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2.一个凡事都能想到最坏打算的人是好还是太悲观呢?

3.青少年的消极心态及行为有哪些?

4.抑郁症能好吗?抑郁症是什么引起的源头在哪里?

5.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谨小慎微会导致抑郁吗-谨小慎微是贬义吗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我们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一则关于 小学心理 健康方面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由于父母到外地打工,心理状况发生严重变化的真实案例,下面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个案基本情况:

 林林,10岁,三年级学生。该生一至二年级,品学兼优。自从升入三年级,他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问题学生。究其原因:林林的父母去年暑假都到深圳打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回家看望儿子。虽大还小的林林跟随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林林的生活与学习照顾的不如父母那样周到。

  辅导方法及成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林林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

 (2)辅导功课。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每当林林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就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让同学们也越来越关注他的变化。

 3、与家长沟通。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林林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都回来看望林林,林林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与温暖,性格又回到了以前。

 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林林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以上这则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父母的关爱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小孩动不动以相逼!专家快救救我们吧,该怎么办?

 只要一提写作业,9岁男孩就要跳楼!

 “乖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困惑的妈妈刘女士求助本报。

 “没招,儿子还和全家对着干”

 陶陶(化名)在沈阳市沈河区一所小学读二年级,在上学前,他一直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邻居们都夸他!”昨日,陶陶的妈妈刘女士说,可上二年级后,这个乖孩子却性情大变。

 “干脆就不写作业了,咋说、咋奖励也不行……老师发8张卷子,他一个字都不写,还把卷子卷成团扔了……老师以为他没卷子,就帮着复印,结果他一看到卷子,就气得脸通红。

 ”刘女士说,9岁的儿子聪明,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可是在学校,他却是老师们公认的淘气包,不听讲宁可出门罚站!

 不过,最让刘女士无法忍受的是,这孩子经常寻觅活!“一让写作业,就暴跳如雷,用玩具砸脑袋,拿菜刀抹脖子,头往墙上撞,还气得朝窗户跑,抬腿就要跳……”刘女士说,儿子的这种行为让她不知所措。

 刘女士还告诉记者:“因为学习,儿子没少挨打,现在我一打他,他还敢动手打我呢,还和姥姥对着干,骂爸爸,简直是不像话!”

  分析 孩子内心封闭渴望被呵护

 昨日9时许,记者陪着刘女士和陶陶来到了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陶陶告诉记者,他上课也说话,他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心里就难受。“但我没办法,我爸总打我,我比别人慢写两行,他就打!”

 在近半个小时的交谈中,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发现,陶陶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想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心理专家让陶陶在一张白纸上画两幅画(一张是自我发挥,另一张是要画出人、房子和树)。

 在第一张画上,记者看到陶陶画了太阳、大海、海鸥、鱼,还有蝴蝶。“这是小鱼,后面两条鲨鱼,他们想吃它,后面3条小鱼是来救的……”陶陶解释着。

 通过两张图画,心理专家分析:“这个孩子的想法很多,心思细腻,画中能表现出他虽然很阳光,但自己心是封闭的!并且希望得到呵护。”

  支招 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通过和陶陶的交流,专家说:“早期生长环境造成孩子行为偏差!”

 心理专家分析,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时可能是不经意间使孩子产生挫折感。而家长打骂孩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也会使孩子干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出现逆反。

 “孩子要跳楼,往往是想向家长示威,让家长担心。大人不再过多地要求,孩子的目就达到了,他们就以为找到了获胜方式。”专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独立,想展示自我,但又缺乏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行为偏差。

 专家给刘女士支招:“别轻易激怒孩子,找到孩子的亮点,多鼓励他。此外,家长要和老师勤沟通,引导孩子带着兴趣学习,别强行逼他写作业,换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专家还建议陶陶做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彻底解决“低自尊”问题。

  一种最优的迎考心态

 众多考生的实践表明,迎考的最好心态就是在塑造并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以下,心理专家给出五条措施帮助你调整自己的心态。

 1.正确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把以前的卷子拿出来看看,主要是看那些答错的题,并根据此判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自己不会且短期不能学会的知识点。由此做到对自己的水平心中有数。

 2.期望要合理。根据自己的客观评价,确定一个正常发挥的分数标准,并给予上下20分的浮动空间,作为自己允许的波动范围。期望过高会加重你的焦虑,不利于考场正常发挥,期望太低会影响你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不利于挖掘你的潜力。

 3.顺其自然的心态。告诉自己,现在,我只需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至于考试结果,是以后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事情上来。

 4 重温成功的体验,排除杂念,培养自信心。自信可以唤醒个体成功的愿望和动机,可以赋予个体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所以在考前,有意识的用过去的成功体验来激发个体的自信心有助于考试发挥。

 5 注重细节和答题过程。在考试过程中,专注于答题过程和细节,有助于个体忽略外界的环境变化和内心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排除干扰,做到超水品发挥。考生在考前一周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的能力。

  如何做到上课不走神?

