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正法是什么-就地正法斩首示众
1.古人如若“犯夜”会怎么样?“犯夜”是否可以避开?
2.顺治曾对太监下过哪些禁令,为何安德海还能做到权倾朝野?
3.项羽属下有哪个大将曾经放过刘邦一马后来降了刘邦反被杀
4.一桩鲜为人知的大屠杀:北宋时越南曾血洗南宁
古人如若“犯夜”会怎么样?“犯夜”是否可以避开?
轻的话就是挨一顿板子,重的话就会被就地正法了。错开时间就可以了!所谓犯夜是说违反了当地的宵禁规定。在古时候的法律上这个算是一种罪名。在唐朝,规定在打开门与闭门鼓的前后这段时间,如有人无故外出,则要被打二十大板,但事出有因,就不算犯法。
对于值夜的巡逻队来说,就需要一双慧眼,要把该放行的放行,不该放行的拒绝放行,否则的话要受三十大板之邢。另外在值夜期间还要到处去巡逻,巡逻期间如有盗贼经过而没有发现的话,就要被打五十大板。职位虽然看似清闲,却也是有一定的危险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巡警一样!巡逻时遇到拘捕或殴打巡逻队的,犯夜者将被打一百大板;打伤巡逻的,将要受绞刑的惩罚;对打巡逻的,将会处以刑,并且被斩首示众!
在古代城市都比较小,大多数是平房,楼房那是少有的存在,能够遮掩的地方很少,想要出去而不被发现就需要动动脑筋了!想出行的话,可以选择假扮更夫,打晕原先的更夫或者将其灌醉,这个需要熟悉更夫的规律才行,在遇到巡逻队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虽然说这个一般而言不会被阻拦,但一旦被发现,还是很危险的。更危险的莫过假扮巡逻人员了!这个一般少有人做。身手好的话可以选择能穿夜行衣,也就是黑衣服,这个不是特别的危险,但一旦被抓到,那就不是简单了结的了!最安全的莫过于穿着普通的人了!被抓到就说有事耽搁了没能及时回去就好了,顶多也就挨顿板子罢了!
古代的宵禁制度,不是在单方面的去限制人们的自由,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强盗与野兽的偷袭,宵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去减少人们的损失,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顺治曾对太监下过哪些禁令,为何安德海还能做到权倾朝野?
顺治帝曾经对太监下过的禁令有?不允许太监私自出宫?不许交接外官?等等,安德海能够做到权倾朝野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慈禧太后的宠爱。安德海是历史上一位权势非常大的太监,他也是一步一步抓住机会慢慢的爬上来的,安德海在自己有了权势之后非常骄横,目中无人,甚至还公然娶妻,这样蛮横的处事态度最终导致他被处。
顺治帝在继位之后,颁布了很多条对于太监的禁令。顺治帝为了避免重复明朝的时候太监权倾朝野的悲剧,于是对太监设置了很多严厉的规矩,不许太监私自出宫,更不许太监和超重的大臣有关联,也不能让太监的家人和官员有牵扯,太监不能干政,不能购买房产,以免把持政府。顺治帝对太监设置的这些禁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清朝的晚期,出现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之所以权倾朝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慈禧太后为他撑腰。安德海在年幼的时候非常幸运的被招来侍奉君主,后来在慈禧主导的辛酉政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慈禧因此也注意到了他,对他非常的赏识。作为太后面前的红人,安德海有足够的资本目中无人,慈禧对他也是宠爱之至,他可以私自出宫,甚至还公开娶妻,慈禧不仅没有责罚,甚至还送去了很多的钱财,由此可见,当时的安德海是多么的春风得意。
总而言之,虽然顺治帝针对太监颁布了很多的铁律,但是到了后期,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之下,出现了安德海这样一位有权有势的太监。安德海目中无人的态度最终把他带向了亡,在安德海出宫去南方的一次旅途中,被济南的巡抚捉到,并且直接就地正法了,这背后有着君主的授意,安德海就这样在了宫外。
项羽属下有哪个大将曾经放过刘邦一马后来降了刘邦反被杀
