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的故事简介-大义灭亲的故事简介内容
1.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
2.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3.“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
4.大义灭亲的主人公是谁
5.古时候有什么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带来的大义灭亲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国法的制裁。语出《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在石厚帮助下,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当了国君。接着,又驱使老百姓去打仗,引起国内人民的不满。众人商量派人去洛阳向周天子告州吁的.状。州吁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便与石厚研究稳定人心的对策。石厚说:“我父亲在朝中德高望重,如果把他老人家请来为我们说几句话,事情就好办了。”
石厚的父亲石碏(què)本是卫国的大夫、卫桓公的重臣。因为不满州吁和石厚的所作所为,自己一时又没有能力除掉他们,因此告老还乡。现在见儿子来问解救的办法,便计上心来,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陈桓公目前很受周天子的宠信,陈、卫两国又一向关系很好,假如州吁和你两人亲自去求陈桓公,我想他会为你们在周天子面前说几句好话的。只要周天子答应正式封州吁为卫侯,人心就可以稳住。”石厚把石碏的话转告给州吁,两人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高兴地带着礼物到陈国去。
此时,石碏暗地派人带着密信,赶在前头送给了陈桓公,请求陈桓公将这两个杀国君的凶手抓起来。
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陈桓公派人捉住了。卫国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夫右宰丑前去杀了州吁。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从轻发落。但石碏却说:“石厚不忠不义,留着有什么用?”即派家臣赴陈把石厚也杀了。
史官评论这件事时说:“石碏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的行为,真正是大义灭亲啊!”
后人以“大义灭亲”为成语,比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私情,一切依照法律、公理办事。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卫庄公的爱妾有个儿子叫州吁,从小就很受宠爱,可是他不务正业,整天只喜欢舞刀弄枪。而当时,大夫石碏也有个儿子名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关系很好。后来卫庄公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此时,石碏因年纪老迈又不满州吁的作为,便告老还乡。
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杀了卫恒公,并夺取了王位,可是他们不得人心,于是他们商量找石碏帮助,以安抚民心。
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恒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于是石厚和州吁,带上礼物赶往陈国。这边石碏暗中写信密告陈恒公,让他帮捉拿杀君王的凶手。当石厚和州吁来到陈国时就被抓起来了。接着陈王派人去问怎么处置这两个凶手。石碏就说:“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么用?”于是叫人把他杀了。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
“大义灭亲”出自哪里?“大义灭亲”历史典故介绍!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经常在剧情中看到“大义灭亲”这四个字。在古代,特别是皇室贵族中,的确会经常发生大义灭亲的事情,为了夺嫡兄弟相残的事件数不胜数。例如唐朝初期就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不惜弑杀大哥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最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成功继位。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的典故,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北宋时期很有名气的大青天包拯就是这样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侄子犯罪之后,一点情面都不留,杀伐果断,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那么,你知道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么?这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隐公四年》有这样的一句话:“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原来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士大夫石碏所说,因为自己的儿子参与了“弑君”事件,故而说出了上面的话“大义灭亲”。
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很小的国家,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从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之日算起,这个小国家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907年,直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攻灭。
在长达907年的历史中,卫国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但是在卫武公时期,卫国一度非常强盛。在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曾经出兵勤王讨伐犬戎。
根据《国语·楚语》的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正是在卫武公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在春秋初年,国力一时鼎盛,成为诸侯之首。
但是一个好国君,却未必是一个好父亲,卫武公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将自己的治国本事交给自己的儿子卫庄公。卫庄公在位期间,宠信自己的小妾以及她所生的儿子州吁,最终导致了卫国的巨变。
在卫庄公后,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完继承了王位,是为卫桓公。两年之后,卫桓公因为州吁骄横奢侈,就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便逃离了卫国,结识了郑国的共叔段,便与之结盟,想要发动军事政变来取代自己的国君。
共叔段与州吁经历极为地相似,都是各自国君最宠爱的小儿子,但是国君之位并没有落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两个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共叔段想要借助州吁的势力来推翻哥哥郑庄公的统治,失败之后,两人将目标放到了卫国,密谋通过弑杀卫桓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于是,州吁与共叔段便召集了许多卫国的流民,想要利用这些人发动突然袭击,置卫桓公于地。在众多的流民之中,就有卫国的士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
在公元前719年,州吁成功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投桃报李,州吁在继位之后,联合宋国、陈国、蔡国等四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然而无功而返。
州吁在弑君篡位之后,特别喜欢打仗,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很不受卫国人的拥护。同年的九月,受州吁力邀出山辅助自己的石碏,偷偷地联合了陈国国君陈桓公杀州吁,并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在州吁伏诛之后,石碏的儿子石厚也被人抓住。石碏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国。
石碏诛杀石厚这件事情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有人希望石碏原谅自己的儿子石厚,毕竟首恶已经伏诛,再多杀其他人已经无济于事。但是石碏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还是杀了石厚来避免其他人有类似的想法。
或许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来看,石碏的做法未免有点不近人情,都说“虎毒不食子”,诛杀自己的儿子,导致自己后没人送终,这是一件很令人忌讳的事情。但是于国于家来说,石厚都是应该受到处罚的。
我们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人犯了错,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石碏也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大家说是吗?
大义灭亲的主人公是谁
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的故事。
古时候有什么大义灭亲的故事?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还有包拯大义灭亲斩侄子的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