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婉?与萧湘水溶合作续写红楼梦,宝玉在黛玉后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2.**《秋喜》故事内容简介

3.关于民族风俗礼仪

4.雷锋的事际

婉?与萧湘水溶合作续写红楼梦,宝玉在黛玉后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锣鼓喧天意思简介-锣鼓喧天的意思是什么?

贾府中一片凄风苦雨,宝玉陪探春远嫁了,谁知道又被他父亲叫去巡海沿了。

王夫人坐在椅子上,心神不宁……

自从大儿子贾珠去世后,宝玉成了她唯一的指望。

“老爷也真是的,宝玉从未出过远门,若有个好歹,这岂不是要绝我吗?”

王夫人想到这儿,不由得落下泪来。

贾母在房中也是长吁短叹,这阵子什么都不顺,二孙女迎春嫁了个中山狼,一天到晚挨打受气;三孙女探春远嫁番邦,这一去恐怕再也见不着了。

让贾母最担心的自然是亲外孙女黛玉,这个孩子身子一天弱似一天,请了多少名医名方都不管用。

贾母知道黛玉病的根源,她也想要成全宝黛,可是儿女婚姻由父母作主,王夫人偏偏不开口,贾母心中着急,可王家势大,这件事也不能硬来。

“唉……”

贾母叹了口气,人老了,不中用了。

黛玉自从宝玉走后,便忧愁满怀,她知道舅母喜欢宝钗,对自己总是淡淡的,这婚姻之事悬而未决,这片痴心怕是付之东流了。

“宝玉,宝玉。”

黛玉悲伤地坐在院子里,她想哭,可泪尽了。

“姑娘,外面天凉,我们回去吧。”

紫鹃贴心地扶着黛玉,轻声细语地劝说道……

“是该回去了!”

黛玉自打与紫鹃从园中回到箫湘馆,就一直昏昏沉沉,说是风寒又不像,说是受累又差意思,不知缘故。只是每日里病歪着,咳嗽连连,痰中见红。

紫鹃见状又是一阵大惊忙乱,她急得眼下见泪,语里已带了肝肠寸断的悲意。

黛玉本觉喉间有些腥甜,一见紫鹃的神情,心里面更加哽意,身子竟凉了半截。

黛玉躺在床上,想起昨日梦见的光景,更觉揪心痛楚,不禁落下泪来。

梦中的宝玉远她而去,她呼唤着宝玉,宝玉也呼唤着她;可是俩人近见眼前却远在天涯。

“咳,咳,咳……”

黛玉一阵一阵的咳嗽,胸口发烫发痛,气若游丝。

紫鹃见痰盂中又见红,忙让人倒去,勉强笑着,宽慰着黛玉。

“姑娘,没什么,好好休息就会好了,千万不可再流泪了。”

黛玉心中大不忍,只得故作轻松,说是没什么,只是肺火。

黛玉本就是性灵乖觉之极的人,她心想,为何宝玉走后,做了一回梦,竟就这般光景了。

想起宝玉来,黛玉不觉痴怔,倘或那人知道自己的情形,不知道又该如何担扰了;倘若自己了,反倒劳他受累,倒这般辜负多年连心系情的光景。

这么一想,黛玉更觉心中悲痛,怅然若失,越发痴了。

紫鹃与黛玉虽是主仆,却情深如姐妹,她明白姑娘的心思,也探视过宝玉,现如今只要定下了婚事,林姑娘若许就能好了。

可是纵观整个贾府,谁能成全姑娘的痴情,只有薛姨妈了,她老人家不是说过 “四角俱全” 的话吗?

紫鹃正在走廊上痴想着,薛姨妈和宝钗来看黛玉了。

“我的儿,怎么瘦成这样了,你得好好保重自己啊!”

薛姨妈慈爱地抚摸着黛玉,宝钗则在一旁浅笑着,不说一句话。

宝钗缓缓地走到走廊上,紫鹃见了急忙跑去请安。

“紫鹃,我看林妹妹的气色好多了,到底是请了名医,吃了好药啊!”

宝钗温柔地说道……

“宝姑娘,心病需要心病医,林姑娘的病岂是药能医治的?”

