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行数墨下一句-寻行数墨是什么动物
1.简洁的读书名人名言
2.找字打头的成语大全?
3.表示精读的成语
4.比喻斟酌字句,反复推敲成语
5.吕蒙学习的全过程
6.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简洁的读书名人名言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借给你需要的知识,而且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顾问的次数。一本新书像一艘船,载着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读书名人名言75条,欢迎大家前来欣赏。
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人的一生或许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但无需在学校完成。 ——蒙田
3、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4、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有知识走遍天涯,无学问寸步难行。
6、读书是学问的基础,实践是学问的源泉。
7、多读书,要多读当代世界文坛的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代表着一种潮流,一种趋向,一个层次。世界名著当然要细读,那是里程碑。但更多的还是要多了解当代世界文坛出现的杰出作品,必须把握住它的脉搏,这样才不致于落伍。有些作品现在不一定拥有很多读者但时间可以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好作品。不要把精力枉费在一般的文学杂志上,那对创作不会起多大作用。——叶楠
8、读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的鉴赏即成立。——厨川白村
9、模仿写不出好文章来,要像勤劳的蜜蜂那样,博览群书,吸取各种各样的花露,在你自己的人格中,经过一番消化调和组织,酿出你自己的蜜来。——冰·心
10、当我们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要求懂得,在理解的墓础上,.再把它记下来。要记住的是书中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实质,而不是书中的`词句。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学到了东西,长进了知识。——曹方
11、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池田大作
12、读书创造精神财富,精神变物质;实践创造 物质财富,物质变精神。
13、我初读此书,翻阅第一回觉得没味,便撂在一旁;隔了多日,偶然再翻第二回,却觉得渐入佳境,后来竟至不能释手。——朱自清
14、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颜元
15、书的作者如果不比自己更贤明,就没有必要去读那本书。……读书是为要了解作者的意见而不是要发现自己的意见。——罗斯金
16、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都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为休息休息,哪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越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17、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任防
18、士大夫三月不读书,则义理交于胸中。——黄庭坚
19、读书时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过后再看书是怎么写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来,这叫"推读"读书法。推读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名、读书尾、读概要、读半篇等。推读实际上是假设,这种假设在阅读中不断接受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推读能使读者紧紧追踪作者的思路并随时鉴别自己的见识,因而可以有效地开拓思路,提高读书效率。——李政道
20、我主张读书的时候,若有什么觉得要反驳或补充的意见,应即刻批注在书本上面空白的地方。这亦是为将来便于翻阅参考。从前有些老先生反对这种办法,以为年纪很小的人,有什么好意见,敢于批评人家的著作。不过到了今天我们应当知道,人家的著作,并不是什么不可批评的圣经贤传。年纪小的人批评人家,愚者千虑,亦未必便没有对的地方。何况假令批评得一句亦不对,自己买了书,自己写在买的书内,亦有什么不可以?年纪越小的人,批评错了,著作家既不会受他的影响,天下后世亦没有人受其弊害。——恽代英
21、有知识不会运用,就如同耕耘了却不播种。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一字绕龙蛇,书法不儿戏。
25、科学如同大海,要求奋不顾身的拼搏。 兰道
2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2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8、对于书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样。
29、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古罗马]西塞罗
30、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31、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32、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
33、闲有余日,正可学问。 作者:(明)陈继儒
34、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作者:约翰·贝勒斯
35、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的艺术。—— [法]英洛亚
36、书就好比海洋,我就好比漂泊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舟,在大海里快乐地遨游。
37、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38、不去实践的科学家,就象不酿蜜的蜜蜂。——佚名
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佚名
40、在领悟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能够成为有学问的人。——吴晗
41、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4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43、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
44、总有一个位置属于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45、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佚名
46、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我一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秦牧
47、看书未必有益,因为有些书实在不适合我们少年儿童来看,不是因为书出得不好,而是因为有些书的内容,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就会跟着走,所以就影响了学习。
4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者。
49、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
50、安安份份学习。读完该读的书。想伤心时,痛快地伤心,想欢喜时也同样痛快地欢喜。——米娜
51、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52、散文给人智慧,小说给人故事;课本能学到知识,书籍真是个好东西。世界读书日,甭管武侠、言情还是都市文,爱你所爱,读你所读,愿你心情美丽!
