾经的白雪世界是不真实、不存在的,因为,她确实存在过,美丽过,装点过也丰富过我们的人生,就像爱情,拥有过,便不能说曾经被爱情欺骗。失去她,只是因为现实的阳光已将她总是要融化的,总是要回到生活原有的轨道。
如果一个人只能爱、只会爱、只爱雪后的世界,那么,他将永远走不出一次次令他失望的境遇。
我从不向往那种激情式的、令理智脱轨的爱情。我要的、等待的,只是激情过后、冰雪融化后真实的山川和田园。如果,阳光照耀下真实的家园依然是我爱的;如果,激情褪去后的那份感情依然是我无法割舍的,那么,这样的感情就是我的渴望和梦想,这样的牵挂就是属于我的爱情!
我真的不想要什么短暂的激情,因为就像皑皑白雪会“骗人”一样,激情也常常会骗人,会让我们误以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风景,可是,现实的阳光会让我们很快看到: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一场终究会融化的雪、一次终究会散的宴席是的,让我们不要总是怪爱情骗人,而应常常自问:
阳光下真实的山川田园是否真的美丽?心灵的旷野是否真的可以驰骋永恒的爱情?真实的灵魂是否已丰盈到可以经营一份地久天长?现实的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智慧驾驭人间至美的爱情?
如果我们还无言以对,又怎能责怪雪的虚假和爱情的不真实?
是的,爱情绝不等同于激情,激情只是爱情初现时的模样,只是世界将呈现丰富斑斓的美的序幕。真正的爱情,是人类渴望美、追求美、渴望爱、追求爱的不竭的过程,追求在哪里停止,爱情便在哪里止步。
不必感叹爱情难以永恒,难以永恒的只是我们那颗永远相信美、相信爱、追求美、追求爱的年轻的心。难道,不是吗?
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是什么样子,有谁见过呢?大概谁也说不清楚的。既然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东西,那么,爱情是纯属子虚乌有的吗?爱情系子虚乌有的,是幻想出来的东西的话,人们为何又要为了“爱情”两个字而前赴后继,去活来,孜孜以求呢?
有的科学家或许会说:爱情是人体里的荷尔蒙在作怪,荷尔蒙赋予男人以激情,让男人们去追逐女人,好让人类不断地繁衍下去。有的男人会喜欢好多女人,那是因为在男人的潜意识里,他们都觉得自己很优秀,想把自己的基因更多地传递下去;女人们也爱男人,而且比较专一,那是因为女人为了自己传递的基因是优良基因,不得不对男人进行精挑细选,女人不仅爱男人健康的体魄,也爱男人的手中的权利和金钱,女人的潜意识里,不仅想让自己繁衍的后代是“优良品种”,还想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能够抚育培养她的下一代。一句话,在科学家眼里,爱情是为了调动男女繁衍后代积极性的那么化剂”。
有的心理学家或许会说:爱情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得了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们根本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了,就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说。陷入爱情的男女的眼睛变成了“哈哈镜”,客观世界在他(她)们心里的反映是扭曲的,变形的。有时候我们看到当事人深陷在所谓的“爱情”里去活来,不能自拔的时候,在旁观者看来,这大可不必,甚至觉得他们神经兮兮,愚蠢至极。好歹心理学家们又说了,这种心理疾病一般不可能终身发病,老年人得上这种病的可能性很小。
在文学的,艺术的作品里,不用说,爱情当属“永恒的主题”了,以此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包括纸制的,网络的,**的,电视的,歌曲的,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曾经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相许”,诠释这句话的最佳作家当属琼瑶这位大姐了。我承认当时在看她的作品的时候,我会被故事里的情节所吸引,会一鼓作气读完,然后会为故事里的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但是,当我连着看了几部以后,感觉这些爱情故事似有些雷同,大都是男孩长相英俊,家庭殷实,女孩不仅美若天仙,而且柔弱无骨,某一个机遇两人相爱,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结合,于是去活来。这应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如果说恋爱就是为了修成正果结婚的话,我们不妨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家庭,和“媒妁之言”撮合的家庭来进行一下比较,可我发现二者似乎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爱得去活来而结婚的家庭,有的也许因为期望值过高,结婚以后落差太大,夫妻吵闹离婚的几率甚至更大。当爱情的光环终于散去,每日里过的是平淡的日子,尝过热恋滋味的男女忍耐平淡日子的能力似乎更差。人生路上会有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一对夫妻要“白头偕老”,有时候需要的不是令人发昏的爱情,而是朋友似的理解、宽容、忠诚和坚持。所谓的“白头偕老”的夫妻,实际是坚持到老的夫妻罢了。这么说来,爱情似乎与婚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诱惑人的一个“圈套”?,是折磨人的东西?