紫鹃一边说着一边流下了眼泪……

“这是怎么说,我不懂?”

宝钗不解地看着紫鹃,一脸茫然若失的样子。

“宝姑娘别哄我,林姑娘的心病你怎会不知,想想当年薛姨妈说的四脚俱全的话。”

宝钗自然不会忘了自己母亲为黛玉保媒的事,她突然口气一冷,厉声说道一一

“我是个姑娘家,只知恪守礼仪,紫鹃你如果想让林姑娘病好,就别总挑唆她尽想这些事情了!”

薜姨妈与宝钗回去了……

紫鹃心中一阵心酸,她知道什么都完了。

“老太太,老太太。”

次日,焦虑不安的紫鹃拿着带血的丝帕擅自去找了贾母,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了。

“你们都在瞒着我,若林丫头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

贾母刚刚得知二孙女迎春在孙家,现在又见自己的亲外孙女也病得不轻,年龄大的她真的经不起折腾了。

大家连忙把紫鹃劝了回去,又手忙脚乱地哄着贾母。

“姑娘,你的命好苦呀!”

紫鹃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萧湘馆的,此时的黛玉已气息奄奄,枕边点点血痕,眼角不见泪珠。

“火盆,火盆。”

黛玉断断续续,不停地低语着……

“姑娘,你身子弱,怕火盆的碳气受不了,不如再加一床被子盖吧。”

紫鹃忍住眼泪,劝说道……

“火盆,火盆……”

黛玉仍在说着……

无奈之下,紫鹃只好移来了火盆,点上了火。

一张又一张的诗稿化为灰烬,一条写着字的丝帕扔进火盆。

“姑娘!”

紫鹃的心中什么都明白,她扑倒在黛玉身上,嚎啕大哭起来。

“好妹妹,白了那么多年的心了。”

黛玉说罢,闭上眼睛,魂归天界。

“姑娘……”

外面秋风阵阵,萧湘馆里传出紫鹃撕心裂肺的痛哭声。

“太太,太太,宝二爷回来了!”

小厮一连叫唤着,一路小跑着……

刚刚回到贾府的宝玉听闻黛玉去世的消息,他不相信,但是包括贾母在内的人都对他说林妹妹真的走了。

宝玉听后,立即口吐白沫,不觉了过去。

众人见状又是一阵手忙脚乱,好在不多时宝玉就醒了过来,但是整个人痴痴呆呆,不言不语。

袭人和麝月心中着急,但也毫无办法,只得心里暗中祈祷。

过了一会儿,袭人独自一人倚在窗前,心中百般滋味一一

“还好,没有发生什么越礼之事。”

王夫人与凤姐也来看望宝玉一一

“人不能复生,宝兄弟想开些吧!”

凤姐这样劝说着,宝玉没有什么反应。

王夫人见此情景,认为是时候做主了。

“也许宝玉娶了宝丫头就会收心归位了吧!”

王夫人走出了宝玉的屋子,袭人立刻尾随其后一一

“太太,奴婢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夫人看着袭人,笑着说道一一

“到我房中说吧。”

此时的贾母年事已高,正为外孙女夭亡而伤心,她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老人,女儿贾敏,女婿林如海都离开人世,现在连亲孙女黛玉也去了,这真是黄梅不落青梅落,白发人送黑发人。

贾母又想到了二儿媳王者夫人一一

“唉,还是她赢了,都是命啊!”

王夫人与袭人说了几顿饭的功夫,她们互相心照不宣,主意已定。

第二天,宝玉仿佛好了,他一个字也不提黛玉,只是看着园中的花朵出神。

“二爷”

麝月小心地说一一

“太太与琏二奶奶来看过你了……”

“哦……”

宝玉应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

袭人比过去更加温柔了,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宝玉,偶尔间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一个多月过后,宫中传出元春为宝玉赐婚的事,贾府上下心知肚明,只是谁也不说破。

王熙凤忙着张罗这,张罗那,心烦意乱一一

“往后还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呢?”

“奴才,不好好干活,掌嘴!”

一个小奴才不小心把喜庆的茶杯打碎了,凤姐不仅让他掌自己的嘴,还扣了他半年的米粮。

那对杯子是王夫人特意去做的,是对精致的鸳鸯杯,现在打破了一只,配不成对了。

“这恐怕不是好兆头!”

