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2.“就近取譬”是什么意思?

3.孔子说何事于仁是什么意思

4.急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例子。

5.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立”是成立,成功的意思;“达”是先达的意思。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就近取譬”是什么意思?

是“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拼音:

néng jìn qǔ pì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造句:

班长赵宏能近取譬,深得同学们的敬重。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只要“能近取譬”,公德便水到渠成。

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孔子曾经说过“为仁有方,能近取譬”,说的就是要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讲仁德,而不是动不动就想去感化天下。

孔子说何事于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岂止是仁人。

“岂止是仁人”出自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中的《雍也篇》。段落原文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释义: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百度百科-雍也篇

百度百科-论语

急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例子。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子贡说:“如有广泛推行的举措,施于民众而能周济民众,如何?可算得是仁吗?”孔子说:“何人做事才会有如此仁德啊?必要有的话,是圣人吧?尧、舜,不也一样地对此感到不满意吗?所谓仁啊,自己想立而立以‘人’;自己想达而达以‘人’。能就近以‘人’取得参照,也就可以算得是仁的一方啦。”

曾子曰:“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说明:博,大。此处指大的范围,喻广泛推行。

施,措施,举措;施行,实行。

博施于民,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而能济众,这是要求的结果。

何,何人。对应后面要回答的‘圣人’。

其,文言助词,表示反问,揣测,同‘岂’。

犹,如同,还,尚且。

病,缺点,错误。如:语病。此处指缺憾和不满意。

者,助词,用于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做出阐述。此处不能用来指人。

只能是指人的言行、思想。因为仁的人,作为整体很难确认,几乎不存在。

譬,参照,比照,比喻。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两位君主,人们心目中贤明圣德的典范。

解读:可谓仁乎,仁,独立于事件之外,是评价事件对错、好坏程度、水平的标准。

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且为难,可见其目标之高。暗斥子贡的提法‘不切实际’,有好高骛远之嫌。不过,坏事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提供了可资对比的参照。

立人,达人。君子求诸己。这是正解本章的关键。此处指就近给自己目标,立以‘人’,达以‘人’,与‘圣人’相对。‘圣人’毕竟遥远,若以‘圣人’作目标,会‘欲速则不达’啊。另外,若是针对别人,自己的稀饭尚未吹冷,就先去吹别人的,这有违常理,不可能是合理的解读。参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近,与圣人的‘远’相对,指要就‘近’找‘仁’的‘人’为榜样目标。

能近取譬,想做大事,有大成就,那是圣人也难以做到的事情。作为常人,羡慕圣人,也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成为人物,通达人事,那是人人称羡的理想啊。

如何才能实现呢?孔子以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就近向对的‘人’看齐,以对的‘人’作为榜样。想立,就要立以‘人’,想达,就要达以‘人’。这也可以算作是与‘对’为伍了。参见: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自然而然,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贯立场。孔子在此为人指明的方向,是就近找榜样,学榜样,与对的人类聚,由近及远,一步一步地来,其智慧是显而易见的,而结果,自然也是可以期待的。

夫仁者,此处指仁,喻对的做法。非指仁的人,即一般认为的有仁德的人。

方,方面,方法。又喻:类,同类。此处一语双关,一指归属于正确的一方,二指归属于正确的方法。参见《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正解本章的重要判据。它与前面的‘可谓仁乎’呼应。以仁的同类,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据此作出由近及远,能作人物,虽然仁的水平与圣人不同,但与仁是同类的解读,都是可以追求的目标,而且更具有可行性,这才可能是孔子的原意,唯如此,全章的意思才能连贯,才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注意:本章为‘雍也’和谐篇的收官之作。讲解了‘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道理。为如何‘为仁’提出了‘就近’的思路。批评了‘好高骛远’的想法。

通解: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德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德,那必定是圣贤了!尧、舜尚且对做不到圣贤而犯难呢。作为仁者,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贴近自身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啊。”

辨析:把‘博施’解为给好处,同时又能周济众人,这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人可以做得到。执政者能给民众以好处的只能是政策和措施,也不过是让利或者减少盘剥而已。

己欲立,就要帮助别人立,表面看帮助别人很高尚,实际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识‘仁’为准则的根本,不识‘仁’要用以判断是非。能近取譬,搞成凡事能贴近自身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并冠以仁德的方法,这也是错得离谱。

遇到独夫民贼,奸佞痴顽,泼皮无赖,拉拢了一帮狐朋狗友,帮办打手,自己内部倒是贴心了,也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还会满口的仁义道德,可对外干的却是放火,打家劫舍,欺男霸女,令生灵涂炭,平民遭殃,如此恶行,何谈仁德?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