我记得王志文曾唱过一首歌,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我说了半天了,依然不明白爱情是什么。不过,我又联想到读过的一些关于爱情的伤情文字,大家之所以伤情就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所爱的人,这些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不是在远方,就是在过去。过去的点点滴滴,经过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描摹,越发的感觉美好,过去的尽管美好,但是毕竟是过去了,不能再回来,于是就很伤感,为了过去的那一点所谓的“爱情”,而不断地自我暗示,和自我伤害,让自己陷于忧郁的怪圈,这种爱虽说凄美感人,但是应适度,过于沉迷也是不足取的;远方的爱,因为不能相守,彼此处在守望的状态,似乎是一种希望,似乎是一种梦想,因为有希望和梦想的存在,你的生命便受到了一种鼓舞,让你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对于这种爱,不要“贪心“,要紧的是把握好尺度,让这种爱成为你心里的一道风景,成为你的精神的家园,成为你心田里的一片绿洲,让疲惫的心灵在此得到休生养这是爱吗?通常女人们感觉是,常常为自己幻想出来的爱情而陶醉,而男人们似乎不怎么认同,男人们觉得这种守望是一种折磨。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说法,正如下围棋,从来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局棋;正如树上的叶子,虽然多姿多彩,常变常新,但却没有完全雷同的两片叶子。
我的理解是:爱情是一种美丽的心情,它会使你快乐,会使你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它又仿佛是一种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大汇总65句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周国平的语录65句,希望大家喜欢。
1、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3、对于现代人来说,适时回到某种单纯的动物状态,既是珍贵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净化。
4、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5、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原本完全陌生的人,后来怎么竟会天天生活在一起,并且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了?
6、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坦然。无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
7、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
8、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
9、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
10、骄傲与谦卑未必是反义词。
11、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12、在另一个黑夜里,同一朵烛光会不会重新点燃?
13、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昵?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正宗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14、逝去的感情事件,无论痛苦还是欢乐,无论它们一度如何使我们激动不宁,隔开久远的时间再看,都是美丽的。我们还会发现,痛苦和欢乐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大。欢乐的回忆夹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两者又都同样令人惆怅。
15、话说得很漂亮。这句话可以换一种更明白的说法: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虽然什么都有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有什么都是空的;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有上帝,就有希望拥有一切。
16、这在人人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营养,长开不败,终于结出了果实,有的却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营养不良而早早枯萎了。一旦不同时也是精神之花,欲望也就不再是花朵,只成了一堆烂泥。
17、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最令人厌倦的是一半对一半。
18、我不喜欢和一切角色意识太强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识强烈的名流,权威意识强烈的学者,长官意识强烈的上司等等,那会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们自己不累,因为这类人往往也摆脱不掉别的角色感,在儿女面前会端起父亲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要表现下属的谦恭,就像永不卸妆的演员一样。人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的性情,能卸妆时且卸妆,要尽可能自然地生活。
19、一个人内心生活的隐秘性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因为隐秘性是内心生活的真实性的保障,从而也是它的存在的保障,内心生活一旦不真实就不复是内心生活了。
20、创造力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通俗地说,就是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第二能够全神贯注又持之以恒地把它做好。在这过程中,人的各种智力品质,包括好奇心、思维能力、想象力、直觉、灵感等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创造做出贡献。
21、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22、在极其无聊的时候,有时我会突然想到造物主的无聊。是的,他一定是在最无聊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才造出人来的。人是他的一个恶作剧,造出来替他自己解闷儿。他无休无止地活在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上,当然会无聊,当然需要解闷儿。假如我有造物主的本领,当我无聊时说不定也会造一些小生灵给自己玩玩。
23、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24、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25、敏感与迟钝殊途同归。前者对人生看得太透,后者对人生看得太浅,两者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
26、人生意义问题是一切人生思考的总题目和潜台词,因为它的无所不包和无处不在,我们就始终在回答它又始终不能给出一个最后的答案。
27、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28、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29、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30、面前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心中只有一个物质目标而没有幻想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那心中有幻想而没有任何目标的人,漫无头绪地尝试着不同的路线,结果只是在原地转圈子。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31、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