贾府的底下人都在悄悄议论。

别人忙个顶朝天,只有宝玉不动,仿佛他只是看热闹的人。

“林妹妹,林妹妹,为什么不是你?”

“早知她来,我不来了。”

宝玉想到这儿,叹了口气一一

“是啊,你来了,为何她又来了呢?”

“二爷,宝姑娘贤德温顺,你们金玉良缘,天生一对。”

“金玉良缘怎抵木石前盟?”

宝玉看也不看袭人,独自去看《西厢记》了。

“可惜自己不是张生,林妹妹也不是崔莺莺,身边更没有红娘。”

紫鹃自黛玉走后,心已冷,意已决。

“姑娘,你待我情同姐妹,教我写诗,与我谈心,现在我要苏州永远陪伴你。”

“紫鹃,我知道你怨我,我来迟了,明儿我去送你一程,也好再见见林妹妹。”

“宝二爷,你就要成亲了,你不要送我了。'

紫鹃说完便走了,留下宝玉独自流泪。

”宝二爷,到处找不了你,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快,快回去看看宝姑娘的嫁妆。“

宝玉被袭人硬生生地拉回去了,木石前盟终究还是一场空啊!

荣国府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宝玉与宝钗成亲了。

“早知她来,我不来了。”

宝玉呆坐在喜床上,一动不动,他两眼发昏一一

“林妹妹?”

“二爷,二爷。”

袭人偷偷拉了拉宝玉的袖子,眼睛朝新娘望了望。

宝玉像木偶人一样,用如意秤挑开了红盖头。

头戴凤冠,身着霞披的宝钗羞红着脸,略微抬起头,看着宝玉一一

“这个男人就是我丈夫了。”

想到这儿,宝钗不禁感叹自己的人生。

宝玉依然坐着不动,丝毫没有成亲的喜悦。

宝钗美丽的脸庞暗淡了下来,她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不幸的命运。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婚礼继续着。

贾母强打起精神,她看着这对新人,叹息了一声……

王熙凤与王夫人笑吟吟地看着对方,心中自有不能说的秘密。

“老太太,贵妃娘娘薨了!”

贾琏哭泣着跪倒在贾母面前,众人纷纷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你,你,你说什么?”

“老太太,贵妃娘娘薨了!”

“啊……”

