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门立户好不好-顶门立户的故事
1.一个闺女不想离开,没有儿子想找上门女婿大家觉得合适吗?
2.经典文言文的祭父母文
3.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还要生第3胎,这样的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4.“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么看?
5.《红楼梦》林黛玉前贾母为何很冷淡
一个闺女不想离开,没有儿子想找上门女婿大家觉得合适吗?
招上门女婿就是招来一个爷,属于找罪受。
本来把女儿嫁出去,坐当岳父岳母,享受女婿孝敬多好。可是如果招人进门,就得处处考虑女婿感受,毕竟女婿是外人,不能当自己儿子一样。做什么说什么都得思量再三,费心劳神。
尤其是男人进了别人家门,说话不算数,做事被掣肘,还得孝敬着别人父母,生了儿子还得跟别人姓,无形中就会产生自卑和怨恨心理,虽然表面不说,但不代表没有想法。
现实中多少上门女婿,最后都以离婚告终,这还是比较好的。遇上心机多的目的不纯的,表面上百依百顺,背地里怎么算计你老两口财产,等你们不能动了,露出本来面目,翻脸不认人,又能如何?
再说招上门女婿,一般条件好优秀的,谁愿意去上门,都是家里穷的,兄弟多的,才迫不得已攀个高枝。你说你女儿本来能找个更好的,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招人?
再说现在 社会 ,又不是古代,非要什么延续香火,顶门立户,孙子跟你们姓又能怎么样,还得管孙子受麻烦。
你放心,就是把女儿嫁出去,他俩还不得照样管你们。放在家里不嫁,也不见得就能照顾的多好。
所以还是嫁出去划算,不过最好嫁给本地的,离得近,才能依靠,否则飞远了就指望不了了。
合适。注意两点:条件不要过高。以德对待女婿。
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想法纯属多虑,也并不合适。如果女儿找的是独生子,是否也得考虑一下,对方父母的感受吧!
其实,一个闺女和一个儿子的家庭,并没有什么区别。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孩子多少,无论是儿是女。事实上,孩子们大了,成家立业后,已并非是完全属于父母了,大多时候,是属于 社会 了。他(她)们毕竟要独立,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孩子们是天上的风筝,而父母不过是在地上牵牵线头而已。有时,稍不留神,风筝就会飞走了,而父母只能是,或无奈,或欣慰,或幸福地,仰望着他们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朋友们常讲,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定意义上,亲情亦是如此,对于父母而言,大多时候对于儿女,更多的是牵挂,渴望的是陪伴,盼望的是相聚,守望的是幸福。屈指算来,一世亲情,不过是聚少离多,离愁别绪,只有在夕阳晚照之时,或许能够享受到,至亲、至爱、至纯、至美的天伦之乐!
这就是生活。什么儿,什么女,什么男婚女嫁,什么上门女娶,那都不过是一种心灵安慰而已。既便是多儿多女,无非也不过是多了几个独立的小窝而已。因此,看开些,想透些,生活从容一些,心态谈定一些,也许会突然感觉:思念,牵挂,守望,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所以,题主想找上门女婿的想法,并不是合适不合适,而是,实乃没有必要,没点实际意义。
没啥不合适的!这种情况完全能理解,
但是你要承受的事情就会多!还要具有一个能容忍的心!女婿不是儿子,有可能涉及到对方父母的照顾问题!好多事需要包容,感情需要培养!
做好思想准备是可以的!
按以前在农村的传统习惯,如果没有儿子的家庭,是有招一个上门女婿的必要,因为农村需要壮劳力来维持这个家庭的运转。
而如果是在城市生活,已经没有必要了,一儿一父子也要分开生活。只是女儿女婿在一个城市居住就行了。
可以啊,前提是你得懂道理,孩子也得同意。
在我老家有句话叫:穷不做上门人。
这个意思就是做上门女婿滴十个里面有九个活的很悲催,去了别人家里做牛做马,孩子是别人的姓,给人家拉犁放牛做马,弄不好老了,老了,最后还得被丈母娘家扫地出门。
所以不是家里实在是没有办法,或者是儿子多家里穷的,基本没有愿意把儿子送出去的,嫁儿子跟娶媳妇心情能一样吗,是吧?