53、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作者:甘地
54、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55、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56、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5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58、读书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已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作者: 杜威 出处:读书的艺术
59、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作者:顾颉刚
6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者:陆游 出处:冬夜读书示子聿
61、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作者:乔治马丁 出处:权力的游戏
62、当以读书通世事。作者:倪元璐
63、当咱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咱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兄弟姐妹;当咱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兄弟姐妹重逢。——伏尔泰
6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5、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66、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美]惠普尔
67、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拿破仑
68、读书不如写书,写书不如"煮"书。
69、美丽的时光总是在读书的时候出现。
70、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领悟;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智者,只有永远的学者。
7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大仲马)
72、念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培根
73、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念书录》
74、发愤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75、读书要用批驳的目光,要取其英华,去其糟粕。 ——邓拓
找字打头的成语大全?
① 找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字字珠玑,字里行间,字正腔圆,字斟句酌
② 寻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寻根究底: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寻欢作乐: 寻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寻觅活: 寻:求,找。闹着要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寻章摘句: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寻瑕伺隙: 寻:找;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何:观察,隙:空子,机会。找别人缺点,看是否有空子可钻。指待机寻衅。
寻行数墨: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寻枝摘叶: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寻根追底: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寻踪觅迹: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寻花觅柳: 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寻行逐队: 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
寻幽入微: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寻事生非: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纠纷。
寻壑经丘: 寻幽探胜,游山玩水。
寻根问底: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同“寻根究底”。
寻根拔树: 犹斩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寻风捉影: 比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寻弊索瑕: 犹言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寻瘢索绽: 指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
寻源讨本: 指穷本溯源。
寻流逐末: 犹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寻短见: 〈动〉义同“寻短见xún ǎn jiàn”。
寻风捕影: 比喻说话做事根据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
寻山问水: 指游山玩水。
寻头讨脑: 故意挑毛病。
③ 以“寻”字开头的成语都有哪些```
寻瘢索绽
谓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
寻弊索瑕
犹言吹毛求疵内
寻风捉影容
犹捕风捉影。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寻根拔树
犹斩草除根
寻根究底
亦作“寻根问底”。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寻根问底
见“寻根究底”
寻壑经丘
寻幽探胜,游山玩水。语出晋陶潜《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区而经丘。”
寻花觅柳
见“寻花问柳”
寻花问柳
亦作“寻花觅柳”。①游赏风景。语本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②喻狎妓
寻欢作乐
追求享乐放纵的生活
寻流逐末
犹舍本求末
寻事生非
寻找事端,制造纠纷
寻觅活
闹着要自杀。极言吵闹的不可开交
寻消问息
探问消息
寻行数墨
谓为文专在辞句上下功夫。亦指披阅文章专注于辞句
寻行逐队
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
寻源讨本
穷本溯源
寻章摘句
搜求、摘取片断辞句。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文字的推求
寻枝摘叶
喻专注于细小之处
寻踪觅迹
寻找踪迹
④ 找字打头的成语大全
字里行间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内
字斟句酌 斟、酌容: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字顺文从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字正腔圆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字字珠玑
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字字珠玉 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鸡蛋里找骨头 比喻故意挑剔。
骑马找马 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
⑤ “找(zhao)”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没有找开头的成语。
找开头的词语:找不着北、找不自在、找形分析、找出问题、找齐宝藏
基本字义:
1、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找人。找材料。找出路。钢笔丢了,到处找不着。
清曹雪芹《红楼梦》:这可丢了!往那里找去?