贾母猛然倒了下去……

爆竹声中传来了阵阵哭泣的声音,这恐怕就是大厦将倾的悲兆吧。

注:本文由婉?与潇湘水溶共同完成(文章前半部分由潇湘水溶写作,婉?改编)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秋喜》故事内容简介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的广州,虽然仍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中,但是,解放大军正以破竹之势迅速南下,大兵压境,破城已指日可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挽回败局已无指望,此时正仓促准备着向更南边撤离。惊慌、悲观的国民党人对党国的去向和未来的命运一片迷茫。惊弓之鸟般的敏感和失败的羞恼,导致他们更为疯狂、肆意的迫害和破坏举措。人心惶惶的广州,已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混沌之中。而正在此时,一股对于新生的期盼和激情却也在这寂无序的城中悄然暗涌。晏海清与夏惠民从保密局调到了市广播电台工作,两人是黄埔校友。夏惠民年长许多,在电台任职台长。晏海清任职电台技术部主任,为人书生气浓、负有理想,颇为夏惠民所欣赏。尽管夏一直觉得晏与众不同,甚至有点像***,但是晏海清是否真的是地下工作者,夏惠民却吃不准。十月一日这个翻天覆地的日子,从天安门城楼上那高音喇叭传来的声音,已使晏海清无比激动。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他也即将在几天后重见天日,可以无忧无虑的,像个普通人一样大口地呼吸自由的空气。而此时的广州仍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胜利还没有最终到来。晏海清很清楚目前他需要更加的小心,因为无所顾忌的敌人已经到了极端疯狂和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自己非常熟悉的夏惠民,已经在他身上嗅出了一丝异样。上级给晏海清传来了新的使命,希望他继续潜伏下去,保护广州免受敌人的破坏,同时寻机随国民党一同撤往台湾,以便策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说服了多年来和他相依为伴的挂名妻子——他的嫂子霜晴,并怀着复杂的心情送走她后孤身留了下来。送走霜晴后,家里只剩一个料理他生活的佣人秋喜了。秋喜是一个十八岁的疍家妹,天真纯洁,浪漫无邪。为安全 起见,晏海清决定让秋喜回家。夏虽任职电台台长,却仍是军统的一个特务头子。他是国民党撤退广州前城市破坏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晏海清的上级陶先生决定除掉他,在行动执行时,晏海清却意外地救了夏惠民。为此,夏惠民对晏海清怀有感激,并加紧巡查刺客。不久晏海清向老陶说明了自己的意图,他希望借此获得夏惠民的信任,以求完成去台湾的任务。风声越来越紧,敌人的搜捕和迫害使广州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秋喜的父亲在戍卫队的乱枪之下,被送回家的秋喜又来找晏海清求助。迫于局势动荡,晏海清无奈地留下了她。抓紧追查的夏惠民找到了线索,他设下圈套伺机抓捕老陶,并带上晏海清一同前往。危急之时,晏海清才得知这一情况,置身抓捕现场的他报信无望,眼看陶先生正步步走入圈套,他准备铤而走险击毙唯一知情的告密者,借枪声发出警告。不料就在他掏枪之时,横出一个同志提前下手,并随之被乱枪击毙。赶来的老陶听见枪声迅速撤离逃过此劫。 大惑不解的夏惠民,开始下更大力度展开调查。晏海清的处境更为艰难了。两个失眠的男人同处于筋疲力尽之中。盘查之紧,使晏海清无法得到组织的帮助,他知此刻自己深处险境,完成任务几乎无望。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几乎放弃,然而最终他挺了下来。不知情的秋喜默默守候着他,两人相依为命。老谋的夏惠民此时又掌握了线索,与此同时,他收到国民党撤离广州的命令,并得知所有经手的案子必须放弃。意气阑珊的他登门夜访晏海清,倾心交谈了一番,一吐胸中郁闷,谈起曾经的报负和理想都已破灭,曾经纯洁的自己,此刻已是非人非鬼。聊到尾声,晏海清一语道破夏惠民的症结,失意的夏惠民失声痛哭。送走夏惠民之后,晏海清看着正在打扫的秋喜,再次提出让她离开。他预感危险正在临近。离开晏家的夏惠民蹲在街头抽泣,不久,他便又恢复成往常一样。一如往常般,晏海清来到电台上班。办公室冷冷清清、一片狼藉,国民党的工兵正在安置炸药。晏海清不露声色地看在眼里。派出去的手下回到电台,他们的汇报令夏惠民露出得意之色。随后,准备离去的他来到晏海清面前,悄声向他透露了破坏计划,并邀请晏海清晚上去看与他相好的粤剧名伶惠红莲的告别演出…… 空旷的剧场只有夏惠民一个人坐在台下欣赏着台上的表演。晏海清在他身旁坐下。戏演到一半,陶先生从二楼被捆着抛了下来,浑身是血。戏被打断了,惠红莲谩骂着离开。 夏惠民展开心理攻势开始拷问晏海清,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之下,晏海清没有退缩。得不到结果的夏惠民步步紧逼,残忍地了老陶。晏海清回到家中,极度的悲痛和无助感使他几乎崩溃。看着吞食了大烟町的主

秋喜人无助地躺在地上痛苦的神情,秋喜凑上前紧紧搂住了他…… 第二天一早,晏海清将破坏电台的时间绑在一只信鸽腿上,将其放出。他唤来秋喜,将一封信交给她,让她离开这里,随地址去投奔霜晴。 

交待过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电台的路。 

电台里,夏惠民若无其事地将晏海清唤进办公室,他拿着撤退前最后一批的名单问晏海清该不该处决,晏海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夏惠民就此说出昨晚行为的理由,他取出去台湾的船票,示意带晏海清同去台湾。 