 在学习中,同学们也常有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出现。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的同学却偷偷地玩玩具,或者想着未完成的作业,想着**、电视中的情节,想着运动场上激烈的比赛。结果,当老师课堂提问到他时,就往往站起来答非所问,弄得哄堂大笑。要知道,注意是心灵的'警卫,学生上课时分散注意力,就等于注意这个警卫失职了,它将该接收的信息拒之门外,而让不该接收的信息闯入人心灵,使正常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导致学生走神的原因因人而异,也有很多是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从一般情况来看,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不喜欢或感到乏味、没用的课程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动辄走神;而遇到那些内容新、感觉好的课,则学起来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分神、听课效率高。

 二是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反应比较慢,思想容易“开小差”。

 三是过重心理压力造成的。在工作中发现,学生中的走神现象大都是消极心理造成的。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病重、有的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此类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走神现象。四是学生自身性格因素使然。自卑感强烈的学生总觉得己不如人,再努力也没用。心理上顾虑太多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分心走神,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向自我封闭。盲目自大的学生恰好相反,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胜人一筹,甚至把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不容易安心听课。

  那么,怎样克服上课分散注意力的毛病,专心致志地听好课呢?

 第一,要重视45分钟的听课时间。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有些同学没有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学习机会,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课后自己看书来解决老师所讲的问题。因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上课也就没有要求自己集中精力去认真听课,结果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此,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上课45分钟的宝贵学习时间,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第二,明确听课的具体任务。一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往往会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达到的目的明确提出。这时同学们一定要一一记住。并根据这些要求认真听好老师的课。这样,带着一定的任务听课。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第三,打好知识基础,扫除听课障碍。有些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缺漏多。造成听新课困难和听不懂,这样就很难集中精神往下听了。这些同学解决上课分心的首要任务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及时补好知识缺漏,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上课坐45分钟难免会辛苦,也难免会有内外的干扰,这时,同学们要凭意志力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到听课上来。

 第五,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并且要克服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到深夜的习惯,不要让无聊的事耗费宝贵的精力,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来满足学习的需要。

  识别小学生的性格缺陷

 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的表现有: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由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疾病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树立正确“三观”,多从积极层面去开导孩子,让他们从心理上自己说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式的灌输孩子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因为性格缺陷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应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贪玩的孩子是聪明还是笨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所以贪玩的幼儿多智慧。对此,成长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莫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就违背了 小学教育 学和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

;

一个凡事都能想到最坏打算的人是好还是太悲观呢?

我来回答提问。

我感觉自己有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情绪倾向,所以也比较留意这方面的问题,今天就利用这个机会,来谈一谈“凡事在做之前都喜欢做最坏打算的人是过于强大还是过于悲观呢”,这个问题我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说。

首先来说产生悲观情绪的几个心理原因。

第一心里焦虑引发的做事不自信,总担心自己做不好,从而引发不良后果。这是最大众的心里,人做事,尤其是没有把握的事或者比较重要的事,心里总有担忧,怕干不好,从而在做事之前就会引发焦虑和担心。

同办公室的同事大辉,他年纪不大,也就是四十出头的岁数,可是他总是心思重重的样子,头发也变得稀少,每天说话也啰哩啰嗦,比较爱絮叨,对工作但是极其负责任。

有时候我们办公室里来往的人多,好多外科室的过来办业务,一看我们办公室没有女同志,就肆无忌惮的抽烟,大辉也喜欢抽烟,可是他桌子上总放着个烟灰缸,抽完以后随手也就掐灭了。然而别人来了,就没这么讲究了,有往纸篓里面弹烟灰的,有往簸萁里面扔烟头的,这可害苦了大辉,他有时候,下班了,不知道想起什么,还往单位里跑,有几回我加班走的晚,突然看到匆匆忙忙往回赶的大辉,一问他怎么回事,他都长舒一口气,他说下班的时候忘记看看纸篓和簸萁了,怕有人往里面扔的烟头或者烟灰没有熄灭,怕着火。的确大辉的想法是对的,可是有时候他做事的确太往坏的方面考虑,感觉这就是类似说的焦虑症吧。

第二因为自己曾经因为有过失败经历,受过教训,因此再做事的时候,难免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不敢下定决心,怕做不好事,被人笑话,或者承担不良后果。

我有个朋友叫小智,曾经因为喜欢过自己的一个邻居而被女孩拒绝,他就有点钻牛角尖,感觉自己这是一次失败的人生经历,从此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干什么事都不自信,变的胆小害怕,变的谨小慎微,你比如说,他变的不再相信任何人,感觉别人都在骗他,于是他就只对周围让他感觉信任的人发生交集,渐渐的,他变得郁郁寡欢,精神抑郁。

