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ylor swift 22中文歌词

2.《旧梦一场》原唱

3.带一的成语吗?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红豆曲》充满相思血泪,真的是为林黛玉而唱吗?

taylor swift 22中文歌词

忘乎所以忘记-忘乎所以原唱完整版

taylor swift 《22》中文歌词翻译如下:

填词:泰勒·斯威夫特

谱曲:马克斯·马丁,希尔贝克

歌曲原唱:泰勒·斯威夫特

夜色神秘

最适合打扮成潮女

为前任们“占卜”,拿他们打趣

狂欢的夜

最适合把宵夜当早餐

与陌生人相识,坠入爱河如此简单

我们迷惘孤独,却不失自由幸福

有些青涩的楚苦,却奇妙地像魔术

今夜,是时候打破束缚重重

不知你作何感想,我感到22岁青春绽放

没什么可以阻挡,只要我在你的身旁

也许你并不了解我,但我知道你很想

没什么会将我们阻挡,只要我们舞动青春,像22岁一样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里

拥挤的人群,许多俊男靓女

(谁是泰勒·斯威夫特心仪的人,秘密。)

在这样一个夜里

我们忘乎所以,幻想着未来,而不是睡觉

我们快乐的自由的困惑的和孤独的最好方式

这是悲惨和神奇的

今晚的这个晚上,当我们忘记伤心,是时候了

不知你作何感想,我感到22岁青春绽放

没什么可以阻挡,只要我在你的身旁

也许你并不了解我,但我知道你很想

没什么会将我们阻挡,只要我们舞动青春,像22岁一样

我不知道你作何感想

但我感受22岁青春绽放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我们忘乎所以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我们夜不能寐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你不会安分守己

我要得到你 我要得到你

不知你作何感想,我感到22岁青春绽放

没什么可以阻挡,只要我在你的身旁

也许你并不了解我,但我知道你很想

没什么会将我们阻挡,只要我们舞动青春,像

22岁一样

像22岁那样跳舞,22岁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我们忘乎所以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我们夜不能寐

又是一个这样的夜

你不会安分守己

我要得到你 我要得到你

扩展资料:

《22》是一首响亮的流行音曲,歌曲前奏由木吉他曲开场,并循_引进贯耳的鼓点节奏,而歌曲的副歌部分则是一种可爱的叛逆、明目张胆的向听者宣告。

《22》歌词内容与试图忘记时间和拥抱最美好的事物有关,鼓点节拍充满积极性和贯穿力,是带来快乐、自由,解决困惑和孤独的最好方式 。这首歌曲的音调以G大调为主,而根据简谱数据显示,泰勒·斯威夫特的音域必须在G3和D5之内,为半八音

参考资料:

22 (泰勒·斯威夫特个人单曲) 百度百科

《旧梦一场》原唱

《旧梦一场》原唱是阿悠悠。

阿悠悠,1995年3月2日出生于内蒙古,中国内地女歌手。因翻唱半阳的歌曲《一曲相思》,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2019年9月30日发布单曲《乏味》;2020年4月22日发布单曲《旧梦一场》。

阿悠悠的声音有着独特的仿如烟嗓子一般,但并不是那种特别重的,恰到好处的特点,而她的《旧梦一场》配上她这独特的嗓音,将一种淡淡的追忆前尘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实为难得的一首好歌。

这首歌旋律相对于其他来说,显得时候很平淡,云淡风轻一般的叙说了歌者的故事,但细细听着歌词,听着略带烟嗓的歌唱,却发现其中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于一个陌生人,如果你问她,对往事有啥想法。

她很可能就是冷冷笑了笑,然后说了句“没想法,就那样”可是,难道就是真的“就那样了么”,也许,她只想埋藏在自己的心底,不想被人打扰,而旧梦一场,对于她自己,却曾经轰轰烈烈,浪涛汹涌一般了吧。

《旧梦一场》歌词

总有几段旧爱昙花一刹芬芳

换几人划过梦的中央

每次挥手间总留一抹惆怅

拼凑填满半生浮想

不屑谁说情过缘尽

有多荒凉

忘乎所以间爱的痴狂

一别两宽细数曾几过往

梦中你还如当初模样

早知惊鸿一场

何必情深一往

昨日人去楼空泪微凉

道不尽缘本无常

情如风过水淌

红尘难逃几次人瘦花黄

不屑谁说情过缘尽

有多荒凉

忘乎所以间爱的痴狂

一别两宽细数曾几过往

梦中你还如当初模样

早知惊鸿一场

何必情深一往

昨日人去楼空泪微凉

道不尽缘本无常

情如风过水淌

红尘难逃几次人瘦花黄

早知旧梦一场

莫叹心如水凉

冬去春回花又满山岗

谁不是阵阵感伤

悟出感叹两行

他日总有某人一世情长

他日总有某人一世情长

带一的成语吗?