夏惠民带着晏海清来到靶场,让他学会开枪。晏海清拿起一支M1911柯尔特.45口径手枪,向一块位于幕布前的靶子射击。夏惠民笑着离去,临走前他有意味的回头向晏海清表白他也纯洁过。晏海清突然意识到什么,他跑向靶子扯下幕布,柱子上被捆着的人已身中数枪——那人是秋喜!晏海清目瞪口呆。秋喜的尸体平躺在一块门板上,被摆放在晏家的天井里。天下着细雨,蹲在一角的晏海清上前解开秋喜的衣扣,弹孔历历在目。晏海清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抓起秋喜的一只胳膊,用力咬下去,不停地喃喃自语唤她醒来。两人交错的手臂上,留着两排深深的牙印…… 秋喜离开的那天闪现在我们面前:晏海清让秋喜去投奔霜晴,秋喜提出让他抱抱自己,晏海清无动于衷,秋喜抓过晏海清的手放在自己脸上,片刻,她用力在他的胳膊上咬了一口。她问他疼吗?他点头应疼,她笑了,说那就好,你会记住了。 

第二天清晨,夏惠民收拾停当之后来到情人的床前,惠红莲还在熟睡,他木然地审视着这个不愿随他离去的女人,片刻,他从衣兜里拿出船票,将她那张取出放在椅上,随即提着行李离去,到门口他又停下,沉默片刻后掏出手枪走回房间…… 

夏惠民到了码头,准备登船,忽然想起了什么,便扔下行李,拿起手枪,走过刚刚被国民党工兵炸毁的海珠桥。 

街上的骑楼下挂满了染布房晾晒的红布,晏海清一脸肃然,向码头方向走去,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了他,他回头,夏惠民站在远处。 

只有一件事情困扰着夏惠民,那就是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也只有一件事能验证他是不是***,那就是电台爆炸是否被泄露。他希望得到答案。 

两个人静静站着,钟声响起,爆炸的时间到了,可是爆炸声却没有传来。 红布随风飘舞翻飞,遮盖了两人的视线。 

恼羞成怒的夏惠民拔出枪。 

晏海清也拔出了枪。 

两人相向怒射。红布落下,夏惠民中枪倒地,晏海清来到他身边,从他衣兜里掏出船票和通行证,正要往衣兜里放,鲜血从掀起的外套里涌出。 

晏海清踉跄着缓缓向远处走去…… 

醒狮舞动,锣鼓喧天。一片红旗的海洋。解放军的队伍整齐地走过广州街头,马路上簇拥着欢腾的人群。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从爱群大厦的楼顶垂下来。此时,远处传来晏海清的声音: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秋喜。 

哦,是个好名字!

关于民族风俗礼仪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苗家以鸡、鸭为待客的佳肴,而且视其心、肝最为珍贵。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让人坐,也不许人们在家里或在夜间吹口哨。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吃年饭是苗家人最神圣的时刻,全家必须团聚,此时,特别忌讳外人来串门,认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不得安宁。为了让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饭,饭前要放一阵鞭炮,然后半掩一扇门,外人见到,就不会进屋打扰主人吃年饭 。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包谷和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四川省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例如用黄豆浆不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饭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蘸水”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伏天时还要加入一些鱼香菜、木姜,开胃爽口,帮助消化。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广西的苗族在冬春时节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汤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这腌制食品的方法称为“鮓”。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腌制猪肉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三天后生盐溶化浸入肉内,再烧些糯米饭同甜糟酒混后,和肉块一起擦搓,最后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用此法腌制的肉类,一般可保存1—2年。酸坛还可腌制酸鱼、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腊肉方法保存各种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杀年猪,把猪肉用盐浸后吊于火炉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草烧烟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储藏。这种烟熏腊的众风味独特,常用于待客,并能储藏2—3年不变质。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又称百果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同胞举行苗家火龙闹元宵活动。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舞火龙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节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鮓、捣鱼(也吃酸汤鱼)等。

雷锋的事际

雷锋故事一: 苦练

1960年1月8日,雷锋和新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营口车站。这时,月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新战士一走下火车,团首长和老战士们就立刻迎上来,热情握手,问寒问暖,争抢背包……

雷锋被编入运输连手工艺新兵排,不久军事训练便开始了。

雷锋所在班的班长是个扎实、苦干的战士。他看雷锋个子小,力气不足,担心他的训练成绩。在开班务会议的时候,他提醒雷锋说:"小雷呀,咱们革命战士最讲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困难可得吱声,别闷着。"雷锋高兴地回答:"放心吧,班长,我什么困难也不怕。"