所以呢你既然有这个想法,就要把人家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对待,别让人家来你家里当驴当马,给你家里延续香火,赚钱养家之后再被你们扫地出门。
俺爹就是!父亲是孤儿!!!
为什么一定要女儿结婚呢?你们一家人互相守一辈子不好吗?
就别费那个心了,什么都不是能计划的,遇到那个人,谁也拦不住,就最后还是女儿说了算。
湖北农村招女婿,有两句通俗易懂的话,叫无前招女婿,受她娘儿母子的气。
女婿招进门和女儿嫁出去还是有点区别的。
家里突然闯进一个生人,这个人要是各方面都优秀,得到原户主一家三口的肯定,和睦相处,倒也相安无事。如果新增人口许多事不合拍,就有点难正了。
现在不一样了,独生女家庭。又不缺粮缺钱缺房,分过生活,把岳父岳母当成眼面亲戚,关系就好处了。
矛盾都是距离太近的缘故,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亲人间充满思念,就会产生友好的效果!
经典文言文的祭父母文
1.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长(等到)译文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 写一篇祭奠父母四字的文言文押韵的文言文沁园春·悼念父亲(新声韵)噩耗突传,严父归天,不胜哀愁。
看阴云密布,动惊天地;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
仰天啸,叹至亲长逝,父爱永休。 灵堂三尺幽幽,忆我父音容脑海留。
凭一双巧手,走南闯北;八面玲珑,出纳支收。孝敬双亲,教抚子女,和睦四邻必应求。
威望树,存亮节高风,千古传讴。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
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辑录如下: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统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帝王都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坛。社稷,又是的标志和代称。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芋老人传》:“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祭、祀:或单用,或连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
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
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
人祭的处,最常见的是杀头。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
清身洁心以示虔诚。《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斋戒五日”,在于打掉秦人盛气凌人的气焰,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奠、酹:《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 *** 《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牺”“牲”是两个单音词,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牲口通常选用纯色的,称作“牺”。
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
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称为“一牢”或“牢”。“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
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传序》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作“封”。
《永遇乐?赤壁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
3. 怎样用文言文写悼念父亲的文章祭 父 文
庚寅申月,祭奠吴父。鲜花寄情,薄酒浇土。
朔风猎猎,衰草枯枯。长眠荒野,生两顾。
寿终七四,儿女痴木。回顾音容,心中泣哭。
其祖仙逝,其父力孤。其兄从戎,弟妹幼孺。
十六断学,十八修屋。二十务工,闲时耕锄。
助父理家,助弟成户。孩童之驱,顶门立户。
廿七迎娶,得妻勤苦。尊老,教子协夫。
三男一女,嗷嗷待哺。不畏艰辛,倍历坎途。
头脑缜密,手巧心悟。乐观豁达,困难无阻。
德无远近,爱无亲疏。一生仁慈,无欺妇孺。
心存乡里,有求必助。不求所报,单求心足。
教子行善,勿存小污。坦当为人,一生忧无。
励子勤学,追求前途。培育后代,深思远谋。
家贫至孝,立志宏图。隐忍以行,用心良苦
为民供电,情系电都。三十余载,日夜忙碌。
栽杆架线,维修电路。诸事亲历,躬身胜呼。
抄表收费,一清二楚。饱经风霜,餐风露饮。
一洁二干,心表一如。身正不染,人格张凸。
中和诚信,仁德志笃。宽厚善良,勤俭简朴。
或许寿终,或许劳瘁。儿女当孝,命却归途。
安然仙去,驾鹤万古。痛心断肠,吾辈哭呼。
寄吾哀思,阴阳隔阻。报之何时?呜呼吾父。
4. 感谢父母的文言文原发布者: *** 亚
感谢父母文言文篇一:感谢父母文言文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长幼有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
5. 赞美父母的文言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 文言文母亲去世祭文祭母文
先妣某氏,自XX之华而来吾族中,持勤克俭,相夫教子;温贤讷言于内,执重周顾于外。虽闲邻肆舍皆言其德也。
及吾降,家道因事而稍落。于是仆侍尽去,母亦尽其力而每使吾乐于其中。至总角之年,更延乡中名士就学,每至吾学有所得,欣欣然或有得色,母则曰:“偿闻古之大贤者学而愈知己之不足,尔尚弱冠而书多未尽读,何得也?”吾虽诤他语,意亦然其说。于是发志刻苦,终有小成。但思报母而延家奉养,母每托乡音难舍却之,竞不可得。及乃大疾,虽尽出资延医问药,奈何终年积劳,竟舍吾西去。其不悲乎!