Ⅰ 最后一个字带一的成语

1,众多非一

指类别甚来多,不自止一种。

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2,以防万一

防止意外变化。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

3,合二为一

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清·袁枚《新齐谐·佟觭角》:“一人劈面来,急走如飞,势甚猛,傅不及避,两胸相撞,竟与己身合二为一。”

4,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5,表里不一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6,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后汉书·胡广传》:“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7,知行合一

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

8,万不耐一

耐:通“能”。一万个人里也找不到一个。形容人才极其难得。

汉·王充《论衡·超奇》:“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

Ⅱ 带千万的成语

千军万马、千变万化、千秋万代、千家万户、千真万确、千呼万唤、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千丝万缕、千山万水、千刀万剐、千叮万嘱、千辛万苦、千仇万恨、千沟万壑、千差万别、千恩万谢。

1、千军万马

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出自:唐·李延寿《南史·陈庆之传》:“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翻译:功成名就的将帅们啊,千万别自作牢笼,任从你有千军万马,也要避开白袍将军陈庆之率领的军队的锋芒。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2、千变万化

解释:形容变化极多。

出自:战国·庄周《庄子·田子方》:“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变万化而不穷。”

翻译:唯独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门外。哀公即刻召见他以国事相问,干转万变发问也不能难住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景物。

3、千秋万代

解释: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翻译:如今的巫祝为人祈祷时总是说:“愿你长生千秋,万寿无疆!”这种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喋喋不休,可是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这就是人们看不起巫视的原因。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4、千真万确

解释: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哪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5、千呼万唤

解释:形容再三催促。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翻译: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

Ⅲ 带一和二的成语

不管一二 略知一二 独一无二 的一确二 丁一确二 丁一卯二 说一不二 数一数二 功一美二 划一不二 闻一知二 有一无二 头一无二 一石二鸟 一穷二白 一清二白 一干二净 一清二楚 一差二错 一来二去 一雷二闪 一差二误 一长二短 一差二悮 一身二任 一高二低 一狠二狠 一模二样 一分为二 一般无二 一心无二 一家无二

Ⅳ 带一字的成语有哪些

1.别树一帜

成语拼音:bié shù yī zhì

成语解释:别:另外;树:建立。另外立起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路另成一家。

成语出处: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中国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

2.傲睨一切

成语拼音:ào nì yī qiè

成语解释: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傲慢藐视一切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他当红的时候,是傲睨一切的,多少同寅,没有一个在他眼里的。”

3.不拘一格

成语拼音:bù jū yī gé

成语解释: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不拔一毛

成语拼音:bù bá yī máo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吝啬

成语出处:宋 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5.表里一致

成语拼音:biǎo lǐ yī zhì

成语解释: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Ⅳ 带有之的成语有

1、百年之后

成语拼音:bǎi nián zhī hòu

成语解释: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故以百岁为的代称。的讳称。

成语出处: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

2、百世之师

成语拼音:bǎ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3、百岁之好

成语拼音:bǎi suì zhī hǎo

成语解释: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成语出处:明 屠隆《昙花记 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4、半面之旧

成语拼音:bàn miàn zhī jiù

成语解释: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5、杯水之谢

成语拼音:bēi shuǐ zhī xiè

成语解释:比喻微薄的酬谢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Ⅵ 带以的成语有哪些

以守为攻、不以为耻、引以为憾、难以预料、以防不测、引以为耻、忘乎所以、慷慨以赴、不以为然、习以为常、一言以蔽、以明志、以相逼、以邻为壑、不以为意、以人为镜、无以复加、物以类聚、以小见大、好整以暇、长此以往、文以载道、以点带面、孜孜以求、以牙还牙、道路以目、俭以养德、以眼还眼、以蠡测海、出以公心、难以为继、降格以求、授人以柄、以暴易暴、慨当以慷、宽以待人

