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忙识别篆书印章文字

2.明德修身的文言文

3.根据《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写一篇论文!急求,谁可以总结出几条观点!重赏

帮忙识别篆书印章文字

正心修身克己复礼魁星-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意思

这是清末马德昭书写的《魁星点斗图》拓片。原碑在西安碑林。

“斗”和“鳌”之间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起“斗”字,一脚立“鳖”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鳖斗之意。

明德修身的文言文

1. 有关修身明德的古诗和古文(多一点)八点以前

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2. 有关修身明德的古诗和古文(多一点)八点以前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 朋友们帮忙写一篇《明德修身》的作文

知耻方成人 荀子说:“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

马克?吐温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我说:“人而 *** ,何以为人?知耻方成人。”

“知耻方成人”,一直是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楚大夫沉吟泽畔,他以“工巧”为耻,以“偭规矩而改错”为耻,,最终“伏清白以直”,投身汩罗,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他,传唱千古。

陶渊明悠然南山,他以“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甲归田,躬耕陇亩,“率直旷达,安贫乐道”的他,流芳百世。李太白诗酒天涯,他以“捶眉折腰事权贵”为耻,诗海傲王侯,书剑行天涯,落拓不羁、清高自持的他,万世传名。

……这一些仁人志士,哪一个不是知善知恶,知荣知耻,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耻感意识,如果他们没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如果他们不具备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的激昂斗志 ,我相信,不管他们的诗文多漂亮,他们也不能万古常青。 “知耻方成人”,前提是要明于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大量涌进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部分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缺乏分辨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甚至背离人民、危害祖国的事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民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荣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

作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培养和荣辱观的树立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特别是我们年轻的特质使我们更容易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缺失者。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的现象中也不乏当代高中生,无论是图书馆、阅览室中书籍频繁失窃引发的诚信危机,还是考试抄袭成风的不良习气,一切都指向了处在纯洁象牙塔中的我们,其中的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弘扬者,反而湮没于道德缺失者之中,所以我们必需宣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知耻明德才能修身立业,也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个国家的未来,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的未来人生中,不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4. 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文,(不要省略号)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5. 跪求 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全文翻译 跪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扩展资料: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根据《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写一篇论文!急求,谁可以总结出几条观点!重赏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天下之学问门类繁多,有自然之学与人文之学;有天文之学与地理之学;有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就人类现在所学的领域,又分为政冶、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等细目,举不胜数,但皆是后天显态事物之学。天下学问虽然众若繁星,古有七十二行之说,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学才能称得上是大学。

道德之学并非今人所理解的仅仅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范畴,她包容着天地人万物自然之理,涵盖着人世间的一切学问,反映了宇宙间的自然客观规律,既有先天之学,又有后天之学,是一个由后天之学进入先天之学,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巨大理论系统与方法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学的根文化。不仅是做人立世、安身立命首先必须明白的根源之学,也是人类认识、遵从、适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大学问,因此称之为大学之道。

大道之学有质与文、华与实之别。若以一棵参天大树来比喻,先天之学犹如树之根,后天之学犹如树之枝干、叶花。两者一显一隐,一深一浅,其理不言自明。树之干再粗壮,枝叶繁华,都系之于根本,根深方可枝健叶茂,若根扎不深,乃至根本枯竭,则树木冒在地面上的枝干叶花何能生存?求学之道亦是此理。世间万事万物之理甚深,人类所学的知识领域门类繁多,但九九归于一理,皆归之于德,本之于道。能明其德一之理,得其道之光明,才是抓住了求学之根本、做人之根本。故天下之学,惟以道德为最大。

在明明德——大人必有大人的学问,大学必有大学的道理。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明德。”大学之道学习与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明白德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修德?如何通过修德达到明白德性,使心中的礼德明亮,使心身的五德达到圆满状态,才能做一个明德、有德、守德、行德的明白人。人的先天本性禀赋中,都具有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七大自然属性,携带着这七种自然道性的遗传基因,本自灵明不昧,只是被后天阴我私欲心所蔽障,被七情六欲所凿丧,故而才落入到五德不全的人身性命组合体,对自然德道之理不明,在做人的路途上迷茫困惑,在人生路上走得坎坷艰难而不自知何因,陷入一种无明的愚昧状态。所以圣人皆教导人们要在克己私心,悔过迁善,修养道德,使自己的本然之性由阴转阳,由暗转明。

