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腊月的萝卜歇后语的下一句-十冬腊月里的萝卜
1.农家的谚语
2.散文阅读:《故乡的老物件儿》
3.故乡的年味作文
4.十冬腊月猪狗笑,祸不单行依旧火什么意思
农家的谚语
1、猪粪红花草,农家两件宝。
2、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3、人黄有病,苗黄缺粪。
4、追肥追得当,谷子堆满仓。
5、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6、春施千担肥,秋收万担粮。
7、柿芽发,种棉花。
8、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10、人能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扩展资料:
谚语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的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精练生动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谚语取材广泛,内容涉及农业、品德修养、人际交往、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有些谚语则反映丰富的人生体验,总结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经验,
众多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谚语,时时刻刻活跃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散文阅读:《故乡的老物件儿》
闲暇的时候,我总会在记忆的深处翻找出一些被时光消磨得几乎没有多少信息的但在脑海已经扎根的、故乡的那些老物件儿来,细细地摆弄一阵、回味一番。
炖钵炉
说起炖钵炉,我估摸着它可能是现在电火锅、酒精火锅甚至满街时兴的刷锅、地锅子的鼻祖吧!
从字面上讲,“炖”是烹饪的方法,有别于煎、炸、煮;“钵”起初应为炖钵,一种像盆但又粗糙一些的陶器,以后演变为铁锅或者钢精锅;而关键在于“炉”,“炉”的风格可谓五花八门,汉江平原的炖钵炉可谓别具一格。
那些年代,乡下到了十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时候,为了吃上热饭热菜,就把收藏在杂物间旮旯里的炖钵炉找出来,拍打掉灰尘,炖起炖钵炉来。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是在供销社日杂门市部买回来的铸铁的、翻砂工艺的炖钵炉,上头有三个耳子,中间隔着一个露碗儿,下头一个通风孔,脚是三个爪子,稳稳地放在饭桌中央。条件差一点的家户,则用黄泥掺些麻筋捏制的土炖钵炉,虽然结构、功能与铸铁的炖钵炉差不了多少,露碗儿也不是铸铁的,是用几根铁丝或钢棍替代罢了,但是,略显笨重、粗糙,看上就有点土头巴脑的。炉子不一样,锅里炖出来的菜肴可是一样的香甜。中午或是晚上遂将在大锅里烧好的猪肉、头蹄杂货盛在一个小铁锅里,放在炖钵炉上,将架炉膛里的皮材用木屑或者废纸引燃,一时间,堂屋里炊烟袅袅,炉火熊熊,到处飘逸着特有的菜香味儿。待到锅里“咕嘟嘟——”“咕嘟嘟——”地炖开锅了,加些白菜、萝卜、香菜等,当然加几块豆腐更是绝配,大人娃儿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饭桌四周,聚集在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炖钵炉边上,“吸溜”“吸溜”地吃着喝着,说着笑着,尽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当然,在那些年代里,吃炖钵炉的日子也是短暂的、屈指可数的,因为,除了春节前杀了年猪,生产队里抽干了塘堰分了鲜鱼,才有吃炖钵炉的机会和口福。更难得的是父亲放假在家,炖起炖钵炉,就着一碟豆腐乳,再炒上一碟花生米或是蚕豆,陪着爷爷小酌几杯,看着老人们体味着“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劲儿,那是多么让人艳羡的呀!