第三种情况也许很少见,但是我觉得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感觉职务越高或者当官越大的人会有这种情况 。那就是防备之心,总是担心下属做不好工作,从而连累自己,或者当官的怕有人陷害自己,总有堤防的心理,这样的话,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可能他都会不由自主的往坏处想,这也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吧。

以上三种情况,是我分析的,人在做事之前,总往坏处想,害怕做不好事情,这种心理存在的原因,这是站在反面角度分析的,那么还有一种好的情况存在,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聊一聊。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人,那就是心思缜密,未雨绸缪的人,此等人在做事之前,都会把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每种结局都想好对策,在这以后才去运作这件事,这种人成功的机率比较大,也容易干成事情,因为他都考虑的非常周全了,做事的时候,他会尽量避免不利因素的,所以说有时候有些人做最坏的打算,并不一定是悲观情绪给闹的,也许他本身就是个能人。

那么我来总结一下,假如你被一种不自信的焦虑症给困住了,那么该如何建立信息,把握关键,从这种不利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呢?

现在医学表明,我们心理的不 健康 ,可能直接导致我们的身体罹患癌症等高风险疾病,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把酒色财气当中的气给定义为“气是的钢刀”。指精神状态,情绪,此专指躁动、暴躁的情绪,即盛气。与嗜酒、嗜色,贪财一起是祸的根源。根据北宋大相国寺的《酒色财气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有时候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我们不能左右的事,或者遇到许多不公平的事,那我们遇到了就要想开了,你既然不能改变,那就不要去想,自己实在不能释怀,那去找你自己信任的人或者长辈去倾诉,不要把事情憋在心里不说,那样长期以往会使自己变的抑郁。

我们要学会对别人出于真心的夸赞,而不是嫉妒和恶语相向,这样我们就会有一颗 健康 的心理,会积极向好的生活。妒忌本身就不是什么好的品质,我们应该远离它。

说实话我也是现实主义者。但有时过于现实并不太好,每个人在心里都会有幻想,当一件事没有敲定的时候,不要把事情想的过于悲观。留一点希望给自己,就会觉得有勇气面对,心中还有一点支撑。

把自己的生活点滴都记录下来,也许有一天你翻看自己的记录,你会发现当时自己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自己的确杞人忧天了,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再去瞎想了。

也许阳光真的能让人坚强自信,因为当阳光照耀在你的身上时,你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你会更加珍惜生命的真实,你会变的不想去再见到自己内心阴暗的地方,让自己阳光起来,战胜邪恶,你就是救世主。

写在最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送给大家,这个世界很美好,但是需要用你善良聪慧的眼睛去发现,假如生活抛给你的是难题,那么你要学会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呦,那样也许生活会变的有滋有味的。

悲观从何说起?只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义无反顾的去做,头脑里没有杂念了,不患得患失,减轻带宽负担,就像电脑cpu只运行一个程序一样,飞快运转,当然是好事

青少年的消极心态及行为有哪些?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也由此引起了种种消极的心态及行为。

有个叫张华的初二女生,不但人漂亮活泼而且还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生,因此成了同学们吹捧的偶像。几个学期以来都是这样,张华的心里也暗自高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别人眼里“白雪公主”。不料,这个新学期刚开始,班里就来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同学,同学们都说她长得像刘亦菲,把张华给气得好多天都不跟同学们说一句话。

谁想这新来的同学学习还别的特勤奋用功的,考试成绩一出来,竟然全班第一。而张华则由于近来心情不好,竟然倒退了好几名,这下可把张华给气的怒火中烧,晚上胡思乱想的睡不着觉,白天精神恍惚没心思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强烈的嫉妒终于成了她的心痛,最后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

嫉妒的成因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愤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通常表现在学习工作、情感和才貌三个方面。

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嫉妒的调适

青少年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情的。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密切交往,加深理解,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有个读初二的女孩,皮肤黝黑,五官也不算精致,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但是小时候她并不也知道自己长的不漂亮,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充满积极与热情的。

谁知到了中学以后,由于青春期发育的原因,校园里大部分的女孩子都出落得漂亮、娇美,唯独她还是一副黑黝黝的老模样,于是一些爱多事的男生和生开始在一边悄悄地议论她。

“瞧,她怎么这么了丑?”