呜呼!每偿闻有语云:树欲静而风难止,子思养而亲不在。此诚痛杀之语耶.尚有知,但得吾之意而乐于彼土,则余愿是也。
时阴云忽至,细雨何急。似天之悲吾之情切。独余自悲凄凄而无所从也,于是归矣。
时XX年(春夏秋冬等)
你的名字(可有,也可无)
7. 有什么古文是母亲去世的祭文清·赵尚辅《祭母文》 原文如下: 诰封宜人 晋封恭人之灵柩前,不孝等哀文敢以俚词擗踊哭泣而言曰: 呜呼! 千悔万悔悔不转,千诉万诉诉不完。
千寻万寻寻不见,千哭万哭哭不还。苦命娘亲天不眷,空在人世走一翻。
弹指光阴是如箭,又过一百二十天。黄泉无路重会面,血泪空染红杜鹃。
说甚扬名把亲显,儿受虚名母受难。生前孝养无一点,徒把功名误旨甘。
跪灵欲诉肠先断,话在咽喉口难言。母在阴灵来降鉴,今宵一诀恨终天。
六十七年一瞬转,生平历历在眼前。跨鹤慢赴瑶池宴,且听儿等哭当年。
吾母张门闺中彦,弟兄四人姊妹三。声名富贵命贫贱,八字生成戊子年。
腊月初一母寿诞,天生性情古贤媛。读书通晓列女传,忠孝节义记得全。
生平不道人长短,腹内宽容撑得船。有话装在肚皮烂,一生忍气不言穿。
胸有记事珠一串,心是账簿口算盘。好施好舍好方便,慈悲菩萨下尘凡。
几句好言心便软,替人垂泪代人怜。生性克勤又克俭,德言容工四字全。
笄年与父成姻眷,丁未二月效和鸾。是时家业祖父管,父亲读书在外边。
两个伯伯都能干,一个教书一耕田。九旬曾祖身康健,寝膳全靠母周旋。
只因屋小人口满,胞伯始佃包上田。年成不好庄稼欠,一连几年不赚钱。
母亲贴入钱百串,半是私房半陪奁。心中自惜口不怨,常向儿等说从前。
逾年祖父六旬满,儿生已酉二月间。十遭磨折九遭难,犹幸一房得长男。
父亲用功少回转,扶育全靠母耐烦。辛亥正月又分娩,二弟生日是初三。
我曾祖母犹及见,九十二岁笑开颜。岁在癸丑家遭变,先曾祖母命归天。
祖母一哭气不转,几回晕倒孝堂前。家中人少车不转,吾母一手半壁天。
二弟交与外婆管,不孝跟着祖母眠。丧葬事毕议析爨,分家即在甲寅年。
祖业遗租三十石,三家人分两股田。大房成伯占一半,吾父弟兄把阄拈。
人家分家争长短,我家分家无片言。是我母亲人良善,和睦忍让不争先。
留得声名在团转,谁人不说母亲贤。所有私房钱百串,贴完就是这一年。
一女夭亡才岁半,是年八月生老三。从此家务自经管,自炊自爨自耕田。
母亲从此受磨难,一家事务内外兼。每天忙了三餐饭,又要喂猪又纺棉。
丢下盐米又柴炭,丢了厨房又菜园。长工短活要打点,不是茶水便是烟。
紧工忙月要划算,不分晴天和雨天。学堂伙夫又回转,不是拿米便拿钱。
衣服汗了又要换,又要小菜与油盐。人情往来要门面,口里不吃身 *** 。
又是儿女一连串,大的尚小小的添。哭的哭来喊的喊,似为可恨又可怜。
缝新补旧连夜赶,等到天明又不闲。儿辈熟眠母无伴,篝灯独耐五更寒。
白日一天累到晚,浑身衣服汗未干。父亲应试县府院,办了衣服办盘缠。
犹幸年成无水旱,岁入犹得够缴缠。苦了母亲勤积攒,怎奈家贫挣钱难。
苦到如今闲不惯,一生何曾耍一天。许多精力来磨炼,母亲怎不损寿元。
儿女情浓自己淡,受病就在这几年。时常笑对儿女叹,将来祭文几大篇。
想到此言肝肠断,提笔一字一凄然。丙辰之岁父设馆,带儿读书亢家湾。
丁已二月交下浣,得生大妹叫春兰。已未六月祖母诞,二妹生在祖母前。
次年庚申就专馆,父的东家程小园。送衣送米路途远,又逢祖母病纠缠。
农务也忙客不断,药汤还要亲手煎。猪儿饿了又叫唤,怀中妹妹又逻连。
一根背带背到晚,脚下跑得两腿酸。一个多月未合眼,五更天起四更眠。
都是我母孝心感,祖母才得病愈痊。次年辛酉父原馆,祖父是年七十三。
母亲担着千斤担,暗地求神把寿添。账务全赖祖父管,庄稼还望照几年。
那知天不从人愿,撒手即在冬月间。刚刚又逢土匪乱,川东一带尽谣言。
才将祖父来殡殓,凌云寨上把家搬。窀穸未安防兵燹,葬了祖父才过年。
痛煞祖母失了伴,白发苍苍泣孤鸾。商量轮流来供膳,从此一家住一年。
壬戍三月贼过万,两股头子皆姓蓝。凌云寨脚牵起线,号火烧齐屋侧边。
母亲这回骇破胆,又为祖母把心耽。天生寨上路不远,商量去买屋两间。
侍奉祖母把家趱,上了天城心才安。又为祖母烹茶饭,家内又要治田园。
一大半年两头赶,吾母两脚都跑穿。身怀六甲未分娩,一腔苦楚向谁谈。
腊月三十吃年饭,生了三妹才团年。是年吾父未设馆,家中盘缴莫帮添。
外公借钱几十串,先囤谷子后囤烟。谷子赚钱烟未赚,头利搁起两三年。
后来又被人拖骗,一场官司始归钱。父亲得母内照管,安心才把儿书盘。
这年县考十月半,儿考幼童年十三。为儿扎个红鞑辫,为儿缝件新衣衫。
考个前列回家转,祖母欢喜母亲怜。明年父就石家馆,寨上搬回柑子园。
东家难舍学生恋,癸亥教迄丙寅年。乙丑儿在石家栈,县考头场病伤寒。
勉强回家病又反,不孝啼哭母泪涟。耽搁县考不上算,足足累母几十天。
是岁宗师杨学院,父子同榜名高悬。归来祭祖把客宴,酒水家贫备办难。
件件不离母心坎,身虽劳苦心喜欢。冬月又把祖父荐,久未出灵为无钱。
初一起鼓初二娩,得生模弟第四男。母亲对我父亲叹,人口一年多一年。
教子不外事两件,不是读书便耕田。儿女手背和手板,疼痛起来是一般。