火笼缸
那些年代的乡下,过冬是件非常难熬的事情。那些年,严冬来临,白雪皑皑,老北风撕扯着电线和树梢“呜——呜——”吹着哨子,房檐下会挂着几尺长的凌冰钩子,堰塘和水库上的冰有几尺厚,我们在上面你追我赶奔跑打闹都没有一点事儿。穿着棉衣棉裤仍觉得透心的凉,布底子的棉鞋也不保暖,手脚成天冻的冰凉,像一个个红萝卜。一个冬天,手背、脚后跟不知要都冻烂几回,皱裂的口子渗着血丝丝。火笼缸就成了我们农家必备的取暖工具。
火笼缸是一种用来取暖的陶器,圆圆的,上粗下细,有土陶的和上釉的两种。规格一般有大小两种,刚好能踏上大人的一双脚,小孩只能踩着边儿烤脚。火笼缸上面有个把儿,随手拎着烤手,坐着烤脚,很能抵挡一阵子寒冷。
火笼缸里多装有木屑、棉壳和枯草渣滓这些既易燃又耐烧的`东西。早晨,母亲做好饭后就让我们将灶膛里的腐炭带上灰火一并铲到火笼缸里,用脚踩实,然后再盖一层灶灰。一开始,总是烟雾弥漫,熏得人眼泪只溜,抹得像个花猫脸,但是,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大人是没有功夫享受火笼缸的,多是由老人和小孩用来取暖,有时候衣裤被烧得大窟窿小洞,那多数是烤火笼缸惹的祸。
在经济十分拮据的那些年代,虽然只花三五毛钱就能买一个的火笼缸却看得很金贵,家长是绝对不让我们带到学校去,以免丢了或砸了。上学的时候,冻得实在招架不住,我们就找来空油漆罐之类的铁质容器,模仿着自制简易的火笼缸。在其底上钻几个小孔,用铁丝做一个提手,拴上线绳提着,里面装上腐炭和木屑之类的,到校后迎风使劲晃几圈,吹燃了权当火笼缸烤手,也能对付一阵子。有时候烟熏火燎地把教室里搞得乌烟瘴气的,会被老师喝止甚至将其扔出教室,只能偷偷摸摸地躲在课桌下面焐焐手暖和暖和。
每天晚上睡觉前,母亲都会小心翼翼地用火笼缸慢慢地将我们的被褥烘烤热热乎乎的才让我们上床睡觉。多少年,火笼缸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个严冬。多少次,温暖的被褥裹拥着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纺车和机头
说到纺车和机头(织布机),可能要追溯到黄道婆以前更远古的时代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纺车是普通农家用来纺花的。它是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纱或线的工具。纺车由轮子、摇柄、锭杆、支架、底座等构成。有个谜子就是描绘纺车的:一只燕,腰里掖着16根箭,吃油条(棉条像油条状),吐白线。每到初冬,皮棉从生产队分回家来再拿到轧花铺轧成棉絮,母亲就在堂屋边上,一有空就坐在那里不停地搓着棉条,然后,架上那辆老掉牙的纺车,拂去灰尘,擦拭干净,左手拽着棉条,右手摇着纺车,很有节奏地“嗡—嗡——”的纺线。入夜,煤油灯下总晃动着母亲不停地纺花的身影,常常是那“嗡—嗡——”的纺花声伴我入眠。
“七亩地,八亩宽,中间坐个女人官。脚一踏,手一扳,十二个环环都动弹。”这是我小时候常听母亲常念叨的歌谣。 这歌谣说的就是乡下的织布的情景。那老织布机大家都叫它机头。织布是一门精细的活儿,工艺复杂繁琐,,要经过扎花、弹花、搓棉条、纺线、拐线、浆纱、织布等多道工序。而织布则是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这种土织布机上面没有一个铁钉,全部是榫卯连接,相当结实耐用。我家的那架机头不知是哪年置办的,传到母亲手上很有些光景,有几个地方破损了用纱线绑了又绑,梭子磨得油光水滑。母亲上好了纬线,脚用力一踩踏板,手一扳机档,梭子拽着经线,在纬线间往来,织布机上面的铁环发出“哐——哐”的声响。一寸、两寸,一尺、两尺………一匹匹平整如练的土布就织成了。母亲会用买来的颜料,将胚布印染成靛青色或是毛蓝色,裁缝成衣裤和被单。
可以说,我是穿着当年的土布长大的。一直到小学五年级以后,的棉、的良等化纤细布的普及,我们才逐渐淘汰那些土布衣裳。那架纺车也被放在阁楼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那架高大的机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恐怕只有到农家博物馆和百度文库里才能看见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老物件了。