“是啊,简直可以和乌鸦媲美。”

“哼,就她副尊容,将来谁想娶她?哈哈……”

这些风言风语,终于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她开始伤心起来,而且不再与同学们来往,她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她,看不起她,即使与以最前要好的同学也产生了的距离。于是。她便不理任何人,见了同学们就躲着走。

这样,她就不肯与任何人来往,在学习上也没有心情,同学们就更是看她怪怪的。而她的伤心也愈加严重,结果就想上学、不想见到任何人,终于形成了难以自拔的绝望的自卑心理。

自卑的成因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生理上的某些不足也会引起青少年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少年会因为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而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引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

如克服自卑

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在自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将某件事做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负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过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奋斗热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过高,超过自身能力,达不成则易引发“失败感”。所以,“抱负水平”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盯着自己的短处,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宇航从小在乡下的奶奶家长大,现在虽然爸爸妈妈接他到省城读中学,但是他却与城里的同学们显得格格不入,与同学们的交友和语言沟通都很难进行。因此他只好独来独往,下课了没一个人与他在一起玩,上学放学他也是一个人回家,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

最后,他甚至连跟爸爸妈妈也不想说一句话。感觉事情不妙的爸爸决定带他看心理医生。

孤独的成因

有些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青少年处于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少年积极投入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

青少年虽然应该力求避免陷入孤独,但却没有必要害怕孤独,对孤独要有辩证的看法。孤独并非孤立,也不一定是坏事,要学会享受孤独。我们知道,有些伟大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只能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如何摆脱孤独

人应该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这样就能扩大社交面,融洽人际关系,孤独感自然就会消退了。

青少年要学会尽量缩小与同代人之间的差异。既不自傲清高,做脱离集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自卑多虑,脱离同伴,做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教养到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同代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

成年人要对青少年一代多一些理解、体贴和帮助;青少年也应多了解、多学习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相互尊重和体谅。两代人之间尽量增进相互了解,以填平所谓的“代沟”。

在很早的时候,骆驼与耕牛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它们饿了就吃新鲜的青草,渴了就去小河里饮水,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但是天不测有风云,草原上刮起了前所未有的大风暴,剧烈的狂风夹着漫天的黄沙,刮了三天三夜,迷漫了整个草原。于是,碧绿碧绿的大草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面对如此巨变,骆驼与耕牛都不知所措,它们已经三天都没找到东西吃了。但是,要活下去,就必须得去寻找一个可以维持生命的地方。

就在这时,来了一个种田人对他们说:“两位朋友,我可以帮助你们,但是你们必须得答应我的条件。”

“什么条件?你说吧。”骆驼与耕牛一起说。

“就是我把你们带到有吃有喝的地方,你们必须听我的话,做我的奴隶、给我干活,怎么样?能答应吗?若不答应就只有等啊,哈哈……”种田人得意的大笑。

“我们答应你,做奴隶也比饿好啊。”耕牛说。

“不,我不想做奴隶,我要自己去寻找一个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骆驼说完,就依然的向前走了。

它走了几天几夜,偶尔碰到一些被大风刮落的树叶、小草,就赶紧吞进肚里,有时几天都喝不上一滴水,但,它还是顽强地往前走,就这样它用自己的意力穿越了茫茫的沙漠。终于,找到了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后来,人们知道了它的事迹,就称它为“沙漠之舟”,并被看成是敢于挫折抗争的勇士。

而耕牛虽说没费周折就有了有吃有喝的生活,但却整天过着奴隶似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发展与自由,最后还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

挫折感的成因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

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方面,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身心发展的人生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这些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挫折对象的知觉判断。其实,知觉判断仅仅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感性认识,所以当挫折产生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估计,然后再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就要改变对引起挫折对象的认识,从而减轻挫折感。如果发现挫折是因自己的错觉造成的,便可以很快消除挫折感。

如何消除挫折感

不同的人对于挫折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挫折承受力不仅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有关,也与人的抱负、经历、意志等相关。比如,同样是遭到诽谤,外向的人可能暴跳如雷,骂人发牢骚,以求心理平衡;内向的人则可能流泪叹息,用读书等其他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求忘却。怀有远大抱负和有过艰难经历的人对一般的挫折会泰然处之;思想境界高的人,也许会把挫折看成一次考验机会。意志坚强者的抗挫折能力大大强于意志薄弱者。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任何挫折。在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不稳定的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行为也不免有些失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控制好自己,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映方式,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

容易产生挫折心理的人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认为人很难改变命运,认为锲而不舍不会创造奇迹,相信运气比正确的方法更重要,认为不好的运气会抵消所有的努力;无法相信他人,也难以与他人建立友谊,他们转学、调动工作、搬家后难以适应新环境。

不要把痛苦埋在心里,应当主动分散挫折的压力,向老师、同学或亲友倾诉。争取别人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转移自己的视线。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喂、喂,急救中心吗?马上派一辆救护车过来,我们学校有人自杀了!”星期一的早晨,一个同学急不可耐地拔通了急救中心的电话。救护车马上到了,人们七手八脚地从寝室抬出来一个不省人事的男生。