谁该高贵谁该贱,谁该辛苦谁该甜。谁该勤快谁该懒,谁该愚蠢谁该贤。
个个读书非不善,怎奈田地谁人盘。母亲一人难教管,才教二弟学耕田。
丙寅正月父设馆,不孝读书在中。
8. 写给父母的文言文书信范例开头写:母亲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落款:你爸爸算尊长,所以落款要写,你的名字再加叩上或者,叩
再加上 年月日
2
现在人们在信的开头或电话的开头、见面打招呼都喜欢说“你好”,古文一般有几种表达形式:
一是用尊称,如“仁兄”、“尊长”“贤妹”等,称呼里已经包含“你好”。
二是根据当时当地情景打招呼,如“贵人前往何地?”“兄台别来无恙”等,也包含了“你好”。
另外,提供一些问候语:
1.敬扣金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敬:恭敬,尊敬;扣:以头扣地,旧时最敬重的礼节;金:比喻尊贵,贵重,这里是指对方的身体;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头交祝您身体平安。<br>
2.敬请福安。写给父母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请:敬词,无实在意义;福:幸福,祝福。意思是恭敬地祝你们幸福安康。<br>
3.谨祝康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康:健康;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br>
4.谨祝荣寿。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谨:恭敬,郑重:荣:高,长。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健康长寿。<br>
5.恭请示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恭;恭敬,恭顺;请:敬词;示:给人去信的敬称。意思是恭敬地写信与您并祝您平安。<br>
6.顺扣崇祺。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顺:恭顺;叩:以头扣地;崇:高;祺:吉祥。意思是恭顺地向您瞌头交祝您吉祥如意。<br>
7.虔请崇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虔:虔诚;崇:高。意思是虔诚地祝福您幸福平安。<br>
8.敬请钧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钧(jūn):旧时一种敬辞,用于下级对上级,钧,是古代重量单位,这里引申为贵重。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br>
9.恭请福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福:幸福;绥(suí):安好。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幸福安好。<br>
10.恭请褆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褆(tí):福。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br>
11.恭请颐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颐(yí):保养。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养平安幸福。<br>
12.肃叩堂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肃:拜;堂:堂上。本指尊长居住的地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堂上启阿母。”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从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两手作拜用头扣地祝您平安幸福。<br>
.cn/b/13118082