真叫班长猜着了。练习投手榴弹,人家膀大腰园的新战士只要抓起教练弹,跑上几步,一撤手,教练弹就像燕子似的,打着旋儿飞得老远老远。可是,教练弹抓在雷锋手里,就有点沉重了。几天来,他费尽了力气,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还是不及格。班长再三向他传授动作要领,他左体会,右琢磨,整整练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还是个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里十分不安。屋子里并不热,他额头上还是腾腾直冒汗。他想:一个人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成绩,当一名国防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好,像话吗?他决定加倍苦练,把一切休息时间都搭上,达不到标准,决不罢休!他一个投来投去,一连投了几天,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投越近了。这可真叫雷锋急得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手握铁杠,刺骨冰凉。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实弹投掷的时候,新战士们集合在靶场上,按照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掀开手榴弹盖,投进假设的敌人碉堡。

"雷锋就位!"指导员发出命令了。

雷锋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乱跳。最了解新战士的心情,急忙跑过来叮嘱说“可别慌,沉住气,保准成功!"指导员呢,也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说:"小伙子,勇敢些,功夫是不会白练的啊!"

雷锋答应一声,拧开手榴弹盖,把小铁环套在指头上,纵身一跃,跳出了堑壕,冲过一段开阔地,猛力一甩,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恰好投进了"敌人"的碉堡,得了个"优秀"。

靶场上所有的人都为他祝贺。他兴奋地咧着嘴笑了。他是多么高兴啊!多少天的苦练,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雷锋故事二: 添砖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雷锋觉得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一块砖,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兴,推着小车跑得飞快,一口气推了十几车,脸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湿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哪儿来了这么个解放军战士,干得这么带劲!"有的说:嘿,真了不起,解放军同志干什么都是好样的!"

有一位工人端来一碗水,对雷锋说:"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锋说:"不累,谢谢。"接过碗,一饮而尽,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砖去了。

运砖供应不上的情况很快转变了。当雷锋刚刚装好一车砖的时候,尖嗓子的广播员甩着辫子跑出来,问雷锋:

"喂,同志,你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

"你问这个干啥?"

"你给我们带来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写篇稿子表扬表扬你。"

雷锋说:"我今天没事儿,到这儿干点活是应该的。有啥可表扬的。"说罢,推上车就走。

广播员感动地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还向我保密哩,我非打听出你的名字不可!"

整个工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欢。上半天,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中午,劳动结束后,雷锋拿起军衣,准备回连队时,一帮工人忽地把他围住了。这个和他握手,那个向他致谢。一个穿白衬衣的人,上前来拉住他的手,热情地说:"你到这里来劳动,给我们的鼓舞不小。"

雷锋不好意思地说:“这有什么!我和大家一样,只是尽了我应尽的义务。"

那位女广播员又问道:"可是干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呢?"

"我该回去了……"雷锋拔腿就走。

广播员故意板起面孔说:"同志,广播你的事迹,不能看成光是对你的表扬,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推动作用呀!"

雷锋只好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位广播员一甩辫子,笑着跑。不一会儿,她那尖嗓子传遍了工地:

"感谢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故事三: 红领巾的知心朋友

雷锋藏着两件心爱的东西:一条红领巾,一个大队长臂章。他从家乡到鞍钢,又从鞍钢到解放军部队,这两件东西,始终带在他身边。部队驻地附近,有好几所小学校,上学、放学的时候,少先队员们见了解放军叔叔,不是敬礼,就是问好。雷锋每次看到他们幸福的笑脸,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曾经帮助他"天天向上"的组织。

1960年10月间,他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少先队组织的校外辅导员。他的工作任务很紧张,但他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者在大风大雨不能出车的时候,跑到学校去,和教师、辅导员、队员们谈心。平日里,他也抓紧一切机会,从报纸上、刊物上搜集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故事,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一有工夫就讲给孩子们听。他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他,把他看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雷锋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向建设路小学走去。红领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把他的脸映得红彤彤的。

他一踏进小学校门,马上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孩子们像群喜鹊,跳着、欢呼着:

"欢迎雷锋叔叔。"

"请雷锋叔叔讲故事!"