这男生叫宇雷,今年刚十七岁,在市高三中读书。他在夜里吞了大量的安眠药,知道他的人都十分奇怪,因为宇雷曾经是个不错的男孩子,懂事而又礼貌,学习成绩也可以,同学与老师对他的印象都不错。

可是,他为什么要吞吃那么多的安眠药、为什么要自杀呢?大家都猜不透。这时,宇雷的一个最好的同学说出了实情。

原来,宇雷的情况最近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和蔼的家庭发生了破裂,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甚至闹到了非要离婚的地步。这给宇雷带来极大的伤害,他想:要是爸爸妈妈真的离了婚,自己到底该跟谁过呢?若是他们都不想要他该怎么办?这样宇雷有了心事,就没有心情去学习,一个人在酒吧就结识了几个“阿飞”类的“新朋友”,于是,他便整天与他们混在一起,出入酒吧、舞厅、,在舞厅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却又没钱陪她消费,于是,他就向“新朋友”借了一笔钱准备到去捞一笔,谁知运气不佳,一下输了个净光,还输掉了他心爱的MP3。

然而,那位“新朋友”却十分的不够义气,追着让他还钱,他喜欢的女孩也不再理他,正在准备离婚的父母都不想关心他。于是,宇雷感到生活一点希望也没有,四周全是黑洞洞的一片,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由于药量过多,抢救无效,安眠药的威力带走了一个春笋般茁壮的生命。

有人说自杀,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18~30岁年轻入的主要因之一。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失败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自我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

严酷现实

据了解,在美国,上过大学的人自杀率比没有上过大学的同龄人高50%,有37%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对1378名大学新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点大学尤其明显。一方面,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会给予很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期望过高和达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就很大。

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但是,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多数学生的想法是:自杀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无奈的事情。显然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加悲观。因为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

青少年的自杀心理剖析

显而易见,自杀的青少年的情绪绝不是积极的、愉快的。因为在积极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绝对不可能发生自杀行为。通常,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和焦虑等。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

我国近几年陆续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报道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使他们内心沉重。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含冤而的。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在生的欲望与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结果是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青少年自杀心理的早期预防与干预

自杀与个性特征、环境状况有关。当个人能力感丧失或受到威胁时,就可能采取自杀行为。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就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要请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努力消除或减轻危险因子。在家庭、学校和亲友的配合下,帮助他们消除自杀心理,增强其能力感,恢复自信心和生存价值感,使其自杀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当某个人的自杀意念发展到自杀预演,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时,社会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从社会、心理和医学上进行危机干预(也称为危机介入),以便帮助当事者从困境和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建立新的适应机制,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或从绝望中醒悟过来,树立起强烈求生的愿望。可通过电话、信件、家访等进行咨询和服务。如发现有自杀倾向者,可以劝他到医院门诊或保健部门进行心理咨询,或向电台、书刊、报纸求助,也可直接向心理学家、社会医学家和少儿卫生保健专家咨询,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打消自杀念头,避免发生自杀。

对于自杀未遂者,家庭、学校及亲友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要引导他她们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新发现的心理问题,并密切进行追踪观察,以防止再度发生自杀。

心理医生指出:要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自杀的发生,开展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教育实属必要。对于人生观的教育,应从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及法学等诸方面来进行,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待人生与社会。

抑郁症能好吗?抑郁症是什么引起的源头在哪里?

抑郁症的病因还是不十分清楚,抑郁症的发生大致与生物(遗传、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系统)、心理和 社会 因素有关,在有的病例中某方面的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另--些病例中多方面的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共同产生影响。认识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开展对抑郁症的预防及做到早期识别,同时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判断患者的预后。应注意,抑郁障碍的严重情绪低落症状往往会促发其他精神和躯体障碍,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加重抑郁症状或使抑郁障碍的治疗及预后复杂化。怎样才能早期发现抑郁症?其实抑郁症的简单自我测试很重要。

一、遗传因素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有关。家系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般人群。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父母兄弟子女发病--致率为12%~ 24%,堂兄弟姐妹为

2.5%;双卵双生的为12%~ 38%,单卵双生为69%-95%;寄养子患者的亲生父母为31%,养父母为12%。提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40%~5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即将近--半的患者可有抑郁症家族史。因此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般人群。关于其遗传方式,目前多数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二、生化因素(神经递质)

1. 5-羟色胺(5--HT)假说近10 年来,心境障碍的5-HT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5--HT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人的心境。5-HT水平降低与抑郁症有关,而5-HT水平增高与躁狂症有关。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对氯苯丙氨酸、利血平可耗竭5-HT,导致抑郁;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阻滞5-HT的回收,起抗抑郁作用;5-HT的前体5-羟色氨酸能治疗抑郁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抑制5-HT的降解,具有抗抑郁作用。

研究发现,自杀者和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羟口引哚乙酸(5-HIAA)