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还要生第3胎,这样的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因为每个家庭的家庭观念都是不一样的,决定自己生一个娃压力就很大了,不想再要其他的娃了,是有的家庭觉得,多生几个娃,自己以后的生活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的,即使是现在苦一下,是以后自己的生活水平肯定会很好的,许多的家庭都为自己的家庭以后的生活质量都是非常的追求,所以说当家里条件并不是想好,还生了很多的娃,他们想自己的儿女,以后成家之后,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的。
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力量。
在很多的农村里面,的家庭里面都不是只有一个娃,很多是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因为许多的家庭都觉得多一个娃就多一份劳动力,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多一份孩子,以后就多一份为家庭提高生活质量的力量,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以后为自己争光的,他们觉得如果自己多一个孩子,自己的每个孩子以后都有所成功之后,自己的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的。
2.脱离现在的生活水平。
因为他本身的经济条件就不是很好,他觉得如果自己多生一个孩子,以后会就会更好的脱离现在的生活物质水平,很多的比较富裕一点的家庭,他们觉得生一个孩子就可以了,本身的生活水平本来就很高,自己以后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了,我们已经更好的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事业,没有有必要再过多的生一个孩子来为自己的物质水平提高。
所以说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好,而且还要生三胎的,因为他们本身的家庭物质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不想一直这样下去,觉得孩子是更好的为自己家庭以后的生活更好的一种提高方式。
“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么看?
生命本质上来讲,就是机遇和变化的博弈。
上上下下看了大部分朋友的回答,只是在举个例,并没有谈到问题的本质。
任何人从生到,作为个体, 既有生物学属性,亦有其 社会 学属性。 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本质上是一个生物物种,吃五谷杂粮,要生老病,人活一生的轨迹就好似下开口的抛物线,从呱呱坠地的柔弱,到中年的精壮,再到耄耋之年的孱弱,人人如此。 社会 学属性使得弱的时候有人呵护,赡养,强的时候需要呵护赡养两头的弱小。
然而,冤亲无常,苦乐无常,当机遇和变化的平衡被打破后, 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更多的是无能为力)可以维持所有关系的平衡,
是不是福,跟活的久不久没有关系。
第一种情况,老人在精壮的中年,足够聪明或者足够努力,积累更多的物质和 健康 资本,以防 社会 责任的平衡被打破。
第二种情况,后辈在精壮的中年,足够聪明或者足够努力,积累更多的物质和 健康 资本,保证 社会 责任的平衡。
第三种情况,家庭和宗族,足够强大,尽力维持 社会 责任的平衡。
第四种情况,完善的 社会 保障体系,国家和政府足够的强大,维持 社会 责任的平衡。
孟子的理想 社会 是这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也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道理,老祖宗的仁与爱人的智慧就可以破题。
看了许多回答,也见了许多幸或不幸,但我希望每个人和全 社会 都执着于充满希望的活着。
老人活的太久,未必是福,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隔壁邻居大爷今年93岁了,就是一个例子。
大爷家总共有5个女儿,2个儿子。在80岁之前,大爷的日子也曾过得很好。那时儿女们也都正值壮年、顶门立户着,两个儿子每月按时给老人一些粮食,大爷自己在家附近种点青菜,大娘养些鸡鸭鹅,自给自足,身体 健康 、生活能够自理,日子过的悠闲惬意。
大爷家的五个女儿都嫁的不远,不是同村就是隔壁村。5个女儿也都很孝顺,几乎每天都有一两个女儿来看他们,而且从不空手,吃的、喝的、穿的,水果、点心没断过,一回来就帮爸妈到处洗洗涮涮忙个不停。