2、把超过应收的部分退还;把不足的部分补上:找钱。找齐。
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当下先秤了一半船钱,那一半直待到县时找足。
白话释义:现在先付一半的船钱,另外一半等到了县城在给。
(5)找字打头的成语大全扩展阅读
词语解释:
1、找不着北
读音:zhǎo bù zháo běi
解释:做事情没有头绪,迷失了方向。
2、找不自在
读音:zhǎo bù zì zài
解释:自找麻烦。
3、找形分析
读音:zhǎo xíng fēn xī
解释:复杂工程结构设计中涉及的重要概念之一。
4、找出问题
读音:zhǎo chū wèn tí
解释:把问题找到解决。
5、找齐宝藏
读音:zhǎo qí bǎo cáng
解释:找齐价值连城的宝物。
⑥ 找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字里行间来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源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字顺文从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字正腔圆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字字珠玑 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字字珠玉 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⑦ 求字打头的成语有哪些
求浆来得酒 浆:饮料。比喻所自得过于所求。
求马唐肆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
求亲靠友 向亲友乞求帮助。
求全责备 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之毁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⑧ “寻”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寻”的解释:复
1、 找,搜制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2、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寻”字开头的成语有:
寻源讨本、寻风捕影、寻消问息、寻花问柳、寻章摘句、寻根拔树、寻幽探奇、寻根追底、
寻壑经丘、寻行逐队、寻行数墨、寻瘢索绽、寻争寻闹、寻常管弦、寻根究底、寻风捉影、
寻瑕伺隙、寻觅活、寻事生非、寻幽访胜、寻根问底、寻幽入微、寻枝摘叶、寻踪觅迹、
寻弊索瑕、寻绎吟玩、寻欢作乐、寻幽探胜
寻,读音:[xún]
造句:
1、寻欢作乐的自古是君王、风寒雨露的永远是百姓。
⑨ 找开头成语大全
『包含有“袭找”字的成语』
“找”字开头的成语:无
第二个字是“找”的成语:无
第三个字是“找”的成语:(共1则) [q] 骑马找马
“找”字结尾的成语:无
『骑马找马』
『拼音』 qí mǎ zhǎo mǎ
『首拼』 qmzm
『释义』 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康熙字典』 骑、马、找。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诵经不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示例』 他得一边儿找事,还得一边儿拉散座;~,他不能闲起来。老舍《骆驼祥子》一
⑩ 找zhao开头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照本宣科 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板地按照课文、讲稿,...
照葫芦画瓢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照猫画虎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照功行赏 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赏.
照人肝胆 比喻以赤诚相见.
照萤映雪 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照章办事 按照规定办理事情.
着三不着两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着人先鞭 比喻做事情比别人抢先一步.
着手成春 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招风揽火 比喻招惹是非.
招风惹草 比喻招惹是非.
招架不住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招权纳贿 招权:弄权,揽权;纳贿:接受贿赂.抓权力,受贿赂.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招降纳叛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招摇过市 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 撞骗:寻机骗人.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招财进宝 招引进财气、财宝.
招风惹雨 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招蜂惹蝶 犹招蜂引蝶.
招蜂引蝶 招致蜜蜂,吸引蝴蝶.比喻吸引别人的注意.
招花惹草 指挑逗、勾引女子.
招军买马 犹招兵买马.
招权纳赂 把持权势,接受贿赂.
招权纳赇 把持权柄,收受贿赂.同“招权纳贿”.
招事惹非 招惹是非.指无故生事.
招是搬非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招是揽非 犹招是惹非.