32、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比较起来,土地应该是第一位的。人来自泥土而归于泥土,其实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只是辽远的风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来哲人们对天空的沉思,那所谓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
33、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34、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35、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
36、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37、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38、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39、人生的意义在于两方面:生命和灵魂的体现。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虽不讲究,但也不邋遢,便是生命的价值;多阅读,多思考,善待他人,不刻意做作,不迎合某人某事,保持生命的最初之善,便也是灵魂的归属。
40、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老天给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
41、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
42、人的基本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也不必刻意改变。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使之产生好的结果。
43、阅读是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44、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了开花。
45、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46、在现实中,爱往往扮演受难者的角色,因为受难而备受赞美。
47、天才不走运会成为庸人,庸人再走运也成不了天才。
48、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49、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虐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心酸。
50、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51、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52、天才在同时代人中必是孤独的,往往受到冷落和误解,而在后来的时代中,大多数人事实上也是不理解他们的。那么,他们身后的名声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53、盖棺论定也许适用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可是对于天才并不适用。天才犹如自然,本身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世世代代的争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有哪一个独创性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后戏剧性地经历着被误解、被"发现"、又被误解、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呢?
54、其二,连锁承认:在众多天才中,某一天才因为种种偶然性的凑合而被承认,于是人们也承认他所欣赏的一系列天才,这些天才中每人所欣赏的天才,就像滚雪球一样。
55、不过,我必须立即承认,这只是我即兴想到的一句俏皮话,其实我连这样的野心也没有。
56、男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创造文化。女人是合群的,在合群中传播文化。
57、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58、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
59、独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适应自己的本性。二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如人意,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颠扑不破的家园。
60、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标与进程的分别,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阂的心境。
61、寂寞是想近人而无人可近,无聊是想做事而无事可做。然而,离人远了,离神就近了。眼睛不盯着手头的事物,就可以观赏天地间的奥秘了。
62、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63、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教师作为个人当然无能为力。但是,有一个东西叫良知,即使在这个体制中,你仍然可以有良知,这能让你守住底线。
64、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
65、信仰就应该是每个人灵魂中的事情,不应该是社会统一规定的事情。不过,我并不因此就认为儒学对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无所贡献,它可以成为我们确立信仰的思想资源之一,同时如果有些人自愿把它当作自己唯一的信仰,当然亦无不可。
;从五个方面介绍陈嘉庚 字数要长 回答准确的 必有重谢
1、身负父债的侨乡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 陈嘉庚相关著作
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2、菠萝“苏丹”、橡胶大王
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销售看涨,月底核算结果,获净利9000余元。不仅收回全部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之大,确实惊人。 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陈嘉庚初战获胜,就以“新利川”为立足点,兼营父亲企业与人合伙的月新菠萝厂,接着又开设了谦益米号,米店也兼做罐头厂的营业机关。 随着菠萝罐头生意越做越大,对菠萝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事实上,这块种植地也确实是一块福地,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创业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就在菠萝生意顺利发展的同时,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仅仅靠一种产品经营是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多变,他要寻找新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忙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而当时因为菠萝生意的不景气,很多人纷纷脱手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趁此机会购买了大片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一跃而居首位,真正成了业内的苏丹,这一年,他已是一个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的华侨企业家了。 