那些年大爷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也天天来看老人,大爷家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从来没有冷清过,也算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大爷大娘每天都是笑咪咪的,那时我们邻居小孩也喜欢去他们家玩,每次去大娘总会抓把瓜子糖果,拿块点心给我们吃。
直到80岁后,大娘因病医治无效,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从此大爷就一个人生活,那时脑子还算清醒,还能自己煮点吃的。之后的三年大爷50多岁的大女儿得了癌症,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了,一年以后就去世了。又过了两年,大爷的三女儿也检查出了癌症,熬了三年多也走了。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爷的孙子外孙们也都长大了,都在大城市里成家立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大儿子家有两个儿子,夫妻一人去一个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孙女。二女儿这时候也60多岁快七十岁了,身体很不好,自己都要儿女照顾了。四女儿也有两个儿子,也是长年去大城市带孙子孙女去了,五女儿后来老公去北京做生意了,儿女也都在北京上学,一年也不可能经常回来的。
最后就剩一个小儿子,这时候也已经50出头了,在我们县里的一所高中当老师。因为结婚晚,儿子刚满18岁,所以照顾大爷的任务基本就落在他的身上了。但是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因为生活习惯、观念不同,再加上都让他们一家管,时间长了心里也开始不平衡了,凭什么都让我家管,老大家什么都不用管。小儿媳妇就开始闹着不干了,小儿子说那是我爸,我怎么可能不管?为了这事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小儿媳妇回了娘家,说老人不走她就不回来,或者直接离婚。
最后老人也看不下去了,自己要求要回老家。现在两个儿子在村里请了一个人,负责大爷的一日三餐。
上次我回老家,在路上碰到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着的大爷。我过去跟他打招呼,但大爷已经不认得我,一脸茫然,一个劲儿的问我是谁家的孩子……看着这样的大爷感觉好让人心酸,人老了真的好可怜,我差点没忍住掉下眼泪。
我觉得人活到三代同堂的时候,自己身体 健康 ,生活能够自理是最好的状态。再往后儿女们也老了,甚至都先你而去了,有了第四代了,关系越来越远,儿女也不得不去顾着他们的儿女了。这时候你也慢慢的失去了自理能力,日子过得迷迷糊糊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活质量了!
所以人不在于活得久,而在于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我大爷爷98岁时,子孙满堂,儿女孝顺,然而他却在春节团圆过后,用一条秋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爷爷一生养育了10个儿女,他的第一位老婆生育了双胞胎一儿一女就难产去世了,后来又娶了一个带了两个女儿的老婆来,第二位老婆来了后又生育了三儿三女。
一共四儿六女。那年头,日子难过得很,但是这么沉重的负担,夫妻俩还是熬过来了,家风淳朴,孩子们也都很懂事,虽然兄弟姐妹间有的同父异母,有的同母异父,有的异母异父,但相处都很融洽。
但是自从大爷爷60岁往后,他就在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由于孩子多,孙辈多,子女,子女的伴侣,以及孙辈孩子,和孙子的孩子,有的正常去世,有的夭折。
他60岁时,送走大儿子,是他第一位老婆留下的,儿子41岁,生病去世,他受打击很大,时常去儿子的坟前坐着嘀嘀咕咕,对于他来说,这儿子格外不同,这第一位老婆用生命换来的儿子,也是他还没有娶到第二位老婆的几年间最大的心理安慰。虽然不过是普通百姓,家里没有皇位继承,但长子,在一个父亲心中位置还是格外不同。
虽然他有一大群后辈,但大儿子去世后,他明显的精神差了,不喜欢在人前高谈阔论了。
由于孙辈很多,重孙辈更多,每年都有几个重孙辈降生,喜事盈门,当然也比别的人家多了好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孩子夭折。他经历好几次重孙辈的夭折,每次都都念叨:“老天爷不长眼,收错了人,咋不把我收走,换孩子回来”
