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悌

2.文言文带点字整理

3.人琴俱亡比较阅读ti

文言文悌

人琴俱亡文言文赏析-人琴俱亡文言文注释

1. 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

注释 ①篁:竹子. 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译文 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2. 宋史吕祖谦传文言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

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

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

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

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越三年,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以修撰李焘荐,重修《徽宗实录》。

书成进秩。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

先是,书肆有书曰《圣宋文海》,孝宗命临安府校正刊行。学士周必大言《文海》去取差谬,恐难传后,盍委馆职铨择,以成一代之书。

孝宗以命祖谦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遂断自中兴以前,崇雅黜浮,类为百五十卷,上之,赐名《皇朝文鉴》。

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

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祐观。

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

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

自其祖始居婺州。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

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选自《宋史·吕祖谦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B.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C.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D.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荫补:指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使得子孙在入学、人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召试:指皇帝召见没有官职或官职低微的人进京,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D.草制:草拟制书,“制”指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吕祖谦知识渊博,受人尊崇。吕祖谦先中进士,后中博学宏词科。

他在服母丧期间,当时许多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B.吕祖谦读文知人,鉴别力强。

吕祖谦曾读过陆九渊的文章,并且十分喜欢,后来他负责礼部考试时看到一份答卷说是陆九渊所写,后来证明确如其言。C.吕祖谦编写书籍,注重扬弃。

吕祖谦接受皇帝命令修订《圣宋文海》时,注重选取雅致的文章、删除浮夸的文字,把原书内容分门别类编为一百五十卷。D.吕祖谦注重修养,宽恕旁人,吕祖谦小时候性格急躁,后读到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后,忽然感觉到平时的急躁情绪很不好,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5分)(2)馆阁之职,文史为先。

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5分)参考答案:10、D11、C C项“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错误,“召试”指皇帝通过面试选拔官吏,不是确定在京城为官的资格。

12、D “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错误,原文有“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意思是忽然感觉平时的愤怒之情都没有了。13. (1) 在此之前,被召试的人大多很早就到学士院打听题目,唯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他写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

(采分点:“先是”“不然”各1分,语句通顺3分)(2) 馆阁的职位,熟知文史的人当先选用。吕祖谦呈上来的他编写的书,取舍精当,有益治国,因此特别受朕的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

(采分点:“为先”“命词”各1分,语句通顺3分)。

3. 求关于悌的古文,关于尊敬兄长的古文段落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灼艾分痛:语出《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人琴俱亡:语出《世说新语》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周公代兄禳疾:语出《史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髃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钥,乃见书遇吉。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李绩焚须:唐,李绩字懋功。

本姓徐。太宗赐姓李。

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

其姊病。绩亲为燃火煮粥。

风回。焚其须。

姊曰:“仆妾多矣。何自苦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姊年老,绩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

岂可得乎?”李文耕曰:“李仆射为姊煮粥。焚须不顾。

读其遗姊言。恺恻之心。

溢于外。卒闻凄然生感。”

赵孝争: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

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亦命也,汝何辜。”

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

事闻,诏分别迁授。恶至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不其然乎?聂嫈孔怀:周,齐聂政为严遂刺韩相,恐累及姊嫈,因自披其面,抉其目,屠肠而。韩暴其尸于市,购问以千金,莫知为谁。

?曰:“吾弟披面抉目屠肠以者,为我故也,我岂可爱其身而灭弟之名耶。”乃之韩,哭其尸,谓吏曰:“杀韩相者,妾之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旋自杀尸旁。按聂政母终后,家惟一姊,乃以不肯累姊,宁自披面抉目屠肠而,姊亦不忍使弟而无名,竟哭尸告吏自杀。

呜呼,有此弟竟有此姊,非惟震惊一时,亦可流芳百世矣。舜妹护兄:虞舜之女弟,名系,一名?首,与象同母,爱敬舜及二嫂。

每以慈谏其亲,以弟道规象,不从。凡父母恶舜,则密告二嫂以挽救之,掩井焚廪之谋,皆预泄于舜,是以舜得免害。

调护维持,始终无怠焉。系善作画,故后世推为画祖。

严凤敬兄:明,严凤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仕归,兄老而贫,迎养于家。

凡宴客,必兄递杯,自执箸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欣然受之。

终席尽欢。既醉,送兄归卧。

日未明,已候榻前,问昨饮畅否,卧安否。兄寻卒,哭葬尽礼。

刘琎束带:南齐,刘琎字子敬,瓛之弟也,方毅正直。宋泰豫中,为明帝挽郎。

其兄尝于夜间隔壁呼之,?不答,至下床着衣正立,然后应。瓛怪其迟,琎曰:“向因束带未完,故不敢应耳。”

其敬兄如此,是以为一代名臣。 兄弟非疏远之人,卧室非几席之地,夜睡非进退之时,乃以束带未完,礼貌欠周,一应对且不敢,其敬兄可知矣。

《孝经》云:“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立操如此,宜其为当代名臣矣。

田真叹荆:隋,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议分财产,资皆均平。堂前有紫荆树,茂甚,议分为三,其树即枯。