含量降低,还发现5--HIAA水平降低与自杀和冲动行为有关;5-HIAA浓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相关,浓度越低,抑郁程度越重;抑郁症患者和自杀者的尸脑研究也发现5-HT或5-HIAA的含量降低。

2.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研究发现双相抑郁症患者尿中NE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转为躁狂症时MHPG含量升高;酪氨酸羟化酶(TH)是NE生物合成的限速酶,而TH抑制剂a-甲基酪氨酸可以控制躁狂症,导致轻度的抑郁,可使经地昔帕明治疗好转的抑郁症患者出现病情恶化;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NE的回收,可治疗抑郁症;利血平可耗竭突触间隙的NE,而导致抑郁。有人认为抑郁症患者脑内NE受体的敏感性增高,而抗抑郁药可降低其敏感性,产生治疗效果。

3.多巴胺(DA)假说

研究发现某些抑郁症患者脑内DA水平降低,躁狂发作时DA水平增高。其主要依据:多巴胺前体二羟苯丙氨酸(L-DOPA)可改善部分单相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使双相抑郁转为躁狂;多巴胺激动剂,如Pirbedil和溴隐亭等有抗抑郁作用,可使部分双相患者转为躁狂;新型抗抑郁药,如安非他酮(Bupropion)主要阻断多巴胺的再摄取。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时,脑脊液中多巴胺的降解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降低。另有报道,能阻断多巴胺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治疗躁狂发作,亦说明心境障碍患者存在DA受体的变化。

其他还有乙酰胆碱(ACh)假说、氨基丁酸(GABA)假说。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某些内分泌改变与心境障碍有关。

1.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通过监测血浆皮质醇含量及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水平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且分泌昼夜节律也有改变,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提示患者可能有HPA功能障碍。其次,约40%的抑郁症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为阳性。

新近研究发现,单相精神病性抑郁症和老年抑郁症患者,DST阳性率高于非精神病性抑郁及年轻患者。抑郁症患者DST异常是比较稳定的,往往随临床症状缓解而恢复正常。研究还发现,重症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增加,认为HPA异常的基础是CRH分泌过多。

2.下丘脑一垂体--甲状腺(HPT)轴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甲状腺释放激素(TSH)显著降低,游离T4显著增加,患者对抗抑郁药反应可能与游离T4下降有关。25%~ 70%抑郁症患者TSH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的反应迟钝,TSH反应随抑郁症状缓解而趋于正常。TSH反应迟钝的患者预示对抗抑郁药治疗效应好。

3.下丘脑一垂体一生长素(HPGH)轴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生长素(GH)系统对可乐定刺激反应存在异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有人还发现抑郁症患者GH对地昔帕明的反应降低,部分抑郁症患者GH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在双相抑郁及精神病抑郁患者中更为明显。但抑郁症患者GH调节异常的机制尚未阐明。

四、生物学因素一神经 可塑性

心境障碍与多种生物学改变有关,其中神经可塑性研究越来越受人关注。神经可塑性或脑可塑性就是指中枢神经系统(CNS)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的可修饰性,即指在一定条件下CNS的结构和机能,能形成一些有别于正常模式或特殊性的能力。新近研究表明,心境障碍中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变化

尸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胼胝体膝下区、眶回、肯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等部位的皮质容量、神经元、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还发现皮层--些区域神经元体积也减小,如带状皮层前部神经元体积减小约23%。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的数目与长度减少而导致顶树突萎缩。这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目与体积改变,可能与神经细胞菱缩、细胞发生减少及细胞凋亡增加有关。应激可抑制神经发生,而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发生,长期抗抑郁治疗可增加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神经发生。长期NE和5-HT的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和电痉挛治疗都可促进新生神经元的增殖和存活,可见刺激神经元活动可以增强神经元发生,提示神经发生可能受神经元可塑性调节。

2.神经元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有几条信号传导通路与心境障碍的发病关系密切:

①磷酸肌醇一蛋白激酶一 C环路:抗抑郁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可抑制磷酸肌醇一蛋白激酶一C通路。锂盐和丙戊酸盐可以减少肌醇向胞内转运;同时锂盐作为肌醇磷酸酶的非竞争抑制剂,可阻止三磷酸肌醇转化为肌醇,从而影响了蛋白激酶C信号传导通路。

Wnt信号通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通过作用于Wnt信号通路提高神经元可塑性。

Wnt可激活松散的中间激酶,后者能抑制糖原合成激酶(CSK-38)和蛋白激酶A.