然而商场风云多变,1914年秋,正当菠萝罐头的生产旺季到来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对菠萝罐头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采办。陈嘉庚的菠萝罐头厂遭到了沉重打击,积存着几万箱产品无法售出。不仅如此,战争还使陈嘉庚的米业遇到了麻烦,特别是许多商船在东印度洋上受到德国战舰攻击之后,原已紧张的航运几乎全部停顿。陈嘉庚米厂的仓库里堆放着1万多包熟米。产品积压的直接后果是资金流转困难,工厂租金越期无法清还,工人的生活费又绝对不可拖欠。陈嘉庚陷入了“艰难维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陈嘉庚终于将所有的货全部售脱。这时,他当机立断决定经营航运业,他先是靠租船运输,分别租下了载重1300吨的“万通”和载重2500吨的“万达”两艘轮船,运来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销售。不久因为市场的扩大,他又增加了2艘轮船,专门承接英国政府的货物。他的审时度势,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赢得了可观利润。仅仅一年后,就赢利了20多万元。之后,更是购得多艘轮船,但却不亲自经营,而是租给法国政府,这样不仅省事,避免了风险,也获利很快。 1916年,陈嘉庚又有了划时代的举措。当时欧洲各国互相厮杀,给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亚的橡胶业,一跃而成了支柱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马来亚成了世界“橡胶王国”。而陈嘉庚此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此后2年,陈嘉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橡胶业上,他先后将新加坡土头桥的菠萝罐头厂和恒美熟米厂改作“谦益”橡胶厂,专制胶布,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植到工业制造的飞跃。接着,他又设法与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而且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不但没有遭受损失,还安然无恙,依靠米、树胶、轮船航运和出售菠萝罐头厂积存的铁皮,陈嘉庚共得450 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实存资产430万元。从而迅速跻身于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华侨大亨。
3、散尽家财、培育英才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或兴办小橡胶厂,竞争越来越剧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退出于两年前投资50万元入股的3家橡胶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将谦益以橡胶总公司的名义列其麾下。 1922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无度引起市况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胶厂被迫停产。而这时的陈嘉庚公司虎气十足,他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在对马来亚各地进行考察之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在马来亚和印尼设了10多家橡胶分店,其后又在其他地方设分行、分店或办事机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这一年英国政府为抬高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独占利润,在新加坡、马来亚实行限制橡胶生产计划,第二年略见成效,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的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 |集美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马来亚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主是美国。美国的不景气,造成了新、马橡胶和锡业的大萧条。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 陈嘉庚追悼会
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枯。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5、一生俭朴、公而忘私
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在陈嘉庚故居,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他家财万贯,但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对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是:“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7]
6、不忘统一、鳌园刻图
晚年的陈嘉庚,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1950年,他在集美学村创建鳌园。在鳌园中的“博物观”照壁石屏正中,请石匠刻录5幅地图。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图”,其下面并列四幅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省全图”、“台湾省全图”及“同安县全图”,并在图中刻下亲撰的《台湾史略》。陈嘉庚先生亲撰的《台湾史略》的第一句话写道:“台湾为我国东南一大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统一事业。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径,1950年7月4日,陈嘉庚通过《福建日报》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干涉。此后,他又发表一系列对记者的谈话和声明,发表接见华侨的谈话等等。一再阐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外国侵占或干涉,并号召华侨为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祖国统一是陈嘉庚临终遗嘱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他相信他的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要实现。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为什么在“鳌园”刻录的地图中刻下“台湾省全图”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
* 忠——永不动摇的爱国
* 毅——永不言败的坚强 民族光辉——陈嘉庚
* 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
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