真叹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

兄弟复同居,愈相友爱,紫荆复荣茂如故。李文耕谓田氏久翕,其庭树亦敷荣于和气之中。

至于析财异居,伤其和气,即不闻分斫之议,树亦应枯矣。既而兄弟同居,荆花重艳,岂非和气复回之证乎。

真以兄弟比树之同气连枝,最为切近。温公爱兄:宋,司马温公,名光,字君实,孝友忠信,为一代名儒贤相。

与其兄伯康名旦,友爱甚笃。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抚其背曰:“衣得无薄乎?”李文耕曰:温公一代完人,孝友出于天性。

其于伯兄,奉之如严父,敬之至也;保之如婴儿,爱之至也。饥寒饱暖,刻刻关心,不几于听无声、视无形乎。

不够的话再看看这个吧:。.。

文言文带点字整理

1. 解释带点字(文言文)

陈胜自立为将军( 将:将军 )

皆指目陈胜(指 : 指着)

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罾: 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到的意思)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所: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编次)(行:前往)

行收兵(行:行军)

或以为(以: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把)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一起)

为天下唱(为:反秦)

怅恨久之(之:失望)

2.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人琴俱亡 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了.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二: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3.子猷为弟弟之“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这反映了什么?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答案: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3、子猷叔叔,人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7.略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

3. 文言文促织带点字解释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4. 文言文解释(会什么就写什么)越多越好先写古文再写翻译/重点字/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文言文阅。

5. 有没有整理好的7

桃花源记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

〔诣〕拜见。〔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

6. 初中课外文言文带点字:蛇衔草

版本一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注释:(1)昔:从前

(2)著:放

(3)以:用来

(4)验:灵验

(5)焉:那里

(6)疮:指“伤口”

(7)《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

版本二

原文: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译文: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并不是乱说的。

注释:1.著(zhuó):放在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

3.曩:从前。

4.田夫:种田老人。

5.着:放。

6.验:灵验。

7.妄:胡乱。

8.疮;指“伤口”

9.值:正巧。

10.以:来。

人琴俱亡比较阅读ti

(一)

一、阅读文言文《人琴俱亡》,完成1~4题。(共68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0分)

(1)便索舆来奔丧( ) (2)子敬素好琴( )

(3)掷地云 ( ) (4)月余亦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16分)

3.为什么子猷在断定子敬亡故时“了不悲”,奔丧路上“都不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16分)

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独特的个性的。(16分)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5~6题(共32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谓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市。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全,整个。⑥班军:撤回外出打仗的军队。

5.荀巨伯是个怎么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分析。(16分)

                                       

6.“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鄙称。读完短文,你对“胡贼”有什么新的认识?(16分)

                                      

附答案:

1、轿子;平时;投掷,抛掷,扔;(意思对即可)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2关键词语不译或错译扣分,如“径”、“既”、“调”等)

3、早就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或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4、抓住了子猷的语言描写由“都不闻消息”来推断子敬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以琴亡来说人亡,更见其悲痛,神态的变化“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到最后的结果“月余亦卒”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坐”“取”“掷地”等动作描写,也写出了兄弟情深及对子敬的独特的悼念方式。(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即可。也可自己选择评价分析,只要合理即可。)

5、重友情、讲义气,朋友有病,远道相看;朋友有难,舍命相随。讲道义、轻生:不肯败义求生,愿以身代友。(其中讲友情,讲义气,轻生中任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

6、没有统一答案。扣住“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二)

一、阅读文言文《人琴俱亡》,完成1~3题。(共60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0分)

(1)语时了不悲 ( ) (2)便径入坐灵床上( )

(3)因恸绝良久 ( ) (4)月余亦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16分)

3.文中加浪线的句子表现子猷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去的兄弟,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悼念行为所体现的兄弟情深的?(24分)

二、阅读《谢枋得母讥元兵》,完成4~5题。(共40分)

元兵南下时,叠山先生(南宋诗人谢枋得,号叠山)率众勤(援救)王,溃散(作战失利)而遁。兵(指元兵)至上饶,拘谢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妇今日当,不合(应该)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语言雍容(从容不迫),无愁叹之意。主者(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无如何,遂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6分)

5.《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巧用类比使楚王反受其辱,仔细阅读以上选文中谢枋得的母亲所说的话,想想她是采用怎样的方式使元兵哑口无言而幸免于难的。(24分)

附答案:

1.了:完全; 径:直接; 良:很; 卒:亡。

2.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关键词翻译错误适当扣分)

3.参考:①子猷来悼念兄弟,开始并没有像别人用哭泣来表示悲伤,因为子敬生前喜欢弹琴,所以取琴而弹来寄托对兄弟的哀思。②见琴如见人,可是琴也弹不响时,才真正觉得兄弟和琴一样都了,才悲从心起哀呼而痛哭,这就更表现了对兄弟的情深。(意对即可)

4.元兵中管事的人没有办法,于是就释放了她(谢枋得的母亲)。

5.说法一:谢枋得的母亲用反语相讥的方式讥讽元兵不知礼仪纲常而获救;说法二:明为责备自己,实则讥讽元兵不懂礼仪;说法三:谢母的崇高气节和视如归令元兵肃然起敬,于是获免。(有一定难度,意对即可)

(三)

一、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笃( ) (2)索舆( )( ) (3)都不哭( )

(4)掷地( ) (5)人琴俱亡( )

(6)文中表示亡的字词有( )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4.子猷面对子敬的,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5.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问题。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 写到 。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3.(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4.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5.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

6.(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望 山河 草木 花鸟

8.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

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