CSK-3p可以磷酸化隧蛋白,使其失活。锂盐通过抑制GSK-3p提高p-链蛋白水平,产生抗凋亡效应,并通过T细胞因子/淋巴增强因子1TefLef-I刺激轴突生长。丙戊酸盐和其他抗惊厥药,也通过抑制GSK-3p或诱导I链蛋白来抗凋亡。③神经营养因子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可影响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电痉挛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给予NE和5-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可增加海马中BDNF的表达。MAOIs 也可增加前额叶BDNF水平。

五、心理 社会 环境因素

不利的 社会 环境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可以归纳为:

①婚姻状况。婚姻状况的不满意是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离异或分居或丧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好者,其中男性更为突出。②经济状况。低经济收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易患抑郁症。③生活事件。重大的突发或持续时间在2-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

六、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及谨慎,对细节、规则、条日、秩序或表格过分关注,力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过分拘泥于 社会 习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优虑;或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别人指责或拒绝;或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或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

七、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发现,以下

--些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关系密切:①儿童期双亲的丧亡,尤其是在学龄前期。②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例如在儿童期由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父母分居两地、由于父母的工作或其他原因使儿童本人长期寄养在祖父母处或全托幼儿园或寄读学校等)。③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待。④儿童期的其他不良经历(如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 社会 交往等)。

八、躯体因素

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躯体疾病可成为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1.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般人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 健康 和生命所构成的威胁以及患病以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和 社会 功能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所致的躯体残缺或生活的不便等均可以作为抑郁障碍的重要诱因。

2.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可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动作缓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兴趣下降或缺乏、嗜睡等症状,与抑郁

障碍相似。甲减患者的思维、 情感 和行为抑制尤为突出,患者的反应性、警觉性下降,严重者可以出现抑郁性木僵。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心境低落,且糖尿病患者人群的自杀或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因此糖尿病是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在糖尿病患者中所观察到的心境低落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心境低落,但不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心境低落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影响不大;二是心境低落及相关症状对患者的心理 社会 功能构成明显的影响,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抑郁障碍主要原因为:①糖尿病相关的饮食限制、增加的自我护理工作量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②患者对可能出现的躯体脏器的损害和并发症过分担心。③糖尿病造成的躯体脏器损害。④糖尿病的某些病理生理改变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包括血糖紊乱和神经内分泌的异常。

3.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均可作为产生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可表现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还有的患者可出现疑病观念等。同时,抑郁情绪又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产生负性影响,包括增加急性心肌梗患者的亡率。

4.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均容易伴发抑郁。调查表明癫痫患者的抑郁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般人群,自杀的发生率为一般人群的5倍。最容易出现抑郁的癫痫亚型为强直阵挛发作和复杂部分发作。

导致抑郁产生的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是由于疾病所造成的 社会 功能受损、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 社会 的偏见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二是某些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影响。三是可能存在的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作用。

九、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

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和戒断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酒精、物等。由于酒精使用(饮酒、酗酒)相当普遍,应予特别关注。

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酒精和抑郁障碍的关系在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情况,有的个体是在有饮酒史以前已经存在抑郁,但长期饮酒以后使抑郁更加明显:而对于有的个体来说,是酒精依赖出现以后才出现明显的抑郁障碍,因此酒精和抑郁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简单界定,但在临床上发现嗜酒往往和抑郁障碍相伴随。

此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如阿片类物质和抑郁障碍的关系也与酒精相类似。

十、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抑郁障碍,其中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

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某些降压药

(如可乐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等。这些药物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例如影响婚姻状况的因素中除了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外,个体的人格特点也往往影响婚姻关系。在考察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时,应具体分析特殊个体存在的问题。证据表明,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人格缺陷等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使个体发生抑郁障碍的危险显著增高。

个人觉得一些让我们感到低沉的小情绪,如不开心、委屈、自卑、压抑等,如果可以放大的话,到达某个临界值时都会导致抑郁。

主要是自己的念头要通达,一直对一些事情钻牛角尖的话,陷入自闭,什么外界的劝阻都会牛入泥潭,最终抑郁的情况会越来严重。

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支撑点,了解能让自己好好生活的动力或目标是什么。心里有了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即使生活偶尔没有那么顺心意,也就不会去拒绝生活 觉得什么都无所谓。

现在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的。一切都会有希望!

您好,很幸运能够和您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我发表的任何观点属于个人观点

1,忧郁其实每个人都有,人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它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几种情况

2,忧郁症最初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没有了支撑下去的理由,对 情感 、事业、生活等等

3,把自己完全封闭到了另外一个自己的空间,总是回忆一些过去的美好,或者是理想的国度中,不愿意去面对现实

4,我认为想从忧郁中走出来,首先要面对你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不单单要面对,而且还要打破它,让它离开你的世界,去迎接新的生活

5,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我们只能去看一二,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有意义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有更多的人等着我们去珍惜

好好调整自己,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人的一生像心电图一样,如果没有高低起伏,结果可想而知了,加油!!!!