回想起故乡的那些老物件,回想起家里的炖钵炉和火笼缸,回想起母亲的纺车、机头以及母亲纺线和织布的情景,看到的是优雅与和谐,听到的是韵律和流动的音符,享受的是温馨、幸福还有历史、亲情和乡愁的滋味。
故乡的年味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故乡的年味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年味作文1在城里待久了,人们不是被卷入忙碌的快节奏生活,就是迷失于西方节日的乐趣与浪漫,但新年仍是人们最期盼的节日……
每逢过年,我都会千里迢迢的回祖屋里过年,虽不是农村,但年味真的浓了不少。年二十九,街道上早已挂上了灯笼,从人们浓厚的乡音中,我听到了和谐安详和过年的欢喜。
三十这天是热闹的,一大早就被父母叫起来,去走访亲戚,互助新年。午饭过后,还得跟着爷爷去贴对联。从大门到仓库,从室内到对门,全是红红的颜色,这是大城市里见不到的。
午夜饭十分热闹。首先人们都要请过世的长辈回家吃年夜饭,酒茶鞠躬一个都不能少。仪式过后,饺子上场。为了吃到那个包着硬币的幸运饺子,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吃——第一个吃到的人会被认为今年会行大运,随后被吃到的人人都会沾沾自喜,互相祝福。年味的饺子香在空中弥漫……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顿时楼下,窗外,路边……人们放起震耳欲聋的鞭炮,绚丽的彩花。行走在街上,大人,孩子个个都喜上眉梢,空气中添上了浓浓的火药味,年的气息散布在空气中……
大年初一,按照农村的规矩是要上祖坟的。我随着爷爷一家去了老爷爷和奶奶的坟,这真是下乡了啊!
这村里的人都是一家似的,在外回乡的老朋友见了都能聊上半天。路上我看见一家贴着真正用毛笔写的对联,粗大而有利的笔锋,仿佛每根毛都留下了印记,这真是无比精妙的中国书法啊!年味,自古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过年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更是数万中国人心灵的寄托。我想说:即使有一天在钢铁大厦林立的城市里,消失了鞭炮声,红对联,但那飘香的饺子,声声的祝福,和那团团圆圆的浓浓年味,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故乡的'年味作文2春节,在我的家乡,一向是热热闹闹的。
虽提及故乡,记忆已有些零星了。但春节时那份淳朴的记忆,却匿藏于心中,那一直令我难忘的年味,是则家乡的打年糕。
每逢春节前后,正是家家团圆的日子。冬,已为大地蒙上了一层薄纱,寒冷蔓延在枝间。尽管如此,却依然未减人们炽热的心情。街道两旁,已支起数间小铺。炊烟袅袅,缭绕于小街上空;香味阵阵,氤氲在鼻腔间,沁人心脾,想必这就是“年味“吧。
与母亲一同,流连于小街之中,谛听人声沸腾,踏一份欢腾与热情。耳侧想起阵阵吆喝声,乡亲们很多,大家都谈论春节的喜悦,侃然欢笑,那熟悉的口音,在小街中回荡,亲切,亦朴实。孩提,很馋。常与母亲去街头买热乎的小吃,这才心满意足。看着,瞧着,不觉,便缓下脚步,止步于年糕的铺前。
小铺不是很新,店主已四十余岁。他的皮肤黑魆,额尖布满透亮的汗珠,双眼微微的笑着,那灵巧的双手,已然布满厚实的茧子。注视着那个朴素的面孔,心中觉起几分亲切。
铺主正在打年糕,那样投入,那样着迷。他,凝视着乳色的年糕,热气升腾,时而翻动拍打着年糕,道道工序,井井有条。我也看得入了迷,直拍手叫好,不知是不是那拍手声惊动了铺主,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客人的存在。
捧着喷香的年糕,为之目酣神醉,香气直透毫端,人不禁痴痴地笑,痴痴地……轻轻咬一口,香中带着甜味,一阵暖流涌上心间,冬的严寒渐渐消散。
因为疫情和时间原因,这些年,再没回到故乡了,可那故乡的打年糕却一直烙印于我的心中。这个春节,我又想起了那年味。缠着母亲在杭城里寻找打年糕,寻找这份年味,这份印记。
终于找到了一家店铺,我牵着母亲的手,兴致勃勃地走向其中,买了一些打年糕,热乎的。轻轻咬了一口,却也不像从前那般香甜,似乎有些涩了、硬了,一股愁绪涌上心头。
我又想起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所思念的,不止是打年糕,还是那故乡的年味,那人情的温暖……