表示精读的成语
口诵心惟 诵:朗读;惟:思考。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寻行数墨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熟读深思 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句斟字酌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逐字逐句 挨次序一字一句地。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推敲成语
便宜行事 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高下在心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便宜从事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便宜施行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雕章琢句 象雕刻一样对文章的字句仔细斟酌修饰。
衡情酌理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权时制宜 斟酌形势随机应变。
咬文啮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吕蒙学习的全过程
吕蒙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一位非常著名的将领,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我们在读史读到他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三国志》就记载说,他“年十五六”的时候常随他的姊夫邓当讨伐山越,勇猛向前,他的姊夫邓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后来他终于接替鲁肃统率东吴的军队,成为一代名将。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个关于孙权劝他读书学习的故事,我想,许多人对这个故事应当还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里有过记载,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也采用了。说的是,孙权曾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时间学习。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做博士吗?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事多,但谁会像我这样忙?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读书。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非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怎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啊?”接着,鲁肃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才分手。
当我们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吕蒙读书用得是“观其大略法”,试想只是三天不见,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是“观其大略”,也就读不了很多书。“观其大略”是种“速成法”,当然还要非常用功,《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也说他是“笃志不倦”,看来,他也是一位悟性很高的读者。可是,即便悟性很高,若想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一个令人刮目相待的人,也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说,吕蒙读书是学习了孙权的方法,只是抓住了书的大纲,吸收了史籍中的精华奇妙之处,而绝非像愚腐书生那样,只知道在书中寻行数墨。
其实,吕蒙的读书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事物繁忙的将领、帝王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读书的。他的同时代的蜀国的诸葛亮,差不多也是这样来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曾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也就是说,像吕蒙、孙权、诸葛亮等人,有许多都是用“速成法”读书的,只是观其大略,不懂就过,不抠一字一句。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所以,现在的人们在读中国古籍的时候,大可不必去咬文嚼字,一字一句的抠,未晓之处且放过,也许一本书你前面有读不懂的地方,当你读到后面的时候就会憬然有悟,豁然贯通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
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晚明小品追求奇异、新奇,不少小品选本以“奇”字命名。如陈仁锡辑有《明文奇赏》、《古文奇赏》、《续古文奇赏》、《三续古文奇赏》、《四续古文奇赏》和《苏文奇赏》,张一中辑《尺牍争奇》,陆云龙辑《明文奇艳》、《翠娱阁评选文奇》等。何镗辑《高奇往事》,分《高苑》、《奇林》二类,其中《奇林》五目为《奇行》、《奇言》、《奇识》、《奇计》、《奇材》。丘兆麟辑《合奇》,收奇文百余篇,汤显祖《〈合奇〉序》盛赞之。陆云龙评《〈合奇〉序》云:“序中是为奇劲、奇横、奇清、奇幻、奇古,其狂言嵬语不入焉,可知奇矣 。”(《皇明小品十六家·汤若士先生小品》)屠隆编《奇女子传》,陈继儒称赞此书“其间有奇节者、奇识者、奇慧者、奇谋者、奇力者、奇文学者、奇情者、奇侠者、奇僻者,种种诸类,小可以抚掌解颐,大可以夺心骇目 ”。(《白石樵真稿》卷一《奇女子传序》)文中开头还特举《周易》为此书依据之一:“《河洛》不载奇耦乎?《易》不载兑少女、离中女、巽长女乎?” 晚明小品作者多奇人,奇人多奇癖,奇人写奇文,新奇、怪奇,手法多奇巧,读小品是“奇赏”,得到的是“奇快”的、拍案叫绝式的审美享受。《乾卦·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家人卦·象传》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系辞下》云:“情伪相感则利害生”。这些观念被理学家发挥为“正心”、“诚意”,以加强道德修养。文学家则理解为情意真实,言之有物,直抒胸臆。历代优秀文人皆恪守“修辞立其诚”的信条,晚明文人更有直接以其语相号召者。如小品名家陈继儒在《读书镜》中说:“今人作铭状表传,皆是花脸文字。戏子上戏,凡花脸净丑说话,多是虚而不实。今铭状表传,得无类此耶?吾人通于鬼神之间者,但有言、行两端,若信笔胡乱道去,如何服得鬼神?《易》曰:‘修辞立其诚’,此语甚有味。”钱谦益《〈汤义仍先生文集〉序》也说:“古之人往矣,其学殖之所酝酿,精气之所结轖,千载之下,倒见侧出,恍惚于语言竹泉之言。《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辞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皆谓此物也。”汤显祖是晚明小品名家,钱谦益评他的文集,实际上也就是评他的小品。