个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人而异的想治好还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力

抑郁症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生理、 社会 的因素都有影响。现在抑郁症发病率是四十年前的十倍以上,中国十八岁以上人的发病率是百分之四,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具体到发病原因,比如现代 社会 的压力、还有 社会 发展带来的快乐感下降、自身的解释风格都会导致抑郁的出现。一旦确诊抑郁,及时就医,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

这个问题可能从专业角度回答不好,但是重要的是 抑郁症需要心理和药物配合治疗 ,及时治疗(这个是我们老师一直告诉我们的思想),很多都不了解抑郁症,单纯的看做是心理问题是不对的,这个是心理影响和大脑生理的改变引起的,大脑生理的变化还是需要药物治疗的。

抑郁症就是心理上对某件事感觉不理解,不能接受导致的心理疾病。有时候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真我过不去,觉得自己不行,做不了,怎么没人真爱,没有人保护自己之类的问题!其实就是性格不独立,不能坚强的面对现实。

抑郁症常见的病因

1.大多数患忧郁症的儿童,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或虐待,心情压抑,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2.有些孩子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无法承受,从而情绪不佳。

 3.有些孩子由于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否认忧伤、喜悦、痛苦或欢乐,都无法充分发泄。

 4.有些孩子因身体有关,家庭不幸,学习成绩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负担,认为这一切无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了解一下 五羟色胺!

抑郁症能好吗?抑郁症是什么引起的源头在哪里?

抑郁症是可以彻底康复的,关键是方法正确,本人积极配合,家人全力支持。

形成抑郁症有几个因素,包括性格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自卑自责,遇事容易焦虑。在工作学习婚姻中遭遇了一些失败、失误、挫折。不能理性分析原理,而是盲目自责,认为自己不行,高度焦虑,放大困难,觉得自己更加没用,对将来失望甚至绝望。

人没有在真空中,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谁都是出现失误,有的人能解决,有的人觉得困难重重,就出现了高焦虑,所以抑郁症的源头是自卑敏感,遇事容易焦虑,没有安全感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的环境形成的,所以可以调整,可以康复,也可以预防。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喜欢过度思考。

事实上,过度思考是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指人们在经历了负面事件后,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思考。

比如,“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头上?”“为什么我经常不开心而别人很快乐?”“我如果经常不开心会导致抑郁症吗?”其它表现还有做决定时优柔寡断,做完决定后质疑甚至否决之前的决定等。

过度思考不仅让我们沉湎于对已经发生的消极事件的回忆,还会让我们担忧一些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思考可能会引发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Anson J. Whitmer等人发现持续过度思考会恶化情绪并促进消极思维。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资深教授苏珊·诺伦-霍克斯玛(Susan Nolen-Hoeksema)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过度思考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过度思考。诺伦-霍克斯马教授对此作出说明:“这不是巧合”。

诺伦-霍克斯马教授加以解释道:当女性体验到悲伤时,她们倾向于关注这种情绪的可能原因和结果。相反,男性却试图分散自己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比如打游戏、打篮球,或者直接做点力气活。

同时,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时,过度思考会让我们回忆起与当下消极情绪共鸣的往事。最终我们思考的事情可能与当下面临的问题完全无关。

二、过度思考的问题

思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过度思考的问题在于,人们以为对自己的情绪和现状进行沉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

然而诺伦-霍克斯玛教授认为过度思考不仅不会对个体产生更深的了解,反而因为过于关注当前的情绪而放大了事件。

由于过度思考,事情看起来更严重,更难以得到解决。我们的情绪也因为过度思考渲染得过于悲惨。

同时,人们还经常以为靠思考就可以让局面发生好转,想得透彻才能更好地行动。

但事实上,过度思考容易让我们有一种已经在行动或是正在解决问题的错觉。这会导致我们不去行动或是延迟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过度思考的人通常不认为自己是在过度思考。由于思考这个词对于他们过于积极和耀眼,他们甚至会主动陷入过度思考。最终成为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最后,过度思考还容易让人陷入恶性循环的绝望境地。

虽然抑郁情绪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同情,但最终会让人感到厌倦和远离。

这种“被抛弃”让当事人不禁思考:他们为什么讨厌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糟糕的是,由于低自尊,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向内归因:把负面事件归咎于自身问题,尤其是一些难以改变且不可控的事情上,比如不佳的外貌、内向的性格、乏善可陈的能力。因为无力改变,当事人不由陷入一种悲观绝望的境地,变得更加抑郁。

毫无疑问,这种自我惩罚式的负性自我归因加固了恶性循环。结果往往是,抑郁会成为某种条件反射,只需要一点点导火线,比如一次考试失败、别人的拒绝、家人的不理解,便可以引发当事人较长时间的抑郁状态。

事实上,抑郁情绪的持续时间是判断抑郁症的重要标准之一。

短暂的抑郁情绪是正常的,但是低落的情绪一次性地持续几天甚至几周,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便可能是抑郁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