故乡的年味作文3一群意气风发、喜气洋洋的阿姨和爷爷,身后是锅碗瓢盆、茶托和醋茶。他们正在烹饪新年。
沉闷的房间里立刻爆发出一股汤味,使油变得刺鼻而滚烫;剪刀的声音是花馍即将诞生;一块块雪白的蛋糕,甜丝丝柿饼已经收割完毕。
看看爷爷们的手和刀,用快而猛烈的刀法把食材:肉片、大肠、葱花、豆腐切好,然后在灵巧的刀光下切成块、丝、块。锅里放很多辣椒面,熬一锅油,在辣椒面上浇上浓油,爆脆。这时将配料加入沸水中,在浓油和沸水的交织下,提炼出一壶浓郁的麦泡。孩子早已承受不住跳动的心脏,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转圈。当他们出锅的时候,他们不能把手拿出来吃。30年和亲人玩的开心,享受家乡的味道。
抓抓,抓抓,老人左手拿着包子,右手拿着剪刀。他们手指上下飞舞,用,绚丽的花朵和美丽的色彩在面包上剪下盛开的构图。剪刀像白鸽一样飞舞,展翅飞翔。时而升上云端,时而隐没汇聚,静静梳理羽毛,停在包子上。终于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髻。煮熟的馒头可以称为手工艺品,让人难以下咽。
黄澄澄,满满的**灯笼被摘下来晒干。这时时间会冲柿子的硬气,沉淀柿子的糖分。初霜时,柿子被霜覆盖,充分发挥柿子的甜味。柿子产品源于时间的沉淀和升华。之后柿子被压扁,一片片柿子诞生了。柿子蛋糕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它们不加糖水是甜的,口感不比水果糖差。
家乡是我记忆中最远的一年的味道。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吃有喝,享受着最美好的团聚。这是明年的期待,是明年的牵挂,是明年回家的守望。
第二天一早,完成养老的人就去休息了。
鼻翼之间依然有一种当年的醇香味道
故乡的年味作文4一群意气风发,红光满面的大爷大妈们,他们的身后是锅碗瓢盆铲,油盐酱醋茶。他们正在做着年味。
沉闷的房间内立刻爆出一阵脆响,是油泼辣子被激烫;“嚓嚓”的剪刀声,是花馍即将诞生;一片片雪白的小饼,是甜丝丝柿饼已经收获。
看——大爷们手起刀落,以迅疾而又猛烈的刀法切着食材:肉片、大肠、葱花、豆腐,在灵动的刀光下,成片,成丝,成块。锅中放入大把辣椒面,烧开一锅油,将烈油浇在辣椒面上,爆出阵阵脆响。此时,把食材加入沸水,在烈油与沸水的交织下,淬炼出一锅浓郁的麦子泡。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狂跳的心脏,原地转起圈来,像热锅上的蚂蚁。待到出锅,他们顾不得手烫,端起就吃。和亲人们在一起大快朵颐,品尝着年三十的故乡味道。
“嚓嚓”,“嚓嚓”,老人们左手执馍,右手执剪,用上下翻飞的手指,在馍上剪出一朵朵绽放的、绚丽的花朵,国色天香。那剪刀飞舞着,犹如一只只飞翔的白鸽,展翅飞翔。时而上升入云,时而俯冲收敛,静缓地梳理着羽毛,停在馍上。最终,一个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花馍呈现出来。做好的花馍,可以称为工艺品,使人难以下口又直咽口水。
黄澄澄、饱满的黄灯笼摘下,晒干。这时,时光会磨钝柿子的硬气,沉淀柿子的糖分。霜降之时,柿子上会凝满白霜,充分发挥柿子的甜香。柿饼之品,源于时间的沉淀与升华。之后,捏扁柿子,一片片柿饼诞生了。柿饼往往是手工制作的,不打糖水也甜得沁人心脾,味道丝毫不比水果糖差。
故乡,是我记忆中最悠远的年味。人们欢聚一堂,有说有笑,有吃有喝,品着最美好的团聚。这是明年的期待,也是明年的牵挂,更是明年回家的守望。
第二天一早,守完岁人们去休息了。
鼻翼间仍弥漫着一股最醇厚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作文5我的故乡陕北进入腊月之后,是家庭主妇们的忙月。最先列入议事日程上的一个环节不可省略,便是发酵黄酒,正月里来人待客少不了它。黄酒的味道浓烈清香,回味无穷。十冬腊月,土地冻结,农村呈现一片清寂肃穆气氛。农闲时分,庄户人无需上地干活了,饭后盘腿坐在炕头上,喝一碗黄酒,醒脑清心,悠闲地靠在铺盖卷上看电视里播放的怀旧小品,那种幸福满足的滋味,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主妇们则一刻也闲不住,顶着凛冽的西北风,高高挽起袖子,浆浆洗洗了一年的尘垢。又从萝卜窖里挖出水灵灵的萝卜,剔除了鲜嫩嫩的萝卜缨子,反复刮擦洗净,再用擦子擦成丝,开水焯过后捏成团状,储存在肉仓里准备包饺子用。
