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乡子辛弃疾上阙表达了什么?

2.司马迁生活在什么年代?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该成就有什么历史地位?

3.司马迁与史记

4.项羽之的全片赏析

南乡子辛弃疾上阙表达了什么?

悲歌慷慨荡气回肠-悲歌慷慨中慷慨意思

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无论是爱国词、爱情词,还是农村词、闲适词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从中显示了其英雄特色,纵观辛词,可以从内容、题材、境界、风格等几个方面来领略其内涵.在论述中,我还简要分析了其原因,看到了其深远的影响.从中我认识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的真男儿,见识了稼轩词,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豪迈奔放 广博深远 境界开阔 寥阔悠远 真心情

12世纪下半叶,词国耸起了巍峨博大的第一高峰——稼轩词.其作者辛弃疾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评:“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①可见辛弃疾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已是不争的事实.辛弃疾词作的显著特色是处处显示了英雄特色,无论是其词作的内容与题材、境界,还是其风格、语言、表现手法等都显示了这一特色,接下来我们将有所侧重的领略一下辛弃疾词作的英雄特色.

一、 从内容和题材来论述辛弃疾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词这种文学格式自从萌于隋,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②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散文化,使无事不可入词.试举一首《西江月·遣兴》领略一下: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正是这样,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写抗金爱国的篇作,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

第1页 (共8页)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内容大致可分作四个大类,即爱国词、农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尤其是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英雄特色.

我们试举两首爱国词看一下其中的英雄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南下写的第一首词,世人多认为它是诗人深情怀念北国故乡的怀乡曲.而我们可以从中处处都可感到其英雄特色.首先是此词的气势,只有一个英雄广博深远的胸襟才能写出,一气呵成,想的是收复失地,展英雄才华.特别是“看吴钩,拍栏干.”更衬出爱国诗人意气昂扬的壮美雄姿.他不仅是在思乡,更是在表英雄之志:不管政治环境怎样恶劣,一定要为光复中原奋斗到底.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更明显表现英雄特色的辛弃疾的词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词作.他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一位意气昂扬的将军形象,用看剑惊梦的豪兴和麾下分炙,弦翻塞声的场面,烘托这位将军点兵待发的豪迈气慨.从的卢快马,霹雳弦惊两句,我们对这位将军似乎有点面熟,他不正是诗人《鹧鸪天》里写过的么?“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画的将军形象,原来就是辛弃疾壮丽的影子呵!这首壮词的豪情可引陆游的两句诗来作注脚:“壮心未与年俱老,去犹能作鬼雄.”可见此词虽为抒为国事忧心的义愤,但气势仍然是充沛的,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了辛词雄健豪宕的一贯风格.

象这样体现英雄本色的爱国词举不胜举,象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被梁启起评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的《摸鱼

第2页 (共8页)

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我们再看一下其它内容的词作.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④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的,“惟大英雄乃大惰痴,如以楚项羽之霸,当其无面见江东之际,歌之虞兮虞兮奈若何!”亦魂销意尽!一往情深.何况“富贵非吾事,儿女古今情”的辛弃疾呢?也就如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⑤辛弃疾的爱情诗虽写的少,但写的很好,有的人甚至选其爱情诗作为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应看到在他纤秾绵密的作品之中,同样是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根本的本质.请看这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开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的真是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纤秾绵密,好极了.请看他第一句,就是千回百转的写出来的,每一个春天,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花开之后,有风雨,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已经是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更能消,几番风雨”,真是多情.去年春天走了,好不容易盼来了今年的春天,可是“匆匆春又归去”,今年的春天也断送了.就是以一个诗人多情善感的爱心惜春的感情来看,就已经很好了.然而辛弃疾不只是这们的,我们已说过,辛弃疾所有的词不论是写的欣喜的、悲哀的,还是写的豪放雄壮的,纤秾绵密的,他的本质都是不变的,都是写他对自己的祖国、故乡不能忘怀的那一份关心的感情,是他自己的一份忠义奋发的志意.换言之,也就是都表现了他的英雄特色.开头以下的内容分析也是围绕这一本质,也就不再赘述.爱情词中表现的感情深挚,是与他爱国的感情深挚是一致的,都是他那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英雄壮志的表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山东济南)人.他生于沦陷区,受祖父教诲,自幼便有推翻民族压迫、光复神州的大志.高宗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

