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下一句是什么

2.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3.仗剑去国是什么意思?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下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下一句是什么

豪放不羁是贬义词吗-豪放不羁的下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春潮

“诗意春潮”,一个小小的搬运工。

来自专栏诗意春潮

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此,中国开始作为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一步一步地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认可。虽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终究还是迎来了全球性的接受。

中国与苏联之间,虽然双方也有过摩擦和冲突,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感谢,在受到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围追堵截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老大哥在力挺。1991年,苏联解体,随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又慢慢地恢复与升温。

在国际环境下,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建交时,更需要的是大家都能够往前看,往远看,而不是保持着大量的敌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关于李白的历史小故事

1、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2、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3、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李白五岁诵六甲(道家数术历算),十岁观百家。相传,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

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说也奇怪,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4、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5、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扩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

百科-李白

仗剑去国是什么意思?

李客隆想为儿子求个官做,于是就给彰明县令送了银子,彰明县令答应了李客隆的要求,让李白到彰明县当差。李客隆回家对李白说,我在彰明县给你求了个小官,你屈就一下先做着吧。李白问,求官?怎么求的官呀?父亲说,花钱买的呀!李白说,花钱买的?我堂堂七尺男儿,书剑双修,如今还要买官做,其不是天大的羞辱,我不做。李客隆说,我花了银子,你怎么说不做就不做呢?你是嫌官小吧,咱得一步一步的来吗,总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李白说,我不是嫌官小,我就是不做花钱买的官。李客隆问,你打算怎么办。李白说,我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外面去见见世面,然后到长安寻找机会面见皇上做大事。

李客隆说,你说的轻巧,见皇上哪有那么容易。

李白说,我如果做不了大事就一辈子不回来。

李客隆问,你意已决?

李白说,我一定要走。

李客隆虽然不希望儿子出走,但是他为儿子有这样的决心而自豪。李客隆说,既然如此,你执意要走吗?

李白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一定要走。

李客隆说,你从小就不相信“父为子纲”这个道理,那我只好答应你了,不过你走要多带些钱。我准备把咱家的店面盘出去一部分,换成银票你带着。

李白说,带那么多钱干什么?

李客隆说,俗话说,穷家富路,出门要用钱的,何况咱家不穷,到了长安见了达官贵族出手大方点,听说那些人虽然自己很富有,但是对钱的****还是有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吗?

李白说,父亲,我没钱能磨推鬼。

李客隆说,你又在说大话,我看你这说大话的习惯是改不掉了。

我没有说大话。李白说着抽出宝剑向一棵大树劈去,只见刀光剑影,咔嚓一声大树拦腰而断。

李客隆说,原来我儿有这等武功,出门我也就放心了。

32

李客隆变卖了部分自家的店面,给李白准备了好多钱。李白临行那天,月亮也来送行了。父母对李白再三嘱咐。母亲说,行路不要在夜间行,住店要住人多的旅店,出门在外不要说大话。父亲说,要仕途就要抛费,达观贵族虽然钱很多,但是他们见了钱也不会反感,你千万不要自以为有点文才,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大多数达观贵族喜欢收人钱财,替人办事。

李白说,父亲,你目的不就是要我求官吗?你放心吧,做不了官,我就不回来了。

妹妹说,不行,不行,哥哥无论你做不做官,妹妹都要你回来,我还想给你对对联,还想看你的太白****剑呢?

李白说,小妹,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回来,如果我事业无成,我是无颜面回来了。

月圆说,你不想月圆也罢,还有月亮呢?难道说月亮你也会忘记吗?

李白说,无论我在何地,夜里我只要举头就会看到月亮呀!

你少装蒜,月圆瞥了一眼月亮姑娘说,我说的是人。然后,月圆又示意父母走慢点,意思是让月亮与哥哥说话。

月亮掏出一副十分精美的画,画的仍然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过是比小时的画更细腻逼真。

月亮说,好男儿自在四方,白哥,你走吧,月亮不怪你,我也不知道送你什么好,就送你这副画吧,是我最近画的。

李白接过画欣赏着说,哦,好美。

月亮说,我最喜欢青梅竹马的童年,所以,就送你这副画吧。如果不是需要我继承祖传的中医,月亮一定会跟你走的,你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那里。

……

涪江边李客隆给儿子整理了一下背着的宝剑,拍了下儿子的肩膀说,儿子,走吧!

李白上了船,母亲、妹妹哭了,月亮也哭了。

船启动了,母亲喊,儿啊,别忘记回来!妹妹说,哥,一路走好!月亮着招手,张了嘴,什么也没喊出来,只是流泪。

李白向岸上喊:爹,娘,妹妹,月亮,你们都回吧,我记住你们的话了。放心吧,我李白一定会混出个样子来的。

33

二十五岁的李白走出家门,犹如野马,豪放不羁,对天高呼:“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终于按照自己想法去寻找实现抱负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了。李白经成都来到峨眉山,写下了《登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冷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峨眉山遇见蜀僧晏,与僧晏一起游览峨眉山。

李白在离开峨眉之际又高唱《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下一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作《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凉州词二首》全文如下: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勾勒出了所在地点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作者的生平以及贡献如下:

王之涣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疾终于官舍。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从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