晚明小品家特别强调为文之“真”,人真、情真、语真。李贽倡导“童心说”,《童心说》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袁宏道《叙小修诗》发挥“童心说”,鲜明地提出文章要“独抒性灵”,“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在《江进之》一书中,他自称越中诸游记“无一字不真”,说如果给“作假事假文章人看,当极其嗔怪”(同上卷十一)。雷思霈推崇袁宏道说:“夫唯有真人,而后有真言。真者,识地绝高,才情既富,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潇碧斋集〉序》)陆云龙亦云:“文章亦抒其性灵而已 。”(《皇明小品十六家·叙袁中郎先生小品》)陈嘉兆评陈仁锡《〈东粤李老师集〉序》时也强调:“作文字无一诚立于其间,便是伪理学、伪经济 。”(《皇明小品十六家·陈明卿先生小品》)强调小品的“真”、“诚”、“言有物”,即表现率真自然之情,不虚伪,不矫饰,不假、大、空,反对“伪理学、伪经济”,真情至性,任性而发,真实流露。这种文学创作观有老庄和禅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源自《周易》。由“诚”到“真”,其源流关系甚为明显。“真”是晚明小品的灵魂。晚明小品中“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袁宏道小品中“真”字即随处可见。 《周易》中《涣》卦,上“巽”为风,下“坎”为水,取风吹水面,涣然呈文之象。故《象传》谓“风行水上,涣。”朱骏声认为“涣”有“文貌”,“风行水上,而文成焉 。”(《六十四卦经解》)尚秉和解释说:“涣本有文义”,“而风行水上,文理烂然,故为文也 。”(《周易尚氏学·上经》卷十六)《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十一解释说:“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凡无方无体,各有二义:一者,神则不见处所,云为是无方也;二则周游运动不常在一处,亦是无方也。无体者,一是自然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是无形体也;二则随变而往,无定在一体,亦是无体也。”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自然而变,神无方,极富美学意蕴。后世论文由此发挥,崇尚自然而然、自然变化的风格。 北宋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一文生动描绘了水和风的形态,“风水之极观备矣”,然后总结议论道:“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也,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嘉佑集》卷十五)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称赞谢民师的来信及诗赋杂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东坡集》后集卷十四)《文说》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东坡集》后集卷五十七)可见,宋人已十分推崇自然成文、行云流水的文风。苏轼之文正是晚明人推崇的小品典范,晚明小品理论亦直接继承苏轼的观点。谭元春《〈东坡诗选〉序》云:“文如万斛泉,不择地而出;诗如泉源焉,出择地矣。文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诗则行之时即止,虽止矣其行未已也。文了然于心,又了然于手口;诗则了然于心,犹不敢了然于口,了然于口,犹不敢了然于手者也 。”(《谭元春集》卷二十二)从诗、文比较的角度,发挥了苏轼文论的观点。 李贽《杂说》中极力提倡“非有意于为文”,却能成“天下之至文”的“化工”之作,即纯真自然之作。他说:“且吾闻之,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焚书》卷三)陈继儒《小窗幽记》也重申李贽的话,只是未注出处:“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钟惺《〈董崇相诗〉序》:“古诗人曰风人,风之为言无意也,性情所至,作者不自知其工 。”(《隐秀轩集》卷十七)可见,晚明小品家是以《周易》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说为小品“至文”和“化工”的标准。强调小品自然而然,“不拘格套”,任性随意,率尔漫笔,“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张幼于》)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为文,却成妙文。源于《周易》的“自然成文”是晚明小品的最高审美追求,也是其显著特色。晚明笔记小品多是随兴漫记,更不必讲章法套路,散、漫、琐、杂,最能代表小品自然成文、“不拘格套”的特质。 《周易》是古今第一大奇书,奇奥、奇异、奇特、新奇、神奇、怪奇。《周易》以为自然生文,自然界奇幻变化,不拘常格,文章亦如此。这种“奇”意识影响了后世文章的“尚奇”之风。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成文”,推崇“《易》奇而法”。皇甫湜说:“《易》之文可为奇矣,岂碍理伤圣乎?”(《答李生第二书》)以《易》之“奇”为理论根据,倡导奇异之风。皇甫湜以为:“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答李生第一书》) 晚明著名小品选家陆云龙编选《明文奇艳》十二卷,即专以“雄奇藻艳”为标准。李清《〈明文奇艳〉序》云:“文之奇者不必艳,其艳者又不能奇也。经至《易》奇矣,史至太史公奇矣,学至《南华》奇矣,集至昌黎奇矣 。”李清已清楚地看出晚明小品的“奇”、韩文之“奇”与《易》之“奇”的渊源关系。?袁宏道《答李元善》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沈守正《凌士重小草引》也说:“与其平也,宁奇;与其正也,宁偏。”(《明文奇赏》)亦以“奇”相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