亮大举南犯,22岁的他聚众二千,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杀了叛徒,活捉汉奸,

第3页 (共8页)

突围南下.孝宗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四年,通判建康府,上疏守淮,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先后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中原的建议,但遭冷遇.后又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任职时,招纳流亡,训练军旅,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居民生,但屡遭当权派疑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几达二十年.晚年又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府任内,他积极为北伐准备,但朝廷对他不重视,未能展其才用.结果是“换得东家种树书”,朝廷只让他过田园生活终老.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大多数是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于是写了不少朴素清新的农村词和潇洒卓荦的闲放词.

辛弃疾罢官后闲居农村,对农村题材相对熟悉,于是写了不少农村词,且由于作者写农村是作为和恶浊官场的对证,一心把农村当作自己避难的桃花源,写得有些理想化.如他写的一首农家生活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立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片写两位老人过着幸福的晚年,表现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下片写年青人的生产活动,特别写“无赖”的小儿是传神生动至极的.从中也看出诗人感情农村化的倾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能屈能伸,在不得志的时候,并不消沉放弃.而是积蓄力量,放松一下心情,以图英雄宏图得展.也惟此作者表现出来希望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日子,才能不被主和派所妒嫉,甚至才有再次起来的可能,痛哉!

辛弃疾倍受压抑,虽在农村中寻得片刻宁静,但也有的词作就透露出他所在的农村并不宁静,是对他的思想有所触动的,如《南歌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意思是说,夜深人静,枕边传来幽咽跌宕的溪水声,仿佛在为人间倾诉着不平.这时,早已有人倾听着远处的第一声鸡叫,开始踏着惨白的月色,为生活在坎坷不平的路上奔走.他们虽然不象官僚们一样每天去争名逐利,可谁也难得过安静的日子.上、下两片各用疑问语气煞尾,话说得很隐晦,含意是清楚的:住在农村的人也并非象他笔下所写的那么清闲安适,谁都有生活担子压着的呵!这里还

第4页 (共8页)

有一层深意,作者比农民更苦,他不是苦于物质而是苦于精神,苦于自己的豪志不得施展,苦于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这是一个英雄用血和泪在倾诉,并在激励自己.

辛弃疾的闲适词更注重心境的描写.同样也与爱国词、爱情词、农村词一样,由一条主线贯穿,只是此时同农村词一样采取的是壕堑战术,是让精神休息,以图东山再起,并保存自己的力量.我们还是用词人的闲适词作来说一下其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夜半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暼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此词是以谐趣文字写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现象,艺术地说明浮云遮不住山峰的真理.构思新颖,遣词奇峭,虽是以闲适心情写云山变幻,何尝不可以当寓言读.从“忽见东南天一柱”一句,透露云遮不住山,也就隐含着抗战派是撑持东南(南宋)政局的顶天柱石,它决不会被像浮云般的主和派所压倒的.“且喜青山依旧住”,诗人充满着多么自豪自信的语气,在游戏笔墨中仍不失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再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情的写照.上片说早年涉世未深,不识人生艰苦,志气高昂(爱上层楼),把复杂的人间万事看得非常简单,以为想到便可做到.下片写而今在“蛾眉曾有人妒”,积极主动为主和派所不容后,认清现实,又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所领悟到的真情真话.作者把一位英雄的痛苦心情和深沉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跌宕有致,真是金子在何时都发光,只不过此时有所遮掩,我们也可读出英雄豪迈之气.

二 从辛词的意境与风格,来体会辛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我们不仅仅能从辛词的内容、题材方面领略其词作的本质——英雄特色,而

第5页 (共8页)

且我们也可以从意境与风格等方面来体会一下.

