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见贤思齐和择善而从能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读音

3.见贤思齐的演讲稿

4.求几个论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子

从见贤思齐和择善而从能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见贤思齐的人物例子50字-见贤思齐的人物例子

语出《论语·里仁篇》及《论语·述而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争取像他一样出色;若遇见不是很有德行的人,回来要反省自己,争取不要有类似的缺点。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让我学到东西,选择他们中好的学习,不好的以为鉴。这是一种主观的、积极地学习态度。强调了作为学的主体的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应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放低自己的姿态。然后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明晰的判断力和超群的领悟力,正确地区分、取舍“贤”与“不贤”、“善”与“不善” ,“思”什么、“从”什么是核心。还有就是要有决绝的执行力、坚强的意志力,游移不定、朝秦暮楚要不得。既然目的是想成为“贤人”,必有不同与“不贤”者之处。这里态度不是问题,自打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从善就是人的本性之一,当下的“拜金”、“追星”可见一斑。但何为“善”极为重要,扭曲的价值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潮都会导致我们的“善”的错误判断,继而陷入迷途。圣人在这两句话中用了“齐”与“从”,都没有超越的意思,谦逊固然是种美德,但与今日看来,纲常意味太浓,应选择性地予以批判!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读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iàn xián sī qí yān ,jiàn bú xián ér nèi zì xǐng yě

释义: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自:《论语》

典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赶自己努力赶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看不到美德,内心反省”是一个“教”的坏例子。 从自己的教训中学习,不要和别人交谈堕落。 孟子的母亲因害怕受坏邻居的影响而搬家了三次。 杜甫写诗来吹嘘自己的自我表达。

见贤思齐的演讲稿

见贤思齐 从我做起 演讲稿 一位老将军离休后,来到了他当年养伤的小山村,见到当年的房东,无比激动地说:“大哥,你好啊!”大哥没有正面回答他,问:“又要打仗了”?将军疑惑地说;“没有啊!”“那你怎么想起来到我们这里啊?”老将军听了房东的话楞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有救命之恩的大哥。看了看脚下这块鲜血浸泡而又浑厚忠实的土地,看了看眼前曾经战火连绵又依旧贫瘠的村庄,眼含泪花地说:“对不起”,转身走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啊!当年我受伤的时候,连招呼都没打,就血淋淋地进了他们家。他们没有半点犹豫,没有一丝怨言,他们常常冒着生命的危险给我抓药疗伤,常常自己饿着肚子而让我顿顿吃饱。伤好了,吃胖了,带着他们的忠诚和温暖,带着他们的期待和希望,我走了。解放后我们住进了大城市,却把他们忘了,不应该啊!论做人我这是忘恩负义,不丈夫啊!论当官我这是不忠不勤,不及格啊!”老将军哭了。一个月后老将军把家搬到了小山村。他说他是来报恩的,他要带领小山村建设小康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说他要继续践行一个老党员的宗旨,继续履行一名公仆的职责。他是一名将军,为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却为没能使老区人民富起来感到惭愧,为没能报答救命之恩而感到懊悔。惭愧!懊悔!这两个词不是在衡量工作的好坏、不是在验证觉悟的高低,而是情感的表达、品德的体现。表达了老将军和群众深厚的鱼水之情,体现了老将军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崇高品德。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对照老将军,我们不应该思齐、不应该内省吗?扪心自问:我们有老将军那份忠诚吗?我们有老将军那份责任吗?我们有老将军那份感情吗?当我们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时,我们是否想到了这是老百姓汗水的凝集?住着好房子、开着好车子,我们是否想到了这是纳税人辛勤的结晶?有句古话这样说:“平头人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监察犹恕;为政人衣税食租,担爵受禄,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我们要为“衣税食租”而感恩,我们要为“担爵受禄”而尽忠。我们没有理由在衣食父母面前摆架子、做老爷,更不能“吃、卡、拿、要”。否则我们就会犯天条、惹民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条简单的道理淹没了多少王朝、重复了多少兴衰啊。我们认识到了差距,就要付诸于行动补齐。歌德曾说;“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同时,我们的先贤还告诉我们:“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为百姓之惠、为社会和谐,我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求几个论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 解放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之大了。古时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联系到现在,我们仍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眼睛不够明亮,内心亦不够成熟,“近墨”难免变“黑”,故而何不“近朱”呢?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让我们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