此人就是丁公。他是季布的舅舅。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乘项羽率军离开彭城前往齐国平定田荣、田横之乱的机会,挟持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卬五路诸侯,组成五十六万大军,浩浩汤汤攻入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得知消息后马上反扑刘邦,项羽一到睢水,马上发动猛烈的攻势,汉军猝不及防,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杀得丢盔弃甲、血流成河,十余万士卒在仓惶逃窜中掉进睢水,睢水因此被堵塞而断流。当时,丁公负责在彭城西面围困刘邦,巧合的是,刘邦仓惶逃窜时正好选择了这个方向。刘邦的战力实在是太稀疏平常,根本就不是丁公的对手。就在危急时刻,刘邦突然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都是英雄好汉,何苦互相为难!”丁公一听刘邦这话,想想也是,大家都是英雄好汉,出来混口饭吃不容易,何苦相互为难呢?于是丁公下令撤兵,给刘邦让出了一条道。
三年后,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登上皇位,大封有功之臣。丁公想,彭城之战,若非我丁某人放你刘邦一马,你刘邦能有今天?于是前去拜见刘邦,希望也能得到刘邦的封赏。
不料,丁公刚刚进去还没开口呢,刘邦却抢先说道:“丁公当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下令捉拿丁公,并就地正法,斩首示众。
刘邦杀丁公时还说了一句话。他说:“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刘邦的这句话,暴露了他杀丁公的内心真实想法——他这是在杀鸡儆猴,是在告诫天下臣子,别对大汉王朝不忠。
一桩鲜为人知的大屠杀:北宋时越南曾血洗南宁
交趾大军进犯邕州
宋熙宁四年(1071年),交趾(今越南)图谋入侵,邕州地处前沿,形势十分危急,宋仁宗赐苏缄(字宣甫,福建晋江人)为“皇城使”称号,取代原任知州陶弼为邕州知州,防御交趾的侵袭。到任后,苏缄体恤民困,办事廉明公正,使经过战争的邕州人民恢复生产和获得社会的安定。
宋熙宁五年(1072年),李朝自称“大越国”(今越南),国主李日尊后,其子李乾德继位,为李仁宗,六年三月神宗皇帝封乾德为交趾郡王。这时,负责经略广西的天章阁待制、桂州知州沈起,想立边功,借施行保甲法之机,训练土丁,通过加强水路运输的形式,训练水军,并禁止与交趾人的边境贸易。邕州知州苏缄认为这些做法不妥当,写信给沈起,要求“止保甲,罢水运,通互市”,沈起不听。李朝也向宋朝廷申诉这件事,朝廷认为沈起惹事,罢了他的官,另换刘彝代替。刘彝仍沿用沈起的办法,到任后上奏撤销北方来的守兵,由当地枪杖手分戍各地。当时交趾郡王李乾德乘侵吞占婆(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的余威,见广西兵备薄弱,便找借口入侵广西,到处散布谣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济。”遂于熙宁八年(1075年)十一月,调集8万(号称15万)重兵,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广西。陆路由宗宣率领,先后破邕属四寨,杀土丁8000人,直逼邕州;水路由李常杰指挥,由永安(今越南芒街)乘船渡海,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攻占钦州,二十七日攻陷廉州(合浦),然后向邕州进犯,一路上大肆烧杀抢掠。水陆两军合围邕州,十一月三十日开始攻城。
邕州3000精兵抵挡10万敌军
邕州知州苏缄得知越人准备入侵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刘彝,刘彝不但不听,反而认为苏缄的意见妨碍上级命令的执行。越兵进攻邕州前,当时邕州守城的官司兵及峒丁、土丁仅有2800人。苏缄虽知众寡悬殊,很难抵御,但丝毫没有动摇抗敌守土的决心。于是他召集下属官吏及有才能的人,向他们具体交代防守城池的办法,划分防守地段,分段防守。老百姓听说要打仗,欲四处避难,苏缄就把官府和私人财物拿出来给老百姓看,告诉群众:兵械都准备好了,积蓄的东西也不缺乏,现在大越军已经到了城下,只能固守以待外援,如果有一人外逃,会影响整体的信心,希望大家不要走,如果谁敢偷偷外逃,被抓住要就地正法。有个大校叫翟绩的不听号令,私自潜出被抓住,立即斩首示众。因此,城中上下无人外逃,一心守城。苏缄长子苏子元,在桂州任司户参军,带着妻子来探亲过春节,遇上交趾军攻城,因为有不准出城的命令,苏缄就叫儿子留下妻子只身回桂林,儿媳仍留邕州同生,以说明自己也要遵守成命。
邕州被包围后,苏缄挑选了一批勇敢的士兵,驾船出城迎战,杀交趾军两个小头目,还率领士兵用“神臂弓”杀伤很多交趾军。敌军猛烈进攻二十多天,直至除夕仍未得逞,且伤亡惨重。交趾军统帅李常杰以十多万之众,竟然未能攻下兵力不满3000人的邕城,很不服气。同时苏缄向刘彝求救,刘彝派钤辖张守节带3000兵力前往援助,而张守节却畏敌不敢前进,苏缄又用腊书向提点刑狱宋球告急,宋球督促张守节进兵。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初四,当张守节移兵屯驻大夹岭(今七塘山心坳)时遇上交趾军,还没有来得及列阵,就全军覆没了,张守节阵亡,余部败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