王国维推举稼轩词讲:“幼安好处,有性情、有境界.即以万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慨.”⑥辛弃疾的确是用“吴钩”,“万里长剑”,“长空”等意象,始终围绕抗金、统一祖国的理想和这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这一重大中心母题,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境界阔大的画面.这种由爱国激情酿制成的艺术境界,写得那样真挚强烈,展现的眼界胸襟是那样的寥阔悠远,自然会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导致精神上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影响,从而成为古典诗歌里的稀世瑰宝.

这类境界阔大的词是辛词的精华,俯拾皆是,下面试举一些例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太常引》)

要挽银河仙浪,天际洗胡沙.(《水调歌头》)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

待燃犀下看,凭栏拍遍,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

所举词例,前三例是写恢复统一的理想,申大义,表决心,抒壮怀,理直而气壮,见高而识广,所谓“大声鞺鞳”,是以震撼人心,鼓舞斗志.后两例是发泄抗金主张被阻,壮志难酬的忧愤,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千古同恨,读之使人在钦佩诗人对祖国振衰起敝的强烈责任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学习诗人为自己的时代贡献全部力量的愿望.这种忧心社稷,警顽立懦的开阔词境,正是辛弃疾英雄特色的显示,也只有辛弃疾这样的真英雄、真丈夫才能写出这样境界开阔的词作.

稼轩词的主要格调是雄健,也是豪放词的特色.前人所谓“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⑦指的就是这种风格.这自然是由具体题材内容决定的,所以雄健风格的作品,在辛词中占有主要地位,不论是社交应酬,流连光景,独抒情志,怀古咏史,无处而不牵连着爱国思想,因此写的大气包举,雄盖一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6页 (共8页)

当然辛词的语言,表现手法,比喻的大量运用等也显示了英雄特色,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三 稼轩词表现英雄特色的原因

首先关注辛弃疾个人.他幼有大志,博览群书,且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正如当代中山大学安泰教授所评:“辛稼轩词,思力沉猛,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境界恢扩,每一下笔就有笼盖一切之概.此由其书卷多,襟抱广,经历丰得来,绝非粗莽线率者所能借口.”也正因此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书写其凌云之志,才形成其词有艺术性的英雄特色.

其次,是由于辛弃疾注重学习,他吸取婉约词的特长,丰富豪放词的技巧,以优美的词体形式,写豪迈奔放的感情,好像三峡的流水,在狭长曲折的崖谷间穿行,更增添惊湍骇浪的壮美.他还学习了前代或前人的特长,学习苏东坡自不待兮,辛弃疾的胸襟,他的豪放,他的颓放,有似于李太白;他的用白话描写,引俗语入词,又受了白乐天的影响.可见他是一位集大成者,这一切都用于表现他的英雄本色.

再次,也就是家庭与社会对他的影响.他出生于沦陷区,自小祖父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他的斗志与勇气,增加他的学识.本想把他培养为军事人才以收复失地,辛弃疾的确也不负所望,军事才能卓绝,由《美芹十论》及他当地方官的一系列政策即可得知.但是宋朝自北宋开国“杯酒释兵权”以来,一直文弱,不重军事,主和派占上峰,主战派受压抑.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⑧于是也只有在诗词中表现他的英雄特色,在梦中回到“吹角连营”,在沙场上“点兵”.从而使其词作带上很大沉郁色彩.

辛弃疾充满英雄特色的词作,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诗词作者,从而形成“辛派”,就是如今读来,仍平添几多壮志,几多豪气,给人以许多激励与鼓舞,也就是说其英雄之志,英雄之气一直在影响、感染着我们.