一、以守为攻 [ yǐ shǒu wéi gōng ]

解释: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出自:宋·秦观《边防策下》:“盖充国以先零穷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

示例:我军决定暂时以守为攻,消耗敌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过河去,全歼敌人。

二、不以为耻 [ bù yǐ wéi chǐ ]

解释:不认为是可耻的。指不知羞耻。

出自:邓析子《邓析子·转辞》:“今墨劓不以为耻,斯民所以乱多治少也。”

示例: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忘乎所以 [ wàng hū suǒ yǐ ]

解释: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夫人倾身配奉,忘其所以。”

示例: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了。

四、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自: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五、以邻为壑 [ yǐ lín wéi hè ]

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示例: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事从来不为别人着想,甚至以邻为壑。

Ⅶ 带有一的成语

你好

带有一的成语有:

一座皆惊

一字之师

一字一泪

一字不苟

一字褒贬

一柱擎天

一掷千金

一纸空文

一知半解

一针一线

一针见血

一朝一夕

一张一弛

一语中人

一语破的

一语道破

一隅之见

一应俱全

一意孤行

一以贯之

一以当十

一衣带水

一叶知秋

一言中的

一言一行

一言兴邦

一言为定

一言难尽

一言两语

一言九鼎

一言半语

一薰一莸

一心一意

一心无二

一泻千里

一笑千金

一相情愿

一席之地 一息尚存

一无长物 一无所知

一无所有 一无所能

一无所得 一无所成

一无所长 一无是处

一文如命 一苇可航

一望无际 一望而知

一往无前 一往情深

一网打尽 一团和气

一吐为快 一潭水

一塌糊涂 一一生

一丝一毫 ***

一丝不苟 一双两好

一手遮天 一手一足

一视同仁 一事无成

一世之雄 一时之秀

一时半刻 一石二鸟

一如既往 一身是胆

一身二任 一扫而光

一如既往 一日之长

一日之雅 一日三秋

一日千里 一日九迁

一丘之貉 一丘一壑

一穷二白 一清如水

一清二楚 一清二白

一琴一鹤 一窍不通

一钱如命 一钱不值

一气呵成 一暴十寒

一抔黄土 一颦一笑

一贫如洗 一片汪洋

一片丹心 一片冰心

一盘散沙 一拍即合

一诺千金 一念之差

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木难支 一模一样

一命呜呼 一鸣惊人

一面之交 一面之词

一毛不拔 一脉相承

一马一鞍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一落千丈

一路平安 一龙一蛇

一了百了 一廉如水

一力承当 一劳永逸

一览无遗 一来一往

一来二去 一篑之功

一夔已足 一匡天下

一孔之见 一孔不达

一刻千金 一蹶不振

一决雌雄 一举一动

一举两得 一举成名

一介书生 一介不取

一箭之地 一箭双雕

一见钟情 一见如故

一见倾心 一技之长

一己之私 一己之见

一挥而就 一呼百诺

一哄而散 一寒如此

一国三公 一顾倾城

一顾千金 一鼓作气

一干二净 一概而论

一改故辙 一傅众咻

Ⅷ 带有左右的成语

带有左右的成语:

1、左邻右舍[ zuǒ lín yòu shè ] 左右的邻居。也比喻关系比较接近的其它单位。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2、左右两难[ zuǒ yòu liǎng nán ] 两面为难,不容易决定。

出自: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两难,如何是好?”

3、左提右挈[ zuǒ tí yòu qiè ] 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

4、左右逢源[ zuǒ yòu féng yuán ] 。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5、左支右捂[ zuǒ zhī yòu wǔ ] 撑住左边,挡住右边。

出处:《随园诗话补遗》第四卷。

6、左冲右突[ zuǒ chōng yòu tū ] 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围。

出处:马休随着马腾,左冲右突。

Ⅸ 带那的成语有哪些

1、带那的成语有:这山望着那山高。

拼音为: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2、带那字的套语:说时迟,那时快。

拼音为: shuō shí chí,nà shí kuài。写作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多指速度很快,也指讲说时笔墨唇舌占用时间,而所说的动作却是很快的。