到他八十多岁时,老伴去了,女儿又去世了两个。他身体虽然很好,但孩子们不放心他一人居住,执意轮流养老,我们那边不流行女儿养老,三家儿子轮流,但女儿们都很孝顺,隔三差五也会把他接过去住。
孙辈上了大学有出息的也不少,在城里混出个人样来,逢年过节,红包,礼物,乡下人少见的稀罕玩艺,都给他带的不少。邻居们都说他真是一个幸福的老人。
四世同堂,子孙成群,家庭氛围很好,相亲相爱。但他却时常叹息,时常念叨先走的孩子,说他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上辈子作孽了,得了上天的惩罚。
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无法对孩子先离世的事释怀。
他90岁时中风瘫倒在床,他的二儿子这个时候也已经生了慢性肺心病,经常喘得自己都不能自由活动,根本没有办法照顾他,孩子们也都去了城里工作,他就只能三儿子和四儿子照顾。
女儿们虽然不负责照顾,却也尽量拿钱拿物,隔三差五回娘家帮老人洗洗涮涮。
养老多年,孩子们有的出力,有的出钱,谁过得难就少出点,过得好就多出点,大家都很和谐,从来没有为养老闹过矛盾。
相比别的人家,为谁家多出一袋麦子,谁家多养一天争来吵去的,大爷爷的晚年实在很幸福。
然而,大爷爷自从躺在床上,就时常流露出轻生之意,好几次都要绝食,都被医生输液,劝说,最后妥协。
直到98岁,大爷爷一直被照顾得妥妥贴贴,因为三儿子四儿子是最后才生的,比较年轻,照顾老人精力足够,媳妇们也都孝顺。
然而,那年春节过后,回家团圆的孩子们都离开了家乡,一天早上,媳妇早上起床,给老人端饭的时候,发现老人身体滑落地上,头却悬吊在床头,已经气绝。
原来老人用秋裤把自己吊在床头上,把身体滑落,就这样走了。
儿女们悲痛欲绝,说按常理活到98岁了,也算喜丧,但老人走的方式实在让人无法接受,不明真相的群众来看,还以为老人受到了什么虐待呢。
好在并不会有人误会,他们家人孝顺是出了名的,一向被村里人当作楷模让年轻人学习。
老人为什么这么坚决的自己走了呢?
1:自60岁后,他就在不停的送走一个个生命,这其中,有他的朋友,他的伴侣,他的孩子,他的孙辈,对老人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难接受的人,而这些最悲伤的事,他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接受。
2:中风后失去自理能力,也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他也不想连累孩子,他不止一次的想自我了断,都被儿子拦住了。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活着就是受罪,孩子就是陪罪。
3:在老人自己来看,活了这么大已经足够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该走的时候了。他经常说,老天不收他走是在惩罚他。
生命的结束总是凄凉的,不管是动物界还是人类,老人活得太久确实未必是福,很多老人并不希望活得太久,起码并不想活到儿子先去。
老年丧子是人生大悲之一,而活得太久的老人往往难以避免这一大悲事。尤其是像大爷爷这种儿女众多的老人,高寿就意味看着一个个亲人先自己而去,这是老人难以接受的痛。
尤其是晚期的失能,更让老人对儿子充满了愧疚,觉得不该活着连累孩子。
老人活到多久比较合适呢?虽然古往今来,怕者众多,修道练丹以求长生者也不在少数,但试想一个人真的长生不老该是多么可怕,所有的亲人朋友都没有,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认为,老人活到适当的年龄就好,什么样的年龄算是适当:
1:不要活得比儿女晚辈还长。丧子之痛最好不要承受。在我们老家有说法,儿女如果先老人去是有罪的,把老人的养老送终是儿女的份内之事,没有办完就先老人而,是带罪之身去了另一个世界。丧子也往往让老人的余生很是悲伤。
2:活到身体失能之前,失能老人的长期存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个太过于沉重的负担,而对老人自身来说生命质量极差,再延续几年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大的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林黛玉前贾母为何很冷淡
林黛玉之的细节描写也很让人动容,我们看原著
林黛玉今见贾府中上中下等人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紫鹃看着不祥,连忙叫贾母,发现贾母的上房静悄悄没人,到贾宝玉的房里,发现也没有人,屋中仅留下值班的丫头,也说不知道人们都去了哪里”
