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文言文故事

2.成语故事视频明察秋毫

3.表示认真观察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4.明什么秋毫成语

5.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成语文言文故事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明察秋毫成语故事视频

1. 我要15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带翻译的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 古文中所含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 不蔓不枝:原指莲茎挺直,不蔓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节外生枝.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风光优美.源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源于《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不求甚原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抠字眼儿;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3.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源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4.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泰民安的景象.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5.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26.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别有用心.源于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8. 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源于《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9.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错起落(筹,喝酒时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源于《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0.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源于《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1. 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源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被”,通“披”. 32.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自己看不起自己.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3.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源于《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4.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源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3. 成语文言文

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否,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汉高祖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谈论各位将军能力怎么样。皇上问:“我能率领多少兵马?”韩信说:“您皇上能率领不超过十万的兵马。”皇上问:“你能率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越多越好,但为什么被我所抓住?”韩信说:“陛下不会率领兵马,只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

4. 成语的文言文故事

1.退避三舍 出 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出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2.守株待兔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典故: 1.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不但没有再捡到撞的野兔,就连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4.望洋兴叹 出 处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

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一声,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

5. 成语的文言文故事

1.退避三舍出 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出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2.守株待兔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典故: 1.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不但没有再捡到撞的野兔,就连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3.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4.望洋兴叹 出 处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

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一声,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

成语故事视频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表示认真观察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明察秋毫,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1.明察秋毫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简拼:mcqh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

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洞察力

2.兢兢业业

拼音:jīng ?jīng ?yè ?yè

简拼:jjyy

解释: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示例: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不敢偷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近义词:脚踏实地

反义词:敷衍了事、敷衍塞责

语法:作宾语、状语;指人处世认真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将造船剩下的竹屑、竹枝制成钉子再造船,对待工作真是兢兢业业。

3.一丝不苟

拼音:yī ?sī ?bù ?gǒu

简拼:ysbg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示例:我们在学习上,应有~的精神。

近义词:小心谨慎、小心翼翼、不苟言笑

反义词: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语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做事认真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朝廷下令禁杀耕牛,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去拜访高要县汤奉知县,席间有老者送来50斤牛肉。汤奉问张静斋如何处置。张静斋要他把送牛肉的老者抓起来。如果上司知道这样办案一丝不苟,那么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4.洞若观火

拼音:dòng ?ruò ?guān ?huǒ

简拼:drgh

解释: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近义词:洞察一切、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反义词:雾里看花、隐隐约约、大惑不解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看得清楚

5.明查暗访

拼音:míng ?chá ?àn ?fǎng

简拼:mcaf

解释:明里调查,暗中访问。指多方面调查了解情况。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8回:"差你往齐东村明查暗访,这十三条命案是否服毒?"

示例:你到下面去~,查清是谁在搞破坏。

近义词:明察暗访

反义词: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调查了解情况

明什么秋毫成语

问题一:明什么秋毫的成语 明察秋毫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问题二:成语明什么秋毫 词 目 明察秋毫

发 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释 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 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问题三:明什么秋毫四字成语 明察秋毫

基本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褒义

出 处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例 句

明察秋毫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问题四:有不分秋毫这个成语吗 不分秋毫 不是成语,含 秋毫 的成语如下: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利析秋毫 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秋毫不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秋毫见捐 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早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秋毫勿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微察秋毫 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问题五:成语 < > < >秋色 明< >秋毫 平分秋色,明察秋毫

很高兴为你解答本题,没问题的话,请及时点击右上角的采纳满意哈~

问题六:带明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掌上明珠、

明日黄花、

泾渭分明、

柳暗花明、

明火执仗、

明哲保身、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察秋毫、

春光明媚、

明眸皓齿、

明心见性、

明眸善睐、

春和景明、

自知之明、

正大光明、

来历不明、

淡泊明志、

清风明月、

月明星稀、

明镜高悬、

明目张胆、

明知故犯、

开宗明义、

窗明几净、

冰雪聪明、

光明磊落、

明德惟馨、

明珠暗投、

知人之明

问题七:带有明字的成语有什么? 明明白白 明心见性

问题八:带有“明”字的,很有诗意的成语有什么 白蜡明经 冰雪聪明 察察而明 察察为明 窗明几净 春光明媚 春和景明 慈明无双 聪明才智

聪明绝世 聪明伶俐 聪明睿智 聪明一世 聪明正直 聪明智慧 聪明智能 大明法度 淡泊明志

淡泊以明志, 耳聪目明 二分明月 风清月明 高明远识 皓齿明眸 花明柳暗 花明柳媚 绝顶聪明

柳暗花明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白了当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窗净几 明德惟馨 明发不寐 明法审令 明公正道 明公正气 明公正义 明鼓而攻之 明光烁亮 明光锃亮 明光铮亮 明婚正配

明婚正娶 明火持杖 明火执械 明火执仗 明见万里 明教不变 明镜高悬 明来暗往 明廉暗察

明媒正礼 明媒正娶 明眸皓齿 明眸善睐 明目达聪 明如指掌 明若观火 明赏不费 明堂正道

明推暗就 明效大验 明心见性 明刑弼教 明验大效 明扬侧陋 明扬仄陋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清风明月 若明若暗 若明若昧 山明水秀 深切著明 深切着明 神而明之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识明智审 水明山秀 水秀山明 同明相照 外简内明 外宽内明 未明求衣 无明无夜 无明业火

霞明玉映 下落不明 仙露明珠 先见之明 心开目明 心明眼亮 休明盛世 秀水明山 眼明心亮

薏苡明珠 忧盛危明 月明千里 月明星稀 憎爱分明 彰明较著 彰明较着 彰明昭著 彰明昭着

掌上明珠 正大光明 正明公道 正身明法 知人之明 至圣至明 重明继焰 自知之明 自作聪明

问题九:什么明什么毫成语 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语出]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辨形] 察;不能写作“查”。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洞若观火

[反义] 不见薪新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与“洞若观火”有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例句] ~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英译]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成语故事]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问题十:明什么秋什么,成语 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褒义

出 处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例 句

~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如下:

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孟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和熏陶,多次搬家,从一个墓地旁搬到市场旁,再从市场旁搬到学堂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孟母断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有学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明察秋毫。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4、缘木求鱼。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5、拔苗助长。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帮助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人,就是那不锄草的;用外力帮助它生长的,就是那拔高禾苗的人。这样作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孟子的影响:

1、强调道德修养。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高尚。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这种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传统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提倡仁爱之道。孟子提倡仁爱之道,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慈爱和互助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谋福利。这种仁爱之道的传统在中华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3、影响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王道政治,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行德政,而不是实行暴政。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家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这些思想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倡导文化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重要手段。他主张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发扬人的本性中的善良和智慧。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认为学习优秀的人应该被选拔到政府中任职。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