(9)带一的成语吗扩展阅读:

2、“那”是一个汉字,在普通话里面有多种读法,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rǎn)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

2、带哪字的词语有:哪怕、哪儿、哪里、哪样、恩哪、哪块、哪能、哪吒、嗯哪、哪搭、哪位、哪达、哪吒糍、哪捏些、哪吒闹海、哪门搞起、哪壶不开提哪壶、到哪座山里唱哪个歌

Ⅹ 带有人名的成语

东施效颦(东施)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墨守成规(墨子) :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后以“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叶公好龙(叶公) :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塞翁失马(塞翁)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红豆曲》充满相思血泪,真的是为林黛玉而唱吗?

《红豆曲》的第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很容易让人想到泪尽而逝的林黛玉。于是,有的读者便不加思索地认定宝玉这是为黛玉而唱,说明他即使身处社交酒局,依然时刻惦记黛玉。

这便中了作者曹雪芹先生的障眼法,被盲目的自我感受所蒙蔽。

当我们深入文本,看看《红豆曲》出现的时间和场合,就不难发现,宝玉的《红豆曲》,与黛玉毫无关系,而是宝玉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宝玉病态审美的体现。

宝玉吟唱《红豆曲》时,宝黛正处于柔情蜜意中,黛玉并无相思之苦。

《红豆曲》句句悲苦,又是“相思血泪”,又是“新愁与旧愁”,实在太像林黛玉的写照。如果它出现在宝玉成婚后,那无可疑问地可以认定是为黛玉量身而作。因为,只有到了那时候,林黛玉才可能因爱而不得饱受相思之苦。

可是,《红豆曲》出现在第二十八回,此时的宝玉和黛玉,正处在柔情蜜意中。

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宝黛的感情线。

从所周知,宝黛的感情变化是从共读西厢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们是纯洁的兄妹情。

共读西厢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也就是大家搬进大观园之后。因为共读西厢,宝玉和黛玉互相用西厢中的句子调侃,像极了小情侣之间互相调情,二人的感情由此更进了一步。

然后就是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春困中的黛玉自顾念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百无聊赖顺脚走到潇湘馆的宝玉听见,“不觉心内痒将起来”,于是对着紫鹃也说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句话太过直白露骨,于是黛玉生气了。黛玉生气,宝玉便好言好语地哄,这正是二人相处的日常,也算是一种小儿女间的情趣。

宝玉还没来得及把黛玉哄好,就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走了。

这一去,宝玉完全将黛玉抛诸脑后,尽情享受社交中的快乐,直到喝得“醉醺醺的回来”,既没想到要去看一眼黛玉,也没有打发人去看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从宝玉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在意有没有把黛玉哄好,也不会去想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所以,宝玉喝醉回来后,不但没有惦记黛玉,反而与前来探访的宝钗谈笑风生。

倒是黛玉自己把自己哄好了,不但不再生宝玉的气,而且“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

从二人的表现不难看出,在这段感情里,宝玉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怎么在意黛玉,反而是黛玉心心念念都在宝玉身上。

所以,如果黛玉有相思之苦,宝玉也意识不到,更不会往心里去。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曹雪芹先生用妙笔描述了黛玉因自作多情而葬花。

为什么说是自作多情?原因有二:一是黛玉的悲怆因误会而起,只会晴雯以宝玉的名义把黛玉关在门外,加上黛玉听到了屋内宝玉和宝钗的“笑语之声”,便以为宝玉已经移情别恋了;二是黛玉去葬花,悲泣地吟唱《葬花词》恰好被宝玉听见,宝玉却完全不知道黛玉此举与自己有关。也就是说,宝玉并不知道黛玉葬花是被情所困。

接下来,宝玉一番表白,黛玉“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二人便冰释前嫌了。

有过情感体验的人都知道,冰释前嫌之后,内心是相当甜蜜的,但因为是二人之间的秘密,不可表露出来,只能藏在心里,于是就有了第二十八回的宝玉忘乎所以说药方、黛玉假意不理他。