注释:

①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58页

第7页 (共8页)

②周济 《宋四家词序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第79页

③ 《艺蘅馆词选》批语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

④鲁迅 《答客诮》 选自《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93页

⑤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辛稼轩集序》 卷九十八

⑥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第59页

⑦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提要》 齐鲁书社本

⑧范开《稼轩词序》 见于《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二》 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596页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2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3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4刘扬忠: 《辛弃疾词心探微》 齐鲁书社 1990年

5唐圭璋编: 《全宋

司马迁生活在什么年代?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该成就有什么历史地位?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

无与伦比的通史巨著?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重要差别有三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实录难,饱含爱憎的实录更难。本来,一个史学家面对历史,只需客观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司马迁都写得悲歌慷慨,荡气回肠;而对他憎恶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传》里的公孙弘,则不惜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揭露抨击。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批判最尖锐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一个是和他同时代的君主汉武帝。司马迁写刘邦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更写他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诸多不良行为。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毫不留情。批判开国皇帝,指斥当朝君王;如此书写,往还千年,也鲜有听闻。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史记》片段之一《鸿门宴》,被选为我国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长达半个多世纪,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文学魅力。文章一开始,写项羽“大怒”,表现了项羽在秦亡之后,看不清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已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为互争天下的敌人,政治上的幼稚令人扼腕。全篇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俨然一部小说,竟令很多人怀疑它的历史真实性。其实,《鸿门宴》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纵观《史记》洋洋洒洒五十三万言,此类描述,比比皆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场景的描写、事件的记述,司马迁都显示出高超、多样的文学技艺。

第三,《史记》平民视角。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平头百姓不入史,这是《史记》之前的一定之规。但是,到了司马迁这里,“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写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或忠义,或智慧,五彩斑斓,妙趣横生,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些篇目就是中国通俗文学的鼻祖。

司马迁非常善于寻找一般史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闻乐见的传主。正是《史记》的不拘一格,填补了我国古代人物史上的许多空白。随手举两个例子。《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第一篇、也是最权威的一篇人物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今天要读《论语》,首先要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才能正确地解读《论语》。再比如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在《史记》之前,先秦的所有典籍中,都没有屈原的记载,有些人竟以此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有《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才印证了中国历史确有一个忠直爱国、九不悔的屈原。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

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

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

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

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

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

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

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准有他

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

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

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

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

作没有完成,不应该。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

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

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

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

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

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

视察。

司马谈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

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

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

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

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

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

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

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

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

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

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另一类是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如《国语》《战国策》。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其他诸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各自独立的历史。

1.无与伦比的通史巨著: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重要差别有三点:

(1)《史记》饱含爱憎:实录难,饱含爱憎的实录更难。本来,一个史学家面对历史,只需客观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司马迁都写得悲歌慷慨,荡气回肠;而对他憎恶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传》里的公孙弘,则不惜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揭露抨击。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批判最尖锐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一个是和他同时代的君主汉武帝。司马迁写刘邦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更写他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诸多不良行为。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毫不留情。批判开国皇帝,指斥当朝君王;如此书写,往还千年,也鲜有听闻。

(2)《史记》文采斐然:《史记》片段之一《鸿门宴》,被选为我国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长达半个多世纪,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文学魅力。文章一开始,写项羽“大怒”,表现了项羽在秦亡之后,看不清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已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为互争天下的敌人,政治上的幼稚令人扼腕。全篇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俨然一部小说,竟令很多人怀疑它的历史真实性。其实,《鸿门宴》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纵观《史记》洋洋洒洒五十三万言,此类描述,比比皆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场景的描写、事件的记述,司马迁都显示出高超、多样的文学技艺。

(3)《史记》平民视角:“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平头百姓不入史,这是《史记》之前的一定之规。但是,到了司马迁这里,“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写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或忠义,或智慧,五彩斑斓,妙趣横生,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些篇目就是中国通俗文学的鼻祖。司马迁非常善于寻找一般史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闻乐见的传主。正是《史记》的不拘一格,填补了我国古代人物史上的许多空白。随手举两个例子。《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第一篇、也是最权威的一篇人物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今天要读《论语》,首先要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才能正确地解读《论语》。再比如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在《史记》之前,先秦的所有典籍中,都没有屈原的记载,有些人竟以此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有《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才印证了中国历史确有一个忠直爱国、九不悔的屈原。

项羽之的全片赏析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在这最后一幕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

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

扩展资料: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

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如归的豪侠性格。

百度百科-项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