无奈中紫鹃只好去找李纨,可怜一个小小的丫头,还没有经历过生,就要独自面对主人离开这个场面。
林黛玉睁开眼一看,眼前只有紫鹃和奶妈以及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说,妹妹我这里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去”
紫鹃又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林黛玉只说了声“宝玉,你好……”就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此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
我们都知道,贾母对林黛玉特别疼爱,把她接到贾府就是弥补她在林家没有母亲抚养的缺憾,为什么续书中安排得如此凄惨绝情,在林黛玉去世当晚,贾母却看都不看她一眼。
当然这是续书作者在根据前边的蛛丝马迹和脉络来构思的。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对林黛玉的爱超过了贾府三春,连贾宝玉都要靠边站。这体现在很多细节,刚入贾府就让贾宝玉搬出来,将林黛玉安置在碧纱橱里。贾母看见林黛玉潇湘馆的窗纱旧了,就命人赶紧换成名贵的软烟罗,宫中的老太妃去世,贾母等人要出去一个月的时间,贾母千叮咛万嘱咐将林黛玉托付给薛姨妈,让薛姨妈搬到潇湘馆去陪伴林黛玉。
但是这些好,只是对一个小孩儿的好,可以说是事无巨细,衣食住行都尽量地满足她。但是小孩儿会慢慢长大,林黛玉的心路历程也是立体的,会变化的。她慢慢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她和贾宝玉之间由最初孩童期的两小无猜,慢慢有了少女的情思。
前期的林黛玉表现的行事原则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到后期四十多回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慢慢收敛自我,合乎群体礼仪,朝着规范化发展了。
林黛玉钟情于宝玉,希望日后能有正果,就连贾府上下都相信她和贾宝玉是一对好姻缘,紫鹃也曾经好意去试探贾宝玉,借机劝林黛玉“趁老太太身体硬朗,作定了大事要紧”。甚至还亲自对薛姨妈说让她和王夫人给林黛玉说亲。但是贾母能满足林黛玉所有的要求,偏偏林黛玉最为在意的这方面,贾母没有任何表达,也看不出贾母有将林黛玉许给贾宝玉的意思。
五十七回中紫鹃试探宝玉,宝玉彻底痴狂发作,任是再愚钝的人也能知道宝玉的病根在林黛玉身上,但是贾母也仅仅是很轻描淡写的“我当什么要紧的大事,原来是这句顽笑话”。也许贾母太过喜爱两个玉儿,总觉得他们还是孩子,没往其他方面想。
但是在四十九回中,薛宝琴进贾府后,贾母对薛宝琴异常喜欢,还问薛宝琴的生辰年庚,书中这么写的
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给他求配。薛姨妈心中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薛姨妈分析这是贾母要为贾宝玉求亲。尽管书中没有写出贾母的原意,很多人对此也有一番解读,比如“以此来拒绝薛宝钗”,也就是说宝玉的婚配问题应该在贾母心中盘算过,但是她丝毫没有表露半点意思。
这说明什么,说明最起码在四十九回的时候,贾母没有把林黛玉作为孙子媳妇来考虑,否则她平时随意流露出一点就能表达很清楚,用得着借薛宝琴来拒绝吗?
我们看四十九回中,林黛玉的病情已经严重了,连眼泪都少了些,这说明在贾宝玉婚姻对象的选择上,贾母有了犹豫,毕竟在贾府众多的男儿当中,只有贾宝玉像他爷爷,当日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姑,认为只有贾宝玉能够“略可望成”,日后“步入正途”,来挽救这个家族。贾宝玉身上担负着家族的兴旺,顶门立户,传宗接代,身体日益病弱的林黛玉显然不是贾母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很多人对于宝黛之情很清楚,但是贾母就是装糊涂。所以有了续书中的这些话
孩子们从小在一处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要是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
其实就在前八十回,贾母也表达过她的观点,五十四回的掰谎记中她这样说
这**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指的是谁,但是这段话足以表明她的婚恋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