这是难得的甜蜜时刻,二人都深陷柔情蜜意之中。

正在这时,宝玉被冯紫英请去赴宴,就在这个宴席上,宝玉吟唱了《红豆曲》。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便能得出结论:此时的黛玉,并无相思之苦,更不会因相思而抛血泪,当然也没有“新愁与旧愁”。同样,此时的宝玉,没有愁苦的情绪,更不会想到黛玉的愁苦。

宝玉吟唱《红豆曲》,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

没有愁苦却唱愁苦,这是为什么?辛弃疾早就告诉了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没错,此时的宝玉,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此时的宝玉,只有十三岁,是个从未尝过人间疾苦的半大孩子。但是,像很多喜欢学大人的孩子一样,宝玉也希望自己在社交中被当成大人看待。

这一点,作者在第二十六回刻意进行了描述。

这一回,宝玉终于想起了贾芸,于是把贾芸叫进来,并在比自己大了五六岁的贾芸面前进行了一番表演。

表演分两步,一是假装自己在看书:

宝玉穿著家常衣服,靸着鞋,倚在床上,拿着本书看。见他进来,将书掷下,早堆着笑立起身来。

宝玉并非勤学之人,更不会争分夺秒地看书。他此时“拿着本书看”,就是表演给贾芸看的。就连脂砚斋都说:“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

为什么要假装看书?因为宝玉认了贾芸当儿子,这是拿着长辈的款,想表现自己堪为表率。

接下来就是表演的第二步:

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

这些话,正是上流社会大人们的社交中常说的话题,宝玉说这些话,是怕贾芸拿他当孩子看。

这就是宝玉努力把自己装成大人的表现。

没错,装,贯穿着贾宝玉的始终,“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的装,就是表里不一。

宝玉在宴席上吟唱《红豆曲》,是他又一次的装,这次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为这个宴席没有主题,宝玉便提议了个主题:“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都要说出‘女儿’来。

男人的酒局以“女儿”为主题,这也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风格。于是,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我们便看到了在座各位对女儿的审美。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把宝玉的《红豆曲》放在最后分析,先来看冯紫英和蒋玉菡的女儿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冯紫英

从这首女儿词可看出,冯紫英有着青春少年的正常审美。他喜爱的女儿,是个“可人”“多情”的“刁钻古怪鬼灵精”,与史湘云的性格非常像。这样的女孩儿,才是身心健康的青春少女,有着顽皮淘气的一面。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蒋玉菡

从蒋玉菡的女儿曲中,可看出他对婚姻的渴望,这也与他的境遇分不开。

对婚姻的渴望,其实就是对家的渴望。像蒋玉菡这样的伶人,看似风光,实则缺少亲人的关爱。所以,他希望有一个百媚千娇而又年貌相当的人“同入鸳帏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相比较之下,再看宝玉的《红豆曲》,就不正常到病态了。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前面分析过了,此时的宝玉,并无愁苦,而且他的人生也还没有尝到过愁苦。他的相思之愁,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病态的审美。

宝玉提出以女儿的“悲、愁、喜、乐”为主题,最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重。冯紫英侧重于“女儿乐”,描述的是一个玩乐中的可爱女儿;蒋玉菡侧重于“女儿喜”,描述的是一个终成眷属的幸福女儿;贾宝玉则侧重于“女儿悲”,描述的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相思女儿。

这正是宝玉的病态审美,他喜欢黛玉,喜欢的正是黛玉的病弱之美。

我们把这首《红豆曲》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情景对比来看就能一目了然。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眼里黛玉的美,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愁、病、弱。这本是一种病态的美,而恰恰是这种病态的美,是宝玉最为欣赏的美。

也就是说,宝玉的审美,本身就是病态的

所以,宝玉此时所吟唱的《红豆曲》,不过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并非为黛玉而唱

我们有必要理清这个因果关系:因为宝玉喜欢病弱的病态审美,所以黛玉变得越来越病弱,从而迎合了宝玉的审美。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宝玉的《红豆曲》才成了预言。后来的黛玉,真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在“新愁与旧愁”中流尽了血泪。宝玉的《红豆曲》在前,黛玉流尽血泪在后,宝玉喜欢血泪是因,黛玉流尽血泪是果。

这才是黛玉真正的悲剧:为了迎合宝玉的病态审美,黛玉在病弱中泪尽而逝。而宝玉却把黛玉的这种愁苦,当成社交中的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