做豆腐算是一个大工程,前一天用井水泡好白黑豆,次日在石磨上磨豆腐。主妇们抡着小勺子将泡涨的豆子喂到磨眼里,喜看洁白的豆浆牛乳一样随着磨牙慢慢地倾流到木桶里。过滤去渣这个力气活,一般需要家里的壮劳力亲自上手了。当白花花的豆腐蛋白在漆黑的大铁锅里沸腾翻滚时,主妇们红扑扑的脸上绽开了难得的笑容,仿佛六月间盛开在山坳里的山丹丹一样美丽。点卤凝结后,香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之后,从每家每户的气窗里相继飘逸出蒸黄米馍和炸油糕的香味,袅袅白气,月余不散。会过日子的巧手女人还会想方设法做出不少新鲜花样来,有炸油圈,炸糕角,仅这炸糕角就有枣泥馅、洋芋馅、豆腐馅,芝麻白糖馅。还有的爱好人家做了炸油花花和炒糕泡泡,这些都是为正月里来串门访亲的小朋友准备的小零嘴。
随着一声声猪羊惨烈的嚎叫,村头的张屠夫刀起手落,案头摊着白花花的肉,大小盆里盛的是殷红的猪血和羊血。不久,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便会飘出香喷喷的卤肉,和熬羊肉的味道。年味愈演愈烈,仿佛庄户人家自酿的高粱酒一样醉人。
故乡的年味,是含在舌尖上的一缕乡愁,无论你活到多大年纪,漂流到天涯海角,永远不会淡去。相反,这年味会随着这时空距离的拉长,愈来愈浓烈。
十冬腊月猪狗笑,祸不单行依旧火什么意思
大口小口,一月三斗。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三年不抽烟,省下一个老牛钱。
若要发,种西瓜。
富不离书,穷不离猪。
家有百棵树,零花年年有。
扎针拔罐子,病好一半子。
洗头洗脚,顶上看病吃药。
拄棍拄长的,交朋友交强的。
在家不敬人,出门人不敬。
一个儿女一条心,养儿方知父母恩。
丈母娘见女婿,炖个老母鸡。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
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毫。
亲戚若要好,银钱少打搅。
亲戚远离乡,弟兄高打墙。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见婚姻说合,见官司说散。
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
父子爱财子不孝;兄弟爱财失同胞;亲威爱财休来往;妯娌爱财家分了。
姑姑亲,骨头亲;姨姨亲,皮皮亲。
穿上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
三张纸画得个驴 ——好大的脸面。
红萝卜挨刀子——干红不出血。
老鼠的尾巴——肿了也粗不了。
拦羊的打酸枣——捎带活。
拦羊拾柴——捎带事。
枣核子上解板哩——不够一锯(句)。
柳木锯牛角——一物降一物哩。
裹上被子看戏哩——尽家当抖哩。
蛤蟆爬到花椒树上咧——麻蹄蹄麻爪爪。
羊油滴的石板上——冷 咧
狗尿在石头上——渗也不渗。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瞎子推磨——由驴转。
不吃蒜——不想蒜(算)。
木匠的板斧——面砍。
烟雾地里撵狼——冒吼。
石匠断磨——实打实铲。
和尚的帽子——平不塌。
卖豆芽的丢了秤——乱抓
蚂蚁脑上害毒疮——脓水不大。
羊圈里的驴粪蛋——大家伙
正月十五贴门神——迟了半个月。
水缸里拔杆杖——端出端入。
蛤蟆支桌子——全赁一张嘴。
狗舔碾子——没大的油水。
荞麦三棱麦子尖,
十里乡俗不一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不听老人言,一辈子受艰难。
人到世上,猴到树上。
欲知世是理,将人比自己。
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
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富人过年哩,穷人过难哩。
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
有福的生到初一日,无福的到月尽日。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做活。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光棍光棍你甭扎,一个婆姨两个娃。