雷锋和孩子们到一起,就高兴得闭不住嘴地笑。今天,他刚出车回来,本来身体很乏,可一想到孩子们希望他多来玩,也就忘了休息,放下饭碗,换了衣服,就跑来了。

雷锋和孩子们接近多了,他发现有许多孩子本来是很聪明的,可就是调皮惯了,自己约束不住自己,违犯纪律,还影响学习。因此他觉得当辅导员,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孩子领上正路来。

建设路小学六年级有个小马。这孩子很令俐,很活泼,就是调皮得要命,整天打打闹闹不好好听课,个子老大了还没戴红领巾。中队委员们气得都不理他了。雷锋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服队干部们:

"小马是你们的同学,大家有责任帮助他。他功课不好,要吸收他参加学习小组,帮助他赶上来,怎么好不理他呢?"

中队委员们说:"他不听同学们的话,怎么帮助他呀!"

雷锋说:"不要紧,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以后,雷锋就经常注意接近小马,给他讲故事,跟他谈心,约他到宿舍来玩儿。"

经过雷锋和老师的教育,和少先队的帮助,小马逐渐克服了爱玩爱闹的缺点,学习也进步了。当他第一次戴上红领巾,见到雷锋的时候,他紧紧拉住雷锋的双手,激动地说:"雷锋叔叔,我加入少年先锋队啦!"

雷锋故事四: 可敬的傻子

天快暖了,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大家喜滋滋地向事务长领来了衣服。

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说:"我只要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就够了!"

事务长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只要一套?"

他说,"我身上穿的军装,缝缝补补还可以穿,我觉得现在穿一套打补钉的衣服,比我小时穿的要好上千万倍呢!剩下的两套衣服交给国家吧!"

雷锋对于物质,即使浪费了一丁点儿都觉得心疼。他钉了一个木箱子,里面螺丝帽呀,铁丝条呀,牙膏皮呀,破手套呀,真是什么都有,他把这叫做"聚宝箱"。

要是车上缺了个螺丝,坏了个零件,他都先到“聚宝箱"里找,能代用的就代用。要是擦车布实在烂得不能用了,他就从"聚宝箱"里找出破手套,洗干净了作擦车布。至于牙膏皮、铁丝条什么的,他积到一定数量就卖给收破烂的,得了钱全部交给公家。

雷锋的生活很简朴,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组织上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他留下一角钱交团费,两角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好扩充他的"小图书馆",其余的钱,全部存入银行。他穿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他用的搪瓷脸盆,漱口杯,上面的搪瓷几乎掉光了,他也舍不得买新的。

有的同志实在不明白,就问他:

雷锋呀,你就一个人,没家没业的,干吗这样苦熬自己?"

雷锋说:"谁说我苦熬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起我过去受的苦,真是好上天了。"

又说:"谁说我就一个人,没家没业?我们祖国大家庭有六亿多人口呢。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号召咱们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这样做不对吗?"

有的同志就说:"国家那么大,也不缺你那几块钱哪!"

雷锋说:"积少成多啊!每人一天节约一角钱,你算算,全国一天节约多少钱?当了国家的主人,不算这毛帐还行?"

有人说:"雷锋是傻子,是小气!"

雷锋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那些不理解他的人们。

那是一个美好的日子,驻地附近的人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庆祝城市人民公社的成立。

他心里也非常喜悦,他想,在这个时候,自己能为公社做点什么好事呢?想着想着,了跑到储蓄所,把自己两年来在工厂、部队积下的二百元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地,跑到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往桌上一放,说:

"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这是我对望花区人民公社的一点心意,收下吧!"