大学所教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道德,达到“明德”。“明明德”这一句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大学之道”的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求学之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的行为。“明明德”的本义,就是自明、内明德道学问的准则,这是“大学之道”的纲要。要达到明明德的实际,就要用“止、定、静、虑”等学问层次去证得。正如老子在《德道经》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世人几乎都苦于不自知,人都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不知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自心不明自心,因而不能见道。人最难明的是自我本性真心,最难战胜的是阴我私欲心。因而实现“明明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

明德重在修心。老子有“观心得道”之训,孔子有“克己复礼”之教,讲的都是以修心为主导。心为人身中的君主,是人性命去向的先导,心正则性明命旺,心明则人的性命必健康。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心主礼德。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心由火主。心火中又分为甲阳木所生的丙阳火与乙阴木所生的丁阴火,当心中被丁阴火主宰时,人心中必是阴气笼罩,丙阳火难以透出,故而使人心昏暗,理性不明,言行无规,做人做事常越轨逾矩,违悖自然规律;对人生的真正价值若明若暗,常被一颗阴我私心牵着鼻子走,妄言妄行,自造恶果而不知,乃至糊涂一生。当一个人真正能明白这些道理,从而觉悟人生,立起正心,不断改造世界观,积累道德。当五德俱足,心阴驱散,冲破心中物欲之蔽,摆脱阴性气质之拘,使自家心中的道德复明,重新透射出无量的德道光炁物质之时,慧智随之而生,对天地人万物之理一目了然,处世应事自能自然入理,此时即是“明明德”之境了。

在亲民——“亲民”是在明德基础上的德行外用,是内修成就之后的展开,也是实践道德的目的之一。“亲民”有两层含义:一是亲爱自己身国内天地的众生,修心修德,以道光德能运转内乾坤,吸聚天光地炁,养育体内性体系统的众生,供给他们充足的道德食粮,使他们生命旺盛,具有无限活力,从而达到再造性命,并使之不断升华,煅造成为道德之容器,成为大道的工具。二是当自己心身内修道德的能量积累丰厚,心德光明,并以自身这种道光德炁投向人间,走入人群社会,亲近家人、乡人、众人、众生,并尽心尽力为之服务。这是明德立己以后,以仁善心、慈悲心、博爱心等十种善德心,外用到立人亲民的最终结果。

修养道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明明德”,而且在于以己之德推及于人。道德实践者不是自了汉,不单纯是为了自己心身健康、家人幸福、性命解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天下众生都能德化归道,幸福健康,从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舍己奉献。当自己有德之后,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感化别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亲近众生,亲近天下所有的人与万物,以一己之善去包容众生万物,德化人间,使人人都能修德行德;使人人都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心中光明磊落,摆脱烦恼与痛苦;使人类的生命整体升华,心身健康,人人都能达到与德合道的天人合一的先天之境,从而使普天下和平安宁,天下为公,道德光明一片,朗朗满乾坤。这就是“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初修大道到明明德,都是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用)”的学说,是“内明”之学。由明明德到亲民,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阶段。无论是自立的“内明”,还是利人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之道的完成。

“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便是修学道德,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的目之二?。“止”,是立根基、达到之义,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至善。至善,即大公无私、仁爱众生,唯德是行的十种品行就是至善。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上善。道德之学非同于一般知识之学,而是全在心意上下功夫,使心身经过德性实践的不断积累与升华,进而达到清阴增阳,立正去邪,止于至善的五德圆满状态,从而使生命的质量升华,成为一个公而忘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止”是达到圆满善德后不迁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不动的“金刚心”,是道德深厚之时的至诚至坚。

“善”字的含义,《说文解字》曰:“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义。”故善从美、从羊、从祥,引申而言,“善”含有善良、亲善、仁善、本善等义。“人之初,性本善”。善与人生俱来,是天赋人的德性,人人皆有,内含于心。只可惜人心的本善被私欲我心和后天主观妄识心所污染、所遮障,所以本善缺失,恶心张扬,才使人生命运曲折坎坷,疾病丛生。本心觉醒之人,逐渐明白人生,看淡世俗,诚修道德,以复天良本性之善,持修不辍,积善蓄德,以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善德的极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欲念与邪思妄识,心灵达到纯净的上善之境。善有十种,要求修者一心一意去实践并且做到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是礼德的基本成分,其内部所蕴含的,就是以礼德为中心的五德能量和品格。既能明德亲民,便不可苟且便了,务要造到天理当然之极,使心德无一毫之不明,对民一律亲善而无一人之不亲,如此才是大成之学,是大学要达到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既是此三者,故必尽于此道,然后才可以称之为大学;必有此学,然后才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大人。这是学道者的分内之事。达到明德,完成了人道善德的修证指标,才能迈入“人法天、人法道、道法自然”的高级层次,继续完成道德的后续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