大口小口一月三斗。
三年不吃烟,省个大老犍。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小窟窿不补,大了得尺五。
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儿,就怕匣匣没底儿。
庄稼活用学。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
纳了粮不怕官。
文魁武魁,顶不上锅盔。
一年庄稼二年性命。
三早加一工。
人怕做活,活怕人做。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鸡儿蛋,粮食换。
人勤地是宝,人懒地生草。
财东家贯骡马,穷人家爱娃娃。
穷乐呵富忧愁。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男忧愁唱曲子,愁哭鼻子。
家贫出孝子。
圪劳里种的好麻子,丑婆姨生的好娃子。
人生怕人,生下人喜煞人。
炕上没有拉屎的,灵里没有烧纸的。
人心疼下不疼上,娶了个媳妇忘了娘。
妇大自巧,狗大自咬。
老不教小不会。
从小看大,八十岁看老。
宁教儿气,不教儿想。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豁在外。
一个老能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了一个老子。
养儿方知父母恩,娶了妻子不忘娘。
会管的管自己,不会管和管别人。
对孩子要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人没钱就灰了,灯没油就黑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香不过猪肉,亲不过姑舅。
姑姑亲骨头亲,姨姨亲皮皮亲。
养儿随娘舅。
外甥外甥越喂越生。
女婿外甥顶半子。
丈母娘见女婿,杀个大母鸡。
麦熟一响,蚕老一时。
有个憨女婿,没个憨丈人。
五年六月七日八时。
前十年看父的敬子,后十年看子的敬父。
狗咬穿烂的,人爱有钱的。
人闲了抽烟,驴闲了啃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是人,鳖是鳖,剌叭是铜锅是铁。
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涝池大鳖也大了。
娃娃勤爱人。
三勤加一勤,想赖不得懒,三懒加一勤,想勤不得勤。
苦做的美吃,闲坐的忍饥。
煎饭尝不得,婚姻忙不得。
龙多不治水。
三家撕靠倒了锅灶。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寺里人。
骂了一个和尚,满寺人脸上发烧。
法看谁犯哩,事看谁办哩。
大理通天,小理由人辩。
见婚姻说成,遇官司说散。
为富不仁,未发一家,先穷四邻。
亲戚盼有哩,邻居盼走哩。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亏是福,人人不,利是害,人人爱。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鞭打的是快牛。
人比人话不成,驴比骡子驮不成。
一把筷子折不断,十个指头不一般。
老牛力尽马尖丧,保国忠良无下场。
为人一条路,惹人一堵墙。
在家敬人,出门人不敬。
门户紧如债,拔的锅儿卖。
亲戚有个亲不亲,朋友个已不已。
亲戚若要好,银钱少打搅。
好朋友不怕勤算帐,亲弟兄也应高打墙。
亲戚远离乡,弟兄高打墙。
眼大眉稀,一个人一个脾气。
牛吃蒺藜为扎哩,人吃辣椒为辣。
低借高还,再借不难。
捎话捎多哩,捎东西捎没哩。
在家靠娘,出门靠墙。
柱棍柱长的,交朋友交强的。
一个树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心难防,海水难量。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夫妻同床睡,人心隔肚皮。
夜饭少吃,赢官司少打。
一辈坐官,十辈打砖。
不怕官,就怕管。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米儿面搅搅团,抓儿不如抓老汉。