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说:"同志!我们收下你的这份心意,钱,我们不能收,你留着自己用,或寄到家里去。"

雷锋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我的钱就是给家里用的。"他又说:"我在苦里生,甜里长,没有大我,就没有小我。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献给人民和党。这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现在就让它为人民事业发挥一点作用吧”。

雷锋苦苦要求,公社仍然不肯收下,直到他说得哭了起来,公社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这件事大大地鼓舞了全体公社社员。他们说:"我们一定办好人民公社,答谢解放军……"

1960年夏末,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消息:辽阳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小灾。

对辽阳,雷锋有说不尽的深情厚谊啊!他在那儿参军,在那儿住过,劳动过。他马上怀念起那里的伙伴们,那里的乡亲们……。看了报,他急得直叹气。

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派飞机给灾区人民送粮又送衣的时候,心里想:"这样关心灾区人民,我这个人民战士,此刻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他想到自己还有公社退回来的那一百元钱,便连忙写了封慰问信,顶着大雨,立刻跑到邮局,把一百元钱和信一起寄到辽阳去了。

他在日记上写道:

"有些人说是我'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雷锋故事五: 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出差去安东,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抚顺一上火车,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干了起来。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随身带的报纸,给不认识字的旅客念报,宣传党的政策。一直忙到沈阳。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人越围越多,把路都堵住了。雷锋上前拉过那位大嫂说:

"你没有票,怎么硬要上车呢?"

那大嫂急得满头汗地解释说:"同志,我不是没车票,我是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我丈夫的,不知啥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听她说的是真情实话,就说:"别着急,跟我来。"

他领着大嫂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被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快开了。"那大嫂说:"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我好给你把钱寄去。"雷锋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就转身走了。那位大嫂走上车厢还感动得眼泪汪汪的向他招手。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

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顺。"

老人高兴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

"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

"孩子,孩子"这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他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

"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这些事后来被战友们知道了。有人评论说:

"嘿,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却并没当一回事。

雷锋关心群众是一贯的。有一天,他正在部队驻地附近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扰,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个包袱,"叭叽叭叽"膛着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

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她姓纪,从哈尔滨来,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说:

"兄弟呀,叫雨浇得,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

雷锋听了,看看她背这么大的包,还带两个孩子,天又快黑了,下着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呀!就说:"大嫂,你在这里等等……."他连忙跑回宿舍,拿来了自己的雨衣给纪大嫂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一路上,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雷锋又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她们送到家。纪大嫂感激地说:“兄弟,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

雷锋说:"军民是一家,何必说这个……"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天也黑了。纪大嫂和家里人再三劝他宿下,等明天天晴了再走。雷锋想:刮风下雨算什么?一定得赶回部队,明天还要照常出车呢!就辞别了他们,又浑身湿淋淋地冒着风雨连夜跑了回来。

雷锋故事六: 他永远活者

1962年8月15日,这真是一个不幸的日子。

这天上午八九点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驾驶着汽车,执行勤务回来,到了驻地,他跳下汽车,就马上招呼助手,把车开到另一个空地上去,准备把车身上和轮胎上的泥泞洗净。

他的助手跳上驾驶座,拉了操纵杆,转动了放向盘。车摇摆着,吼叫着,向后倒去。他在旁边摇着手臂指挥着:"向左转,向左转,倒!倒!……

但是,地上积满了水,路面十分滑,车一拐湾,左后轮突然滑进了路边的小沟,车身猛一摇晃,碰倒了一根连队战士用来晒衣服的方木杆子。雷锋正在全神贯注地指挥着倒车,没有注意,倒下来的粗木桩正砸在他的头上。他扑倒在地,立刻昏迷过去了……

副连长亲自驾驶着汽车,开足了马力,飞一样从抚顺直奔沈阳,请来了沈阳技术最好的医生抢救雷锋。但是,当医生赶到部队时,雷锋的大脑已经溢血,停止了呼吸。

雷锋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是永生的。

他短促的一生,闪烁着夺目的共产主义光芒。在他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了高贵品质。他把"专门利人,毫不利已"看作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处处表现了英雄本色。

在工作上,雷锋三次被评为车间的先进生产者,十八次被评为标兵,五次被评为红旗手,三次被评为节约能手,一次被授予"提前53天飞跨1960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还有一次,被评为优秀业余教师。

在人民军队里,雷锋立过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得到"模范共青团员"称号,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他所领导的班,两年来一直是先进集体。

雷锋真正做到了:生为人民生,为人民,做劳动人民的好儿子。

雷锋的一生是光辉的。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向我们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全国少年儿童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雷锋的高贵品质,无论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里,都要"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做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