爬坡上山老骡子,知心合意老婆子。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饥不反食,穷不择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
好菜费饭,好婆姨费汉。
十冬腊月,猪狗不离窝。
错钱还债,窟窿还在。
撑胆大的,饿胆小的。
人在人情在,人人情散。
金圪塔银圪塔,顶不上我的土圪塔。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咱这土窝窝。
老牛卧草地,就看下这个弯。
人离地地贱,物离此地贵。
树挪,人挪活。
哪里黄土不埋人。
青皮核桃红皮蒜,谁家烟囱不冒烟。
若要小安,常常受饥寒。
瞎人多作怪,好馍多掬菜。
虎瘦搜山。
有钱难买老来瘦。
猫老吃儿子,人老惜儿子。
老虎不吃人,威名在外。
人老了心小了,鼻涕多了胯倒了。
人熟了生宝,人生了狗咬。
好话不出门,瞎话传千里。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你看人八尺,人看你一丈。
有理不打上门客,有志不在年高迈。
山不转的路转,不走的路走三回。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俊不在巧打扮,牛俊不在带脑环。
狗扶不上墙,沙子打不成墙。
漆漆的屁股油(由)不得。
的狗忘不了的路。
丢了讨吃棍,见不得要饭的。
话说三遍淡如水。
淡淡长流水,艳艳不倒头。
既在一伙,不论你我。
吃饭要吃米,做事要讲理。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欺人不欺帽,欺关不欺窍。
人心是偏偏的,狗鸡儿是尖尖的。
英雄是真的,笔尖是金的。
虽然不饿,时间难过。
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
一顿伤,十顿汤。
三夹不如一棉,一棉不如一缠。
左手不如右手,娘有不如自有。
在外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
天天防客,夜夜防贼。
有钱难买回头望,自不小心笑贼。
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小心没大岔。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饥寒生盗心。
有钱不半置半年闲。
锣烂了还是铜。
铲锅、发锯、驴叫唤,听了必教你心烦。
猪的骨头,羊的髓,黎明的瞌睡鸡大腿。
铁匠的砧子石匠錾,小娃鸡儿金钢钻。
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吞细粮。
好汉出门问酒,松汉出门问狗。
急猫猴性子,记起一阵子。
人见语言知高低,水搭丈杆知深浅。
久病床前无孝子。
床上有病人,地下有难人。
公鸡尾巴长,婆姨比娘强。
枕上教妻,人前教子。
在家孝父母,何必要烧香。
牛交三年角对角,人交三年刀对刀。
年轻人混帐,燕麦衣子煨炕。
寡妇想起汉,饭碗撂不办。
骑驴等圪台。
三年等个闰腊月。
姐姐穿着妹妹的鞋,照样打扮照样来。
腿长打露水,嘴长惹是非。
铜盆遇上铁刷子,腌萝卜对上快擦子。
腰里别三弦,带弹不带唱。
猪尿泡打人不疼,臊气难闻。
踏住脖子割瘿瘿瓜瓜。
二百五成神。
孙猴子得了弼马温。
荞麦地里刺棘花,别人不夸自已夸。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瞎雀儿碰在谷垛上,碰巧。
精沟子断狼,胆大不识羞。
讨吃的挖洋芋,捞到圪蛋上了。
鞋帮子做帽沿,高抬了。
长虫的沟子没深浅。
蚂蚁上了锅盖了。
脱了裤子放屁,白费手续。
瞎子点灯,白费蜡。
羊圈里的驴粪蛋,数它大。
背锅睡到粪堆上,不知道手脚高低。
秃子头的的虱子,明摆着。
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上集不夹口袋,安下不籴(良)之心。
会打的打百下,不会打的打一下。
一手拍不响。
裹上被子看戏,尽家当抖里。
豆腐跌到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
困难显忠臣,家贫出孝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一乡。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甘草根连根,穷人心连心。
穷人身上的汗,财主碗里的饭。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穷人盼个来年富,年年穿的没裆裤。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情理不顺敢开言,不怕你初一不拜年。
一人舍了命,十人不敢动。
强龙斗不过地头蛇。
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志、吴有三宝,荞面、羊肉、地椒草。
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
天下黄河一壶收。
站在壶口边,无云雨满天。
一里壶口十里雷。
黄帝手植柏,七搂八砸半,疙里疙瘩不上算。
烂皮袄里裹珍珠,土窑洞里有马列。
延安三座山,宝塔、清凉、风凰山。
枣园的枣儿延长的梨,洛川的苹果甜似蜜。
狐儿子,(指胡宗南部队)钻进包围圈,刘戡在黄龙山。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兔子危了咬一口。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党支部。
摔起胳膊,扬起手,党员咋走咱咋走。
人穷心多,马瘦筋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夜长梦多。
锣鼓长了没好戏。
牙疼长,腿疼短。
说话想的说,不要抢的说。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不怕虎生三只眼,就怕人怀两样心。
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黄金虽贵,分量赢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没有伤心事。
虱多不咬,帐多不愁。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梦从心头起。
一醉解千愁。
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吃不了酒的够。
好事多磨。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头瞌睡多。
金盆打烂分量在。
虎毒不食子。
羊毛出在羊身上。
煮熟的黄豆不发芽。
长上十双手,按不住众人口。
隔行不取利。
要问山中路,须寻砍柴人。眼见为实,耳闻是虚。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吃饭要尝,栽树要量。
话过三人口,白羊变黑狗。
懂事的两瞒,不懂事的两头扇。
偷人婆姨肯锁门,嫁汉婆姨肯说人。
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十里路上没真言。
官字两个口,是非凭舌头。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东家长西家短,四个蛤蟆八只眼。
一个槽里拴不了两个叫驴。
挣下功劳唐三藏,弄下乱子孙悟空。
树大招风,钱多招祸。
三个婆姨一面锣,五个婆姨一台戏。
是非皆因多开口,烦恼全因强出头。
灯蕊不亮要拔哩,事情不公要说哩。
尽陈古事观异同,不与时人道短长。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庄稼看见别人的好,娃娃看见自己的亲。
儿是娘身一块肉,儿行千里母担忧。
人心掺不得假,眼里揉不得沙。
人不亲行亲。
鱼爱鱼,鸭是鸭,豆角不结葫芦荚。
八十老,亲的小。
一窝狐子不嫌臊。
人在难处想亲人,虎在难处想森林。
不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清油调苦菜,各取心里爱。
恩多了怨深。
同行是冤家。
贼绺有钱的,狗咬可怜的。
世上有三恶,道姑、媒人和蛮婆。
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狸猫似虎并非虎,恶人装笑并非笑。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长立。
雁过留声,我过留名。
行行出状无,事事在人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